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灸法,拔罐课件_第1页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课件_第2页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课件_第3页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课件_第4页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康复医学科 陈文斯目的要求:掌握针刺和灸法的基本概念,了解针刺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的针刺方法,了解针刺法中异常情况的处理。掌握灸法的分类及其概念,了解灸法的其他知识。(3学时)内容:介绍针刺工具、准备工作、毫针刺法、意外情况的处理,以及常用灸法。毫针刺法Needling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针尖 松针状 钩 钝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平柄、管柄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针身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针尾 角度 艾灸毫针质量现代广泛使用一次性不锈钢针,要求使用优质的不锈钢制成。针身挺直,具有良好的韧性,不应有伤痕、曲痕、麻点等,光洁度高,硬度

2、适中,针尖圆整不偏,针柄牢固不动。二、针刺练习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选择体位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2、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3、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4、仰靠座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 适

3、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 1-1.4kg/cm2 115-123oC 30min药液浸泡消毒法 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四、毫针的针刺方法持针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多指持针法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二指持针法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双手进针法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

4、下。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双手进针法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双手进针法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管针进针法以针管替代押手进针的方法针刺的方向依腧穴所在部位依经脉循行依穴位与病位针刺的深度 个体差异 年龄、体质、胖瘦等 经络 阴经与阳经 刺经与络 病情 虚实表里寒热/急慢 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五、行针与得气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狭义

5、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行针概念行针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1.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3-5分) 幅度/层次/频率/时间基本手法2.捻转法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180-360)角度/频率/时间辅助手法循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辅助手法循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作用 催气 守气辅助手法循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用 催气 守气辅

6、助手法循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作用 泄气 行气辅助手法循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方法 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作用 催气、行气辅助手法循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作用 催气 守气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得气的表现 医者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患者 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经气感应 针感轻慢滑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

7、之深邃 -标幽赋 得气的意义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针灸大成得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灵枢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针灸大成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灵枢温度/噪音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患者体质(类型) 病情环境纠偏法促使得气的方法查找原因纠正之候气法针置穴内安静留针,或间歇运针益气法施加艾灸以促经气来临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单式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浅深、用

8、力、幅度、频率、时间捻转补泻角度、用力、频率、时间 其他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均匀提插 捻转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法(9)2.透天凉法(6) 功能状态 双向调节作用 腧穴特性 关元 命门 气海-补 十宣 人中 委中-泻 施术手法 针刺时间 子午流注法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七、留针与出针留针 方法 静留与动留 时间 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 注意观察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慢针灸聚英 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 太急伤气。出针不可猛出, 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 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针刺

9、流程消毒 间 歇 行针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 夹持舒张 提捏管针进针法常用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疾徐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热补凉泻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 弹法刮法 摇法飞法 震颤八、异常状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 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2.滞针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处理 放松(精神

10、 局部) 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3.弯针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4.断针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5.血肿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九、针刺注意事项1、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2、妇女月经与怀孕

11、状况3、幼儿头部腧穴4、血凝障碍者5、施术部位皮肤状况6、避免刺伤脏器7、眼区、项部、脊椎部穴为针刺的角度和方向8、避免刺伤膀胱 灸法Moxibustion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用艾叶捣成艾绒,然后做成艾炷或者艾条,烧灼或薰灼腧穴,通过温热性的刺激而起作用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一、灸治的作用及适应证1、温经散寒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4、防病保健 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适应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

12、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素问异法方宜论沉年痼疾(大病宜灸) 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 如伤寒(中医)、疽疮、哮喘、癫痫、中风、虚损、肺痨(骨蒸病)、肿胀、泄泻、小儿急慢惊风等。灸法的分类 艾草灸1).艾炷灸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苍耳子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

13、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疼痛处理扁鹊心书怕痛者,先服睡圣散 古今

14、医统用药制过纸擦之,使皮肉麻木化脓与疗效的关系 灸疮针灸资生经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Caution!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灸后调摄:针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惊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凡百具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

15、的一种方法。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a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9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b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

16、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c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

17、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d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2).艾卷灸 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的单纯艾卷灸(清艾条)和药物艾卷灸(药艾条)。按操作方

18、法艾卷灸可分为悬灸、实按灸两种 。悬灸 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23cma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人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b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c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

19、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实按灸 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

20、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火热类 灯芯草 黄蜡 收涩,生肌,止痛,解毒 桑枝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降血压 硫磺 治疗疥癣,顽癣,阴疽肿痛 桃枝 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跗骨阴疽 药锭 药捻 非火热类(药物敷贴) 毛茛 斑蝥 墨旱莲 白芥子 甘遂 天南星 细辛灸法的分类 其他灸材其他灸法 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灯火灸 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的简便灸法。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

21、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证。 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a蒜泥b细辛灸c天南星灸d白芥子灸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先后顺序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灸量顺序 艾炷先小后大 壮数先少后多2).施灸的补泻方法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3).施灸的禁忌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宣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