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9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2015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备考建议考纲考点命题思路备考建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5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工业化)2.(2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3.(2014课标全国,4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4.(2012课标全国,32)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8年)5.(2011课标全国,32)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本单元的命题重点,尤其关注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2.可以适当补充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等相关知识3.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偶有涉及但难度不大,建议不要深

2、挖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013课标全国,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011课标全国,3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2课标全国,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化(1992年下潮)第3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2)1952年底,国民经济

3、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2.实施: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3.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思考应用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 286.51 387.9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4、。提示:趋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原因:经济上,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提前完成;三大改造;政治上,1954年宪法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苏联的援助。知识点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2)手工业:1953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后改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 建国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

5、合营。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及举措。提示: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工业品市场需求扩大;国家要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举措: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思考应用知识点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6、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损失约5 000亿元。思考应用邓小平曾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

7、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提示: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考向一“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及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选集史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三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

8、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史料一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推知新中国成立初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2.史料二中“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3.史料三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可推知中国领导人正在走上探索自己建设道路的征程。1.根据史料一,“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其制定的思想

9、基础是什么? 提示: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摘自2013年福建高考T3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

10、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提示: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工业化设想是否得以实现?并作简要评述。提示: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偏离了这一设想,发展到大炼钢铁,忽视了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1、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是党缺乏建设经验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结果。史论归纳“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

12、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4)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命题分析方法1从“一五”计划的内涵和影响角度命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计划是党中央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作出的总体部署。其内容是“一化三改”,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高考命题多运用图表数据材料,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建设背景、特点及影响。解题时要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状况思考。方法2从特定社会背景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

13、成角度命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财政困难、物资匮乏,国家实行了以统购统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高考命题会创设情境,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必要性。解题时需注意结合特定社会背景来分析认识。1.(2015课标全国,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

14、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答案A2.(2014海南单科,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

15、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史料研读史料一“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

16、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1.史料一中“放卫星”,指在“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这是一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悲情运动。2.史料二中“群众性的行动”“集体主义理

17、想”“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它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史料一反映了“大跃进”的哪些特点? 提示:“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2.据史料二,人民日报发表的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论?根据评论概括其特点? 提示: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摘自2012年福建高考T38)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18、)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据上图统计,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提示: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史论归纳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

19、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我国古代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3)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20、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就国际环境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方法1从概念内涵角度命题。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就是“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中“大跃进”运动的特征是大炼钢铁和片面追求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是“一大二公”。解题时需要把握概念内涵和特征,结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客观经济规律等原理分析。命题分析方法2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损失,为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解题时注意运用历史定量分析法及唯物史观理论分析思考,特别要注意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形式及工作重心等角度,理解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