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_第1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_第2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一、内涵与价值:为真实世界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是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内容,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

2、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跨学科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边界真实的语文学习,绝不只是语文课上的学习,也绝不限于学校中的语文学习。它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跨学科学习的“跨”,首先表现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跨时空。它不仅在课堂、学校学语文,也在家庭、社会学语文;不仅在课程计划表上规定的时间学语文,也在非计划、非规定的

3、各种时间学语文;不仅通过语文学科学语文,也通过其它学科,如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语文;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学语文,也通过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第一次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将“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这一大语文理念落到实处。因此,该任务群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对语文真实性学习的一种场景还原。生活在哪里,语文就在哪里;世界有什么,语文就有什么。语文学习边界的拓宽,有助于学生发现、体认语文学习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也有助于学生在更复杂、更开放的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

4、用语言文字,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生活即语文”的意识,养成“时时用语文、处处用语文、事事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二)“跨学科学习”整合了语文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改变了单一的语文学习方式。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固然需要,但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语文学习,却常常是语文学习方式与非语文学习方式的综合使用。根据加拿大学者史蒂夫雷温顿的研究,真实性学习主要涉及12个要素,其中的“设计规划”“角色扮演”“整合科目”“混合调度”“合作学习”“专家咨询”等,均与跨学科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跨学科学习往往是一种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其所依托的项目则来自学生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要解决这些相对

5、复杂的真实问题,仅仅依靠语文学习方式,如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往往是力有不逮、捉襟见肘的。只有从真实问题出发,发现其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学科知识背景,并运用跨学科学习方式,诸如语文的、科学的、技术的、工程的、数学的、艺术的等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该任务群注重“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以说,跨学科学习直面学生的真实问题情境,重新贯通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有机联系。它引领着语文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推进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超越对知识的“点”式理解,从更高层次的知识网角度思考与应用,以进一步贴

6、近真实情境,为生活服务。掌握真实问题的探究步骤和方法,是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也是跨学科学习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三)“跨学科学习”丰富了语文学习意蕴跨学科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它虽然跨出了学科的自我界限,与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是“多学科知识在某一项目或主题中的联结和融合”。但是,归属于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其边界与目标最终依然指向语文学科。因此,教师不能以牺牲学科特性为代价实施跨学科学习,也不能简单地将语文跨学科学习上成“语文+科学”“语文+信息技术”“语文+音乐+体育”等几门学科简单叠加的课。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建立语文学

7、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让学生将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学以致用,又能保持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以实现语文学科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跨学科学习具有独特的“交叉性”。它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跨学科学习不仅涉及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如语文与科学的交叉、语文与信息技术的交叉等;也涉及不同学科方式的交叉,如实用方式与研究方式的交叉、科学方式与审美方式的交叉等。这就从一个更开放、更多元的角度丰富了语文学习意蕴。首先,从语文学科本位来说,它能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次,从学生心

8、智发展来说,它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及审美品质,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第三,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它能推动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总之,跨学科学习在任务设置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场景,在项目驱动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方式,在功能定位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意蕴,重新构筑并强化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结,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服务生活、勾连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工具与重要路径。二、目标与内容:侧重于发展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素养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提升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知识的综合性、加大语文学习路径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发挥着独特

9、而重要的作用。2022年版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2)在班级、学校或家庭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定,体现了以下特点:1.语文学习与运用

10、领域向生活扩展第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大跨度地延伸到了学校、家庭、社区、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等现实生活场所。任何课程都是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的知识、能力都是空洞乏味的。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从第一学段开始,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扩展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所,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内涵,还能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2.尝试进行有意义的问题探究在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表述中,2022年版课标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与形式,如以爱图书为主题的借用、购买、整理书籍活动,爱文具为主题的整理文具活动,爱生命为主题的绿植、小动物养护活动

11、等,都是值得教师去规划安排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感受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3.初步培养跨学科学习的意识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尚小,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进行流畅的阅读与大篇幅的表达。结合2022年版课标关于第一学段学业质量的描述,本学段跨学科学习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观察、提问的兴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亲身实践与尝试,获得对动植物及周边生活的体察与了解,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并以自己喜欢且胜任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初步具备跨学科学习的基本意识和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1)尝试运用科学

12、、艺术、信息科技等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第二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更加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出以下特点:1.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更加宽泛第二学段明确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它课程联系起来,

13、如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通过各类校园活动的设计与举办,使语文成为沟通各学科的桥梁,在具体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深化语文学习;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图腾意义、审美象征等中华文化意象的体验与探究纳入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文化领域进行有效探究;另外,还将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直接关联,把语文课程的边界延展到生活领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建立社会责任感。2.跨学科学习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学习内容包括“设计”“参与”“参观”“了解”“发现”“探寻”“参加”“体验”“调查”“研讨”等,为跨学科学习提示了广阔平台和丰富路径。如设

14、计各种富有创意的校园活动,需要规划活动方案、设计宣传海报、绘制活动指南、撰写主持稿件等,学习由识字读文走向设计策划,由点状认知走向网状应用。学生分工合作,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这是单一语文学习无法产生的综合效益。“参观”则带给学生一个广阔天地,使语文学习有了源头活水。“了解”“发现”“探寻”等亦是如此,能创设有意义的读写思情境,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内容,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3.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本学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乐于观察、提问、交流,与他人合作完成策划、组织、成果呈现等一系列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主题收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运

15、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探寻、调查、研讨;能将学习成果制成照片、图表、视频、音频等作品,或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展示与分享。第三学段(56年级)(1)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2)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3)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

16、享奇思妙想。第三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在学生自主体验、感知、研讨、设计的基础上,强调多种形式的成果分享,特点如下: 1.跨学科学习时空进一步拓展一是将语文学习延伸到校园文化社团。校园文化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第三学段鼓励学生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和参与书法、戏曲、刺绣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传承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二是将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导入跨学科学习,并将参观考察活动作为学习载体。参观考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动力、思维力、学习力,强化团队意识,拓宽学习视野,敏化问题意识,提升综合素养

17、。三是将学生置于无边界的空间与时间的奇思妙想中,无限扩大了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关注过去、现在与未来,使语文学习既与传统接轨,又与现代合拍,并为未来奠基。2.跨学科学习指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虽然学习的领域更广阔,但学习活动更加聚焦于某个主题,活动形式也更接近于成人生活,如社团活动、参观考察、未来生活设计等,都更具有自主性、现实性、发展性。这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更是学生时代生活的引入与融合。教师可以从表述的学习内容中,开发出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戏曲汇演”“我是小小手艺人”“研学分享会”“未来生活狂想”等,都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从项目的确定、方案的拟制、过程的实施、

18、成果的分享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要求。第三学段的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任务情境,面对较复杂的问题,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状态及进程,改进应对方式与策略,寻求优化解决的路径与方案。3.在分享过程中提高多媒介运用能力第三学段的跨学科学习,非常重视学习成果的“分享”,如“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分享奇思妙想”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与表达,并进行个性化的展示与交流。因此,本学段跨学科学习应着重于问题探究过程与成果的多样化呈现,包括活动计划、实施方案、过程实录、研究报告、专题演讲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讨论、评析,做到条理清楚、语言明白、书写规范整洁。学习内容中还提出要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学习成果,促使学生文字材料的撰写还要符合不同媒介的表达要求,学习各种多媒介的实践操作,如模型、网页、小册子、公众号、海报等的制作,将学习成果的呈现过程变成学习与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