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何晏的《道论》《无名论》的玄学思想_第1页
浅析何晏的《道论》《无名论》的玄学思想_第2页
浅析何晏的《道论》《无名论》的玄学思想_第3页
浅析何晏的《道论》《无名论》的玄学思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何晏的?道论?无名论?的玄学思想摘要:何晏的玄学思想主要从他的两篇充满浓重玄学思辨色彩的著作?道论?、?无名论?中表达出来。?道论?主要阐述了“道所具有的特性,?无名论?阐述的那么是圣人体道。关键词:?道论?无名论?玄学何晏的玄学思想主要从他的两篇充满浓重玄学思辨色彩的著作?道论?、?无名论?中表达出来。?道论?主要阐述了“道所具有的特性,?无名论?阐述的那么是圣人体道。?道论?云: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那么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

2、无名也。1这段话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之所以可以成为“有,依赖于“无而生存;人间之事之所以可以成为事,凭借着“无而成功。说起这个“无,没有言语可以描绘,没有名称可以称呼,视之而无形象,听之而无音声。也正因如此,所以它才能显出音响而引出器物,包含形神而彰明光荣。黑依赖它而成为黑,白依赖于它而成为白,方依赖于它而成为方,圆依赖于它而成为圆。它使方圆成形而己无形,它使白黑得名而己无名。何晏在?道论?中首句即点明了“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有之所以能为“有,是依侍着“无而生的;而“事之所以能成“事,那么也是靠着“无来完成的。他的这个说法显然来自老子。?老子?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

3、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在说明这个道理。不过这里的“有并非指万物,而是指道的“有性。而何晏的学说中,强调的是“无,何晏将“无形、“无名之道视为万物存在的本体和根据,认为“圆方、“白黑之所以能完美地存在,是因为主宰它们的道具有“无形、“无名的特性才导致的。在道的“有性上并未深究。因此何晏的哲学常被称为“贵无论。何晏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综述何晏、王弼之玄学思想)。“无为万物之根源,又潜藏于万物,还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据。何晏的“无并不是纯粹的“无,而是万物之“

4、有内在的东西。他指出:“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无名论?用今天的话表达,“有所有是个别,“无所有是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所以在何晏的?道论?中,“有仅指详细有名有形之事物。而且何晏还认为,道是无法命名的,也没有详细形状、声音的。而关于道的无声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在阐述道的无形无声;关于无名观念,也是来自于老子,?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就是说明道的“无名即不可言说性,所以何晏认为“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从上述分析可见何晏学说与老子学说的亲密关系,何晏受老学

5、的影响之深。根据王晓毅的考证,?道论?约于正始五年(244)间写成。他以为?道论?和?无为论?应是属于何晏后期作品;而能反映何晏前期思想的,唯有?无名论?。也就是王晓毅认为?无名论?和?道论?应是两篇不同的东西。2?无名论?云:为民所誉,那么有名者也;无誉,无名者也。假设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那么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然与夫可誉可名者,岂同用哉!在这段话中,何晏认为一般事物都是可用名号称呼的,如同耳目可见可闻之树、人、声音,都是可以给予一个相对应的名号的。不过有一种事物是无法给予相应的名号的,即圣人之名、圣人之誉。而圣人之无名无誉,亦可以算是另一

6、种有名有誉,不过这种有名有誉,完全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有名有誉。?无名论?的这段话,与?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二十五章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观念相通。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根源,是无形无状,无法详细言说的。假如可以详细言说的道,便不是真的道。如王弼在?老子注第一章?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但假设不为之命名,便难以指陈,于是勉强将它命名为“道。在王弼?老子注二十五章?:“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都是在说明“道只是一个

7、权宜而用的名词,并不能说明道的全部意涵。同样的,何晏也遵循老子之说,认为圣人体道而表现出的境界,是同样无法名之誉之的。假设勉强名之誉之,也与详细事物的名之誉之大大不同。?无名论?接着说:此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譬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夏日为阳,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昼远与夏日同为阳;皆异于近而同于远也。详此异同,而后无名之论可知矣。凡所以致于此者何哉?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而没其无名之象,由以在阳之远

8、体,而忘其自有阴之远类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无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言说就是用概念把握事物的规定性,而“无是没有什么规定性可以把握的。“无一经言说就变成了“有而不再是“无,因为它已被概念赋予了规定性。圣人用“道和“大等概念来称呼本来不可称呼的“无,实际上已经将“无变成了“有。圣人所称道的“无与“无的原型相比虽然变成了“有,但这种“有与通常的“有,是在性质上不同的另一类“有,它是与“无相通并直接表达“无的“有,正如阴中之阳具有阳的性质一样。何晏认为,在属于“有的事物中,不仅人们所称呼的“无表达了“无,而且还有一些其他的详细事物如水(其性柔弱形体不定)和毂(车轮中心可插轴的空处)等也具有无的性质。?

9、无名论?最后说: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焉,下云“巍巍成功,那么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邪?夫唯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惟此足喻而终莫悟,是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在这里,何晏以夏侯玄的“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作为?无名论?的中心命题,仍是在强调“无的重要性。而其文义又照应了首段,再次说明道是无法详细言说的,并再举老子、孔子之言来证明。在此孔、老并举,似乎隐含了儒道会通之用意。这里所讨论的?无名论?,已非纯粹道家的观点。首先,何晏把名与誉相联络,认为被人所赞颂

10、,就是有名,反之就是无名。这里的“名已与?道德经?中的“名有了间隔 。其次,他强调“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并以此为桥梁,把无名与有名沟通起来。他认为,圣人的德业至高无上,无名可以称谓,无词可以赞颂。称谓无名叫作“道,赞颂无词叫作“大。这样一来,无名无誉又变得有名有誉了。但这种有名有誉不同于通常的名和誉。假如把无名无誉称作“无所有,那么如今可称之为“有所有了。然而这种“有所有实际上还是“无所有,因为这是无名之名、无誉之誉,与通常的有所有并不一样。最后,何晏提出“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的观点,认为一样的东西无论相距多远,总有互相之间的共性存在,不同的东西无论相距多么近,也总是无法混淆。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懂得无名论的观点。他要用这个观点来说明:主张无名论并不是完全否认“正名说,因为天地万物“皆异于近而同于远,所以,强调“无名的最终目的在于“同于远,即在于得“天下之名。这本质上是道家出世与儒家入世两种学说的混和杂拌。在这里,何晏讨论了超言绝象的形而上本体,与有名有形详细的天地万物的关系。这种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与范畴的论证,较之对一般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无疑要深奥得多,可谓“理致渊深。而这正是“师心独见的一个方面。3显然,在何晏心里,作为人的圣人和作为自然的道应该是统一的,圣人应该取法于道,也像道那样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