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30课《诗五首》教案_第1页
初二语文30课《诗五首》教案_第2页
初二语文30课《诗五首》教案_第3页
初二语文30课《诗五首》教案_第4页
初二语文30课《诗五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0诗五首教学目标学问目标: 1、明白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懂得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才能目标: 1、品尝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育同学读诗的情感; 2、明白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尝名句,积存名句,增加语言积存,丰富文化积淀;德育目标: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领悟诗歌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育审美乐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育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3. 品尝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育同学读诗的情感;教学预备: 1 多媒体:每首诗歌的配图; 2 范读:有关五首诗的音频;教法学法 :介绍背景,反

2、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诵读、争论、自主探究;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行路难)饮酒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进展过程中,显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 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 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特别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陶渊明就是 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 陶谢” ;听 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 二、解题 1陶渊明,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

3、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 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 酒诗 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 年417 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闲适得意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查找到乐趣 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饮酒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录音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同学对比课文注释自读,老师依据 自己的体会范读,同学诵读;在熟读懂得的基础上背诵;2课文研讨;“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怎么懂得?尔:这样

4、;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热闹声,请问你怎么 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僻了;第一层描写的是“ 身居闹市,纤尘不染” ,其根本的缘由就是“ 心远” ,“ 远” 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 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确定了自己“ 心远” 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 ,怎么懂得?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用心聚志闲适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 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闲适得意的形象,“ 采菊” 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喜爱自 然的乐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 ,采菊,实

5、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闲适见南山” 中的“ 见” 可否改为“ 看” 、“ 望” 等字?表达成效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成效明显不一样;“ 见” 是无意中观察,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 看” 或“ 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 见” 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善的境 界;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 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仍” 是什么描写?有何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特别漂亮,成群的飞鸟结伴而仍,这是景物描写;B、深刻含义

6、:鸟飞倦了,也知仍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愿 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美丽安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鼓励自己“ 仍” ,仍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 仍” 吧;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第一是悟理飞鸟尚知 仍,人亦更知仍,用飞鸟相与仍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归真返朴” ;而这个“ 理” ,正好为两句的“ 闲适” 的行为供应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饮酒最终两句应怎样懂得?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只可意会,不行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

7、” ,强调一个“ 真” 字,指出辞官归隐是人生的真谛;3同学质疑争论,老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这在当时的确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日,权力、地位、财宝、荣誉,经常是人们所追求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只有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偏僻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挑选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

8、服开心的;4课堂训练;1 当堂背诵饮酒; 让同学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 逐步把握观赏诗词的方法;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闲适得意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由于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有时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闲适和舒服,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喜爱;官不在高,为民就可;权不在多,为君就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行路难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回忆李白

9、诗歌及诗人形象,我们从学校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联系作品, 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从_(诗句)中,读出 _的李白”“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 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 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仍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思乡的李白, 才华横溢、 满腹忧愁的李白, 怀才不遇的李白, 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日,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明白再一次走近这个宏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

10、路难;看看今日,我们又将熟悉一个什么样的李白;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明白诗歌创作背景;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 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 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二)同学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

11、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三再读诗歌,探究学习;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愁闷悲愤 2. 李白诗中“ 欲渡黄河” “ 将登太行” 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巨险阻 3. 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4. 怎样懂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5. 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

12、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抱负的 高尚风格;6. 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李白究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剧烈要求最终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 苦闷;他信任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 达抱负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 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旧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呈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四品读诗歌,赏析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布满了

13、浪漫主义颜色,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 何表达出来的呢?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表达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明确: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 黄河” “ 太行山” “ 沧海” 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 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巨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珍 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 不能食” 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说明自己的信 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好像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波涛汹涌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旧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表达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

14、、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 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其次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唐朝有两位宏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 诗仙” ;再一位 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现实主义诗人;老师板书;)人们叫他为?(“ 诗圣” ;)198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 把杜甫命名为“ 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处处是 饥饿哀号,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很多浸透着血

15、泪的宏大诗 篇;这些诗篇由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 诗史”- 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 759 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 一所茅屋,终于临时终止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简单,事事都 需要亲戚伴侣的帮忙;但茅屋建造的并不牢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叹万端,写下了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二、初步感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 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16、诗中描画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2朗读诗歌,留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段意: 1 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 广厦庇寒愿三、诗歌赏析1. 依据第一诗节的内容,在“ 秋风” 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阐述理由;明确:“ 卷” 字好,由于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 飞”- “ 洒”-“ 挂 ” - “ 飘转”- “ 沉” 相对应;2.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表达这一心情的词语明确:诗人心情焦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

17、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详细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 “ 不着一字, 尽得风采”;3.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假如捡起来,仍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焦急,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是否用得不精确?群童为何抱茅?49 岁,为什么用一个“ 老” 字,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产柴烧;当然也不排除顽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 缘由 - 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 困、灾难;4. “ 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

18、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当怎样读?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四周的人苦- 仍有很多像 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楚;所以此句应当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 自- 叹- 息- 5.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这就该到第几段了?(生:第三段)看看 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明确:“ 雨脚如麻” 的“ 麻” 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 中的“ 铁”- 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没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 很冷,很硬 - 假如洗得干洁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窘

19、迫;杜甫曾说“ 为人性僻耽佳 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就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6. “ 长夜沾湿何由彻?”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 诗人” 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 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明确:“ 忧国忧民” 一词最好;由于诗歌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能表达出诗人的这种品质;杜 甫自己受冻仍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宏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仍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

20、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然后再补充介 绍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 默 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等句子,及其“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和又呈吴郎诗,进一 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扩展补充 屈原离骚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及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等例句,说明忧国忧民的思想是 中国古代学问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宏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记住这些令人钦敬、令人仰慕的名字以及他们留

21、下来的千古绝唱四、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喜爱和仰慕;陕西民歌中有“ 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 苦中苦” 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喜爱和仰慕;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 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五、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烁抱负之光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第三课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 岑参、高适为代表;今日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解题:本诗体例属“ 歌行体” ,唐诗中以“ 歌” 为篇名的作品很多

22、,如登幽州台歌;“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咏雪之意;“ 送武判官归京” 交代了送别的对象,点明白本诗“ 送别” 的主题;三、明白作者及写作背景:(唐朝疆域宽阔,各民族经济文化沟通日趋频繁,帝王好大喜功,为了保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政府实行重边功的人才选举政策,从军戍边成为当时学问分子猎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不少学问分子或从军、或出访边关,因而能体验边关战争生活;这种风气促使边塞诗创作不断进展富强;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闻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初步感受、懂得词句 同学听老师范读,并体会诗句的节奏与停顿,标出读不精

23、确的字词;师生共同朗读全诗;分组学习,沟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师生学习争论疑难问题;五、赏析(一)赏析写景的句子:你喜爱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1.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明确:“ 忽如” 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 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 神地写出了诗人的诧异与奇怪;以梨花比雪,雄奇明艳,新奇妙殊,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 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如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 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春风” 使梨花盛开来喻“ 北风” 使雪花飘舞,

24、极为新奇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颜色的“ 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壮美情境;这句表达了作者的豪爽风格;2.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 卷” 与“ 折” 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 才能“ 飞” 其次句写雪,“ 八月” 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 ,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 的形象;“ 即” 字表现了诗人的诧异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3.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特别奇妙的画 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 掣” 字用得

25、特别精确,真实地描 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冰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 颜色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妙而漂亮的画面;不仅写出 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顽强直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 绘出了特别开阔的画面,“ 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 百丈冰” 形容冰雪掩盖面积之广,冰“ 万里” 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 惨”

26、 字,具有浓烈的感情颜色,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 个广漠、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妙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二)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师:想象诗歌最终两句,假如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同学自由说, 老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 “ 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表达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抓关键词;看修

27、辞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三)懂得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形交融,诗人描画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伴侣的无限怅然之情;同学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如:孤舟远影晴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五 、总结 全诗共 18 句,以“ 雪” 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 方面;诗中描画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点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秀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 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

28、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 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称赞,对辉煌春光的向往,对别友之惆怅,对家乡之想念全部寄托在这壮美的雪景中了;己亥杂诗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 上接迎眷属,来回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 19 年( 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 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熟知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 藉中布满着激情

29、,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漂亮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懂得: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今便同朝廷远隔了;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 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六、懂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宽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 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际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 舍弃抱负,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

30、的形象表达;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 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怀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形交融;七、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际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 落红” 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浩荡离愁,黯然宦情以“ 落红” 自喻 不甘退伏,向往将来寄予爱国情怀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浩荡离愁轻松开心有所作为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2、完成学问与才能训练对应内容;资料链接 1陶渊明: 晋书 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祖茂,曾任

31、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 393 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 404 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义熙元年 405 任彭泽县令, 在职 81 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 作;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出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抱负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 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缘由及隐居后的舒服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 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 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扬;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准时勉 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大方悲愤之音;其 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准时行乐、人生无常之消极思想显露;艺术上兼有刚健豪爽与恬适清淡的特 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实,意境淡远,语言纯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 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刘勰文心雕龙对其未作评判,钟嵘诗品仅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