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禁忌语教学论文_第1页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禁忌语教学论文_第2页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禁忌语教学论文_第3页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禁忌语教学论文_第4页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禁忌语教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文摘要 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禁忌语。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汉英禁忌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学习禁忌语并且了解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差异及其原因,有利于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禁忌语的含义及来源。第二章,从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差异类型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来分析汉英禁忌语。第三章,把禁忌语同对外汉语教学相连接,探讨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禁忌语教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不要生硬的罗列,本科毕业论文只分部分,不分章节 关键词:禁忌语 语用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 Abstract Taboo is a kind of

2、 very common phenomenon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possesses its own taboos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led to the difference of taboo in Chinese-English. Its helpful for u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of taboo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t helps us finis

3、h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ively and promote the work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go with smoothl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 taboo language of emergence and n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it analyses the taboo in Chinese-English fro

4、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ypes and causes .The third chapter ,taboo words connected with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discuss how to teach taboo words . Key word: taboo; difference; teaching Chinese 第一章 引言引言是对论文主要讨论问题的引出。语言禁忌是中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语言禁

5、忌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国内外学者对禁忌语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从汉英禁忌语的差异类型及其原因,还有汉英禁忌语与文化的关系,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本文通过搜集已有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系统的归纳,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差异的角度,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语用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来源,以及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一些有效的方法,避免或消除在交际中由于禁忌语而造成的交际失败,从而实现和谐的交际,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 禁忌语概述 第一节 禁忌语含义语言禁忌是各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对于禁忌语的含义,佛洛

6、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曾作过精辟论述,他认为:“塔布(禁忌),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神秘的、危险的、禁忌的、不洁的。塔布在波利尼西亚中的反义词是noa,就是通俗的或通常可接近的意思。所以塔布即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圣的人或物在意义上和塔布便有些相同。”佛洛伊德把禁忌定义为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一方面,它意味着“神圣”,另一方面,它表示“怪异”、“危险”、和“不洁”。语言学家沃尔豪德曾下过这样的定义:“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标准。”他把禁

7、忌定义为:出于某种原因,人们不敢或不愿提及某事或说出某话。英国的詹姆斯乔治弗雷德在著名的金枝一书中谈到禁忌时说:“如果某种特定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后果。换言之,他不去做那类根据他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而错误地相信会带来灾难的事情。简言之,他使自己服从于禁忌。”他把禁忌定义为:因害怕某种事或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敢去做某事或说某话。我国古代的史书中也有关于“禁忌”含义的记载,说文解字可谓简明扼要,一语中地:“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显然,“禁”是一种与神事相关的现象,实际上也暗指皇权和宗教,人们丝毫不敢触犯它们,这往往就成为人们禁忌的依

8、据。“忌”是人们在情感上立于民间的自我抑制,既然是心理所憎恶的,那么就希望避开它,在语言中表现为闭口不说或采取言语代用方式。我国学者葛校琴也指出:在一些公共场合让人们感到不悦或冒犯的语言都属于禁忌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况地说,禁忌就是人们为避免某些臆想的超自然的力量或危险事物所带来的灾祸,从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的限制或自我回避。有关这些人、物、言行的词语或话题被认作是危险的、神圣的,或让人不堪入耳的,它们只能被运用某种特殊场合。在对禁忌语有了学术的梳理后,你的结论呢? 第二节 禁忌的来源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而且产生于远古时代,可以说有了人类,禁忌也随之产生。禁忌一词的国际通用名称为

9、“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英语“taboo”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于1777年航行到南太平洋的汤加岛,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令人难堪,不快,甚至厌恶,当地居民把这种禁忌现象称为“taboo”。“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之后,詹姆斯库克把“塔布”一词带回了英国,并引入到英语中,从此以后这一词很快被其他语言吸纳。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礼记曲礼中明确记载“入竟(境)问禁”的礼仪规范。汉朝的一些史料典籍中也有出现,汉

10、书艺文志中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中国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取向的社会,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见,禁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语言禁忌的产生,源于先民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低下,源于先民的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在不知语言为何物的遥远的古代,语言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以免灾,以至于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等同起来。因此,在生活中,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唯恐触怒神灵,于是,言语禁忌就这样产生了。建议此部分与上一部分相融合 汉英禁忌语语用差异类型分析 姓名称谓禁忌姓名称谓是交际的开始,由于汉文化背景的差异,使

11、得汉英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方面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中国有重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为上也有所反映。李中生在中国语言避讳习俗一书中说,古时中国人认为,名字并非一般的语言符号,它具有某种超人的力量,人们的灵魂就附在人的名字上。尤其在封建社会,名字禁忌更甚,大致分为五种:国讳、官讳、圣讳、家讳、恶人之讳。所谓国讳,主要是避讳皇帝本人及其祖父之名。如秦代避秦始皇父亲子楚的名,于是改楚为荆。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唐人行文用“人”代“民”,观世音因此略称观音,民部改为户部。官讳指避讳达官贵人的名字。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他特别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字,于是,凡是与登同音

12、的字,都不能说,举州呼“点灯”为“点火”。上元节放灯,吏人则榜文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时讥之曰:“只许州官放火,不允百姓点灯”。圣讳就是避开圣人的名字,比如孔子之名丘,后世人遇到“丘”字要避讳,“丘”姓改成“邱”字。家讳就是在日常言谈或行文用字时,要求避讳父祖以及所有长辈的名字。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司马迁写史记时,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所谓避恶人讳,就是忌讳提及那些臭名昭著、人们厌恶的名字。比如明朝初期,从皇帝、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厌恶元朝的统治,顾忌它卷土重来,所以把“元来”一词改为“原来”,以避恶人讳。随着时代

13、的变迁,反映封建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的避讳现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称谓上先进仍有禁忌。现在,平辈之间,或下对上,多以姓加职务、职称相称,或在姓前冠以“老”字或“小”字。特别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便会被视为唐突无理、缺乏教养、大逆不道。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能直呼其名。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者可随意称他(她)“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此外,人们也常常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一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

14、理当中,于是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即使长幼辈与上下级之间也是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抛开等级观念,地位尊卑,辈份的高低以及年龄的长幼,而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与亲切。因此,小孩子可以直呼自己父亲甚至祖母的名字,晚辈可以用长辈的名字来命名,英国国王的名字就是最典型的的例子。英国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有国王乔治一世,二世,三世直至五世。还有西方的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百年孤独,在这部小说里,祖孙七代用了同一个名字,在我们看来,会感觉不可思议,但西方人却欣然接受。第二节话题禁忌 一、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

15、不该问。在中国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说英语的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英语的privacy这个词含有“秘密”、“隐秘”、“不愿别人干预”等义,可见西方人把个人隐私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讳莫深,而中国人基本不在乎。除了未婚的姑娘外,对于上了岁数的人,中国人只要以“高寿,高龄”开路,就不会引起反感。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在英美国家,早婚、晚婚、不结婚和生

16、育这些问题都属于私事,即使是朋友之间也几乎不谈论这些话题。像“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So you are divorced , what was the reason ?”这类话题都是应该避免谈起的。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对他人婚姻之事的关心似乎是最大的关心。中国人经常当面问大家结婚与否,如果未婚,有好事者乐于牵线搭桥当月老。中国人问“Have you solved your personal problem ?”(您个人问题解决了没有?)只能使老外摸不着头脑。英美人最大的忌讳是个人的收入与开支。在英美国家,凡是涉及个人的收入、积蓄存款等经济方面的话题都属于禁

17、忌的范畴。像“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car?”这类问题都是不宜问的。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互不打听别人的工薪,夫妻之间通常知道彼此的工资,但具体支出却不一定每笔都一清二楚。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不太了解各方的收入了。允许家庭成员保持一定程度的私事和独立性,这就是他们的privacy观念的一种表现,而在我们国家彼此询问工资情况似乎是司空见惯的。英美人不喜欢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随便串门的习惯,如果他们有意邀请你上门做客,自然会告诉你详细的地址。中国人有时候会毫无顾忌地询问别人的住处,被问

18、者若不如实相告,则显得拒人于千里之外,似乎无礼。在生活观念上,中西方也有很大差别。在西方,人们忌讳说“胖”,因为西方胖的往往是穷人,而健康、精干的往往是富人,富人有钱去为自己的健康进行投资。中国人没有这种禁忌,见到朋友经常说“你最近过得好啊?人都长胖了。”中国传统中“胖”和“壮”往往让人联想到殷实富足的生活,“胖”象征富足。当然,现在国人已经渐渐意识到“胖”是亚健康,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另一方面是对“老”的理解。英美人忌讳“老”,认为“old”是“体衰”的代名词,它意味着不中用了,过时了,西方国家是年轻人的天堂,老年的地狱。因此,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也不轻易谈老。他们崇尚年轻,“老人”也

19、不愿意被当成老人来看。在英语国家,给老人让座,不是美德,反而会让他不快。在交际中,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谈老,而是使用其他词语,使听话的人和说话的人少一点敏感,多一点悦耳成分。中国是个敬老、爱老的国家,认为老年人有一生的宝贵经验可以传授给年轻人,“老”是智慧和具有经验的象征,中国有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老”有许多溢美之词,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等等。在中国,给者让座可以看成是基本的素质。称一个四五十岁的人为“老王”,没有任何不敬。或者,换句话说,他会更愿意被称作“老王”,而不是“小王”。称一个老者为“王老”,更是一种尊敬,是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涉及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的话题在西方,

20、探问别人的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是非礼的表现,邓言昌在语言与文化中列出了一些问题为美国社会禁忌语:“Why did you vote for ?”“Do you go to church ?”等。这主要是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忌讳这些问题是为了避免冲突。而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不太忌讳,“你是党员吗?”这些问题似乎随时都会遇到,因为“党员”往往是与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品行修养联系在一起的。而西方历史上曾经政教合一,但中世纪后,宗教开始脱离政治,政治与国家结合成为政府之事,宗教与市民生活结合用以规范人伦道德,而市民的生活属于个人隐私,忌讳别人询问。 第三节 词语

21、禁忌 (一)宗教信仰词语禁忌此部分论述缺少说服力,需加强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西方国家,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而在中国,有部分人信奉佛教和道教等,大部分人则没有宗教信仰。既然有宗教,就有宗教戒律。宗教不同,禁忌语也不同。在英语中,跟上帝、宗教有关的词汇以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汇往往被看成是神圣的。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其名著语言一书中谈到禁忌语时说: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如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Christ(基督)、Jesus(耶稣)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为适宜。违犯这条规定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或遭到人们的回避。其中上帝的名字是最大的禁忌,在任

22、何情况下,人们都不提及、滥用上帝的名字“Jehovah(耶和华)”,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忌妄语(胡说、说假话),“出家人不打诳语”是他们的戒律。另外,佛教规定出家人吃素食,不能吃“荤腥”。道教,尤其是全真道士要茹素吃斋。 (二)数字、颜色禁忌词汇英汉语中都有关于数字的禁忌。西方人基本上都忌讳“13”和“星期五”,这源于圣经所记载的“最后的晚餐”的故事。“13”在英美人眼里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星期五”则是个凶日。人们对“13”避之,唯恐不吉,楼层没有“13”,而代之以“12A”,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13日都不宜从事庆典等喜庆活动。他们忌讳13人外出旅游

23、,更忌13个人共进晚餐。其原因就是与一种关于基督的传说有关。传说,耶稣基督在那次最后的晚餐上,由于第13者犹大的出卖,耶稣才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此外,“666”在西方也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蛮数”,是魔鬼的代号。而在中国,人们比较忌讳的数字是四。“四”与“死”谐音,是不吉利的数字,现代社会中,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4”的不受欢迎,送礼以“4”为单位。“七”在汉文化里是被忌讳的数字。这是因为农历七月七日被视为凶日。汉语中含有“七”的习语大都有贬意,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而英语中,“seven”与神有关。人们常将“seven”视为吉利的数字,有“lucky sev

24、en”,“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等。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到岁数时,忌言73、84和100。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百岁”常指寿之极限,所以一般忌言。俗语有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而不是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一百岁”。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奇数和偶数的态度也不一样,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八八大发,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当作幸运的象征,当然13除外。至于颜色词,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也有不同禁忌。中国人喜好红色,认为红色是喜庆之色。中国传统新娘的嫁衣就是红色。而白色,乃是死亡之色,葬礼上的装饰多为白色。但在西方人

25、眼中,白色是纯洁的颜色,新娘的婚纱就为白色。西方文化视红色为不祥之兆,表示警告,是警戒色。红色被看作是专横、暴躁和傲慢,红色又被看作“政治上激进”的代名词。美国大多数人不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令人生厌,因为红色表示停止。 (三)猥亵性词与咒骂词有关的的禁忌这是汉英禁忌语的重要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分泌与排泄等不洁之物。人们认为这类词语是一种亵渎词语,一般为“有教养的”人所不齿,这似乎体现了文明社会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水准。在中国,“性”是一个十分隐秘的话题。中国人以性观念、性道德保守著称,在语言上的反映即是汉语有关“性”的表达几乎无一不是采用委婉语形式,有时候不得不谈到性器官时

26、,总会用“那个”、“下部”之类的词语代替;说到性行为,常常用“同房”、“房事”、“夫妻生活”等来表示,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称作“寻花问柳”、“拈花惹草”、“桃色事件”等。甚至连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撒尿”、“月经”等也都在忌讳之列,一般要改为“如厕”、“解手”、“例假”等。如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涉及性行为的描述则干脆以方框符号代替。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较开放,但是并不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sex(性、性行为),英语中也多用委婉语来代替这种禁忌语,如to wash ones hands(去洗手间)、to go and see ones aunt(去见阿姨)等。在一个聚会或其他活动中

27、,还可以用Will you excuse me for a few minutes ?(请让我离开一会儿好吗?),学生上着课要去厕所,也可以说May I be excused?(我可以离开吗?)。用亵渎类词语骂人则称为咒骂语,中国文化认为以此类语言骂人最能毁伤对方肉体和心灵,故吵架时汉语常见以带“蛋”字(涉及男性生殖器)的词语骂人,如“操蛋”、“混蛋”、“笨蛋”、“捣蛋”、“王八蛋”等。清椑类钞记载:“北方骂人之辞,辄有蛋字,曰混蛋,曰吵蛋,曰倒蛋,曰黄巴(王八)蛋,故于肴馔之蛋字,辄避之”这里讳言“蛋”字之原因就是因为它是骂人之辞,而之所以用“蛋”来骂人,是因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的一部分,

28、因而它有亵渎人、诅咒人的作用。英语中特别忌讳的相关咒骂词均是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下流词,如fuck(妈的、性交)、shit(狗屎、胡扯)、cunt(呆子、笨蛋)、puke(呕吐)、hell(混蛋)等。这类四字母词曾被禁止收入牛津英语辞典,同时严禁电台或电视台播音员在播音时使用这类词汇。 (四)凶祸词语禁忌表示病痛、死亡等凶祸方面的词汇,在英汉语言中均属禁忌的范畴。由于迷信思想作祟,人们相信吉凶祸福是由命运安排的,由此产生了趋吉避凶德观念。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得畏惧心理,所以有“灯下不说鬼,进山不说狼”的禁忌。凶祸词语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本身没有凶祸之意,只是其读音与凶祸词谐音,因而触犯了禁忌

29、。比如,数字“四”在中国等亚洲国家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就其原因,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金利来”(名牌衬衫),英文名称是Coldlion,意为“金狮”,由于“狮”和“死”谐音,犯了广东人和东南亚国家华人的忌讳,因而意译结合取现在的名字。再如,船家忌提“帆”、“沉”,以免翻船。民间忌送钟(送终)、分梨(分离),送伞(散)等,这些都是由于谐音而引起凶祸之意的例子。二是词语本身有凶祸之意。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在中国,不同阶层、信仰和行业往往对死亡有特有的禁忌表达方式。礼记中说,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入了佛门的,用“化”、“迁化”、“圆寂”、“

30、超生”、“归净土”等;信仰道教的则有“解驾”、“羽化”、“尸解”等;有神论者常言“见阎王”、“上西天”、“归西”等;马列主义者常用“见马克思”代死的叫法。英语中表达“死”的词语也有很多,如pass away(去世)、go to a better world (到极乐世界去了)、go to heaven(上天堂了)、pay ones debt to nature(向大自然还债了)、breathe ones last(咽了最后一口气),troubles be over now(罪受完了)等等。可见,英语在表达死亡这一事实时大多用了比喻手段,表达人们的良好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另外,认为死是

31、一种解脱,受完了罪,还完了债,一切都了解了。 (五)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禁忌词语在英语中,种族歧视语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在美国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倍受歧视,过去那些用来咒骂黑人的种族歧视语变得敏感起来,变成了禁忌语。比如:nigger,niggra或niggruh(黑鬼)是侮辱性色彩强烈的完全禁忌语。Negro(黑人)带有轻蔑性。Boy(黑奴)专指黑人男性,带有侮辱性。Negro和Boy属于半禁忌语。现在人们称美国黑人为Blacks或African American。在中国,晚清时,以日本为主侵略者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支那人”等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称呼,现在也

32、被视为禁忌语。另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汉族的人口最多。历史上一直有“大汉族主义”的问题。因此,民族歧视也会在语言使用上反映出来。过去有人把回族说成“回子”,这就是民族歧视语,应予回避。有人把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称为“异域”,甚至“外国”,更应该坚决予以禁忌。性别歧视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歧视语,某些性别歧视语带有明显的轻蔑或侮辱的色彩,因此可以被视为禁忌语。性别歧视语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母老虎、母狗、野鸡、臭娘儿们、贱人、婊子、破鞋等等。英语中也用一些动物的名字常常来指称某些女性,比如,bat(贱妇,妓女)、dog(没有成就的女人,贱妇)、chicken(见面熟的年轻女人)、cat(恶妇

33、,包藏祸心的女人,可悲的女人)、cow(子女多的女人,经常怀孕的女人)、mutton(放荡的女人,做少妇打扮的老妇人)等。 (六)动物有关的禁忌语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中西方人们对动物种类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寄托寓意的词汇表达不同。因此,对动物习语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龙,龙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权势”、“高贵”。中国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望子成龙”、“龙腾虎跃”、“跃龙门”等均反映出“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在西方国家龙却被视为凶猛的妖怪,不祥之兆。其次是猫头鹰和蝙蝠,在中国,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而在西方,猫头鹰

34、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还有是狗,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因此西方人对于吃个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虽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于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像“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习语都表现它褒义的一面。“A dogs life”,“love

35、 me ,love my dog”就比较中性。而在汉语中,狗一般表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蝇营狗苟”等成语。 (七)有关节日的禁忌词语圣诞节是西方的新年,是西方最大的节日,这个节日禁忌主要是和圣诞布丁联系着的。不少西方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意。因此,在做圣诞布丁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但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许下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有无具体的语言实例而中国的新年是春节,也是中国最大的节日。这个节日禁忌主要和怪物“年兽”有关。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兽的怪物,

36、每年都要出来为非作歹,后来大家发现这个怪物怕两样东西,一个鞭炮声,一个红色。于是每到过年时人们就要放鞭炮,张贴红色春联。此外,春节讨吉祥不能说“完”、“没”之类的词,要说“满”。如“饺子吃满了”(实际上是“饺子吃完了”)。 第四章 汉英禁忌语语用差异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单薄,缺乏说服力 第一节 政治方面此部分建议慎重考虑,政治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你的论述太单薄,而且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当人类社会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后,统治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语言和文字。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严格,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在身份和语言上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中国传统上维护尊尊的等级关系和亲亲的伦理关系靠的是

37、礼教,封建礼教在避讳习俗中的体现就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如有尊卑之分的死的讳语和有贵贱之分的病的讳语。封建家族是社会的缩影,其关系也是逐级制驭的,而且在中国家族或家庭人际关系中极强调孝道。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晚辈对长辈事以孝敬,儿子对父母必要终生奉养,另外出殡和祭祀都是家庭的大事,中国人注重“礼”旨在“和”,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因此,在人际关系中,尊敬师长、尊敬上级都被认为是良好的品质,所以按辈分称呼、用官衔称呼是礼貌举止。西方重天赋人权之说,1688年的英国人权宣言、1775年的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都申明人生而平等并享有同等权利。在西方父母与

38、孩子无尊卑之别,孩子直呼长辈之名,同事或上下级以familiar name相称,以示友好关系。人人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反对侵犯他人的权利,这就是西方人的道德观。它是基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之上的一种非常理性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文化方面 (1)传统文化价值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人们的期望和希冀、要求和禁忌。价值观组成了价值体系,也是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会产生不自觉的影响。西方哲学自古倾向于把人和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分离,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西方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尚独立、自由、平等和个人进取。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更使“人权”、“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在

39、英语国家,个人主义是其文化的核心思想。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个人隐私就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打听别人特别是不太熟悉人的年龄、工资、婚否就成为冒犯别人的不得体的、令人生厌的事。而中国自古倾向于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强调人和大自然是可以和平相生的,所以中国人崇尚的是和谐共处,大局意识。长期以来,中国人以群体利益为重,以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言行和 个人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干涉他人私事被认为是正当的行为。父母、同事(朋友)、单位领导将询问子女、同事(朋友)、下属员工的私事,诸如工资、年龄、婚否等等作为关心、爱护被询问者的体现。在中国的媒体中

40、,在讲述一个人的“私事”以说明其“先进性”。人们在求职或应聘时,个人简历上一般都要写明年龄、婚否等“私事”。 (二)社会习俗社会习俗为人们设置了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特定的制度和法律等条件下会得到加强。礼记中记载周 贵族为强化统治秩序,推行“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的制度。违反这种制度,将遭到社会谴责,甚至杀身之祸。受其影响,中国人至今不愿随便提父母之名;秦王嬴政时期,农历第一个月被改成正月。西方历史上,一些小说因含有污秽语,亵渎宗教词汇和脏字等禁忌语而不能顺利出版。如:劳伦斯的虹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曾遭禁或不能以全貌出版。 第三节 心理因素建议此部分加强 (一)敬畏心理由于先民

41、认识水平有限,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灾祸就幻想出了神和鬼,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语言敬畏心理的反映。“神”和“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神”代表善,给人赐福,人们“敬”;“鬼”代表恶,给人灾祸,人们“畏”。封神演义开篇内容即从商纣王亵渎女娲娘娘讲起,他的不敬语言引起女娲娘娘的报复,降祸于他,终致其身死国灭。西方的神是上帝,触怒了上帝就罪无可恕。布鲁诺被烧火死也是因为其违反了上帝说的话,是对上帝的大不敬,在宗教统治欧洲的时代,他被处以死刑。 (二)害羞和联想心理害羞是隐藏隐私而产生的心理,主要与性有关。“存天理,灭人欲”是我国古人的思想行为的道德规范,君子是不该有欲望的,有关性的言辞也不可以直接说的

42、。西厢记中“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香;巫娥女,楚襄王。”来描绘莺莺夜会张生时的情景。如果男女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人们也会用其他替代语来指称,如:一个女人有了外遇,被称为“红杏出墙”,而她的丈夫则被说成“戴绿帽子”。语言中会有不祥之感的词汇一般不能随便提及。如疾病、死亡历来是人们最大的恐惧,人们忌言“死”,才创造了很多避“死”的说法。 第四节 语言方面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由于字、词的发音会使人们对不愉快和不吉利事情产生联想。在汉语中比较常见,如“四”与“死”谐音,所以忌讳;“8”与“发”谐音,所以受欢迎;“帆”与“翻”谐音,所以船家忌讳等。英语中也有,但是都被改为其他词语,如fack(fact)现在已不常用,使因为它的发音与fuck的音相似或相同。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语教学 第一节 正确看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语现象一方面,禁忌衍生于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