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先秦国文第一节 先秦历史概说一、先秦历史轮廓(一)从远古到三代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中国历史的序幕早在洪荒远古就缓缓拉开。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70万年。这时的人类只能制造和使用粗糙的石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从距今7000年左右开始,中华先民跨入了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今河南渑池),分布于黄河中上游一带,以原始农业和彩陶为特征。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龙山文化(今山东章台)。最典型的是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以黑陶为特征。这时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开
2、始出现一夫一妻制。家庭从集体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生产单位。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更加明显,最终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就生活在这一时期,所以炎、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后颛頊、帝喾、尧、禹又相继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位,“禅让”制被废除,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着原始氏族社会的瓦解和奴隶制国家制度的产生。禹制订刑律,划分九州,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启之后,夏王朝经历了“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的变故,至第十七世王桀,荒淫无道,百姓不堪。这时强大起来的商族首领汤便率兵伐夏,夏朝灭亡。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纣王大败,自焚
3、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定都于镐(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中国历史进入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二)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 洛阳在镐的东方,故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东周前半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97年,称为春秋时代。春秋中后期,随着各国王室日趋衰弱,出现了大夫专政的局面。晋国政权逐渐为赵、韩、魏、知、范、中行六大卿族即“六卿”所控制。以后赵、韩、魏联合消灭了其他三卿,形成“三家分晋”的局势。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国家,其中大国有秦、齐、楚、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图谋称霸九州、
4、统一天下,在宏大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合纵”或“连横”的活剧。最终,秦国占据了舞台中心,揭开了统一六国的大幕。(三)秦帝国的建立和覆灭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诛嫪毐、逐吕不韦,重用李斯。在整顿了国内政治后,秦王对六国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从公元前230年灭韩至前221年灭齐,以摧枯拉朽之势,仅用十年时间就统一了海内,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后,进一步推行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也有重大改革,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管兵权)、御史大夫(辅佐丞相监察百官),“九卿”掌各种国家事务。为巩固中央集权,秦始皇销毁民间兵器
5、,修筑长城,北拒匈奴。法律制度方面实行严刑峻法,暴虐统治;经济制度方面,推行私有制,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另外还以小篆统一了文字。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今河北平乡)一战,项羽大胜,坑杀秦兵20余万人,消灭了秦军主力。同时,刘邦率军攻破咸阳,存在仅十四年的秦王朝灰飞烟灭。二、先秦文化 (一)先民与农业文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就活跃着多个氏族。氏族间相互通婚、征战、兼并、融合,逐渐形成更大的部落并组成联盟,最终建立起了国家。根据各种古史的记载和传说,大致可认定上古中国民族是由以下三大氏族集团融合而成的:炎黄集团东夷集团江汉集团 三大氏族历经数千年
6、的不断融合并向四外辐射,至秦汉时期,终于初步形成了统一强大的中华民族。这些部落中有三大族相继建国,它们就是夏、商、周。上古氏族、部落、国家总是分布在大江大河宽广肥沃的中下游地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东亚大陆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中国农业经济发祥甚早,并绵延不绝,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切特点均与此有关。农业文明深远地影响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哲学、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探究和表现的重要内容,记录于浩如烟海的国文典籍之中。(二)先秦学术、科技、教育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教育、伦理等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哲学不仅源远
7、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光辉灿烂,睿智隽永。先哲们提出“五形”、“八卦”等学说,以此探究宇宙的奥秘。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产生了一批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道两家。 儒家发端于孔子,孟子、荀子传其衣钵。儒家的基本观念是“仁”,外在形式是“礼”。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其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道家以哲学的冥想探究宇宙人生的真谛,把人从物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追求物我两忘、与天地同游的境界,对后代士人影响甚大。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对先秦政治体制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其对概念的辩析,开中国逻辑分析之先河。名家则以“名实”这一对关系提出
8、一套逻辑思维理论。阴阳家以阴阳学说阐述宇宙变化。总之,先秦哲学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对中国以至世界影响深远。先秦宗教在远古多以拜物教形式出现,与农耕文明相对应,主要是对日神、月神、山神(如封禅祭山)和河神的崇拜。还有图腾崇拜、占卦卜筮等宗教形式,但都不甚重要。夏、商、周三代,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主要的宗教内容。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教育。所以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尧舜之时即有了教育活动。与农业文明相对应,先秦时期科学成就集中在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数学、天文、气象、地理等方面。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人对物理学也有了一定了解。先秦医学知识也很发达。第二节 先秦文学(一)文学的起源文学
9、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要追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原始人类是群体劳作的,在劳动中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自然健康的韵律成了诗歌的起源。(二)上古神话的特点上古神话实际上包含神话和传说两种成分。神话虽然出自人们的幻想虚构,但这种幻想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是客观世界和生活经历的反映。传说则更加明显地凸现出真实历史的痕迹。中国上古神话丰富瑰丽,充满奇情异彩。在描述规模较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性事件时,具有磅礴的气势。在表现英雄人物伟大业绩时,穿插了优美动人的情节和充满情趣的生活片断,富有抒情的意味。因而,它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三)上古歌谣的特点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0、。原始人因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在和自然现象作斗争的时候,幻想用音乐、歌舞影响自然界,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可以控制自然现象,于是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来使用,诗歌的发展与原始宗教有了密切关系。二、诗经(一)诗经的产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典籍中只称为“诗”、“诗三百”,汉代学者奉它为经典,后才称为“诗经”。(二)诗经的内容今天所见诗经中的作品,依次分为“国风”、“雅”、“颂”三个部分。“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 篇。“周颂”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是周王室祭祀宗庙的乐歌,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雅”根据音乐特征和应用场合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共3
11、1篇,“小雅”共74篇。“大雅”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少数篇章,是用在宫廷朝会宴飨时的乐歌,除了宣扬神权、君权至上,粉饰太平以外,还有的展现了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历史,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篇。“小雅”的绝大部分和“大雅”的少数篇章产生在周王室衰微到周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时期政治腐朽,外患严重,诗的作者对现实比较清醒,对当权者的昏庸持有批判态度,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国风”中的民歌保存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比“颂”、“雅”广阔得多
12、,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国风”的作品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他们的不平和抗争的诗。二是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这在“国风”中占有较大数量。三是表现劳动生活场面的农事诗。(三)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一句,既比较平稳又比较简单,适合配乐吟唱。但又不拘泥于四言的定格,夹杂有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基本上是隔句用韵,显得错落有致,吟诵起来有自然的节奏。诗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并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以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造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强化了感情抒发,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座
13、宏伟的高峰。诗经的作品大都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传达了不同阶级和阶层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它们以日常生活、时政现状、平常人物作为诗歌的中心素材,以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手法加以表现,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先秦散文(一)散文的萌芽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殷代宗教迷信风气最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国家事无大小,必须请示鬼神,预测吉凶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依据。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发掘出的殷代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卜筮用的卜辞,这可以被看作是记叙散文的雏形。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周朝的史官开始在简册
14、上记录文告和策书,汇编成集,即为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当时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由古代的尚书到春秋以至于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是一条历史散文发展的路线;由老子、论语到墨子、孟子、庄子等,这是一条诸子散文发展的路线。 (二)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帝王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和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15、、吴、越八国之事,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战国策共33篇,杂记周、秦、齐、楚、越、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作者不详。可以认定战国策是汇集而成的著作,不是“一家之言”,但纵横家的思想贯穿其中。汉代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三)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产生在春秋末年,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和一生活动,主要见于论语中的记载。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提出“民为贵,社稷
16、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中的文章是孟子和他的门徒共同完成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早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观点分歧,创立了与儒家相对的墨家学派。墨子一书也是弟子所记。为了同当时盛行的儒家学说争辩,文章十分讲究逻辑,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对后代辩论文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生卒年不详,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人。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风格,它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阐明哲学道理,形成
17、了想象奇幻,气势开阔,辞藻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品质的创作,达到了上古散文艺术的高峰,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甚大。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现存著作韩非子共55篇。韩非综合了商鞅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提出了“法”、“术”、“势”结合的统治理念。四、楚辞与屈原战国后期南方楚国出现的新的抒情诗歌样式楚辞,标志着我国诗歌发展的进步与成熟。楚辞作者除屈原外,比较重要的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一)楚辞的形成楚辞是诗经之后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新诗体,以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屈、宋诸骚皆书楚
18、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而离骚又是屈原的代表作,所以后人又把楚辞这种诗体称为“骚体”。汉代的目录学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纂成册,题名为楚辞,以后,楚辞又成为一部诗集的名称。楚辞的形成,同楚国的民间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地盛行原始宗教的乐歌“巫音”对楚辞创作有直接影响。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如诗经的四言句式,纵横家为游说而形成的华丽铺陈的文辞都对楚辞构成一定的影响。 (二)屈原的生平(三)屈原的创作屈原的作品,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关于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后
19、人纷纷讨论,各执一说,现代研究者多认为远游、卜居、渔父可能是后人的伪托。第三节 先秦国文选读见课本第3153页。专题论述:见课本第53页64页。思考与练习1.讨论:诗经与楚辞的联系及区别2.简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出现“百家争鸣”的气象郑伯克段于鄢是怎样刻画郑庄公性格的湘君的浪漫主义色彩3.翻译:郑伯克段于鄢第二章 两汉国文第一节 两汉历史概说一、两汉政治(一)秦的覆灭与楚汉相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的统治者,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方面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秦王朝激烈而残暴的统治手段,把自己这个羽翼未丰的政权葬送了。前208年,项羽部在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击垮秦军主力,奠定了
20、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项羽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领袖。不久,刘邦攻破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存在14年的秦朝灭亡。前206年开始,项羽与刘邦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而结束。前202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二)“与民休息”与西汉政治为了巩固政权,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刘邦死后,其改革政策和治国思想得到继续贯彻,到文帝、景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西汉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初年,基本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21、为了巩固政权,刘邦还翦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他认为异姓王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秦的灭亡即因未封同姓王。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减少或收回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得罪了这股政治势力,终于在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景帝平定叛乱之后,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政权得以巩固。到汉武帝,更采取了削国为郡的措施,各州郡设刺史以监察地方豪强和州郡长官及其子弟,藩王割据之患得到进一步遏制。(三)从中兴到腐败的东汉政治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到昭帝、宣帝时,内政外交成就卓著,国力之强,前所未有,史称“昭宣中兴”。然而,外戚、宦官开始频频干涉朝政,乃至逐渐形成专权,政治转
22、向黑暗,官僚日益腐败。终于在前8年,外戚王莽辅政;后来竟踢开刘氏招牌,自立为皇,建立了短暂的王朝“新”,并宣布改制。改制未能挽救社会危机,于23年被绿林赤眉义军所灭。出生刘氏宗室的刘秀于25年称帝,10月迁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刘秀即光武帝。东汉中晚期,外戚宦官专权愈演愈烈。为挽救危机,反对专权,一些正直官员惩办了少数与宦官关系密切的歹徒,太学生则采取“清议”办法影响社会舆论。但终因势单力薄,酿成惨烈的“党锢之祸”。东汉政治黑暗腐败达到极点。220年,曹丕逼献帝让位,汉朝至此灭亡。二、两汉社会经济(一)两汉农业西汉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牛耕使用更普遍,铁农具更加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兴建,耕作技术
23、有了显著的改进。东汉农业发展更加迅速。农具方面出现小巧的挽犁、全铁犁铧、曲柄锄、铁钩镰等;灌溉有了翻车(一种水车)和渴乌(一种洒水用的曲筒);农产品加工有了水碓舂米。水利方面有依势而建的水库陂塘,及散布各地数十条渠道。(二)两汉手工业汉代农业的发展,铁器的使用,促进了手工业发展。汉代纺织业兴盛,织造技术提高。漆器业有很大发展。汉代的手工业发展,还表现在高超的手工工艺水平上。陶瓷业也有较大发展,火候更高,吸水更弱,已近于后来的青瓷。(三)两汉商业和城市(四)两汉社会管理汉武帝时,在社会经济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以解决战争和宫廷奢侈生活的经济需求。东汉王朝也采取各种措
24、施发展生产,稳定社会。三、两汉民族和文化(一)两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汉与匈奴。西域各族。西南、东南各族。东北各族。(二)两汉哲学和宗教汉初吸取秦末农民战争的教训,采取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而治”政策。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显学。西汉董仲舒不但首倡儒家独尊,而且将之哲学化、宗教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把“天”人格化,宣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大力宣扬“三纲五常”和“君臣父子”等级关系;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分“圣人”、“中人”、“小人”三等,神化专制思想,影响极深。董仲舒的神学化儒学思想,到东汉恶性发展,毒化整个思想学术领域,造成谶纬迷信盛行。谶纬是
25、一种庸俗经学和封建迷信的产物。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福祸、治乱兴衰。其作往往配图,故也叫图书图谶,或称符命、符谶。纬是用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之学兴盛起。其代表作白虎通将“天人感应”与谶纬结合,使之学说化、神圣化,使儒学独尊通过政治权力确定下来。当时的思想家桓谭对谶纬迷信进行激烈批判,指出它奇怪虚诞,而非仁义正道,必须抛弃。佛教产生于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约前563-480年),被其教徒尊为“释迦牟尼”。西汉末,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地区。前2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遣使伊存至长安,博士弟子秦景宪师从伊存学浮屠经。此
26、后佛教流传开来。(三)两汉教育与科技 西汉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汉武帝刘彻时代始兴的儒学教化,它深刻地影响从此以后的中国教育和伦理。东汉时,太学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太学士多达3万。此外,汉代民间私学兴盛,学生多者上千。有的相当于大学,称“精舍”或“精庐”,有的相当于小学,称“蒙馆”或“书馆”。两汉科学技术也有较大发展。西汉的天文学很发达,天象记录相当丰富。西汉主要用阴阳五行解释生理、病理。东汉是我国传统医学创立重要时期。西汉地理学有很大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汉代科技的又一奇葩。第二节 两汉文学一、两汉散文汉代400多年,文学硕果累累,散文创作是其主要成就之一,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
27、和广泛的影响。汉代散文创作主要有论述时政国策的政论散文和记载史事人物的史传散文。(一)西汉政论文西汉政论文气势纵横,感情充沛,文采洋溢。以贾谊、晁错为代表的政论家,胸怀雄心壮志,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作品。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西汉政论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其过秦论、论治安策最为著名,鲁迅将其与晁错文章并提,称为“西汉鸿文”。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是西汉另一位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景帝时为御史大夫,后被杀。其代表作有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贵粟疏等。对于西汉政论文的发展,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以司马相
28、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政论散文出现了追求语言对偶工整的趋向,为以后骈文的出现开创了先河。(二)东汉政论文与史传文东汉政论文以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崔瑗的政论等著作为代表。这些作品以理性精神,发起了对腐朽统治,对社会黑暗现象和官方统治思想的尖锐批判,形成了批判性政论散文。在风格上,作者继承了西汉散文一直发展着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东汉史传文创作以班固的汉书为代表。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的基础上,采集史料另成体系,历20余年编写成汉书。汉书共一百卷,分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元年
29、(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9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观点比较正统。后来的“正史”,其体例大都以汉书为基准。汉书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二、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天汉二年(前99年),汉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武帝及众朝臣纷纷斥骂李陵。司马迁辩护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触怒武帝。因此惨受宫刑。在极度痛苦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述,藉以洗雪屈辱,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年),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巨著。此后,其事迹不详,大约卒于武帝末年。(二)史记的史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
30、公书,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构成,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史记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观照、审视、记载历史,表现出对多种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对历史人物心灵与命运的极大关注。正是由于司马迁对历史和社会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对各种人物在历史坐标中的生存状态和活动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并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客观的角度书写历史和人物,才使得史记的内容丰富博大,独具魅力,而区别于后代的正史。(三)史记的文学价值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为自如地展开叙述
31、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史记塑造了为数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司马迁不以正统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取向来选择和判断历史人物。司马迁对“死亡”这一文学母题进行过严肃思考。史记的人物描写不是通过道德图解来进行的,而主要是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命运的变化中,在不同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史记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推崇,视为典范。三、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一)乐府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乐府民歌描写了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和痛苦。乐府民歌展现了战争和劳役给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乐府民歌吟唱了爱情的主题。乐府民歌还表现了歌者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
32、点其一,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精神。其二,突出运用叙事手法。汉代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其三,抒发感情强烈而直率。其四,形式自由而多样。(三)汉代文人诗与古诗十九首文人诗中最著名的是古诗十九首。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受到极高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四、汉赋(一)汉赋的特点第一,在虚构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结构方式展开内容。第二,夸张铺陈,气势宏伟。(二)汉赋代表作家和作品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还有辞赋大人、长门、哀秦二世和散文难蜀父
33、老、喻巴蜀檄、封禅文等。司马相如是成就最高的汉赋作家,他的辞赋为典型的散体大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扬雄(前53-前18),字子云,蜀都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的代表作是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四赋,其内容都是歌颂汉朝声威和皇帝功德的,模拟子虚、上林而作,但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汉书的作者班固也是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是两都,主要写“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夸耀长安、洛阳的富丽繁盛。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有二京、归田。第三节 两汉国文选读见课本第89107页。专题论述:见课本第107115页。思考与练习: 1.讨论:汉代乐府是如
34、何反映社会生活的 2.简析:子虚赋的夸饰之美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的不同艺术特色 3.阅读:课外阅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和汉书司马相如列传,比较其异同。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国文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历史概说一、魏晋南北朝政治(一)三国鼎立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受封丞相,“以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封建割据势力,成为了北方真正的统治者。在曹操统一北方之时,孙权和刘备的势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孙权,吴郡富春(今浙江富春)人,父孙坚,曾因镇压黄巾起义得力被封为乌程侯,任长沙太守。初平三年,孙坚被刘表部将黄祖杀死,由其长子孙策代领部曲。建安五年(200年)
35、,孙策死,其弟孙权继位,时年18,他在张昭和周瑜协助下,统治逐渐巩固。周瑜 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东汉末年,他组织了一支武装队伍,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在诸葛亮的扶佐和荆襄地主集团的支持下,刘备的军事力量逐渐扩大,成为拥有一定实力的军事集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大败曹军,杀曹将夏侯渊,夺得汉中。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王,号为魏文帝,改国号为魏,都洛阳。229年,孙权称帝,都于建业(今南京),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二)西晋的腐败与东晋的苟安
36、西晋政权是在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建武元年(317年),琅琊人司马睿在乡党王导、王敦兄弟为首的南下士族和一部分南方士族的支持下即晋王位,次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时士族门阀制度达到鼎盛时期。东晋统治阶级的内争,实与东晋王朝相始终。内争告一段落,东晋政权也就转手于刘宋王朝了。(三)南朝的动乱与北朝的改革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此后,相继出现齐、梁、陈三个王朝,均建都建康,历史上统称南朝。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总称北朝。北朝自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起,到581年北周灭亡止,历时
37、142年。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北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进行了多次改革,来促进民族的融合,恢复和发展经济。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一)魏晋南北朝农业西晋统一后,颁布了占田、课田和户调法令。 南朝时期江南的农业有了显著发展。生产工具有所改进,生产技术得到提高。(二)魏晋南北朝手工业三国时期,蜀国的兵器、农具制造、煮盐业和丝织业等都比较发达,特别是蜀锦负有盛名,运销魏国和吴国,成为蜀汉财政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江南的手工业也有所发展。 东晋和南朝时期,麻葛织业最发达,品种有葛布、香葛、细葛、南布等。北魏的手工业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政府对手工工匠控制放松也逐渐发展起来。(三)魏晋南北朝的商业三
38、国鼎立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西晋的商业比曹魏时有所发展。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又有进一步发展,商业也很发达。南朝的商业比之北朝和前代,确有很大发展。(四)魏晋南北朝社会管理 魏晋南北的统治者同前代统治者一样,十分注重社会管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三、魏晋南北朝民族与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民族(二)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宗教(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与科技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诗歌(一)“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指建安时期颇具代表性
39、的一批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奇足而并驰。”他们的诗歌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抒写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精神。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七哀诗是建安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蔡琰(177?),字文姬,是与七子相抗衡并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现在流传下来题为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五言、骚体悲愤诗各一首和胡笳十八拍。其中只有五言悲愤诗可以断定为蔡琰所作。(二)正始诗歌与太康文人继建安文学之后出现的正始诗歌,是当时社会政治思
40、想影响的产物。创作动因多是反叛当时的黑暗腐朽政治,以及为其服务的虚伪的“名教”。诗歌内容多抒发忧生惧祸、韬晦遗世之情,艺术风格也多曲折悲凉,清峻超拔,与建安风骨的美学风格不同,却继承了其中关注现实的精神命脉。重要作家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晋武帝时曾任秘书郎,但因出身寒微,一直受到豪门贵族的排挤,郁郁而不得志。左思现存诗作14首,其中,咏史8首为代表作。他的作品借历史故事揭露和抨击了门阀制度的腐朽,发泄对黑暗现实的怨忿,风格雄奇,笔力刚劲,词藻典雅,情韵高亢,是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被称为“左思风力”。(三)陶渊明及东
41、晋诗歌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阳)人。陶渊明现存诗歌120多首,散文、辞赋11篇。其题材包括哲理、赠别、家训、田园、咏怀、咏史等。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的田园诗,主要内容包括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对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几个方面。(四)南北朝文人诗歌与乐府民歌谢灵运(385433),祖籍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灵运的笔触直接指向山水,完成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嬗变,是开创山水诗派的先驱,但他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成就都不高。只有一些佳句散见于诗作中,例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
42、朔风劲且哀”等。谢朓(464499),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并称大、小谢。他的贡献在于运用新体“永明体”写山水诗,开创格律诗的先河。 谢朓诗歌受谢灵运影响较大,但同时又受到陶渊明的熏陶,诗风较为清新活泼。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在同时代的文学家中,他是最富有思想性和艺术独创性的诗人之一。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不返。官位虽高,却难以泯灭思念故国之心。故国之思和羁旅之悲,使他的诗风从艳冶轻佻逐渐变得清新雄健,而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后期创作呈现出南北诗风揉合兼备的特点。因后期创作的成就,庾信终于由一个御用文人转
43、变为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并成为唐诗的先驱。除文人诗歌外,南北朝的民歌也有发展。南北朝乐府民歌传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血脉,刚健清新的诗风与文人创作中泛滥的形式主义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有“吴声歌”、“西曲歌”两类。“吴声歌”共有326首,“西曲歌”有142首。这些歌辞几乎全是情歌。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鼓角横吹曲中。这些诗歌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和西北的其他少数民族。鼓角横吹曲现存60多首,内容十分丰富。二、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但指的是与大道理相对应的卑微琐屑之谈,与文学上的小说毫不相干。后来班固的汉
44、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繁盛,作品数量众多,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描写神鬼灵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一)志怪小说这一时期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存有30余种,主要作品有刘义庆的幽明录,干宝的搜神记,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托名曹丕(作张华)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琰的冥祥记、吴均的续齐谐记、颜之推的冤魂志等。(二)志人小说也叫“轶事小说”,是记录人物琐事的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品评人物的清谈风尚,为轶事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原始
45、素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轶事小说集大成之作。三、魏晋南北朝散文和文论 魏晋时期的散文是这一时期最不发达的文体,作家主要有阮籍、嵇康,代表作分别是大人先生传和与山巨源绝交书,文学意味与政治批评色彩都较浓厚。(一)魏晋南北朝散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虚构了一个超世独立的知识分子形象,借此尖锐揭露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暴露出更加激烈的反叛精神。嵇康阮籍散文不景气的情况在南北朝时稍有改观。这一时期的散文著作主要有范晔的后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觉醒时期,中国文学从政治、学术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开始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
46、理论、文学批评空前繁荣。仅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国文宣读见课本第140155页。专题论述:见课本第155164页。思考与练习: 1.讨论:从诗经、汉乐府、建安文学看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2.简析: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王子猷居山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3.演讲:建安风骨中的时代精神和阳刚之美第四章 隋唐五代国文第一节 隋唐五代历史概说 一、隋唐五代政治(一)隋朝的兴亡 隋朝是继北周而起的封建王朝。578年,周武帝病逝,宣帝继位,军政大权逐渐落入杨坚之手。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国号隋,改元开皇,都长安,史称隋文帝。隋朝兴盛的时间很短。隋
47、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后荒淫暴虐,再加三次劳师远征高丽,国力大减,民不聊生。618年3月,侍卫首领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发动了政变,缢死隋炀帝,率禁军北逃,隋朝灭亡。(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兄建成、弟元吉,李渊退位。李世民于8月9日即帝位。次年,改元贞观。从627年(贞观元年)到649年(贞观23年)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代,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于649年病逝,其第九子高宗李治继位,大权遂落于他的皇后武则天之手。683年,高宗去世,武则天先后废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于69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7
48、12年,唐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明皇,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三)安史之乱与唐的衰落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叛唐的一次历史事件。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迅速恶化。从此之后,唐朝统治日趋衰落。(四)五代十国经“安史之乱”,特别是黄巢等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唐朝已是名存实亡,方镇势力遍及于境内各地。从907年到959年,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史称“五代”。与五代的同时,先后建立的吴、吴越、南唐、前蜀、后蜀、闽、南平、楚、南汉、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十国中除北汉在山西
49、中部外,其它九个政权都在南方。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方镇割据的继续,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二、隋唐五代社会经济 (一)隋唐五代农业 隋唐五代推行并完善了北魏时的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基本原则的均田制,使农民有了不完全的土地私有权,刺激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二)隋唐五代手工业 隋唐五代的手工业颇有发展。特别是造船业、丝织业、瓷器制造业、制茶业等,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有些产品驰名中外。 (三)隋唐五代商业 隋唐五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了商业、特别是都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隋朝的都市商业区很多,长安就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四)隋唐五代社会管理 隋唐五代
50、时,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隋、唐中央均实行三省分权六部制。唐时将隋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改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中尚书省权最大,下设吏、礼、兵、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工六个部。 隋唐五代均推行均田制,与均田制相匹配的租调力役制,均田制下的户籍管理。 三、隋唐五代民族与文化(一)隋唐五代民族 奚、契丹、室韦和鞑靼当时同属于东胡族。 突厥族为匈奴的别支,兴起于北魏末年,到齐、北周时已很强大,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回纥又称回鹘,为铁勒的一支,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吐蕃原为羌族,是藏族的祖先。南诏是云南境内白族和彝族的祖先,为唐代“六诏”之一。(二)隋唐五代
51、哲学与宗教 隋唐五代时,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依然是“天人关系”。对唯物主义思想有较大发展的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三)隋唐五代教育与科技 隋唐五代经数百年的经营,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具有严格的等级制。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学(一)隋及唐初的浮艳诗风隋代荒淫享乐、粉饰太平的宫体诗风靡一时。 唐初,浮艳诗风继续蔓延下来。有很多的诗人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其中最有名的是上官仪,他的诗大多是应诏奉和之作。随后的宫体诗人还有号称“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武后时的宫体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声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沈、宋的作品虽然大多是点缀升平的应制诗,没有多少价值,
52、但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律诗的定型,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以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明确的划分。宋之问沈佺期 (二)初唐四杰及张若虚 高宗、武后时,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位卑而才高,把诗歌从宫廷转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春江花月夜,虽采用的是宫体题目,其内容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开拓了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把诗情、画意、哲理三者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千古绝唱。 (三)陈子昂和诗歌革新
53、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继“四杰”之后的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的态度十分坚决。他的诗歌革新主张见于他所写的修竹篇序。在这篇序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空洞无物,他把“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主张继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这实际上是号召诗人关注现实,并以作品反映现实。 二、盛唐诗歌 (一)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山水隐逸是孟浩然诗歌的主要题材。他的山水诗以五古和五律为多。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的思想和创作,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54、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但大部分还是山水田园诗。他的诗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空灵意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还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绝句,如渭城曲。(二)边塞诗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高适和岑参是这方面杰出的诗人,并称“高岑”。高适岑参盛唐边塞诗人除“高岑”外,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也很有名。其中,王昌龄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后代称为“七绝圣手”。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5岁时
55、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的青莲乡。 (二)李白诗歌的内容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使李白的诗歌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如梁甫吟等。在这些诗歌里,诗人常常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和拯物济世的热望。他还写过不少歌颂游侠的诗,如侠客行等。(三)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首先,他具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完美的发挥,营造出神话般的意境。 其次,李白的诗歌充满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此外,李白诗歌的语言脍炙人口,魅力四射。四、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的一生可
56、分为四个时期。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作品可以望岳为代表。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现实主义杰作。 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他写出了“三吏”、“三别” 、悲陈陶、春望、羌村、北征等一系列充满时代精神和忧患意识的重要作品,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发展到了顶点。飘泊西南时期(4959岁),这段时间的诗作以组诗秋兴为代表,律诗的创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诗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被誉为“诗史”。杜 甫 诗 歌 的 思 想 内 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 面 : 一 是 严 肃
57、 的 现 实 抒 写 。二 是 鲜 明 的现实批判。三是对 民 生 疾 苦 的 关怀和同 情 。四 是 对 国 家 与 民 族 命 运 的 深 切 忧 患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一,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第二,把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客观的具体描写中。第三,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五、白居易和中唐诗歌(一)白居易与“新乐府”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他曾做过太子少傅,故后人称白香山或白太傅。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后期是“独善其身”。最具文学价值的是他的讽谕诗,共有170多首,
58、新乐府占50首,秦中吟占10首。 白讽谕诗在艺术形式方面特点是:其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一事一吟是他讽谕诗的基本特色。其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三,语言浅显通俗,有意到笔随之妙。除讽谕诗外,白居易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白居易的最大贡献是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其名称是由白居易提出的。其主张有四点: 一是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二是诗歌应反映人民的疾苦。三是他结合诗歌的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四是他强调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二)韩孟诗派
59、韩孟诗派是和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代表人物是韩愈和孟郊。(三)中唐其它诗人 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也是中唐时期很有成就的诗人。六、晚唐五代诗歌 (一)李商隐与杜牧的诗歌 李商隐最有特色的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诗,另一类是爱情诗。李商隐擅长七律。他的诗谐和婉转,清丽含蓄。 杜牧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杜牧在七绝的写作上有独特成就,除咏史外,抒情、写景无不明朗、俊爽。 (二)晚唐其它诗人的创作 (三)“花间词派”与南唐词人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晚唐五代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这些词人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
60、词人”。温庭筠,世称温方城或温助教,他兼工诗词,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七、唐代散文和小说 (一)韩愈、柳宗元及“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既是儒学复古运动,又是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要学古道就必须学古文。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应当为道服务。二是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古文运动推翻了骈文数百年的统治,革新了文学语言和文体,对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以“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为指导思想,要求文章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能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同时也提出不少很有现实针对性和历史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江苏省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模拟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高压开关制造市场风险评估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门加工行业运营状况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速冻玉米行业市场前景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超薄钛合金钛带(0.8mm以下)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体育表演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考核试卷
- 乳品行业市场营销策略制定考核试卷
- 安全监控中的安全事件响应与恢复计划考核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自动驾驶测试场建设合同(安全测试版)3篇
- 五金产品绿色包装与物流优化实践案例分析考核试卷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考评试卷含答案(第49-56课)
-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山东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 【奥运会奖牌榜预测建模实证探析12000字(论文)】
- (完整版)译林版英语词汇表(四年级下)
- 220kV变压器监造细则
- 阻燃壁纸汇报
- 8 泵站设备安装工程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及填表说明
- 企业年会盛典元旦颁奖晚会通用PPT模板
- 污水管道工程监理控制要点
- 潮流能发电及潮流能发电装置汇总
- (高清正版)T_CAGHP 066—2019危岩落石柔性防护网工程技术规范(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