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归纳练习完整版题库-测试题模拟题押题带答案解析_第1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归纳练习完整版题库-测试题模拟题押题带答案解析_第2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归纳练习完整版题库-测试题模拟题押题带答案解析_第3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归纳练习完整版题库-测试题模拟题押题带答案解析_第4页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归纳练习完整版题库-测试题模拟题押题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助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汤、盘庚、周武王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助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借武力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2.商代疆

2、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这并不能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内服与外服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项错误;材料

3、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3.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虽然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宗法制通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决权力继承方式,有利于统治

4、集团内部的稳定,这与材料中分封制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仅反映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了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4.春秋时期,齐桓公等纷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以诸侯会盟为形式成为“霸主”,有学者评论说“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争霸巩固了分封制B.“霸主”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C.新的国家组织方式产生D.“霸政”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答案: D解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故A项错误;根据“尊王攘夷”“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可知B项错误;材料“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说明周朝还存在,故C项错误;在“尊王”的前提下,春秋霸主通过战争

5、、会盟等方式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故D项正确。5.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A.维护了贵族间的血缘宗法关系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C.反映了分封制的全面推行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答案: A解析: “族坟墓”意为同宗族的人死后,活着的族人会让其归葬本族墓地,这有利于凝聚宗族,维护贵族间的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周朝尚未实现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故D项错误。6.“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

6、,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D.规范了“和而不同”的秩序答案: D解析: 礼乐制度实质上是等级制,规定上下有别,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知作者主张以乐求同,以礼存异,并非集体认同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等级明确对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则贵贱等矣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制度规范了“和而不同”的秩序,故D项正确。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

7、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参考

8、答案: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机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意义”,根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可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

9、与王权相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君主专制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它”使君主具有权威,民众没有权利,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故“它”指的是 “君主专制”,故选D项。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

10、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在这一制度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3.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

11、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独立性,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4.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

12、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D.南方经济的发展答案: C解析: 政区幅员变小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至唐朝中后期北方经济依然领先于南方,故B项错误;秦朝时,南方郡的幅员要远大于北方郡,但后来南方政区幅员越变越小,且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说明秦朝以后各朝代通过缩小南方政区的幅员来控制南方,因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政区细化没有反映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5.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A.郡县制是历史发

13、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答案: A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因此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说明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仅是在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这个讨论中其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无法反映秦始皇早已决定实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并非秦朝才开创的,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存在,故D项错误。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

14、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 B解析: 根据“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可知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九卿中,很多机构是负责皇室事务的,实际上是皇家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故B项正确。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15、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

16、属的一种身份。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以及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参考答案: (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3)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解析: 第(1)

17、问旨在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原因”时,需要紧扣材料,逐条列举;回答破解困局的措施时,应从统一国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思考。回答第(2)问时,可结合“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都必须通过任命”等关键信息组织答案。第(3)问旨在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 秦朝的“三

18、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组成的“中朝”,参与决策,体现了“位卑权重”,而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答案: D解析: 材料体现出察举制的选拔标准趋向客观,不是按出身授官,

19、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的信息,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

20、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答案: C解析: 材料“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说明作者不认可科举考试

21、的内容,因而作者不认为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意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官的进步性,并非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科举制用考试方法,按考试成绩选官而非按门第选官,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之前士族地主的特权垄断,体现了“其取士之法”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D项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

22、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6.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从材料看,中书省反对各省

23、泛滥咨禀,有利于地方高效行政;而重要事件和地方赋税财政必须咨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说明其中一个方面,以偏概全,均不符合题意。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清)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

24、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体制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参考答案: (1)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

25、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三“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知“专制”体现在: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第(3)问,第一小问

26、“趋势”,根据材料,可知为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回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改变这种状况,明太祖朱元璋的对策是()A.设置内阁B.废除丞相C.设三司使D.设军机处答案: B解析: 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不是明太祖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反映了权臣弄权、蒙蔽皇帝的弊端,与此对应的措施是废丞相,故B项正确;设三司使是宋朝为弱化相权在财政方面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设军机处是清朝

27、雍正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D项错误。2.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答案: D解析: 材料“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不能说明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即使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也没有取代六部,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专命内阁

28、条旨”表明内阁参与国事决策,故D项正确。3.明初,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到永乐时期,“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时,阁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万历初年,张居正任首辅,“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过程说明()A.内阁始终不掌实权B.内阁权力逐渐坐实C.皇帝专制得到抑制D.六部之权尽归内阁答案: B解析: “内阁始终不掌实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阁臣“预机务”“列六部之上”“威柄之操,几于震主”等关键信息,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在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皇帝专制得到抑制,而且内阁本身的出现和存在就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尽归内阁,故D项错误。4.清初,

29、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言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可知南书房还不是最高政务机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非上所亲言者不得入”,可知能否进入南书房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故B项错误;南书房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逐渐成为政府决策中心,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5.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明太祖:“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

30、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他评价的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残暴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王朝建立者的初衷C.封建专制体制的固有特性D.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 C解析: 皇权至高无上,这是封建专制体制固有的特性。明太祖处置功臣,防止功臣威胁皇权,正是这一特性的反映,故选C项。6.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 B解析

31、: 寄信上谕有利于保证决策机密,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且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寄信上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寄信上谕适应了军务需要,故D项错误。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为四员,到了乾

32、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内

33、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参考答案: (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内阁成员人数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为

34、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可知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内阁成员人数相对固定;根据材料一中“明代内阁无属官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可知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根据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可知内阁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第(2)问,回答第一小问“原因”时,可以从内阁的

35、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影响”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三个方面思考。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从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希腊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许多节日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负责统领军队。这种做法()A.体现了公民的责任与义务B.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C.限制了贵族随意滥用权力D.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正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出富有的人对城邦的财政和军事应承担责任与义务,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做法是否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否是对贵族随意滥

36、用权力进行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做法是否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正,故D项错误。2.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被告发的将军罪名审理机构审判结果审判时间伯利克里挪用公款陪审法庭罚款公元前430前429年埃及纽斯海战的8位将军未打捞战士尸体公民大会8人判死刑(6人被处死,2人缺席审判)公元前406年提莫修斯叛国,受贿陪审法庭罚款公元前356年A.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B.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C.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D.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答案: D解析: 古代雅典民主政体下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而非陪审法庭,故A项错误;有关案件的具体情况及

37、审查状况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公民的审判究竟是否依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审理案件都凸显出公民有较大的监督和问责权,故D项正确。3.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财产等级制度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实行分区选举制度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答案: C解析: 推行财产等级制度是指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大,但并未打破部落的界限,故A项错误;建立公民陪审法庭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也未打破部落的界限,故B

38、项错误;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他以地域为基础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打破了原有部落的界限,故C项正确;发放公民“观剧津贴”与打破部落界限无关,故D项错误。4.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说明雅典民主()A.范围狭窄B.方式落后C.性质原始D.形式开放答案: D解析: 范围狭窄与材料“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控诉”不符,故A项错误;在当时,古雅典是进步的民主政治的代表,故B、C两项错误;材料“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控诉”,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具有形式开放

39、的特点,故D项正确。5.在古代雅典,当选高级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其任职资格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这说明当时的陪审法庭()A.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B.管理城邦的各项事务C.代表了公民大会意志D.奉行司法公正的原则答案: A解析: 陪审法庭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与材料中“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相符,故A项正确;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并不管理城邦的各项事务,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商定城邦重大事务,而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陪审法庭的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6.公元前5世纪末,亚西比德煽动性演说误导公民大会批准远征西西里。反对派

40、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亚西比德渎神等决议,最终导致远征军的覆灭。这反映了雅典存在()A.坐庄式的轮番而治B.间接民主的随意性C.独裁统治的武断性D.国家决策的非理性答案: D解析: 轮番而治即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雅典采取的是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独裁统治的武断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煽动性演说”和“利用公民的弱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出现滥用的情况,国家决策具有一定的非理性,故D项正确。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

41、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 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

42、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摘编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与古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古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参考答案: (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原因:古代中国:大河文明,大一统国家,集权思想,农业立国。古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

43、主,工商业发达。(2)古代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古雅典:其民主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分别从古代中国和古雅典的文明特色、国家形态、经济基础、思想意识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社会、人民权力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罗马法1.早期阶段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

44、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A.不尊重当事人意愿B.形式重于实质内容C.注重保护公民利益D.审判程序非常严密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说明早期罗马法注重形式,与是否尊重当事人意愿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可知早期罗马法注重形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内容,因而难以判断其是否保护公民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是否严密,故D项错误。2.下表是十二铜表法的目录,由此可知它的特点是()传唤审理执行私犯公法A.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B.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

45、严谨性C.体现了罗马法律的成熟和完善D.重视诉讼程序、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答案: D解析: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但不包括居民中的奴隶,故A项错误;公正性和严谨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传唤”“审理”“执行”可知罗马法重视诉讼程序,并根据材料“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等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故D项正确。3.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D

46、.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答案: B解析: 罗马下层民众的长久努力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可知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故B项正确;罗马法作为奴隶制社会的法律必然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可能保证罗马境内所有居民的权利平等,故C项错误;民主与材料论述重点无关,故D项错误。4.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

47、明()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答案: D解析: 材料中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没有赋予妇女担保的权力,故不能反映出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妇女除遇到特殊情况外没有担保权,可知妇女没有取得与男子相等的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可知执法者不是任意行使裁判权,故C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妇女没有担保权,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进行了部分调整,使妇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为人担保,由此可知罗马法具有灵活性,故D项正确。5.古罗马法学家的学说是构成罗马法律制度的基石之一

48、,法学家以他们的学术权威和皇帝所授予的解答问题的权利,通过讨论问题,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准确解决方案。这反映出古罗马()A.法律创制的过程蕴含理性精神B.立法机构主要由法学家构成C.贵族垄断立法并随意曲解法律D.学者享有等同法官的司法权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罗马法学家参与罗马法创制,程序规范,体现了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项,排除;题干材料并未提及贵族,C项与题意不符;根据题干中“法学家以他们的学术权威和皇帝所授予的解答问题的权利”,可知法学家具有解答问题的权利,并非具有司法权,故D项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行中国法典的缘起与(古罗

49、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古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英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

50、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在法治方面的相似点。(2)根据材料二,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参考答案: (1)相似点: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2)不同: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而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

51、除外),古罗马亦是如此”可以看出两国都垄断立法;根据“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看出两国立法都呈现多样化;根据“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可以看出两国都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第(2)问,根据材料二“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知罗马法注重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而中国古代法律更加注重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

52、、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答案: D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而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都是从革命的方式而言的,故A、B两项错误;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战胜封建贵族,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53、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故D项正确。2.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60 年上台,他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掺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表明英国()A.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巩固B.责任制内阁不能制约国王专权C.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D.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答案: C解析: 1688年“光荣革命”后,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1760 年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可以制约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反映出君主立宪制还不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故C项正确;1

54、760 年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内阁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故D项错误。3.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责任制内阁的形成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答案: A解析: 18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英王“统而不治”,故A项正确。4.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

55、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得益于()A.内阁制度的确立B.权利法案的颁布C.议会改革的实行D.“光荣革命”的胜利答案: C解析: 内阁制度是内阁对议会负责,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当时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很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用投票来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这是议会不断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故C项正确;英国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5.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 “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

56、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A.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B.资产阶级日趋保守C.自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答案: D解析: 材料所述内容不是就代议制本身的意义而言的,只是就扩大选举权的评价,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扩大选举权,而且不能表明该主张被否定,所以不能判断是否趋于保守,故B项错误;英国民主化是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民主化,故C项错误;作为保守党领袖,提出有利于民主进程的主张,但却遭到指责,这客观上表明了英国当时民主化的艰难,故D项正确。6.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英国的情况就是如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57、英国政治民主化大事记(16881928年)1688年11月,议会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历史上把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力和自由。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并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

58、会。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1867年英国进行第二次议会改革,进一步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大大扩大了选举权,使选民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1884年,英国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享有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选举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1)依据大事年表,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16881832年)中权力转移的三个阶段。(2)阅读大事年表,概括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

59、趋势。参考答案: (1)阶段: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2)主要趋势:关于选民资格,逐步取消了财产、出身、年龄、性别等限制,民主逐渐下移,享有民主的范围逐步扩大。解析: 第(1)问,根据大事年表“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力和自由”归纳为立法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根据“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归纳为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根据“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并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

60、,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可以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更多的原先属于旧贵族的政治权利的角度归纳。第(2)问,根据大事年表中“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进一步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享有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这些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逐渐取消了年龄、性别、财产、出身等方面的限制,民主的适用范围日益扩大。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