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科书P13页例1、例2和试一试,第3页练一练,第5页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学会用升为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2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观察、比较容量的多少和感受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和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1升的空间感受。教具准备
2、:教学挂图、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和两个相近的冷水壶,容量是1升的正方体容器,1升的量杯、若干个同样大小的纸杯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师讲述: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冠亚军比赛,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喝酒比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2杯就开始摇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地嚷:“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酒仙!”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认输,吵起来了。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说的有理呢?估计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老虎喝了5杯还没二,次备课喝两杯就醉了,所以老虎的酒量大;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应该是狮子的酒量大。情境感悟(1)出示例11/176新
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比较:比较这两个玻璃杯,哪个能盛的水多,哪个水少,谁的容量大?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比较感悟观察两个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容量有大小的冷水壶。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学生交流展示比较方法。3做“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说说图里的意思,并思考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说明:要知道哪个容量在、哪个容量小,可以像这样互相倒一倒、比一比。容量装的液体多,它的容量就大,反之,它的容量就小。4感受需要统一单位二、联系实际,认识单位。1感受单位“升”。出示例2,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问:观察这些容器的图,你看到了什么,什么要说的?说明
4、:图里的升或L是表示每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能盛多少液体。像这个一升就是瑶池容器里装了1升酱油,这个4升就是表示容器里装了4升油。所以,这个升就是一个容量单位(板书:升)用字母表示是L。2.认识单位“升”二次备课实验感知,形成观念。引导:你对升这个单位有哪些了解?说明:1升有多少呢?我们来观察这个量杯,量杯是计量容量的工具,量杯上的刻度表示倒入的液体有多少,比如往量杯里倒水,水面对准到0.2就表示有0.2升,0.3就表示是0.3升水面到1时,就表示量杯里的水是1升。老师继续将水倒入每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实践操作,加深体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
5、上册数学教案全册3强化单位升让每个小组学生在量杯里倒进1升水,再拿出若干个相同的纸杯。交流你倒满了几杯?这样的几杯大约是1升?4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观察,再说说图中各个容器分别盛多少升水?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说明:一个容器的容量大小,可以用能液体多少升来表示。三、观察思考,深化认识1做练习一第一题。大家看一看这三幅图,想想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的说说。2做练习惯第二题。(交流各自的结论和想法)3做练习一第三题四、总结回顾,交流体会引导: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第2课时认识毫升、课教学内谷:教科书P34页例3、例外、试一试和练一练,弟56页练习一第
6、46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联系实际和操作感受,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千和毫升的简单换算,初步学会用毫升作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使学生在具体操作、观察中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联系实际观察、思考和认识有关毫升的知识,进一步体会容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毫升,升和毫升间的进率。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教具准备:一个小瓶或纸杯,500毫升量杯和1升量杯各一个,测量亳升的量筒一个
7、,矿泉水瓶和若干纸杯。学生每小组准备滴管,500毫升量杯和1升量杯各一,测量毫升用的量筒一个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唤醒升的概念。回顾旧知提问: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容量,已经认识的容量单位是什么吗?1升大约有多少?按你的想法说一说。2情境引入出示准备好的小瓶或纸杯,提问:这样的1小瓶水有1升吗?不满1升时就要用新的单位,那么会是什么单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升)二、实验感知认识毫升1出示例3,让学生观察有些什么,什么发现?说明:图中容器的容量单位用“毫升”和ML表示,(板书)这就是容量的一个比较小的单位,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量,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
8、以用字母ML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容量单位一一毫升。(板书课题)感知单位毫升对于毫升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想知道些什么。猜一猜1毫升大约有多少?实验:先看看水吸到哪里是1毫升。这里的1就是表示1毫升。再把1毫升的水滴在手掌里,数一数大约有几滴。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出:像这样很少的一点点水就是1毫升,只有十几滴,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和1升比可小多了。观察几十毫升出示量筒,引导学生观察相应刻度的确10毫升、20毫升在小组里说说先倒10毫升,再倒20毫升的感觉,提问:能说一说10毫升有多少吗?20毫升呢?说明:10毫升水很少,20毫升水也是很少的,它说明1毫升这个单位是非常小的,平时哪些
9、容器装水这么少呢的液体呢,你能想到吗?4深入体验毫升。(1)做练一练第一题。说明:这些小的容器里的液体,都是用毫升作单位的。(2)做练一练第2题。将50毫升水分别倒这三个容器里,看看水在各在哪里?那么这个容器里的水又是多少毫升呢,你是怎样做的?5实验发现进率。说明并板书;1升=1000毫升6主动探索换算7.估计体验容量学生试一试。二次备课操作:请每个小组同学看看,你们小组里的一瓶矿泉水有多少毫升,并告诉全班同学。再把矿泉水倒入准备好的纸杯里,一起数能倒多少杯,交流这个纸杯的容量大约是多少毫升?(2)喝一口水大约是多少?交流:你一口大约喝了多少毫升?三、练习巩固加深毫升的认识做练习一第4题。追问
10、1升是多少毫升?做练习一第6题。说明:估计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多少毫升,要联系刚才对于10毫升,20毫升或50毫升的感受,或者一些常见的容器容量大约是几毫升,比较、估计出大约是多少毫升。四、学习小结回顾交流收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生活中哪些容器的容量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水大约有多少?五、课堂作业。补充题。填空:1升=()毫升3升=()毫升8升=()毫升4000毫升=()升10000毫升=()升200000毫升=()升板书设计:认识毫升(mL)1升=1000毫升第3课时练习一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科书P67页练习一第712题,动手做。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选择使用合适的
11、容量单位,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能够制作1升的量器,并用来测量容器的容量。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能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里容量单位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中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具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上下一样的塑料瓶,长条白纸一张,1件大约2到3升的容器。教学过程:一、回顾升和毫升1引入课题。引导:开学后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升和毫升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了解容量,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大小,进率,进一步了解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知道一
12、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2回顾容量单位。我们学过的容量单位有哪些,想想容量、升和毫升的大小及关系,和同学交流一下。结合交流并板书:升(每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_、容量1升=1000毫升升和毫升换算二次备课毫升(十几滴水)二、深化升和毫升。选择单位升和毫升做练习一第7题,并交流你是怎样连的,怎样想的?做练习一第8题。指出:具体用哪个容量单位,要根据实际的液体容量的和1升、1毫升的具体多少,思考确定。深化容量单位进率做“练习一”第9题。让学生观察,说说各有液体多少升?强调1升=1000毫升。简单换算3升=()毫升4000毫升二()升8升=()毫升9000毫升二()升5升=()毫升6000毫升=()升
13、做练习一第10题在O里填上、或二900毫升O1升6升06000毫升3升02500毫升7000毫升O8升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练习一”第11题,并交流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个问题?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三、回顾交流,实践操作1.回顾交流完成动手做工提出制作要求。一次备j果让学生明白制作步骤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3)学生制作,交流作品。估计测量容量.TOC o 1-5 h z1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丄升,-升,-升各是多少。44课后作业补充题。填空。6000毫升二()升5000亳升二
14、()升80000毫升二()升9升=()毫升2升=()毫升30升=()毫升在O里填上“”“446F295F5180F30720F30二、笔算练习1练习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说每题是怎样估算的。指出:估计需要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相乘。2练习二第5题,第6题。(1)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统计正确率,帮助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3练习二第?题。(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指
15、名回答,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4练习二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本题解法如下:(16028)F22=6(盆)三,课堂作业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1完成练习二中的第2、4、6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七课时练习三(2)教学内容:练习三1320题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巩固不用调商的除法计算方法巩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连除与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说说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完成13题。师生分析解题过程。针对出现的普遍问题予以几种讲
16、解。二、练习1.独立完成14、18、19题2.同桌交流答案指名说说解题思路订正5.16、17题讲解先通过练习第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已有三年级的连减=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经验,很容易加以总结)再练习剩下的题目,化难为易。指名板演。三、作业完成思考题和补充习题中练习教学反思:6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四舍调商)第八课时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2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3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例题插图。
17、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70F969F20520F60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2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0X()8330X()15840X()25020X()98在下面O里填上“”或“”。32X4O12043X6O260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51X6O31024X7O155二,教学新课1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非整十数的两位数除三位数(不要调商)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2教学例题。出示教科
18、书第18页教学情境图。(1)提出问题,引出算式。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2)探索“272F34的笔算方法。提问:272F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独立尝试。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笔算中出现的问题。交流算法。师: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a.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教师指着下面的算式问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介绍:像这样要改商的叫做“调商”。b提问
19、: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请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3)归纳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初商后,必须将商与原来除数相乘;如果乘积大于被除数,就说明初商偏大,应该把初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止。(结合例题的计算过程进行归纳)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14
20、题。1第1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2第2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3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4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本订正。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答略)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全课小结师:刚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口答)五,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
21、反思:第九课时6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五入调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题、练习四中的第1、2、3、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2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教具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复习1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60X()26280X()45470X()50830X()280指名口答,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2.在下面的O里填上“”或“”。47X5O25069X3O20035X7O23964X4O240指名口答,让学生口述判断的理由。3,列竖式计算91F203
22、26F50280F3096F32326F53200F43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交流。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两组题目的试商过程。4口答。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口答)二、教学新课1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的试商方法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试商方法,就是用两位数除当除数个位是5、6、7、8、9时该怎样试商。2教学例题;出示教科书第9页教学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指名口答,弓I导学生列出算式2523
23、6=()探索“252F36”的笔算方法。提问:252F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看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独立尝试。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交流算法。a.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b再出示下面的计算过程和问题。252F36=6问题是:商6对吗?为什么?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这里把除数“36”看成40来试商,商6太小了,因为余数是36,和除数相等,所以商要改成?。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使余数比除数小。归纳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
24、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5、6、7、8、9时,可用五入法来试商,把除数的个位“五人”后再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出现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相等的情况(如上面的例题)。商小了,要把初商改大。比较,发现异同点。让学生比较“372F34”和“252F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相同点:都要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试商;除的时候都要调商;除的时候都要注意“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计算要求。不同点:当除数的个位数是1、2、3、4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25、,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6、7、8、勺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用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多l的整十数来试商。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4中的1、2、3、4题。1第1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2第2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核对。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五、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练习四第十课时教学内容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
26、科书第20至第21页练习三的第513题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2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3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口算1课件出示。2学生口算。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二、笔算1练习四第5题。指名读题。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得最
27、准。指名汇报。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2练习四第6、7题。指名读题。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得准不准。学生练习。全班交流、订正。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三、解决问题1练习四第8题。指名读题。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练习四第12、13题。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
28、题的。全班交流并集体订正。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四第911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420题,思考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一、口算1出示14题。2学生先默算,再指名口算。3提问;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二、笔算1练习四第15题。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
29、位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练习四第16题。出示第一行的三题:612F18608F32224F56先在小组里估计二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算一算,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三,解决问题1练习四第18题。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练习四第1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练习四第17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F9、思考题1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72:()()F27=26182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
30、少。五、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四第11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23-24页教学目标: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运用这种简便算法当余数为2时,为什么原题的余数却是20?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题目:根据45030=1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45F3二90060=15010=学生各自写商,然后指名回答。提问:做这三道题
31、时你各是怎样想的?你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2谈话: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除法计算转化成简单的除法计算,使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出示例题7学生完成表格,并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出示商不变的规律,为什么不包括0?练一练3出示例题:篮球的单价是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学生读题后,教师指名列出算式。提问:观察算式900F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使900F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商不变?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想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它们同时除以一个数再计算。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全册出示竖式:50,J900提问:你觉得900和50同时除以几能使笔算简便?学生提出可以同时除以10。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竖式上只要怎么办?教师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0。谈话:这样就是把900除以50转化成了90除以5,好算吗?谁来说计算过程,我把它写下来。提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7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谈话:再用这种方法算一遍,并在第85页的横线上填一上得数。2谈话:现在如果篮球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自己用简便疗法计算,指名板演。共同看板
33、演的算式,指着式中余下的“2”。提问:想一想余数应该是几?为什么?学生思考、讨沦,交流想法。讨论后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用90个十除以4个十,余下的“2”表示2个十,是20。谈话:余数是2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验算一下。这道题你会验算吗?如果你认为余数是2也可以验算一下。学生试着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验算过程。谈话:通过验算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余数应该是20。三、综合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几算。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提问:怎样算能算得又对又快?学生说算法,集体交流反馈。提问:像480-20
34、这样的题目过去你们也会口算,谁能说一说,现在的口算与过去的口算相比,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进步?2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观察算式,找出题目中的错误之处。在小组里讨论错在哪里。提问:谁能说说这两题计算得对吗?不对,错在哪里?学生交流,分析错题原因,各自在书上改正,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改得对不对。提问:这两道题给你的体会是什么?要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只能划去相同个数的O;如果竖式中有余数,要把被除数中划去的0补上才是题目的余数。四、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五、全课总结提问: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教学反思:第十三课时练习五教学内容
35、:25页练习五教学要求:1.进一步掌握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重点掌握余数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口算1.出示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商。想一想被除数和除数是同是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吗?(同时相同)交流订正2第二题指名口答二、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37题熟练的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简算交流订正指名板演8、9题出示第10题审题弄清题意如何列式呢?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验算当堂测试第11题。三、作业补充习题中的练习教学反思:8整理与练习第十四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复习的第16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
36、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教学过程一、口算1出示复习的第1题。2指名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3说说口算的方法。二、笔算1复习的第2题。出示第一组:147F20147F21147F29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让学生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2复习的第3题。指名读题。刚刚我们回忆了用三位数去除两位数的除法的过程,讨论了试商和调商的方法,接下来练习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解决问题复习的第5题。1指名读题。2学生独立完成3指名汇报四,课堂作业1,完成复习第
37、4题2,教师随机布置教学反思:第十五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第713题,思考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教学过程一、计箅练习1复习的第7题。(1)在34分钟内,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针对有错的题目说说计算方法。统计全班有错的几人,分别错几题。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2复习第8题。出示第7题,指名读要求。请同学们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同学们分别笔算,并指名板演。将算出的商与估计的商对比,说说试商、调商的方法。二、解决问题1复习的第9题。出示题目,说明题意。学生
38、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全班交流,交流时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2复习第10题。指名读题。出示第(1)个问,帮助学生理解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就是三种糖售价的平均数。学生解答第(1)、(2)个问。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全班组织交流。三、思考题1指名读题。(小黑板出示题目)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右边一题答案不唯一。四、教学“你知道吗?”1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实例讲解。五、课堂作业1完成复习的第11-13题。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简单的周期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3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
39、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40、数学教案全册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说一说排列的规律。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待2秒,出示要
41、求)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出示要求。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3、全班交流。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不打断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推想计算(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师
42、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什么意思?1呢?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o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
43、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三、欣赏、感受规律之美。1、大自然中有着许多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2、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室内布置、服饰刺绣等)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规律呢,也是这样的呀。课后请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更多的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的所学到数学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吧。四、引导反思,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事物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的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有规律
44、现象,等待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五、课后作业补充习题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2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
45、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二、学习例1。观察投票箱。(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完成练一练。(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2)练一练第2题。三、学习例2。1出示视图1
46、: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2完成试一试。(1)学生独立完成。(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2完成练习六第1-3题。第二课时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
47、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例3视图。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二、学习新课。出示学习提示:(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连一连。(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2)完成练一练第1题。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
48、画一画。(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3)完成练一练第2题。三、巩固练习。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第一课时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例1、“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2
49、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引导: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些什么。交流自己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说明大家已经学会和认识了像这样收集、整理数据。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
50、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学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一、学习新知。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例1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引导: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2)讨论: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学生填表、描图)(1)交流统计表数据。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
51、怎样计算的?(2)交流统计图数据。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3)小结方法: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2.简单分析数据。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人数最多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认识特点:引导: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说。交流: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二、统计实践。1.完成“练一练”(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活动:2组长负责,
52、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2)汇总记录的数据,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4)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2.做练习七第1题。三、全课总结。1.总结收获。引导: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2.要求学生从今天起收集、记录连续5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板书设计:统计表填数表示图形统计图直条表示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直观形象第二课时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
53、页例2、“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处理实际问题时把数据分段整理、统计的事实,能根据实际需要收集|分段整理并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初步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2使学生经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段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段整理、统计数据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积累统计的初步经验,培养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数据的分类整理和统计。教学难点:分段后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呈现问题,导入新课。1.呈现问题。出示例2和鼓号队图片,学生读
54、题。提问:例题讲述的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2.引入新课。引导: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要用什么办法解决呢?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二、呈现数据,分段整理。1.呈现数据。出示:梅峰小学鼓号队一共有32个队员,老师让每个队员测量了身高,并做好了记录。2.分段整理,统计(1)讨论方法。启发:现在要解决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问题,需要怎样整理每人身高的数据呢?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追问:按130139、140-49和150159这三段整理记录单上每个身高数据,会不会有重复或遗漏的?为什么?(2)整理、统计引导:你能按这三段分别整理、统计出各有多少人吗?用画“正”字的方法在课
55、本上整理这些身高数据,根据整理的结果,完成课本上身高情况统计表。追问: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交流:每一段的人数根据哪里的结果填写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合计数不是32,那说明什么问题?3.感受方法。提问:开始提出每种服装各要多少套的问题解决了吗?各要多少套?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4.回顾反思。提问:回顾上面的统计,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和大家交流的?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1.做“练一练”(1)了解题意。出示“练一练”的问题,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提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样做?(2)小组活动。要求:各组组长负
56、责,学生依次交流自己身高。每个同学做好记录,独立按铁路部门规定分段整理。交流。统一结果。(3)全班统计。汇报数据,学生计算各段人数。独立完成统计表。(4)分析数据。提问: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班是购全价票的人多,还是购半价票的人多?你还能想到什么?2.做练习七第2题。(1)出示题目要求和数据。学生找出成绩中最低和最高的人数,讨论数据可以怎样分段,根据学生交流,肯定分段的合理性。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统一采用每10个一段来分段统计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最低从20开始,最高到50为止,分4段。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分段整理数据,再完
57、成统计表。(2)思考交流。学生阅读下面两个问题,小组交流。交流:通过统计,你知道些什么,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哪一段的人数对少?你估计张小红的成绩可能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你有哪些收获?2.布置作业:(1)要求课后查阅资料或询问调查,了解以下问题。A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的长度各是多少千米?B在24-30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各是多少枚?(2)课后练习单脚站立,尽量争取站立的时间长一些。板书设计:问题统计结论第三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练习七第3-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正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
58、需要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段整理、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2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和统计过程,获得活动过程的经验,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体会统计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尊重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一、图表练习。1.做练习七第3题。(1)填写统计表:交流课前收集的长江、黄河等4条河流的长度,统一数据。提问:统计各条河流长度时,统计表里为什么不需要合计?(2)完成统计图。学生
59、看图,说说这里的图形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不同在哪里?提问:这里每格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图上怎样确定长江的长度是6397千米的?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交流画法。提问:你觉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四条河流的长度有什么好处?你从图上可以知道些什么?2.做练习七第4题(1)完成统计图。学生阅读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统计图:统计项目是什么?有哪些项目,图上哪里表示数量,一格高度表示多少?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完成统计图。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什么?(2)填写统计表。交流统计表。这里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3)表图比较。呈现统计图和统计表。提问:这里的条
60、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和统计表比较。条形统计图由什么特点?二、实践提升。1.提出问题。引导:如果用单脚站立,你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吗?你知道其他同学能坚持多长时间?要知道你和同学的单脚站立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工作,怎么做?2.收集数据估计:以秒为单位,单脚站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把你估计的时间记录下来。提出活动要求:(1)各组组长负责,定好全组同学测量顺序,按序在记录表上写好姓名。(2)每位同学按记录表上的顺序轮流测量单脚站立时间,以秒为单位。(3)组长负责用秒表测定和报告每人测量结果,各人在记录表里记录数据。(4)全部测量结束后,全组核对、统一记录结果。3.完成统计表独立整理、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JF 2199-2025数字式时钟校准规范
- 前期策划合同范本
- 养牛设备出售合同范本
- 保障性住房购房合同范本
- 加油卡租车合同范本
- 协议单位优惠合同范例
- 医药物流合同范本
- 修叉车合同范本
- 劳务分包协议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范本已填
- 脱硫自动化控制-洞察分析
-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培训
-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 2024湖北省金口电排站管理处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油井供水合同范例
- 2025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试题及答案(5套)
- 银河证券-科创板认知测评题目及答案
- 产品方案设计模板
- 部队通讯员培训
- 物业公司水浸、水管爆裂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