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教稼:农耕文明耀千古_第1页
后稷教稼:农耕文明耀千古_第2页
后稷教稼:农耕文明耀千古_第3页
后稷教稼:农耕文明耀千古_第4页
后稷教稼:农耕文明耀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后稷画像M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TFG武功后稷教稼塑像武功是古有邰之地,相传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嫄,因心里不舒服经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 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人 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 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嫄 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嫄的教诲下很 快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 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

2、存 下去。他想着想着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 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 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 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白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 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神 农后稷尝白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 饱.”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 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满头大汗。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 呢?他反复思考、观察,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人 们吃完的瓜子、果核

3、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果树。 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 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地进行农耕。相传后稷 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白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人类结 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稷讲学了,教咱种庄稼了!”周民一传十,十传百,教稼台前, 农夫们或坐或立,黑压压一大片,静听着后稷讲解农业知识。他挥着手, 又是比画,又是示范,每到兴奋处,还下台手把手给人们教农耕新法。 “噢!好!噢!好.”人群发出阵阵赞扬声。后来,后稷还在教稼台上号 召并领导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汕汕。 人们都夸后稷教民种

4、的庄稼穗儿大、颗粒饱、产量高。后稷教民农耕,是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舜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 把广阔的有邰地赐予他。史记周本纪和诗经生民都详细记载 和颂扬了后稷的功绩,教稼台从此名扬天下。它记载着炎黄民族农业生 产远在各国之先的历史,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几千年来,有 关后稷的故事广为流传。教稼台:农业名胜人敬仰伺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武功教稼台教稼台号称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位于武功古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这里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而建立 了此台。教稼台历经沧桑,几度兴圮。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呈覆斗状, 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

5、、长约2 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 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此台代有修葺,清雍 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 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 坏,教稼台已荡然无存。1987年,耆宿发起倡议,士、农、工、商, 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 工,次年春主体落成。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台 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志,设门楣, 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6、位。教稼台为氐斗形,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氐斗是古人制作的一种 无底斗,常为粮食交易市场上的量具。其形是天象二十八宿中的氐宿星 座。古人认为氐宿为角宿、亢宿之根,犹如树之根基。华夏为龙,正是 亢宿之形,恰好应对了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的国策。可见设计教稼台 形体时也是煞费了苦心的。台高9米,每边长12米,古朴典雅、别具 一格。辟四门洞,互相联通,寓意一年存、夏、秋、冬四季;台体四周 护栏桩数恰好为24级,隐含24节气;前台阶分别为五级和六级,象征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古今名人钱范宇、刘瞳昆、于右任、王任重、屈 武、周尧、赵宏章等诗词、联语、手迹,刻写的碑、碣镶嵌其中,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

7、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 前。教稼台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叶茂、争奇斗艳。若遇天气 晴朗,游人登台览胜,长川曲幽、漆水映带、田野碧绿、白云蓝天、太 白屏南、梁山拢北,一切自然美景尽收眼底。教稼台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农业名胜古迹,用现在的话,也可以说 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技研究所”、“农业科技大学”所在地。与此 相邻的杨陵农科城和现已成立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可视 为我国古老的后稷教稼台的历史传脉。后稷:民众心目中的神伺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后稷塑像2010年12月14日,武功镇隆重举行庚寅年公祭农业始祖后稷 活动,坐落于武功镇稷山下的后稷祠,彩旗飘展,锣鼓喧

8、天,武功镇父 老乡亲庄严隆重地恭祭农业始祖后稷。武功镇镇长刘彬说,武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孕育了勤劳淳朴的42万武功人民。举办公祭农业始祖后稷活动, 不仅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和民间文化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深远 的影响,后稷精神对于激励人们开拓创新,也发挥着很大的教育作用。 通过公祭农业始祖后稷活动,让我们进一步齐心协力,坚持科学发展观, 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迎来武功光辉灿烂的明天。公祭典礼上,各 级领导和群众一起向后稷雕像敬献花篮,瞻仰后稷祠。一辈一辈传下来,武功民众每年正月十六和六月初七都要在后稷 祠和姜嫄庙举行盛大的祭祀后稷和姜嫄的活动,当地人将其称为游百 病,认

9、为上山祭祀后可消灾灭病。庙会期间,有成千上万男女老幼相拥 排队祭祀,秧歌队、社火队轮番祭祀表演,唱十进香歌,陈五谷,烧香, 焚黄表,读祭文,盛况热烈而庄严。此外,每年十一月七日到十一日在 漆水河岸的教稼台东河滩举行河滩会,当地村民将自己丰收的粮食制成 大白蒸馍,并用花手帕包起来进行比赛,显示庄稼收成好坏。历史上凡为群众的生存和利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群众会将其神化并 永远怀念祭祀。后稷就是这样的人。后稷祠的历史变迁水经注卷十八载:邰(武功)“城东北有姜嫄祠,城西南百步 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此即武功有姜嫄、后稷祠的最早记载。长 安志于武功条下载:“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姜嫄祠在县西南二 十二里”。当然是就中亭川武功城(今武功镇)而言。康对山武功县 志载:后稷庙、姜嫄祠今俱亡矣”,而今(明正德时)后稷祠在城内西上,故宝意寺址也。明弘治丙辰(1496)知县(宋)学通改建,祠后 又作姜嫄祠”。长安志载:“宝意寺在县西一里,亦唐神尧别宅。乾 封三年(668)建为宝意寺,周显德二年重修宝意寺,寺东临绝崖。显 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后来的宝意寺(俗称上阁 寺),即以后稷祠为中心改建发展起来的。此后,代有修葺。到清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