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登高登楼诗鉴赏教案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登高登楼诗鉴赏教案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登高登楼诗鉴赏教案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登高登楼诗鉴赏教案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登高登楼诗鉴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鉴赏- 登楼,登高类题材教学教案(详案)教学目标:了解登高,登楼类诗歌的基本情感和常见表现手法训练学生通过诗歌的不同题材来读懂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不同把握题材诗歌下的深刻理解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诗歌题材一般特点到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示范法 讨论法 品读法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由学生背诵必修三教材杜甫登高引入杜甫登楼,并展示本课学习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登楼,登高类题材提问:今人登楼登高和古人的不同明确今人:一种旅游的方式古人:游山玩水中写诗填词,就成为文人雅士的保留活动。教师展示:了解历代文人的“登高”“登楼”情怀: 自古以来登上高楼也好,高台也好,登上山的高处

2、也罢,文人们喜欢登高凭栏,极目远望,并借此抒怀。登上高处,空间之空旷,时间之缥缈,顿觉自己之孤寂与渺小,就免不了产生万事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就要被眼前之景牵动愁怀。 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美的登临佳作。文人通过登高,登楼-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外化为诗文。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中国诗人似乎极爱登楼、登台, 一登楼、登台便留下许多华章佳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李白菩萨蛮)“海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

3、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宴殊碟恋花)“更莫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张先偷声木兰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曹植杂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王安石的桂枝香)教师针对问题举例逐步讲解登高登楼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诗人在登高、登楼的望远中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怀人、思乡之作。举例: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

4、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悲秋、伤春之作。 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发“思古之幽情”。-(怀古咏怀诗)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5、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发家国身世之慨。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顾亭有怀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

6、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教师板书:诗歌中涉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衬托,用典故,虚实结合教师总结这类题材诗歌4种基本情感:怀人、思乡之作。悲秋、伤春之作。发“思古之幽情”。抒发家国身世之慨。教师出示简单的诗歌例子,学生初步感知: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7、,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解析: 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教师明确:诗歌分析中简单的诗歌符合这类题材的情感表达,但是诗歌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表情达意的本身,要具体分析诗歌的诗意才能准确把握!教师示范诗歌分析的过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

8、与白鸥盟。(注)快阁:地名,在今江西太和。痴儿:诗人自指。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蕴含了诗人那些感情? 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 希望归隐的情怀。答案解析: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巧用俞伯牙为知音绝弦的典故表达

9、了诗人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 之想。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厌倦和投身自然的愉悦。学生合作探究,小试牛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感怀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全诗表达了诗人那些的感情?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在晚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天地宇宙的

10、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学以致用,直面高考:学生限时完成学案上的诗歌鉴赏题,学生课堂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修改学生不足的地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谢玄晖:谢脁,南齐著名诗人,曾任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

11、在静寂的夜间,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西楼。“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B第三句写俯视,第四句写仰观,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C最后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脁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D这首诗中,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看似信笔挥洒,实则脉络分明,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参考:D项

12、,从这首诗中的“夜寂凉风发”“独上”“月下沉吟”等可知,全诗给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故选项中“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分析错误。故选D。孤寂、抑郁、怅惘之情:“夜寂”“独上”“望吴越”等,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感慨知音难遇之情:李白“长忆”谢脁,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知音难遇。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壮志难酬、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古来”“眼中”是说不仅自己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布置课外作业-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13、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日:”折梅逢驿使,寄与院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所见之景。“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B“背飞双燕”犹言“劳燕分飞”,“贴云寒”状飞行之高。此句运用拟人手法

14、,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C下阕的前两句写光阴荏苒,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怀。“雪满长安道”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冷寂的气氛。D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抒发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附解析:参考译文: 荷花都已凋落,天连着水,苍茫一片,黄昏时秋风阵阵,涌起波澜。我独自在小楼东边倚栏观看,分飞的双燕各自东西,远远向寒云飞去。 短暂浮生真应该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又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时时登台把我怀想,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B项,“运用拟人手法”错误,此句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