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1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2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3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4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体寄生虫学 病原生物学与检验教研室 1第1页第一篇 总论掌握:1.概念:寄生虫,宿主,寄生虫生活史,带虫者;2.寄生虫分类,寄生虫生活史和宿主类型。熟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和寄生虫感染特点。了解:寄生虫流行基本步骤、流行特点和防治办法;寄生虫感染免疫2第2页一、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第一章 引言寄生虫病有没有远离我们第一篇 总论3第3页二、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及任务4第4页食源性寄生虫病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新发寄生虫病再现寄生虫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未来防治重点5第5页三、寄生虫学研究与发展方向1.免疫寄生虫学免疫致病机制免疫学诊疗技术免疫治疗伎俩研发疫苗2.分子寄生虫学发觉新特种基因防控新模式致病

2、机制研发新药6第6页食源性传输寄生虫吃猪肉 可感染猪肉绦虫、旋毛虫等 吃牛肉 可感染牛肉绦虫 等 吃青蛙 可感染曼氏迭宫绦虫 等 吃淡水鱼虾 可感染肝吸虫 等 吃小龙虾和淡水蟹 可感染肺吸虫 等 吃福寿螺 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等 吃菱角、荸荠等 可感染姜片虫 等 7第7页 水源性传输寄生虫饮污水可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贾弟虫、隐孢子虫 等接触污染水源 可感染日本血吸虫 等 土源性传输寄生虫接触疫土可感染钩虫等经口可感染蛔虫、蛲虫、鞭虫 等 8第8页昆虫叮咬蚊子叮咬可传输丝虫、疟原虫等白蛉叮咬可传输利什曼原虫等喂养宠物喂养猫可感染刚地弓形虫 等喂养猫、狗等可感染蚤、虱、螨 等9第9页WHO重点防治

3、6种热带病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病热带地域约有10亿寄生虫病患者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利什曼病、钩虫病10第10页第一篇 总论第二章 寄生虫生物学一、寄生关系及其演化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现象。共栖:一方受益,一方无益无害。互利共生:彼此受益。寄生:一方受益,一方受害。(一)寄生与寄生关系11第11页寄生虫(parasite) 在寄生关系中,受益低等动物。宿主(host) 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生物,或指被寄生虫寄生生物。12第12页(二)寄生关系演化(自学)形态结构改变生理功效改变繁殖能力加强侵袭力改变形成免疫逃避功效基因变异或重组1.适应寄生生活2.致

4、病能力和机制改变3.新物种产生13第13页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一)寄生虫生活史1.概念: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完整过程。包含寄生虫侵入宿主(怎样感染虫体在体内移行、定居(致病)虫体离开宿主(标本采集及检测)14第14页直接型: 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 (直接型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 间接型: 完成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或昆虫媒介。寄生虫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后,才能感染人。 (间接型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2.寄生虫生活史类型15第15页肺吸虫生活史蛔虫生活史16第16页3.按生物学分类: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2.按寄生部位:体内、体外寄生虫1. 按寄生性质:

5、专性、兼性、偶然性 、机会性寄生虫。(二)寄生虫类型17第17页临床上为了寄生虫病诊疗与治疗工作需要,通常按寄生部位 分类: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 眼部寄生虫 呼吸系统寄生虫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 消化道寄生虫脉管系统寄生虫神经系统寄生虫肝胆寄生虫18第18页(三)宿主类型1.终宿主:被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宿主。 2.中间宿主:被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 殖阶段寄生宿主(如需两个以上, 按次序称第一、第二中间宿主)19第19页3.保虫宿主:被寄生虫感染除人以外其它脊椎动物体。 (从流行病学角度称这些动物为储存宿主,是主要传染起源)4.转续宿主:有寄生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停滞在幼虫状态,不能发育为成虫当

6、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仍可继续发育。20第20页肺吸虫生活史21第21页宿主将寄生虫全部去除;宿主去除部分寄生虫,成为带虫者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并大量繁殖,宿主出现显著临床症状,称为寄生虫病。 第一篇 总论第三章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22第22页蛔虫在小肠寄生钩虫引发贫血一、寄生虫对宿主损害1.掠夺营养:23第23页蛔虫性肠梗阻2. 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寄生部位或移行过程中损伤组织。疟原虫使RBC破裂24第24页3.毒性与免疫损伤: 虫体分泌物、排泄物和虫体崩解产物 对宿主毒性作用、免疫病理反应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溶组织内阿米巴溶组织素致肠壁溃疡25第25页二、宿主对寄生虫抵抗1.固有免疫:先

7、天性免疫 受遗传基因决定 天然屏障作用2.适应性免疫:取得性免疫作用小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排除、杀虫、抑制寄生虫发育和繁殖26寄生虫含有免疫逃避功效,故消除性免疫罕见第26页是免疫学一个主要分支探讨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寄生虫病发病机制临床用药、治疗免疫诊疗制备疫苗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免疫(自学)第一篇 总论27第27页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最多见类型;为主要传染源多寄生现象幼虫移行症异位寄生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特点第一篇 总论临床表现复杂诊疗困难28第28页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输路径 :经口传输、经皮肤传输、经接触传输、经节肢动物媒介传输、经胎盘传输、经输血传输等。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一、流行基本步骤第六章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第一篇 总论29第29页自然原因:影响寄生虫在外界发育。 生物原因:决定了这些寄生虫病能否流行,尤其是间接型生活史寄生虫社会原因:包含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以及人生活习惯等。二、流行原因30第30页三、流行特点地方性: 与当地自然条件、生物原因、人群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