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_第1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_第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_第3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_第4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一科学技术迅猛开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呼唤高质量的根底教育。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对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消费、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根底的经济。可以预言,在对世纪,人类在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的同时,会进展更加剧烈的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本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才能的竞争

2、。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科学技术迅猛开展,引发了一嘲知识革命。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将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知识构造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对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才能,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着人类

3、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打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同时,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接将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为了沉着面对科技开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我国的根底教育在进步国民素质、进步民族创新才能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大家

4、的共识是: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才能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才有了?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并在新世纪之初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召集的全国根底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立高质量根底教育的号角。二根底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1课程在根底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表达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的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根据。2现行根底教育课程,不适应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

5、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的同时代要求不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构造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径渭清楚;4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开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5课程施行根本上仍以课堂、老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无视促进学生开展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集中,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开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开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施行,说明了进展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作为进步人才培养质量的关

6、键,都把课程改革放在根底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上。如,日本每10年更新一次根底教育课程。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开展的空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要有才能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付将来的挑战,强调“不让一个孩子落伍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擅长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公布新的九年一贯根底教育课程纲要,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并提出十大才能目的,其中有三项是围绕“创新提出来的,分别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才能,培养主动探究与研究

7、的才能,培养独立考虑与解决问题的才能。各个国家、地区课程改革的趋势可以概括为:1调整培养目的,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开展必备的素质。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历,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开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开展的需要。3课程施行,改变培养形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将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开掘学生潜能、开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开展的才能。以上是我国进展面向21世纪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二、面向21世纪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此次面向21世纪根底教育

8、课程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和?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2001年,遵循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力图构建一个崭新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新课程的培养目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以及课程构造、课程内容、课程施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改革。核心是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目的,而课程改革目的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的来设计的。一新课程的培养目的。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表达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

9、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理论才能、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课程改革的目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进步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才能,开展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造

10、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奠定根底,最终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使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是新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在领会培养目的和课改目的时,要非常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应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安康开展。这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目的。大多数国家认为身心安康开展的内涵或者说根本素质构成是:有健全的价值观,擅长和别人共同生活;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擅长探究与发现;有参与社会理论的才能,包括交往才能;有生态、伦理意识,能与周围环境

11、和谐相处。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些概括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开展,并将这“四个学会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二是改革现行课程过分注重智育和知识传承的倾向,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才能。这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关注点。即使是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知识传承的很多亚洲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都把培养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作为关键凸现出来。新加坡、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都先后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板块。如,香港在2000年9月公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将“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

12、革的四个关键工程之一。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记住更多、更深的知识。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具有迅速更新知识的才能;一个是可以综合运用知识,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造才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功能要由传授知识,转变到学会学习、促进开展上来。这是我们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此次课程改革根本精神的核心和关键。转贴于

13、论文联盟.ll.三课程构造的改革。以往的根底教育课程,构造不尽合理,突出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门类越来越多,缺乏整合。这次课改,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进展课程设计,表达了课程构造的平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的综合化是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新审视传统学科分类,软化学科界限。如,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地区用“学习领域这一概念取代“学科的概念。台湾在?中小学暂行课程纲要草案?中提出:课程应面向个体开展、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三个方面,提供语文、安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等七大学习领域。其中语文学习领域包括国语和英语,英语从五年级开设。2强调

14、以学习者的经历、社会需要、问题为核心,进展课程整合,以有效地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日本设综合学习时间,只规定学习目的、课时,不统一规定教学内容。详细施行时,就学生关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体验性学习。如,观察、实验、调查,在理论过程中,逐渐掌握观察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搜集信息的方法,讨论、报告、发表的方法,培养提出课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活动和交往才能。我国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从三年级起除了必学、必读、必做的内容,还有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表达了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二是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样做,既能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

15、,又能使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性的安康开展。四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1要删繁就简,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删除脱离学生认知程度、违犯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删除落后于时代开展的内容,删除屡次重复的内容、练习,使课程内容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需要。当前,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等,是各国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2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拓宽课程内容。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自然界的、社会生活

16、中的。要改变只有课本是课程内容的狭隘认识,树立一切课程资源皆可用的思想,加强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科技开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络。3要努力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义务教育是效劳人人的教育。教学内容应难度适中,兼顾城乡,表达弹性,留有空间,使每个地方的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都能在各自原有的根底上安康开展。五课程施行的改革。课程内容主要指学什么的问题,课程施行主要指怎么学的问题。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的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高分数,无视了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无视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把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作为课程施

17、行改革的重心。在课程施行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施行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为此,首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老师要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他们不仅有在老师的组织下进展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展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

18、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根底,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老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穿,能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要引起重视,要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理论。这类学习更具有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有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六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方式上有所打破。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老师进步和改良教学理论的功能,即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在对师生的鼓励,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进步。评价方式,要变过分侧重知识记忆力更多地关注才能;变只重视对学生的书面测试为采取多种方式进展评价,特别是要研究旨在检测理论才能的评价方式;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考察,以利于及时改良教与学。要努力构建与课程改革目的相适应的、重鼓励促开展的、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课程评价体系。七课程管理的改革。国际上的趋势是,过去强调对课程进展统一管理的国家,如日本、法国,倾向于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