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件: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1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2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3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4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要求掌握: 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原理,方法及临 床意义,、型皮试的区别熟悉: 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的机制、特点了解: 超敏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检测及意义; 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免疫复合物检 测方法的进展及临床意义 一、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 reaction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成为变应原(allergen) 过程:免疫应答过程 结果: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二、分

2、类 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一、临床特点 发生快速发型 由IgE介导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4 . 多为生理功能紊乱,无组织细胞损伤二、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一)抗原 (二)抗体 - IgE (三)IgE Fc段受体(FcR)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嗜酸性粒细胞 呼吸道 - 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 消化道 - 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 皮 肤 -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 人工注射 -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抗原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昆虫毒液、花粉、

3、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或其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食物:鱼虾、蟹贝变应原某些酶类:杆菌类 尘螨中某些酶类吸入性: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青霉素、头孢、磺胺、麻药(普鲁卡因)、有机碘等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二)激发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IgE交联 FcR的微集聚 肥大细胞及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及 细胞因子等; 2.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三)效应阶段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二)激

4、发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IgE交联 FcR的微集聚 肥大细胞及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及 细胞因子等; 2.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三)效应阶段 储存介质 组胺(histamine)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预先存在的介质(脱颗粒)组织胺(histamin) 趋化因子 激肽原酶 蛋白水解酶白三烯(Leucotrie

5、nes,LTs) 前列腺素(PGD2)即 刻 早 期 相 晚 期 相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y factor,PAF) 新合成的介质(1)早期反应特点 发生迅速; 多为功能紊乱;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2)晚期反应特点 发生较慢; 伴有炎性改变; 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 嗜酸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反应。 组织胺趋化因子缓激肽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白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前列腺素(PGD2)中性粒/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加I 型超敏反应效应阶段 全身性(过敏性休克)呼吸道(哮喘、过

6、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性肠炎)皮肤(荨麻疹)效应器官四、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 过敏性哮喘(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皮炎、 神经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于再次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毛屑、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食入进食鱼、虾、蟹、蛋、乳等食物恶心、哎吐、腹痛、腹泻等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敏

7、反应药物食物寄生虫冷热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常见疾病一、 全身过敏性反应:药物(青霉素、头孢等)、血清(破伤风、白喉抗毒素等)过敏,过敏性休克二 、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鼻塞、鼻痒、头痛、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嗅觉障碍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并分泌液体三 消化道、皮肤过敏反应湿疹荨麻疹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案例讨论 女性患者,23岁,因“感冒发烧伴咽喉疼痛两天”就诊。体检:体温38.5,咽喉充血明显,扁桃体度红肿,表面有脓性点状分泌物

8、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 患者自述曾经注射过青霉素,无青霉素过敏史。肌肉注射青霉素2min后患者感心慌,突然倒地,唇发绀。测血压收缩压为50mmHg,舒张压未测清楚。疑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当即给患者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并紧急快速输液、输氧。20min后患者血压升至65/40 mmHg。继续处理,4h后逐渐恢复正常。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 在过敏性休克中最多见 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青霉素降解产物,空气中可存在) +体内组织蛋白,刺激机体产生IgE(使机体处于对青霉素的致敏状态),当青霉素再次进入时引起休克 某些病人首次用青霉素产生过敏原因:实际已接触过(注射器污染、吸入青霉菌孢子或降解产物)

9、五. 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诊断检出过敏原,避免机体再次接触 (1) 询问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再次接触; (2) 做皮试,检测为何种变应原过敏。 一但检出禁用。(一)过敏原皮肤试验(皮试)方法:将可疑的过敏原注入机体的皮肤中或敷贴于皮肤上,经过一定时间观察皮肤反应,从而判断该物质对测试者是否可引起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皮试原理 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方法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IgE高变区结合,导致其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表现:在2030min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 红斑、风团以及搔痒感结果: 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 未出现红晕

10、、红斑、风团者为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过敏。方法:(一). 皮内试验、挑刺试验 变应原注入0.010.02ml或mm皮丘分钟观察有无风团红晕假阳性原因:变应原稀释液偏酸或偏碱患者有皮肤划痕症 抗原变质或被污染假阴性原因:变应原抗原性丧失 患者皮肤反应较低 患者近期内使用过大量抗组织胺类药或激素类药(二).血清IgE检测血清总IgE测定 特异性IgE测定 血清总IgE检测 总IgE是针对各种抗原的IgE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血清IgE含量很低 一般选用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测定法进行检测 (1)放射免疫吸附试验 (2)酶联免疫测定法 (3)化学发光法 (4)检测血清总IgE的

11、意义: 正常人血清IgE水平为20200Iuml (1Iu=2.4ng)。 血清IgE的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种族、 地域、环境、遗传及检测方法等。 必须注意当地人群IgE的水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发性 皮炎、湿疹、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以及寄生 虫感染等均可使IgE升高。 仅以血清总IgE量的高低是难以判断型超敏反应 性疾病的,除非血清总IgE值增高异常明显。特异性IgE测定 特异性IgE是指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结合 的IgE。 检测时是用纯化的特异变应原替代抗IgE 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仍然是放射免疫技术和酶联 免疫技术。检测特异性IgE的意义

12、特异性IgE的增高可帮助型超敏反应疾病 的诊断;. 并能明确变应原。(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型超敏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诊断参考增多寄生虫病、传染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白 血病、某些恶性肿瘤等减少_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或大面积烧伤后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增多_慢粒、慢性溶血型贫血、脾切后、结核等(四)、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 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2. 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 3. 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 4. 药物治疗 防治原则二 脱敏治疗: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

13、 变应原,诱导产生IgG,降低IgE的产生和与变应原结合。四 免疫新疗法 使用IL-12逆转Th2型免疫应答,减少抗体产生;用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DNA载体重组制成DNA疫苗,诱导Th1型应答;应用人源化抗IgE单抗治疗持续性哮喘;采用重组可溶性IL-4受体与IL-4结合,降低Th2型免疫应答,减少IgE产生。一 远离变应原皮肤试验,红晕直径1cm为阳性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PGE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阿司匹林多根皮苷酊磷酸盐肾上腺素 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细胞毒型)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一

14、、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二)损伤细胞机制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3.ADCC作用 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异嗜性抗原临床常见疾病AgAb输血反应供者A型血红细胞B型受者血中anti-A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Rh+红细胞母体产生的anti-Rh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改变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服药者体内产生的anti-红细胞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结合在血细胞表面的药物服药者体内产

15、生anti-药物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泡、肾小球基底膜细胞患者自发产生anti-基底膜甲亢(Graves病)甲状腺细胞表面TSH(甲状腺刺激素)R患者自发产生anti-TSHR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 输血反应:因错误输入异型血所致临床表现:寒战、高热、意识障碍、血红蛋白尿(酱油尿)。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链球菌使肾

16、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1.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2.发生机制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肾、肺组织损伤临床表现: 咯血、血尿、蛋白尿、贫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刺激型超敏反应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理母Rh- 、父Rh+ 第一胎胎儿如为Rh+,分娩时母亲产道损伤,胎盘中Rh+血液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的抗体(IgG型,易通过胎盘)。当第二

17、胎仍为Rh+时,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分娩后出现新生儿溶血。有时第一胎也可发生,可能母亲以前有流产史。避免方法:初产后72小时给母体注射抗 Rh+抗体,中和Rh+抗原。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病毒、药物、酶类等使自身RBC抗原 性改变成为新的Ag),刺激机体产生 抗RBC抗体。这种抗体与自身改变的 红细胞特异性结合,可引起自身免疫 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药物等半Ag体内,吸附于血细胞上形成 完全Ag,刺激机体产生Ab,当Ag再次进入 体内AgAb结合,通过三条途径,使靶细胞 (血细胞)溶解、破坏。 也可以是抗原抗体结合后

18、,吸附到血细胞表 面引起。如溶解的是WBC,则出现WBC减少 症;如溶解的是血小板,则出现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 案 例 男患儿,6天,因皮肤黄染4天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2产足月儿。第1胎生后有黄疸、惊厥,10天后死亡,未查病因。其母本次孕40+5周,羊水早破9小时,经催产素静滴后分娩,产程顺利。 患儿生后48小时出现黄疸,渐加重,精神弱,哭声小故转儿科治疗。查患儿及母血型均为A型,即予光疗,黄疸未再加重,但生后6天仍较明显。 体检:精神反应差,面色略苍白,轻度黄染,皮肤无出血点,两肺呼吸音清,心率138次/分,胸左2-3肋间有-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脐部少许分泌物。肝肋下2.5cm,脾肋下1cm

19、,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 入院后查总胆红素为200.07mol/L (11.7mg/dl),直接胆红素为0,Hb166g/L,RBC4.671012/L,红细胞形态正常。查母亲为Rh血型阴性,婴儿为Rh血型阳性。四.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产生的抗体是IgG、IgM; 2.抗原存在于细胞膜上; 3.结果是靶细胞的溶解、破坏(细胞毒型) 4.有补体参与。五.免疫学诊断 对疑有母儿血型不合者,可在妊娠早期对孕妇及其丈夫或婴儿进行血型检查:Rh血型不合者,母D(),父D()。 如D抗原无不合而临床高度怀疑者,应进一步 检查Rh系统其他抗原;ABO血型不合者以母O型,父AB型多见,父A型、 B

20、型也可发生本病。1.Rh抗体检测 酶介质法2.抗球蛋白检测 直接、间接Coombs试验Rh不合的孕妇应夫妇双方查Coomb试验,阳性者应查抗D抗体及滴度。效价132时提示病情严重。ABO不合的孕妇也应夫妇同时抽血测定孕妇血中对其丈夫红细胞的免疫抗A或抗B抗体及其滴度,效价164时才有意义,1512时提示病情较重,应住院治疗。临床意义 Rh血型系统已确定有C、D、E、c和e五种抗原,各抗原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强,引起Rh血型不合溶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故临床上首先以抗D血清(抗体)检验其为D()或D(),临床上将D()()通常称为Rh()()。 当RH(-)者接受了D抗原的刺激后-D抗体再次接受D(+

21、)抗原血液溶血反应 不全抗体检查孕早中期应每12个月检查1次,在妊娠2832周间应每2周测定1次,妊娠32周以后每周测1次。 为加强孕期保健,怀孕前夫妇双方一定要查血型,以便早期发现血型不合,预防治疗。 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 可溶性抗原 (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四)组织损伤特点 抗原 内在抗原 变性IgG,

22、核抗原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先决条件 形成IC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IC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 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 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 大分子IC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 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中等分子IC 组织内沉积 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小分子IC 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大分子IC 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形成中等分子IC发生过程:1.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23、的形成 当抗原略多于抗体时,易形成中等大小IC,它既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也不能被肾小球滤过而排出体外,因此在体内随血液循环,故称为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CIC),这种中等大小IC的沉积是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根本原因。 2.中等大小IC的沉积: IC激活补体:产生趋化因子(C3a、C5a、567),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溶酶体酶,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产生过敏毒素(C3a、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加重局部水肿; IC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局部出现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坏死; 易沉积部位:肾小球、关节滑囊、心肌

24、、血管壁等处。免疫复合物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血管壁基底膜3. IC的致病机制 IC激活补体:产生趋化因子(C3a、C5a、C567),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溶酶体酶,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产生过敏毒素(C3a、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加重局部水肿。IC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局部出现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坏死。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抗体为IgG、IgM;2.形成的中等大小IC(CIC)沉积在小血管壁, 由肾小球基底膜引起3.有补体参与;4.局部产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补体的作用 C3a、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

25、粒细胞上的C3a、C5a受体结合 炎性介质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 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水解血管及其周围组织3.血小板的作用: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 局部缺血、坏死释放血管活性胺 水肿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 家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 (2)过敏性肺炎 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

26、出血及坏死。(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 1.血清病 一次性注射大剂量抗毒素(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后,714天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蛋白尿等症状,但短时间可消失恢复(有自愈现象)原因:大剂量注射Ag后,患者体内已产生Ab,但抗 原未完全消失,二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IC所 致。随着时间延长,Ag逐渐被清除,此病可自 行恢复。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 体内已产生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

27、可使肾损伤引起肾炎。 80以上的肾小球肾炎属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也可在其他病原微生物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乙型肝炎或疟原虫感染后发生。 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IgM类),形成IC,沉 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案例讨论 女患者,15岁,因血尿伴面部浮肿3天入院。患者3天前无任何诱因发现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不发烧。同时发现面部浮肿,清晨为重。近

28、期无明显感冒、咽喉痛、皮肤感染等。自感精神欠佳,不咳嗽。大便正常。无关节疼痛及腰部疼痛。无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父母、兄妹均无特殊疾病。查体:发育一般,神清合作。面色较白,无贫血面容,眼睑有轻度浮肿,皮肤无出血点及紫瘢,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咽喉有轻度充血,扁桃体-度肿大,充血(+),表面无明显分泌物。气管居中,心肺(-),腹软,无移动性浊音,肝脾未扪及,无扣痛。肾区无压痛、扣痛。双下肢无明显浮肿。关节无红肿,脊柱无畸形。神经系统(-)。 T 37.2、P 86次/分、R、18次/、 BP 130/90mmHg。 门诊化验:尿常规:外观如洗肉水,镜检:RBC 满视野、WBC 25/

29、HP、 蛋白(+)、可见少许颗粒管型(+)。血常规:Hb120g/L、RBC3.51012/L、 WBC4.8109/L、 DC:N 68%、L 32%、WBC。肾功能检查:BUN 6.2mmol/L、CRE160mmol/L。肝功能检查:ALT25u。免疫学检查: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16.5。 血清补体:C3 0.35g/L 、CH50 40u /ml。 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体:1600u。 淋巴细胞转化率:68%。 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三.免疫学检验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主要是检测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 CIC检测的标准化问题: 很难找到恰当的IC标准品,故难规范对检

30、测CIC方法的评价。 目前用热凝聚的人IgG(heat agglutination human IgG, HAHG)来代替CIC的标准品。 HAHG是分子大小不一,比例不同的HAHG混合物,很难模拟不同患者CIC的组成与种类。用此可以基本比较各种方法的敏感性和重复性,但很不理想,也是使各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免疫循环复合物的检测免疫循环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CIC)与型超敏反应有关,可用与分析进程与转归.(一)抗原特异性免疫循环复合物的检测 检测免疫复合物中抗原特异性来测IC.(二)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循环复合物的检测 检测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不考虑抗

31、原性质.(三)临床意义检测CIC理想的方法: 简便、敏感、并能检测各种大小的CIC 以上方法无一种能达此要求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四种: C1q法、胶固素法、固相mRF抑制试验、 Raji细胞试验 建议联合应用23种。(四)检测局部组织中IC的方法 局部组织中IC的检测: 免疫荧光、免疫酶标方法 局部组织中检测有IC,可分析疾病与型超敏反应有关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 -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2.效应细胞 - CD4+Th1细胞和

32、CD8+CTL 单核巨噬细胞 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CD8+CTL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使靶细胞溶解、凋亡。CTLCD8+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靶细胞溶解、凋亡致敏淋巴细胞结果: 有利于机体清除抗原性异物 发挥抗感染作用的称为细胞免疫应答 对机体造成组织损伤引起炎症的则为 型超敏反应二、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 (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结 核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结膜皮肤炎(一)传染性型超敏反应 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变应原,在传染过程中引起的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传染与

33、变态反应同时存在,传染原在体内消失,超敏反应也停止。 如机体感染结核菌后,机体产生针对结核抗原的致敏T淋巴细胞(Th1和CTL),在结核菌素皮试时(再次接触结核抗原),局部可出现 型超敏反应的炎症,即为阳性。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二)接触性皮炎 致敏原多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如药物、染料、油漆、碘酊、等 这些物品(半Ag)进入皮肤,与皮肤角蛋白(载体)组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Th1和CTL) 。当这些抗原再次进入后,引起接触性皮炎。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皮疹、水疱,严重者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皮肤症状一般一接触变应原24小时后出现,48-72小时达高峰。(三)移植排斥反应是指供受双方HLA不完全相同,在进行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最终导致移植物坏死脱落的免疫反应。三.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是由T细胞介导引起的细胞免疫过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