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_第1页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_第2页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_第3页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_第4页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应摘要:传统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中深蕴着可为今用的重要思想资源。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传统儒家哲学有三重范式:道德-政治哲学、和谐哲学、价值哲学。其中所表达和折射出来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反论文联盟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于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唯物史观;传统儒家哲学;道德-政治哲学;和谐哲学;价值哲学;效应一、以道德修养为原点,以王道政治为旨归的道德-政治哲学传统儒家哲学首先是道德-政治哲学,即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以道德修养为原点

2、,以王道政治为旨归。此一思维形式由孔子所开启,孟子继承、发扬与完善之。朱熹所概括的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能表达此一特点。1一道德哲学:仁者爱人传统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千言万语都只在一个字:仁。仁这一概念具有丰富而深入的内涵,但从道德层面上看,主要在于爱人和修身两个方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爱人构成了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因为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所以孔子竭力主张恢复周礼并倡导仁学,而周礼的核心思想就是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3因此,孔子仁学是以孝弟为

3、出发点的,由孝弟而达至亲亲。孔子不仅倡导孝弟,而且要使这种孝弟之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对仁追求的内在动力,这就使得仁学被赋予了一种道德范畴的新内容。所以,孔子又从孝弟进而提出忠耍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为行忠恕,也就是实现仁的方法。那么,孔子是不是仅仅把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呢?不是,他是要把仁付诸理论,用仁去寻找治国济世之道。他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理想的治国准那么。孔子仁学所主张的对人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广泛的、对人的博爱。他认为,求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并不在于别人,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综而言之,孔子在其仁学体

4、系中,从孝弟出发,以此为心理动力,以行忠恕作为实现仁的方法,提倡对人的博爱,并试图以博爱去调和社会矛盾,到达克己复礼的目的。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这些观点虽然存在着某些缺陷,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因为这个过程的实现,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进展的,其仁学充分注意到了人自身的价值,充分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同时,传统儒家哲学不仅强调爱人,而且非常重视修身,认为爱人是以修身为前提的。所谓修身,就是培养自身对道德准那么的遵从,把外在的道德标准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要到达这一点,传统儒家认为,身体力行是修身的必然途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先应知仁,但

5、也不能只是局限于知仁,而是更要好仁、乐仁,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行仁为乐。二政治哲学:内圣外王之道孔子仁学是以仁者爱人作为允执厥中之天道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准那么的。在他看来,要实现这一准那么,必须从人的内在修养做起,由内在修养而达至外部事功。如前所述,孔子是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理想的治国准那么的,那么,如何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呢?其所设计的道路是,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8详细说来,就是修己、富之、教之。就内在修养方面而言,人们应通过学习和体悟,从内心深处明白仁之内在的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自觉地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指导行动的人;就外在方面而言,人们应

6、通过格物致知的能动理论,不断地观察、体验和研究,分析天地自然万物,使自己成为一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人。内在修养的极致就是内圣;外在的事功就是外王。这内外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传统儒家哲学的穷天人之际,究心性本原的传统,其本质就是内圣外王之学。尽己属内圣的范畴,推己属外王的范畴,推己的范围,从个体出发可以延伸到家国天下,所以忠恕之道即内圣外王之道。9?大学?中有着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7、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0虽然内圣外王的思维形式是大有问题的,正如启良所说:既然圣、王一体,那么做王的自然也就是圣人,既有圣人的道德人格,又有圣人通神的本领。于是,圣人崇拜转换成了王权崇拜,内圣外王的形式亦不再是由圣而王,而是成了由王而圣,进而使儒家的内圣之学成为专制主义的护符。11但是,假设我们跳出此一内圣外王的思维形式悖论,并进展创造性的转换,就不难发现,内圣外王之道,本质上是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道德情操和社会成效三者的统一。政通先生说得好,孔子一方面教人学习古典的知识,一方面随机指证人人都具有普遍性的仁体,借古典知识之助去体证仁体、开发仁体,是成就德

8、性必经的历程,经此历程可超越有限的自我,即所谓下学而上达。终极的目的是成圣,成圣不能在独体中完成,与外在的世界息息相关,成己与成物、立己与立人,是一种密结互动的关系。12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刚健进娶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3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4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同时,为人也要宽容厚待、兼容百家、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而不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刚健自强和宽容厚待相结合所形成的积极有为而又谦虚慎重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中国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开展自身的强大精神力量。二、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和谐哲

9、学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6但孔子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因为他所发现的仁体,是同时关联着性与天道两面而成立。16儒学的根源在发现仁体,仁体不仅是人类的特性,也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就人生一面说,是人者,仁也。就宇宙一面说,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正因为人与宇宙有共论文联盟通的本性,所以孟子才能说由尽心知性即能知天,由个人道德工夫的不断扩大,就能到达与天地相参的境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追求的是普遍和谐,内在地包含了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的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等。一自然之间的和谐传统儒家哲学的自然其实就是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虽然后人对天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仔细审视孔子的原初话语,就不难

10、发现,传统儒家哲学所谓的天是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的混合体,甚至还留有宗教之天的痕迹。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万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周易?认为,在阴阳变化中表达了宇宙运行的规律,自然的运行是在元、亨、利、贞的循环往复中进展着,它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和谐统一。在?易传?中这种自然的最完美的和谐叫做太和。后来的儒家中人关于自然之间和谐的观念大致都是发挥了这个思想。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传统儒家哲学不仅重视自然的和谐,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传统儒家看来,自然和人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一和谐的整体永远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所谓天,就是指天道即自然

11、规律;人就是指人道,即人和人类社会的道理。孔子有一段话是很能说明他追求天人合一历程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这就是说,在五十岁以前是孔子认识天命的准备阶段,由五十岁起他对天命有了认识,六十岁可以按照自然的规律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七十岁就可以做到做什么事都自然而然地符合天命的要求,到达完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将天义理道德化,或者说是将人伦道德天化。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19孟子强调的是天与人相通,整合而为一体;天是人伦道德的根源,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天性一

12、贯,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善性,就能认识天。天的义理原那么早就存在于人心之中,通过尽心、善性就可以到达上下与天地同流。虽然后来的儒家中人特别是张载等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极大的阐释与开展,但大致都是沿着孔孟的思想开展下来的。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由于传统儒家认为自然是和谐的,并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必然引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因为人与人类社会应该表达天道的要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1在传统儒家看来,只有建立在道德修养根底上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即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

13、,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2186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它是一个天下为公、和平宁静、富足平等、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四人的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传统儒家的社会和谐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根底之上的,因此它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3生死和富贵不是靠人力所能追求到的,但人的道德和学问那么是要靠人的努力来获得。假如一个人能做到乐天安命,那么,他就可以到达一种身心内外和谐的境界

14、。孟子认为,到达天人合一就要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24安身立命主要是使自我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至于衣、食、注行等等不应该对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影响。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宋儒追求的孔颜乐处。传统儒家所追求的这种普遍和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开展,科技理性衍变为意识形态,作为自然界一局部的人,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对自然界的滥采滥伐,造成了资源短缺、海洋毒化、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由于人们大都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安宁。这不仅造成了自然

15、和谐的破坏,而且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和谐关系的破坏,这些都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假如我们能更加重视儒家的普遍和谐观念,并对它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解释和发挥,对今天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开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三、强调德本财末、以义驭利的价值哲学任何思想后面无疑都隐藏着利益和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任何意识形态理论和主张都有其利益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分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5传统儒家价值哲学的核心是义利论,其根本特征是以义为上,即道德至上,但并不排挤功利。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

16、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假如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26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的儒家中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利。孔子本人就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7?大学?亦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28外表上看,克己复礼近似于禁欲主义和利他主义,实际上孔孟儒学致力于合理地调节己他关系,试图最大限度地同时提升己利和他利。其要点在于看到己他利益之间自然存在的大幅重叠性,并据此试图合理地调配以下三个价值维度上的等级次序:己轴、他轴和己他关系轴。个人利益或个人爱好大幅地蕴涵着或连通着别人的利益。不仅个人精神利益即为公共生活的一局部,自爱的对象也广泛地交融于别人:

17、亲人、友人、同胞、人类。当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己他利益互相冲突的局部,礼和义即为对其处理之原那么和方法。孔孟儒学对己他关系的调节作用即在于提出了个人态度行为选择的等级次序表,这个等级次序是以人性经历或人性的潜力为根底的,它充分针对着和激发着个人朝向精神理想与公义目的的潜能,扩大着己他利益重合的局部,即将尽量多的利他目的转化为利己目的。29因此,按照儒家的义利观,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须否认财利的有限意义。传统儒家强调的是在道德至上前提下的义利双全,只是在义利不可调和时,那么取义而舍利。传统儒家义利观的价值在于要人见利思义,而反对见利忘义或唯利是图。因为义属于道德范畴,它是以利益为根底,是离不开利益

18、的,道德本身就是为了调节利益而应运而生的,它是一定利益关系的表现,其使命就是维护一定社会的利益,并使其可以实论文联盟现。分开了利益就没有道德。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矗从而进一步得出既然正确的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根底,就必然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人类的利益。30又说,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平安、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31一整体精神二个体原那么三儒家的义利观的双重性一方面,儒家的义利观旨在积极追求、坚决保卫国家民族之大利,甚至是保障全人类生命的根本利益,这无疑是儒家整体精神中最有价值的成分;另一方面,儒家对个体原那么的狭隘理解以及在总体上突出群体原那么的价值取向,与崇尚创造与竞争的现代人格,显然有难以协调的一面;它对建立现代文明的激活机制,无疑地有着一定的间隔 。现代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功利原那么为价值杠杆的,对利益的追求确实为现代工业文明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因此,儒家重伦理道德而轻功利的价值取向,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拍。但是,功利原那么的极度张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