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_第1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_第2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_第3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_第4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2008年3月 一、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经验和启示 30年来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从农村起步、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目标是要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50年即建立新中国100周年的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显然,在这一新进程中,“三农”问题依旧是重中之重,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旧是最艰巨的攻坚之战。尽管下一步的改革将涉及更深层次的领域,但仍然具有“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也就是说,要着眼于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来深化城乡配套的综合改革。以工业化、

2、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来推进中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 以浙江为例,改革也是从农村起步,3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到2007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从124亿元增加到1864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8亿元到32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5元增加到82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2元增加到20574元,分别增长了151倍、118倍、50倍和54倍,城市化率从14.1%提高到57.2%,提高了43.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来看,浙江农村30年改革发展的轨迹概括起来,是一条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的路子,是一条从不自觉到自觉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路子。农村改革发展为浙江经济腾飞和社

3、会进步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三农”发展之路。(一)农村30年改革发展的轨迹和成就 一是率先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从计划农业到市场农业的转变。农民实现了从被动的农业劳动者到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市场开拓者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产品供给从严重短缺转为全面充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保障,在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是率先推进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实行农户家庭

4、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大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县域城市化快速推进,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经济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农村市场化的改革推动了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全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浙江快速成长为经济强省和市场大省。 三是率先推进农村所有制改革。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村所有制改革不断推进,实现了农民的家庭经济、个私经济、股份制经济和社区集体经济相互补充、共存共荣,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权,涌现了一

5、大批农民企业家和务工经商者,实现了从单纯的农业劳动者到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自主创业者和自由就业者的转变。 四是率先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路子。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率先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免除了所有的农业税费,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转变。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作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整体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统筹城乡发展系列工程,全

6、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五是率先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子。以实现村民自治制度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扩大基层民主的方法。同时,适应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农民阶层分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农村党建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积极培育带头勤劳致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广泛开展农村民主法制教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六是率先探索党和政府领导“三农”改革发展的方式方法。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对农民的大解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以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农村社会的大变革,促进农民素质的大提高;

7、 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改革和城乡配套的改革。(二)30年改革发展的启示 1、坚持以农为重,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从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当时最严峻的农产品全面短缺、农民温饱不继等问题入手,推进农村改革,致力于解放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的全面进步。实践表明,农业兴、中国兴,农民富、中国富,农村稳、中国稳,农民充满生机活力、中国就生机勃勃。 2、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谋“三农”。始终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把增进农民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农民利益诉求,摆脱对农民的各种无理束缚,赋

8、予农民自由权利,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赋予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劳动支配权、财产占有权和独立核算权等,让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大大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的活力。实践表明,只有还权于民,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让农民有自尊、有自信、有自由,实现农民从被动的劳动者到主动的市场开拓者、从自然人到经济人,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改革才会取得巨大成功。 3、坚持以放促活,做到改革开放活“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首先从“放开”做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让农民放开手脚自主发展农业生产,并允许和鼓励农民兴办乡镇企业、个私经济、进城务工经商。新世纪新的五个“一号文件”在多

9、予、少取上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断减轻和免除农业税费和农民的各种负担,逐年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和补贴,不断增强农民创新创业的活力。 4、坚持城乡互动,做到统筹城乡兴“三农” 。着力形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三农”互促共进的机制。注重突破城乡分割的状况,按照减少农民才能发展农业、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思路,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去,促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专业市场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民成为推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力军,也成为“三化”的受益者,“三化”成为带动“三农”发展强大的动力。 5、坚持科教兴农,做到科技教育强“三

10、农”。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农村振兴之基的认识出发,把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使农村科技教育落实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变。通过鼓励农民积极从事发展市场经济的创新实践和加强培训教育,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文化支撑。 6、坚持上下联动,做到求真务实抓“三农”。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创新实践,始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允许试、大胆干、不争论,鼓励、支持、引导各地农民创新创业的改革行动;各级领导干部不断适应发展形势,总结、提炼和推广基层创造的典型经验,不断清除束缚农民发

11、展的“左”的思想和政策体制障碍,并不断把成功经验提升转化为新的政策和法规,不断推出促进改革发展的有效的工作载体,充分显示党和政府对改革的领导推动作用。 二、“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农”也为中国的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两亿多廉价劳动的农民工、几亿亩廉价征用的土地和廉价使用的生态环境是农民和农村作出的巨大奉献,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经济大国的最重要因素。尽管从纵向看,“三农”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超越梦想。但是从横向看,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三农”发展依旧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发展。城乡差距、

12、地区差距、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再从深层次看,根本问题是农民的合法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 1、农业是弱质产业的问题十分严重。农业发展面临着地位边缘化、规模细碎化、经营副业化、劳力高龄化、产销无序化、环境低劣化、灾害频发化等问题和严峻挑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迫在眉睫。 2、农民就业增收难的问题非常突出。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难、农民工权益保障难、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难、农民成为市民难等严峻挑战。实现

13、农民稳定就业、充分就业、和谐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形成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机制迫在眉睫。 3、农民的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面临着农业用地规模细小、农地经营缺乏长期投资,征地制度不完善、征地用地中的浪费和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和农民住宅缺乏平等物权等严峻问题。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十分艰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4、农村社会建设滞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面临着农民看病贵、农民子女读不起大学中专、农民养老难、农村环境脏乱差、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缺失、文化

14、生活贫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严峻问题。缩小城乡社会建设差距、改善农村基本民生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突破城乡二元社会权利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迫在眉睫。 5、农民民主权利尚未得到充分保障。面临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基层组织领导能力不适应、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快、干部政绩考核和任用体制还不完善、农民对基层组织信任度在不断减弱、社会治安隐患多、缺乏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等严峻问题。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迫在眉睫。 6、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全面消除。农村发展面临国民收入分配不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

15、后和城乡二元体制的严重制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资本偏向、二次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中的城市偏向尚未根本改变。对农民不公平的政策、制度和法规还没完全清除,还存在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劳动和资本的收益分配差、土地征用出让的价值差、公共财政使用的城乡收支差、金融资本的城乡存贷差等扭曲和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导致广大农民群体不能平等共享国民经济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收入差距,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从本质上讲,还是农民权益缺失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推进城乡配套的改革,保障农民获得完整的劳动权益、土地权

16、益、公民权益和政治权利迫在眉睫。 我们还必须清晰地看到,“三农”问题的严峻性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都与“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直接相关。如,内需不足、国际贸易频繁遭遇反倾销、人民币升值、货币流动性过剩、经济粗放型增长难以改变、农产品价格调控面临两难抉择、土地使用中的大量浪费和腐败违法行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等问题都与农村改革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下一步改革目标还是要着力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互进共促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7、,使全体农民都过上全面小康生活。 下一步的改革核心是要使农民获得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政治权利,从经济人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人,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下一步的改革方略还是要坚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更加注重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配套、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的配套、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着力形成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的机制。(二)下一步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1、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

18、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这是中央顺应“两个趋向”,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着力于解决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事业所作出的与时俱进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重点,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

19、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费孝通等把改造旧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点放到改造中国落后的农业、农村、农民上,在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新乡村建设的实验。实践证明,仅靠知识分子的努力和探索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落后的问题,必然靠政党和政权的力量来解决。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毛泽东对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分子进行的新乡村建设和新乡村教育也有非常中肯的评价。1931年,梁漱

20、溟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乡村建设学院,试图以新乡村教育入手,建设新乡村组织构架,培养乡村发展新组织,从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参观时送给毛泽东乡村建设理论一书,毛泽东阅后对梁漱溟说:你对中国社会历史分析的独到见解不少是对的,但你的主张总的说是改良主义的路子,而我认为,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才能建设好新农村的观点和路子是正确的。 建立新中国后,毛泽东最关心的也是新农村建设。从推进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建立人民公社到制定“农业八字宪法”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当时,干部群众还用“楼上楼

21、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在全国掀起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这段时间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有成绩、有成效、有曲折、也有失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大战略,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任务、总抓手。 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味着是要实现美好的愿景、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美好的家园。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到20

22、20年都过上全面小康的宽裕生活。也就是说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能不能如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是对我们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大考验。今天,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题的深刻含义也在于此。 纵观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夙愿、百年的探索、百年的承诺,也是中国农民百年的梦想、百年的追求、百年的愿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是 “五句话”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

23、二是“五大建设”协调推进的丰富内涵,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其内涵比以往的新农村建设都要丰富得多,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三是 “五大时代特征”: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 要体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准; 要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要体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的就是要建设繁荣、文明、民主、和谐、共富的新农村。 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是“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

24、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十大目标任务:1、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2、培育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3、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 4、拓展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 5、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7、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8、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9、健全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10、建立城乡协调的发展体制 3、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1)是确保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一着妙棋。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 (3)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4)是统筹城乡经

25、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5)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6)是破解众多“三农”难题的组合重拳。 概括起来说,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生动实践。三、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举措 (一)创新强农,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 党的十七大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

26、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从我国是一个小农大国、人多地少和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府宏观调控和依法保护为保障;坚持富民强农的基本宗旨,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按照整体提高土地产出率、劳

27、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要求,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优势,全面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功能多样、产品安全、技术密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实现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 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确立农业人本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工业化和农业多功能化的新理念,农业发展目标从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主转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生产者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既要坚持农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又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既要坚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和质量安全,又要积极参与农

28、业国际分工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又要减少农民的数量。综合起来,就是要坚持走精致农业、精准农业、精兵农业之路,使现代农业成为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使农民致富的现代产业。 2、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建立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就是要对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造对接,即把现有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服务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改革提升为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一方面,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从事农业的农户和农业劳动者数量,使专

29、业农户成为专业化、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整合供销社、信用社和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构建农业合作服务新平台。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要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 二是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物流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 三是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开发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生态涵养等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

30、、园艺农业和森林旅游业。 四是要优化农业的区域结构,培育特色农业的强县强镇强村,形成特色农业块状经济的新格局。 五是要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致力于培育有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 4、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一是要创新农业的技术路线,致力于研发推广有利于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对传统农艺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进行整合,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技术支撑。 二是要创新农作制度和生产模式,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生产模式。 三是要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鼓励涉农院校、

31、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农技推广组织进行有效的力量整合,形成农科教、产业研一体的综合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5、推进农业保障制度创新,构建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政策保护制度为支撑的新型农业保障体系 一是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把农业基础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纳入公共建设范畴,建设和保护基本农田,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水资源保障、节水工程、水利工程加固保安等工程。加强气象等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和农业防病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林区基础设施以及标准渔塘标准渔港建设。二是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落实农业直

32、补政策,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全面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和政策性贷款制度,有效增加财政和信贷投入。三是要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二)创新农村创业就业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的新门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做好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的文章,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让更多的农民到二三产业就业,让高素质现代农民从事高效生态农业,让更多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 二是要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激发广大农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农民在一二三产业领

33、域从事资本经营,形成百万能人创大业创新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推动民营经济的新飞跃。引导家庭工业集约经营、集聚发展,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和家庭工业的发展水平,形成以创业促就业的机制,营造企业家创大业、能人创新业、农户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干部作风,为农民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大力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构建农民进城创业的大平台。中心镇肩负着联接城乡的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是农民就近转移和就地创业的平台,是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要通过制定培育中心镇的政策,给中心镇放权让利,激发建设活力,完善中心镇的管理体制;按照中心镇的产业特点、功能定位

34、以及与村镇体系布局相衔接的要求,搞好中心镇建设规划,加强对中心镇的整治改造,改变生产、生活、经营“三合一”的状况,建设好工业功能区、商贸区和居住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中心镇的服务功能,积极为农民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进一步发展特色块状经济,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形成有一定集聚规模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强镇、高效生态农业强镇。做好集聚人口、增强人气文章,出台吸引当地农民在中心镇安居乐业的政策。 四是要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构建农民就地创业的新平台。要以中心村为平台,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思路,培育各具特色

35、的村域经济。要拓宽村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形成村民家庭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和个私经济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机制。要积极探索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集体所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业经营型经济和资源开发型经济。 (三)创新村庄整治建设和管理方法,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的系列工程,切实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按照到2012年全省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整治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程实施力度,不断丰

36、富工程建设内涵,着力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环境整治村重点要整治村庄“五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建筑乱搭、杂物乱堆、车辆乱停,积极开展“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塘、改房,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达到路平灯明、水清塘净、村洁景美。科学规划、增加投入、落实责任,确保今年完成3000个整治村和300个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的目标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整乡整镇连片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配套建设的要求,构建比较完备的城乡连通的道路公交、供销流通、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环境卫生等基础网络和有效的分类管理养护机制,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入实施新农村道路建设、

37、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新农村电气化、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等工程。 三是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以中心村为重点,提高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水平,做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住宅美化和服务强化。整合农村社区服务资源,加快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农民群众提供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购物、社区福利、社区保洁、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配套的社区服务。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努力把一批中心村率先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 (四)创新农村社会建设载体,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难题 着眼于统筹城乡

38、社会事业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增加农村民生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加强农村社会救助救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五保对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不断扩大慈善救助覆盖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做好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 二是加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解决农村孩子上好学难的问题,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高标准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优秀教师留农村的机制,完善城乡学校对口扶持和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制度,全面提高

39、农村的师资质量和教育水平。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普遍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加强面向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中高级医师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 四是掀起农村文化建设新高潮。广泛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有线电视广播村村通等工程,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民小康健身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健身活动和农民运动会。 (五)创新农民培训教育机制,着力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培育能够适应分工分业和全面发展要求的有

40、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浙江农民敢闯市场、敢创新业的优良传统,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就业政策环境,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的作用,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增强才干、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广泛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快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文明素养。 一是要把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培训成为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和创业者。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教育培训方式,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使教育培训后的农民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需

41、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要实现战略性转变,从前几年的应急性短期培训为主转到职业性的技能培训,力求使受训农民拿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技术工。要积极引导企业从人才开发的战略高度,强化对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职工队伍。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让未能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先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再走上创业就业岗位。 二是要把务农农民努力培育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从根本上改变务农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的状况,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根本

42、保证。在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中,要把培训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摆到重要的位置,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新一代的农业创业者。继续实施对就读大中专农业种养类专业的学生免收学杂费的政策,还要采取发放农业创业贷款等支持政策,为这些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同时,还要积极搭建农业人才交流招聘平台,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功立业。 三是要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文明素养的文明新人。培养有自信、有诚信、有责任、有作为的文明新人,这是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应有之义,也是农

43、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结合全省文明素质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全面提升农民群众包括科技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礼仪素养、健康素养、民主素养、法制素养的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

44、奔小康工程” 坚持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农户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进一步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和欠发达地区帮扶的力度,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把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重大任务。在全面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以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的乡村为重点,从实际出发确定扶持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小额信贷力度,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培训就业、推进下山搬迁、扩大社会救助、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的氛围。 二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加快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和“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力

45、发展生态型经济,做精高效生态农业,做强生态型工业,做大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制度,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区域之间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七)创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式,着力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搞好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的民主管理,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秉公执法,有情服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农村社会风气

46、的根本好转,创造一个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当家作主民主权利和公平享受合法权益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和保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制度保障,提高自治水平。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实现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三个到位”。创新民主管理形式,推广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村务监督小组等民主管理经验。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健全农村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稳定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际问题。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大力创建“民主法治村”,加强

47、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都要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二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实践证明,凡是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的村,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要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先锋工程创建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和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加大实施“领头雁”工程的力度,培养更多有带头创业致富能力、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奉献精神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两委”成员普遍进行轮训,进一步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要建立完善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三是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把改革的重点放到转变乡镇职能、强化为农服务上来,完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乡镇政府特别是中心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根据一般乡镇与中心镇、经济强镇的不同情况,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办法。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乡镇的全部工作要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