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4 唐诗三首课件唐诗三首石壕吏杜甫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石壕吏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感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
2、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简介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
3、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读准下面字的音:壕 逾邺 戍惟 妪衰 应泣 咽(ho) (y)(y ) (sh) (wi) (y) (shui) (yng) (q) ( y)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4、/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投宿 越过多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最近 况且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离开完整的衣服老妇请让我应征 还能够 没有了(有人)低声地哭石壕吏(译文) 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差役来捉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去查看情况。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了。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
5、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 复述故事请同学们根据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一句话;讲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一篇叙事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目睹官吏在石壕村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2.这是一首叙事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点拨方法:叙事诗可先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时间: 地点:人物:起因
6、:经过:结果:唐肃宗乾元二年,朝廷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差吏在夜间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夜石壕村差吏、老妇、老翁有吏夜捉人在差吏的逼问下,老妇诉说家庭悲惨遭遇,并自请应役。老妇被捉。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 。老妇人的“致词”(1)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4)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理清思路 致词的内容:分三层 故事情节暮 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夜 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夜久 高潮:请从吏夜归天明告辞 结局:独与老翁别线索:诗人的行踪时间顺序3.如果让你用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你读完本文后最深刻的感受,你会选哪个字?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7、,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之苦生活之苦应征之苦如果捉走老翁,如果捉走儿媳,书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夜捉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征兵无度,社会黑暗老翁老
8、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 何”加重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气氛。对比逼对比这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藏问于答)老妪“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妪:室中更无人。老妪:惟有乳下孙。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 石壕吏:汝
9、家有男丁否?石壕吏:尚有他人否?石壕吏:内室是何人?石壕吏:一定还有人!石壕吏:还有他人否?添一添藏问于答本诗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与答的艺术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那些话都是差吏逼问出来的。差吏的“呼”“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这样的构思技巧,不仅更加突出差吏的凶狠残暴,而且也更直观得再现了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合作探究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夜久”表明老妇
10、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根据你的理解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凶残,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诗人内心很矛盾) 一方面支持唐王朝的平判战争,希望能获胜。(需要壮丁,需要更多勇于承担的老妇人)另一方面他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感到悲痛。教师寄语: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
11、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 杜甫导入 公元795年,一位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的老者四处漂泊。他一路辗转,最后到了四川,亲友们帮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稳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秋天的一场暴风雨再次打破了他宁静的生活。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绝唱。 今天我们就去感受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悲天悯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掌握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技巧,把握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茅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
12、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写作背景课堂活动1.解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住所被季节歌行体 题目中,“歌”指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题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3、.hojunchngchngozhun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qngsngqn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shxinbw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
14、的)(落)理解词句秋风破屋痛惜第一节赏析:这两句诗是如何写秋风的威力的?的心情又怎样?句中的“怒”字将秋风 拟人化,写出秋风的猛烈无情。“卷”“三重”表现出风的猛烈,写出了诗人受害之重。请在书上标出第一层的一系列动词,体会一下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也体现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忍心这样)(做,动词)(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群童抱茅痛心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15、仗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 赏析第二节: 诗人在“叹息”些什么?结合全诗及背景分析。诗人不仅“叹息”天公毁屋无情,“叹息”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还“叹息”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被子)(睡相不好)(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怎能、如何)(彻:到天明.作动词)屋漏难眠痛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16、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衾qn:被子)(睡觉不老实)(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彻:到天明.作动词) 赏析第三节 这一节,你想用哪一个字概括?为什么?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哪里能得到.安:哪里)(庇护)(贫寒的读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见xin:同”现”)(小屋)广厦庇寒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
17、:怎么)(全部庇覆)(所有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见xin:同现”)(小屋) 赏析第四节 这一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诗人由自己联想到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安得广厦千万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等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饱尝人间疾苦、体察世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精神。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抒发情感的最强音。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难眠现实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事人自己 理想 广厦庇寒 忧国忧民 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痛惜痛心痛苦寓情于事直接抒情课堂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
18、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愿我们永远将其铭记于心,永不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三:品读诗词,感悟形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谈一谈。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从 (句子)中,读出了一个 的杜甫,因为 。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
19、(陆游)白居易导入 当你有一天出门在外,你穿了一件很薄的短袖,也没带其他的衣服的时候,你是希望气温保持不变还是希望气温变冷? 正常的情况下我们都希望气温不变,是吧。因为如果变冷的话我们没有衣服穿。但是却有人就算是没有衣服穿,就算是忍受寒冷,也希望天气更冷一些。这究竟是什么人呢?他心理是怎么想的呢?他就是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 学习目标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疏通文句,掌握部分文言实词;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白居易(772年846年)
20、,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简介 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
21、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讽喻诗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讽喻诗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解题: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原作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解题: 什么是“宫市”呢?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22、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读准字音鬓 辗 辙骑 敕 叱 将 系chbnjchjzhninjing髫把握诗意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得:得到。可怜:使人怜悯。愿:希望。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晓:天亮。辗(nin):同“碾”,压。辙:
23、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困:困倦,疲乏。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骑马的人。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讲授新课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把:拿。称:说。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系(j):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用记叙性语言来讲述故事。本文围绕“炭”写了哪些场景?烧炭运炭卖炭卖炭翁宫使抢炭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满面尘灰烟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版租房合同模板
- 组长工作述职报告
- 2025企业办公场地租赁合同模板
- 法治教育培训
- 脂肪烃生产工-天然气乙炔-空分-初级练习测试题附答案(一)
- 计算机考试一级Photoshop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创伤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的健康宣教
- 老年误吸的预防和护理
- 儿科护理出科总结
- 防冻贴制作方法
-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模版(2篇)
- 起重机械吊具、索具检查记录表(钢丝绳)
- 西学中培训结业汇报
- 无人机运输合同模板
- 《诗经》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蓉漂”人才荟武候区招聘2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网课智慧树知道《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牡丹江师范学院)》章节测试答案
- 7.1.1条件概率(一)课件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
- 全国高考物理高考题说题比赛一等奖课件物理说题李焕景
- 巴金名著导读《寒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