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个体_第1页
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个体_第2页
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个体_第3页
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个体_第4页
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个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个体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个体陈献论文联盟.Ll.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因居白沙村,故学者称其为白沙先生。在传统中国哲学史上,对他的学宗自然、倡言自得、静养端倪等哲学思想的认同,确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的毁誊参半,但对其创始性、独特性和深化性的认同却几成公论。王畿曾指出:愚谓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至先师而大明。黄宗羲也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作圣之功,至先生而始明。刘宗周说: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非凡。正因白沙哲学具有一种开启关键的重大意义,所以白沙哲学并非简单地

2、可以一笔带过。假如深化探究白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领略到白沙哲学的精微之处,这种精微的表如今于:白沙哲学并非得自于其语言表象的庞大和广博,而是来自于在语言和经历表象之外的细腻和灵敏。从白沙哲学本体论角度看,白沙哲学具有极强的广博性,交融了诸种本体论概念,如道、理、自然、自得、虚、空、明、静、一、气、心等等,但白沙是否就其概念本身作出实在的认证,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正如黄宗羲所言:先生之学,由博而约,由粗人细,正因白沙哲学的本体论是借助于中国哲学传统概念,进而剥离、展转、浸透出一空灵、虚明、可感的诗性本体来。从形式上看,白沙虽不事著述,但其两千余首诗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白沙后学曾言:白沙先

3、生以道鸣天下,不著书,独好为诗,诗即先生之心法也,即先生之所以为教也。以诗为教,古已有之,孔子就是其出色的代表。白沙无疑继承了中国哲学的诗教传统。所谓诗,古人有三种训法:诗之言承也。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持也。这里的承、之、持三个字的意思是,承是以手维持,那么承奉之意,正因白沙哲学之,即至、到之意,持即把持、持有之意。从古人的训法我们可以看出,诗是实际存在的是心志把握对象的一种呈现方法。白沙用虚明静一之心对接、持有、把握天地万物,从而呈现出的诗性本体是白沙哲学的重要特征。一、自然特征与诗性本体的透出白沙之学在明初的儒家哲学中,处于一个非常独特但又非常平实的位置。说其独特,是因为他一生身处岭南

4、,自处边缘,其学说宗旨、规模和进路完全不同时儒;说其平实,是因为其学说从自然立论,求于自得,总体上讲,这是一种如?易传系辞?所言的简易理得的哲学。刘宗周概括为: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即指明了白沙哲学的理论根底和特征。在白沙本体论哲学中,道或理的概念无疑非常重要,其建构了白沙本体论的根底,也是其全部哲学的起点。从根本上说,白沙哲学就是要探究这个道或理。他说: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与道假设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而视道,那么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视天地,那么天地者太仓之一栗,沧海之一勺耳,曾足与道侔哉?天地之大不得与道侔,故至大者道而已。白沙认为道为天地万物之本,道之所以为天地万物之本,是因为道具有

5、至大的特征。何谓至大?白沙认为,天地虽也至大,但那是量的至大,而道的至大那么与天地之量无关,它是一种本原或自性之至大,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自然本然或者说本原之至大。白沙说:宇宙内更有何事?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自动自静,自阖自辟,自舒自卷。甲不问乙供,乙不待甲赐。牛自为牛,马自为马。感于此,应于彼;发乎迩,见乎远。故得之者天地与顺,日月与明,鬼神与福。万民与诚,百世与名,而无一物奸于其间。乌乎,大哉!宇宙内完全是自然之至大,自然特征是白沙本体论哲学的最鲜明的特点。此自然生生化化,周流万古,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特征,即所谓:正翕眼时元活活,到敷散处自乾乾,谁会五行真动静,万古周流本自然。一痕

6、春水一痕烟,化化生生各自然,七尺形骸非我有,两间寒暑任推迁。七尺形骸之我也是自然之创造,只有理睬到此理,只有得之者,才能透出一自由、浑圆、完美的本原世界。所以,白沙说:终日乾乾,只是拾掇此而已。此理干预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那么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起穿纽,一齐拾掇,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手劳脚攘。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曾点些儿活计,被孟子一口打并出来,便都是鸢飞鱼跃。假设无孟子功夫,骤而语之以曾点见趣,一似说梦。会得,虽尧舜事业,只如一点浮云过目,安事推乎?此理包罗上下,贯

7、彻终始,滚作一片,都无分论文联盟.Ll.别,无尽藏故也。白沙哲学对此道、此理的认识,既不同于程朱理学,也不同于时儒,其最大的特色是,他用简易自然的孟子功夫对此道、此理进展了一种终极性的消解、简化和复原,使充塞万物的自然之道,被会此之我得之,从而四方上下都一起穿纽,最终透出一都是鸢飞鱼跃的本原世界来。对这一本原世界的领会,无疑需要心的介入,但值得注意的是,白沙哲学中的心却不是生成之心,而是感应之心。所谓生成之心,即一种以心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的看法,如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者,这种心无疑是滞在一处。白沙之心是一种在无物处的虚明静一者为之主的本原感应之心,白沙云:六经尽在虚无里,万理都归

8、感应中,假设向此边参得透,始知吾学论文联盟.Ll.是中庸。对于此本原感应之心,其关注点在于:启勿忘勿助训,那么有几于鸢飞鱼之飞跃;悟无声无臭之妙,那么自得乎太极之浑沦。在这一本原感应之处,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感于此,应于彼;发乎迩,见乎远。故得之者天地与顺,日月与明,鬼神与福,万民与诚,百世与名,而无一物奸于其间。这成就的是白沙的自得之学。自得故能随时屈信,与道翱翔,可以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白沙本体论哲学的根本,在于由自然求自得,从而透出虚明静一之心的感应性的诗性本体来。白沙哲学中的道、理、自然、自得、心等等概念实是一意,都是为透出此诗性本体的不同表达之方式。他论道、论自然即为求

9、本原,使诗性本体在万事万物中复原;他求自得即是获感应,使诗性本体在虚明静一之心中显现;他探心、理就是希统一,使诗性本体在物、我中包罗上下,贯彻始终,滚作一片,都无分别。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沙哲学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探究自然之道,从而回归到本原,而真正的归结点那么在于通过对此本原的体认,透出一物我感应的存在即诗性本体的发现。二、静坐方法与诗性本体的培养如何由自然求自得,白沙没有按照已有的朱学途径,由道学问到尊德性人手,而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这就是对白沙学说有重大意义的,也是引起中国哲学史颇大争议的静坐一机。白沙言:为学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方有商量处。可见静坐在白沙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白沙哲

10、学以自得为契机,其首要之举就是将有碍、功业、名禄之心复原到自然的本原状态,这一过程,白沙称其为致虚。罗念庵认为:白沙致虚之说,乃千古独见,致知续起,体用不遗。黄宗羲也认为:先生之学,以虚为根本,以静为门户。由此可见,致虚在白沙哲学中的根本意义和根底作用,而致虚的详细可行的方法,就是静坐。白沙曾对他发现静坐之法的详细过程和体会有如下描绘: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假设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

11、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日:作圣之功,其在兹乎!至于为什么采取静坐?白沙这样解释: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著一物,那么有碍。且如功业要做,固是关事,假设心心念念只在功业上,此心便不广阔,便是有累之心。是以圣贤之心,廓然假设无,感而后应,不感那么不应。又不特圣贤如此,人心本体皆一般,只要养自以静,便自开大。由此可见,白沙之静坐实为复原,是为了培养一无累、无碍的本心来,此心并非静寂冥灭之心,而是虚明静一的感应之心,此心廓然假设无,感而后应,不感那么不应。其最终成就的是本原感应性的诗性本体。也就是说,由于受经历世界的熏染,本心的透露和显现,并非简单的一件事情,

12、而是需要精心地、自觉地去培养,培养到一种醇细的地步,它才能真正地感发。这正如白沙所说:性情所发,正在平日所养,到醇细处,那么发得又别。但毋庸讳言,白沙的静坐工夫,吸收、采纳了佛教、道教的修行方法。但是,对于佛、道的修行功夫,白沙的取舍是非常清楚的。白沙取采了道家的虚静说,却舍弃了其龟鹤的自然观念;汲取了佛家的清净心,却扬弃了其蜉蝣的人生理论,而表现出人对宇宙中的一种本真实在的发动流行状态的体认。白沙在?夜坐?二首中写到:半属虚空半属身,论文联盟.Ll.氤氲一气似初春。仙家亦有调元手,屈子宁非具眼人?莫遣尘埃封面目,视看金石贯精神。些儿欲问天根处,亥子中间最得真。不著丝毫也可怜,何须息息数周天。

13、禅家更说除生灭,黄老惟知养自然。肯与蜉蝣同幻化,只应龟鹤羡常年。吾儒自有中和在,谁会求之未发前?在这两首诗中,白沙明确地赞扬了佛道的调元之手和其精神真纯的力量,但批评了佛家除生灭、道家羡常年的妄诞,主张儒家不扬弃人伦的中和思想。由此可见,白沙的静坐,是一种兼采儒、释、道三教的修养功夫,从静中坐养的锻炼中,体会到我的本原之在。这是种我与世界和谐、共在,我的精神贯穿金石,到达了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于我的、自足、圆融、完成的境界,是最高价值完备于我的,类似于氤氲、初春一样的诗性本体境界。当透过静坐功夫到达诗性本体境界之时,静与动即刻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此时,静即是动,动即是静,一切都是一种神之不可度

14、思的当下呈现的状态。对白沙哲学卓有发凡的熊十力先生认为,盖主静而见大矣。白沙即于动中得静。熊先生认为白沙主静说源于濂溪,周濂溪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这话极透。动而无动,那么是即动即静也。静而无静,那么是即静即动也。此动静合一之妙,非可以物推测,乃神之不可度思者也。动以言其非固定之物事,直是变化不穷。静以言其极变化不穷,而又有那么而不可乱也。顺自然之那么,而不乱故静。总之,白沙通过静坐工夫,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对此心层层剥离,层层提升,最终透现虚明静一之心,这样,本心就到达了本原之所在,由此敲开了自得之门,完成了对诗心之培养,从而成就一诗性本体的境界。三、鸢鱼境

15、界与诗性本体的呈现白沙通过静坐方法,透出虚明静一之感应性的诗性本体,以此诗心感物,便无不是鸢飞鱼跃。此鸢鱼境界,即是诗性本体的呈现。在白沙本体论哲学中,与鸢鱼同一活泼的境界,实是由自然本原到自得的感应性本体的实现,也可以说,是诗性本体在经历世界中的呈现。这是一种自由、会通之境。白沙日:忘我而我大,不求胜物而物莫能挠。自得者,不累于外,不累于耳目,不累于一切,鸢飞鱼跃在我又说:会而通之,一真自如。故能枢机造化,开阖万象,不离乎人伦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机。需要强调的是,有的学者为了突出白沙哲学的这一特色,往往孤立此鸢鱼境界,从而论证白沙哲学为境界哲学。其实,对此鸢鱼境界的本质的认识,无论如何不能脱离

16、本原世界的根基及对此本原的感应,即自然本论文联盟.Ll.原的存在和对此存在的感应,也就是自然和自得。鸢鱼境界的本质是:在自然中求得自得,即本原感应的实现或诗性本体的呈现。对于这一过程,清代的学者钟音有深化的认识:(白沙)为学主静而见大,深造而自得,与孟子之养大体,孔子之毋意必固我,盖有合也。是以不急于著述而发挥于咏歌,舒啸往来,酬酢间者,皆能衷诸大道而具有天机。综合以上阐述,我们起码可以断定三点:其一,鸢鱼境界即是自然之道的本真呈示的境界,这种呈现,表如今自然现象界中,是一种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忘形赅,捐耳目,去心志,久之然后有得焉的自得。这种浩歌长林、孤啸绝岛式的心

17、灵感召,表现的是此心与天地万物的体贴交融,到达是一种纯粹自然景物状态中的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拾掇,随时随处便都是鸢飞鱼跃的诗性本体论境界。其二,鸢鱼境界在人伦社会中的表现即不离乎人伦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机。事实上,这种境界仍然根植于自然与自得。人伦日用就是自然,不必求之高远即可自得体道。正如白沙说:其观于天地,日月晦明,山川流峙,四时所以运行,万物所以化生,无非在我之极而思握其枢机,端其御绥,行乎日用事物之中,以与之无穷。所以,后学陈世铎论曰:以鸢飞鱼跃至理,见于人伦日用之间。其三,由于鸢鱼境界本质上是一种自得的感应,所以发挥于咏歌即诗歌创作的作用要远大于纯粹思辨。在白沙哲学体系中,诗歌创作。活动决非小技,而是会通天人的手段,也可称之为白沙哲学的方法论。白沙云:先儒君子类以小技目之,然非诗之病也。彼用之而小,此用之而大,存乎人。天道不言,四时行,百物生,焉往而非诗之妙用?对于白沙而言,本真的诗歌创作活动就是天道、就是本原、就是自然。对于白沙而言,心即是诗,诗即是心,所谓:我吟白洲诗,神爽自清绝。平生磊魄心,尽向诗中泄。诗与心的同一,最终成就的是白沙哲学的诗性本体。白沙哲学的鸢鱼境界,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乐。这是一种自然之真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