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探讨“融入式”审美教育的可能性黄林基 内容摘要: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乃至今后教育的必然趋势。美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它能引导个体积极向上的思维。只有把美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塑造出健康而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而懂得享受生活的新一代也才能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出逐步适应社会的巨大变革、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这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结合美育的特点与学生实际,让学生有发现与认识美的思维,有体会与感受美的能力,有能正确的鉴别美的标准,有表达美的欲望;让美育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
2、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学人文素养全面和谐发展 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造就素质全面、优良的人。这是素质教育观念的核心所在。由于个体内部各种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只有素质相对全面的人,才可能在今后的特定的领域做出较大的成绩,才有可能去创造与享受美好的生活。 纵观人类思想史与教育实践,美育总是同各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息息相关,而且紧密相连的。席勒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础,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美育理论。他的美育书简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
3、专著,又是现代美育学的奠基之作。美育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冲能力,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教育。要知道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个“不完整”正是就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上讲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促进人的审美发展为目的的美育,教育就很难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就应该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重视与强化美育教学。使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是在塑才,更是在塑人,在塑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在求知的同时不仅能感受美还能鉴赏美,更
4、能表达美的感受。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之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其著名的理论。苟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更是美育的倡导者,曾提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王国维先生认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粹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于是,美育的功能便在于去除个人的私欲,达到人与人的普遍协调、和谐的发展中。 美育既然是这么重
5、要,在语文课教学中又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由于其文化背景的浓厚,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涵盖都极其宽广,信手拈来就有许多美育因子,诸如美与丑、情与仇、精典与荒唐、崇高与卑下、野蛮与文明、理想与欲望、真与假、悲剧与喜剧、苦与乐、伟大与渺小、崇高与自私、自然与对称、爱与恨等等。而这些美育因素同时又具有形象性与感召力,对于刚踏入青少年行列的中学生,无不具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有勇气、有朝气,追求真善美,对于新事物、美好的事物不仅敏感而且强烈。这二者结合,就可很好将美育知识传播给学生,从而陶冶其性情,使青少年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全面发展自己的各种素质,实现中
6、学生人格的均衡发展。 美育因子在语文教学中的大量涌现,要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因子,教育出新时代新型的学生,让它发挥自身的作用,作为教者,我觉得应从这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让学生有发现与认识美的思维 有人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根据自己的志趣与爱好而行事,对身边的事与物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去发现与思考,这自然就觉得生活乏味,工作枯燥,行事懒散。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正处在生命的黄金时期,享受着生活中最美好的朝阳期,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好奇心和不确定性,然而在认知上却正处在迷惘时期,有时看不到或也还不能感受到生活与生命的奇光异彩。惟其如此,应
7、以美的因子来补上美育这一课,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与生命中各种各式的美,体味到生活的真意。这不只是让他们明白事理,更是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文化的传承,接受人类文化思想和智慧的洗礼、文明的熏陶,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树立生活的信心,提升人生的境界,提高生命的质量。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把范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量充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让刚步入社会的中学生能从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发现到美的东西不仅在书本上,更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原本就如此。书里有师生的相互关心,有父母谆谆的教诲,有长者慈爱的关怀,有朋友热情的友谊,有同学欢乐的笑声,有热情的拥抱;有明静的湖面
8、,有咆哮的江河,有飞跃的鸟兽,有盛开的鲜花,有漂浮的白云,有初升的朝阳;有微风吹拂的阳春三月,也有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既有火一样的激情的夏天,当然也有寒风呼啸的冬天;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欢乐也有悲伤,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既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也有大江东去的豪情。只有了解了生活的原样,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起来,他们的情感也才能丰富起来,他们也才能发现美的所在,进而认识自然就深刻起来,也才能发现更多美的东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教学的各种手段与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力,以此来优化青少年的个体的美育观,提高青少年群体的生命自觉性,美化生活,使之美化生命,做一个
9、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培养学生体会与感受美的能力 所谓感受美,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对作品中优美的词句、诗一般的意境、积极的人生观、乐观的志趣、恬然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心态有充足的理解。当然,悟性较好的学生一点就通,可是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致性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地方,知识的深浅也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因而感受的能力参差不齐,对于这些悟性较差的学生,就得进行强化美育的教学。因为学生的感受能力差了,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对美的理解与欣赏就相对来说要困难得多。所以要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得先从简单的字音字形、词义入手,再从声音、
10、颜色、线条、形状下手,之后从句形、句意到整篇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去揣摩,寻找那些与美有着密切关联的一切载体,去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文学艺术的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究其实是让学生学到领会事物美与艺术美的方法,产生美的感觉或体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依赖审美活动,依赖课堂的美感教育。语文教学是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一代这个总目标相联系着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语文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全面发展人的教育。可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常常偏离了这个方
11、向,有人将当前的教育现状形象地总结为: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习就是“背多分”。语文教学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一个学科的教学成败,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体灵魂工程的成败。我们的语文教学当然也培养一些“高材生”,不过这部分人是用学习去圆自己的人生梦罢了,与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人文素质是挂不上钩的。我们的教育不应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她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之下,情感的感染之下,不断地净化心灵、转化气质的。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人性的美。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应从不同课文的内在美去着手,多方面的进行探索。有的课文重在语言美
12、、景物美、音乐美,如一些诗歌、抒情散文、写景散文等,我们可通过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或铿锵有力的音乐美中接受教育。这些文章如紫藤萝瀑布安塞腰鼓天上的街市海燕沁园春雪等等。利用语言、节奏、结构、音乐、情感、理想、意境、思想、人生等美育因子去感染学生,去净化他们的心灵,去陶冶他们的志趣;有的课文重在人物美。如我们所学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它们主要通过主人公的形象与性格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就要重在研究人物的塑造,让学生去感受人物那高尚的情操、可贵的品质、坚强的性格、不屈的斗志、美丽的人生,体会一种人性的美感;有的课文重在语言与形式的美,那么我们就利用它们的语言与形式上的美感去打动学
13、生,我们可以从语言、词汇、修辞、逻辑去体会语言的韵味。像岳阳楼记陋室铭桃花源记春济南的冬天回延安苏州园林等等文章那精炼的语句,强烈的情感,含蓄深邃的词汇,清新的笔调,优美的格律,宁静的景物,宜人的氛围,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令人折服的文采,声色俱备,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这些美的东西都可以怡人情志,应引导学生好好去领悟去感受。 三、让学生能有正确的鉴别美的标准 什么是美?如何看待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美的现象?有些学生对于美的理解可能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那些丑的、假的、黑暗的、腐朽的、荒诞不经的事物不属于美的范畴,应把它们打入另册。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的喜剧才是美的,那种肝肠寸断,给人带来
14、无限痛苦与遗憾的悲伤的是不美的。对学生的这种看法若不及时纠正,就会给他们造成某种偏见。我们就应给他们讲清楚,美的东西不仅限于优美、崇高,而且还有丑陋与罪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的两个方面,那才是最完美的。没有丑陋不能反衬出优雅,没有卑鄙就没有崇高。要让学生能辨别出和了解到哪些是好的、可行的、受人敬佩的;哪些是可卑的、低级的、受人唾弃的。让他们有正确的鉴赏标准,正确的赏美的能力,能明辨是非,摆脱庸俗,追求文明,以一颗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心态看待生活,看待身边的一切。在学生的心目中勾勒出一道道德与心灵的风景线,美就在学生心中有了定位。蔡元培老先生说:“美育能使人生美化。”周杨也说:“美能使人变得高尚积极
15、。,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消极的一面,才能很好地以乐观的志趣感受积极的一面,也才能珍爱生命,珍惜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修养与审美趣味,完善他们的社会属性品德、情操,理想、追求等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9做真Ao康德曾说:“美是沟通道德与知识的桥梁。”对于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崇高与卑下、野蛮与文明、理想与欲望等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评判,而是一种思想的认知,从而使情感生命具有是非性,精神生命具有审美性,培养起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和文明的举止,体现人生境界的升华和生命历程的净化。 四、培养学生有表达美的欲望 学生在感受美与正确欣赏美的保障下,有了自己的领悟,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
16、这就需要通过种种途径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与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行动来表达出美的心声,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画出来,写下来,表达出来,相互交流与合作。语文教学中就要通过各种语文活动,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练、多交流,让学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真正活动起来,本着个体的审美差异培养他们的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写的能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表达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也就更具有活力,学生也能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与锻炼,当然这样一来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寓教于乐。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真正实现古人所说的:tt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科学性,还要注重艺术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得到了语文知识,又获得了美的享受;既陶冶了兴趣,又感受到了文学这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文明传承;既提高了生活的趣味,又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的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总之,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现场劳务服务协议
- 教师规范教学培训
- 拍卖现场准备协议
- 义工活动保证金合同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说课课件
- 摄影器材交易合同
- 外包环境监测合同
- 劳动合同解约的法律条款
- 房屋交割时房贷状态协议
- 客运座位预订协议
- 液压式打包机安全操作规程范本
- (新版)首席质量官认证考试复习题库-上(单选题汇总)
- 建筑施工中小型施工机具验收记录表
- 4.3 TIA博途软件的调试
- 新时代背景下妇产科课程思政的构建与探索
- 患者发生呛咳应急预案
-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思维导图
- 医院院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 GB/T 37546-2019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 GA 61-2010固定灭火系统驱动、控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