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_第1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_第2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_第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_第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 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 了什么作用,到达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 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学习目标1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3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4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较、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表达方式:表达、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

2、实结合等。抒 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表现手法:衬托、比照、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本诗运用衬托比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 的宏愿与胸襟。(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案】(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 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那么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 两处清凉

4、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 迫切希望。【解析】【分析】(1)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 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单独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 式来表达情感。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 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 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 现。同时,“手提天下”,又展现了诗人勃

5、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 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 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 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为实,未知为虚等 等。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诗歌标题是“暑旱苦 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 来具体写“热”,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 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

6、人们担忧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 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 写;如“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 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 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故答案为:(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 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那么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 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

7、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 迫切希望。【点评】此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 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 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比照、衬托、象征、用 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较、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 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 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本诗由人间苦

8、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入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 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南吕金字经胡琴张可久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答案】(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 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

9、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雨” “窗前 竹”“泉流” “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 度描写音乐。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 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 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 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解析】【分析】(1)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一一塞云黄 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

10、弹”意为“我虽 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 是议论抒情。(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 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 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 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流” “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 音乐。以“风寒”表现。

11、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 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故答案为:以景结情;议论抒情(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 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 描写音乐。“雨”“窗前竹”“泉流”“塞云” “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 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

12、导读者 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 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 流出了【点评】(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译文: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 出。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令 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

13、确题 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 奏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唐柳宗元寓居湘岸四无邻,苛药闲庭延国老,泉回浅石依高柳,闻道偏为五禽戏,世网难婴每自珍。 开樽虚室值贤人。 径转垂藤闲绿筠。 出门鸥鸟更相亲。【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靖:种植。(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叙事诗,表达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B.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C.古

14、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D.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 D(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 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 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听 说你还善于作

15、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 无为状态。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 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应选D。(2)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 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 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 神爽,飘然尘外。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 该是必然的选择吧。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

16、是作者元和九 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 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故答案为:(DD;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 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

17、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 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 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 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 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有弟谪

18、连州。湘云拂雁秋。星月棹寒流。风涛阻客愁。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 楚雨沾猿暮, 兼葭行广泽, 何处江关锁, 【注释】连州,位于广东清远。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答案】(1)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 “楚雨”“湘云”“猿”“雁”“兼 葭”“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雨”“云”“兼葭” “星月”是视觉形 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 景物之中。(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解析】【分析】(1)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兼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选取了 “楚雨

19、”“湘云” “猿” “雁” “兼葭” “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兼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 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2)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 湘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兼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 才往连州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故答案为: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 “楚雨”“湘云” “猿” “雁”“兼 葭” “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雨”“云”“兼葭” “星月”是视觉形 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

20、情寓于萧瑟清冷的 景物之中。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描写景物的角度:正 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此题中,颔联、 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 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 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此题 中,“客愁”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联系全诗,概 括即可。.阅读下面的诗歌,回

21、答以下问题。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 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 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 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 盘掩,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在词中的作用。(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江山如

22、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 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 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 求。(2)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外表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 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 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解析】【分析】(1)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是上阕的结尾句,承接上面中秋夜 月景象,进一步写了从月亮上

23、看人间江山的美好景致。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作 者写美景的用意:以江山之美反衬现实的丑恶与黑暗,从而表达复杂的感情。(2)下片写归天意愿。“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 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带来了一种奇异之 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希望愉 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 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缺乏,故嗟叹之。嗟叹知不

24、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 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 “便 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 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故答案为:“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 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 丑,就越 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 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

25、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外表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 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 的 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 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 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 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

26、代背景,做到 知人论世。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 初开郢客缄封后, 多节本怀端直性, 何时策马同归去,美人相赠比双金。 想见巴山冰雪深。 露青犹有岁寒心。 关树扶疏敲镣吟。【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 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 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 服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

27、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 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说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 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 晰,结构严谨。(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 关树,轻敲金镣,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 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解析】【分析】(1)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 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 服的品性。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

28、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 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珍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 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 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 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承上启下。上联写 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末尾“何时策 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镣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 镣,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镣吟”

29、,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 下敲镣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 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 “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 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镣,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 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照应标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收束全诗。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 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 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说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 境的描写,引起下

30、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 构严谨。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 树,轻敲金镣,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 收束全诗,以明心志。【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 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

31、 么表现手法,然后加以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 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 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 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表达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 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

32、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 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 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比较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 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 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

33、解饮,影徒随我身。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阈送青来。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3、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 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 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 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 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

34、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 称去代替。表达效果: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如: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门前冷落鞍马稀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6、终岁不闻丝竹声5、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表达效果:感觉互 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

35、联想;能充实诗文 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假设高山,汤汤乎假设流水。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4、晨钟云外湿5、甜美的歌声7、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注 意: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2)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4)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5)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6

36、)顶真:回环跌宕,有旋律美。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表达方式直接抒情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描写描写I 间接描写三:抒情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四: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1、从“景”的角度: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2、从“情”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五:描写手法常见的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1、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

37、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 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 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总结: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1、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3、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2、虚实结合(1)当前之景为实。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2)已逝之景为虚。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未来之

38、景为虚。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 弯残月高挂柳梢。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 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 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3、动静结合4、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 色

39、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 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 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 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上文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 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 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三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一 .可以答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可以答修辞手法三可以答描写手法四.可以答表现技巧补充说明: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

40、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1、比照与反衬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表达效果:或使对 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 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区别:比照与反衬: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比照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 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2、烘托渲染3、用典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 括对现

41、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 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四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情景分写情景合写画龙点睛起承转合1抑扬2、卒章显志提醒: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1、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理清题干要求,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 结构,还是兼而有之。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 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2、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缺乏一半的分。3、用先

42、总后分的顺序答题。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 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 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 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 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 答案。二、高中诗词鉴赏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度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

43、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 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 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 显。(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 照应“九日”。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 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

44、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 霜。D.整首诗歌表达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 洁的人品。(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 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 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 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 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 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 的

45、豪情逸兴。【解析】【分析】(1) 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 绝”应为“七律”。应选A。(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 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 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 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 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那么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 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 象

46、,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 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 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 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故答案为:(D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 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 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 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

47、,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 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 的豪情逸兴。【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阅读注释, 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译诗歌来了解 诗歌的基本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张十一功曹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贫筲竞长纤纤笋,豚躅闲开艳艳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 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绑躅:杜鹃花科。恩波:皇帝的恩泽。斗:通“陡”。(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