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词,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体味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重难点)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新课导入解题故都的秋北平的秋?落日故园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整体感知(一)捕捉文眼,品“悲凉之词 本文有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这就是本文的文眼,请同学们圈画出来,并大声朗诵出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二)品析文眼 如果把“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改成“可

2、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悲凉,来得清,来得静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原句中先说“清”静“再说“悲凉,由景到情,由客观到主观,符合认识规律;原句中的“悲凉放在“清”静“之后,带有总结意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表现景物的“清”静”,而不是艳丽、热闹也有助于表现“悲凉”。原句中“特别地强调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也带有很浓的抒情意味。(三)梳理文章结构请围绕围绕文眼,划分本文的层次。(1)12段 北国的秋的特点。(2)312段 北国的秋的景象。(3)1314段 南国的秋不如北国。总分总 (一)课文中写了哪五幅秋景图?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秋晨静观(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

3、蝉残鸣秋雨话凉(闲话秋雨)秋果胜景品读文本 (二)小组讨论在这五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怎么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 色彩:碧空 蓝朵的牵牛花(冷色调) 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使用上 (清闲)静: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悲凉:破屋、破壁腰、秋草萧条衰败秋槐落蕊图“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 扫帚声 以动衬静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秋蝉残鸣图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寒蝉静、悲凉哀伤、忧愁 (以动衬静) 秋

4、雨话凉图清:灰沉沉 青布单衣或夹袄 (冷色调)咬着烟管 缓慢悠长的声调(清闲)静:闲聊声 (以动衬静)悲凉:秋雨:愁苦 、悲凉、落寞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秋果胜景图淡绿微黄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 院子有一架葡萄,两颗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郁达夫儿子龙儿,5岁,这时候已经去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斗里,他的哄笑声,要继 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 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

5、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秋色秋声秋情(碧绿、青、蓝、白、 灰沉沉、淡绿微黄)(驯鸽的飞声、足音、 蝉声、雨声、人生)热爱 赞美神往 眷恋孤单 寂寞惆怅 哀伤教师小结情景交融合作探究 1、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6、。(2)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参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从1921年月至1933年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

7、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也将遭到日寇的践踏,在这样的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这样的思想和心情来看北平的。就像一件传家之物的瑰宝,即将要面临暴力的抢劫而自己却无力挽回。这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他眼中看到的是一个这样“清、静、悲凉”的秋。他表现的是一种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是他人生几十年经历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悲”,所以我们说,他所说的“秋味”实际上就是什么啊“生命之味”。于是,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8、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知人论世,不可泛泛而谈 原因是为了映霞还没有到过北平,想在没有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旧日的皇都。郁达夫青岛 济南 北平 北戴河的巡游1934年11月28日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郁达夫北平的四季1936年5月27日深层的家国之爱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荷尽己无擎兩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欧阳修 秋声赋古人笔下的“秋”分组讨论:你是否赞同 都的秋第12段中“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的说法?你对于古往今来关于“秋”的“民族审美心理”有何思考?你喜欢哪种审美的趣味?并教师小结: 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理只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人的生命类似自然四时之景,也是丰富多彩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是诗文传统,因为文人雅士常常在自然中寄托精神,寻找归宿和慰藉。 但同一 种景物,又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心理特点,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审美趣味。无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