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82PAGE82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组目 录第一模块 古代诗词鉴赏 41诗经静女 42哀郢 6 3涉江采芙蓉 10 4归园田居 12 5玉阶怨16 6羌村三首 187长恨歌 228无题269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 2910鹊桥仙 3211醉花阴 33第二模块 现代诗歌鉴赏 3612十一月二十四夜 3613乐园鸟 3914宣告 4115麦地 44第三模块 古代散文、小说鉴赏 4616论语 4617庄子秋水 50 18雪夜访戴 5519红玉 60第四模块 现代小说鉴赏6320伤逝 6321萧萧 6922围城 7223金锁记 77第一模块 古代诗词鉴赏1.静女教学目标:关于诗经编集的几种说
2、法;中国上古爱情表达的方式;静女的抒情逻辑结构。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爱情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上邪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
3、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二、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什么?屈原的楚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160,各地民间歌谣。 大雅 雅 105,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 小雅 周颂 颂 鲁颂 40,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商颂普遍运用三种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
4、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如对一个人相貌的描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三、课文详解 、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3、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
5、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4、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
6、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
7、。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5、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
8、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6、探疑:(1)关于静女之“静”的意思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
9、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吴小如先生曾半开玩笑地说:这里的“静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靓女”。其实,诗经作品本身就有内证的。郑风女曰鸡鸣里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大约是同义反复,“静”便是“好”的意思。汉乐府陌上桑里说“秦氏有好女”,这个“好女”的“好”
10、,大概也只是说模样儿长得好。以“靓女”译“静女”,再传神不过了。(2)这篇作品大致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我以为是在春天。理由便是“贻我彤管”和“自牧归荑”。汉代的学究们说“彤管”是女史用的红笔,整个是瞎掰。前面说过了,“彤管”即“荑”,也就是小草根,我小时候在家放牛,就时常拔了草根儿来嚼,春天的小草根儿,白里透红,看着欢喜,嚼来口里生津,拿来赠人,做爱情的信物,也正相宜。我们且看这篇作品,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副青春画卷。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了。 四、拓展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
11、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嗣传送,给予。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齐声朗读。 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
12、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五、思考练习1找出始终运用的比兴手法。2诗是如何传达出恋爱双方那种流淌在内心的幸福、愉悦的感受的。3你如何评价诗里所写的爱情。2.哀郢-屈原教学目的:通过讲解,了解楚辞、屈原生平、创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哀郢的分析,把握诗歌哀痛、悲愤的情感,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并把握哀痛、悲愤的情感内蕴;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行文特色。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难点:掌握哀郢一唱三叹与
13、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抒情方式。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一、楚文化与楚辞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陕西一带),南至广西,东临大海(江苏和浙江一带),秦、楚二国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但另一方面
14、,楚文化又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驯,仍是举世闻名。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
15、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
16、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二
17、、屈原的生平与创作(一)生平:屈原(约前约前)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楚国的同姓同裔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也是屈原所谓的“美政”理想。这一政治思
18、想目的在于革除弊政,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正是这一“美政”理想使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形成了尖锐对立。在外交上,楚国国内也分为两派:以屈原为首的亲齐派,和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贵族集团为代表的亲秦派。屈原洞察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强秦。这也造成了他与保守的贵族集团的对立。怀王使屈原起草宪令,这引起了保守派的不安。上官大夫刺探宪令内容未成,就在怀王面前污蔑屈原泄露机密、恃才矜功。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秦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佞臣)、子兰、郑袖(怀王宠妃)等人
19、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以弟弟子兰为令伊(相当于宰相),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也反过来诋毁屈原,于是,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
20、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二)创作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其中,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这些诗篇,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污浊,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理想、高尚的人格情操、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中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三)屈原的多重身份:屈原具有多重身份,对他也应分别从不同的身份去理解。政治家屈原:在外交方针上,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再加上一些只顾苟且偷安的贵族的谗言,使得屈原反而因为坚
21、持己见而遭到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与技巧,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
22、是难以协调的。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詹安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够把一生的政治斗争的实践过程和自己的文学创作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写出一篇具有象政治论文一样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的雄丽诗篇可以和离骚媲美的。”思想家屈原:在对现实黑暗的思考与抨击中,展示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选贤任能”是其“美政”追求的核心,认定贤才辅佐是使国家踏上坦途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为君者不但在选贤任能,而犹在得民心”,此种“民本”思想,为其感情迸发的最终归宿。哲学家屈原:天道观、精气论等都体现出政治哲学的进步性。爱国诗人屈原:屈
23、原处于一个择国而仕的时代,为何眷恋祖国不去?中原对楚存在歧视、对抗,楚与中原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周成王会盟天下诸侯,楚王连上会议桌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下面与鲜卑人一起看守火盆和做些服务性工作。在中原歧视与高压下,激发了楚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左传载“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育拳弗纳。”战败,守门人甚至不让国王进国门。西周末,楚与周王朝分庭抗礼,春秋后,发展更为迅速。整个春秋时代,可说是一场楚人图霸与阻止楚人图霸的斗争,是一场楚人北进与阻止楚人北进的斗争。春秋末年,楚灭吴越,占领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并对云南、贵州开发,战国时,仍为天下强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24、,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这种对本民族历史的认同、自信、自豪,是屈原爱国主义的由来。怀襄二世,楚急剧由强变弱至灭亡,但怀王晚年被骗囚秦,仍以国家利益为重,拒绝割地要挟,怀王客死,楚人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三、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大约作于楚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初立之时。全诗370余句,近2500余字,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离骚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炽热感情,构思奇幻,色彩绚丽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离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撮其要者,大略有三个方面:作者执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作者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却一再受到排
25、斥和打击。我们可以把离骚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离骚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满腔的激情抒写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诗人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及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是以楚国现实为基础的。他“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善鸟花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以男女婚姻比喻君臣遇合,以上下求索比喻对真理的追求。整首诗贯穿着作者以理想改造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当理想破灭时,他更以死表示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能接受。故王逸说:
26、“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离骚序)四、九章哀郢【译文】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船儿行驶在泛
27、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突然遭放
28、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在他们头上加以“不慈”的名号。楚王讨厌那深忧远虑的美德啊,却喜欢听那些人口头上的慷慨辞藻。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反被疏远置于脑后。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何日何夜我会将故国遗忘! 【赏析】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
29、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十五城而去”。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此诗可分为五层。前二层为回忆,第三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四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第五层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
30、“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汉水,兼道而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时腹内如绞。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故特意标出。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放时情景 “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写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长楸”意味着郢为故都。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
31、。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氾滥”,说“翱翔”,等等。“将运舟而下浮兮”以下为第二层,写继续东行时心情。“运舟”指驾船、调转船头。“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顺流而下。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诗人之去,可谓一桨九回头,读之真堪摧人泪下。“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为第三层,写诗人作此诗当时的思想情绪。在这一层中才指出以上二层所写,皆是回忆;这些事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魂牵梦萦,从未忘却。“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此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即此。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大约
32、诗人以为待事态平息,可以由陆路直达湖湘一带(俱为楚人所谓“江南之野”),故暂居于此。第四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以下,承接第三层的正面抒情,进而揭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朝廷那些奸佞之徒善于逢迎奉承,不仅因为他们无能,还因为他们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的利益而诬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国安民方面实在难以倚靠。但关键还在于当政者喜好怎么样的人。“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作品表现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第五层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诗的前二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三、四层是直接抒情。乱辞总承此两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
33、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艺术特色】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2、语言上:骈句多,如“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远”等,既富有对偶美,也有助于加强感情力度。3、抒情方式上:一唱三叹与直抒胸臆融为一体。既有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如东迁时的痛苦与不舍“出国门而轸怀”、“心婵媛而伤怀”、“心絓结而不解”等语句,反复吟唱,表达对郢都的无限眷恋和哀婉凄绝之情;又有江河溃流式的迸发,如第四层对献媚钻营的奸佞小人的无比痛恨,对楚王远贤亲佞的深深失望之情。
34、从而使全诗的情感显得悲怆深沉又激烈缠绵。故徐焕龙楚辞洗髓谓之“于九章中最为凄惋,读之实一字一泪也”,诚然。五、【思考和练习】联系学过的屈原其他作品,谈谈你对屈原的人格魅力的理解。人格魅力指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和独立特征,与众不同的风度和才能。李长之孔子与屈原中说他们是“中国精神史上最伟大的纪念像,是中国人伦之极峰。孔子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屈原代表我们民族的心灵。”关键词:忠君爱国、高洁坚贞、嫉恶如仇、探求理想、文采卓绝。3.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2、 了解诗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4、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
35、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其内容主要反映汉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
36、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味、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
37、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38、。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
39、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四、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
40、,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
41、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五、思考练习1.了
42、古诗十九首的风格。2.体会思妇和游子的真挚感情。3阐释这首诗的意境。4.归园田居-陶渊明教学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重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的人格美。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导语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来读一读陶渊明的舍与得。作者简介(以学生回忆为主,力求简洁)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43、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的问题来解读诗歌。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四、朗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一)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问:作者把官场比喻为什么 明确:尘网、樊笼问:把自己比喻成什么 明确:羁鸟、池鱼问:作者为什么如此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解读“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 “网”和“三十年”)( 一个“误”字,含蕴着诗人对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几多深刻体悟,
44、对当时社会和官场的几多憎恶,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几多反思!)问:陶渊明一生多次做官、辞官,这些是不是仅仅用一个“误”字就可以辩解的呢?明确:矛盾心态 养家糊口的需要,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 更凸现出他的彻底悔悟 也许是一种托词问:作者为什么要回归田园(用原文的诗句回答)A性本爱丘山(原因)B守拙归园田(目的)问: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宁可挨饿受冻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我们可以认为后文就是在围绕自己固守的“拙”字
45、展开描绘的。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问:沈德潜说“朴字见色,常字见奇”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近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明确:简陋、空阔、恬静、优雅,一片朦胧,一片宁静,一片和谐,这是一片美似仙境的田园,让作者弃官归隐,流连忘返。(田园美主要体现在八句写景诗句上。美在何处?淡雅开阔: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
46、一股绿意。这是一幅淡雅开阔的田园画。恬静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诗人描绘的这片田园,桃红柳绿,鸡鸣狗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诗),正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47、二首),一派生机,良可喜人。)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二)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归隐后的情感的诗句和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谈谈
48、全诗如何体现了陶渊明的人格美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这首诗是在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上挂印归家一年后写的。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极为准确极为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为了保住做人的尊严,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佳去处官衙,视为“尘网”“樊笼”,把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当官,视为“羁鸟”“池鱼”,把脱离此“网”此“笼”获得自由作为最快意的事来抒写来歌唱,真是敢反历史潮流的英雄,可谓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诗人的人格美还表现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躬耕自给,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49、,发现田园美,歌颂田园美。这种自立于世的独立人格,可谓健全,堪称高尚;这种醉心田园、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从陶醉渊明此后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诗文中考察解读诗人,我们会更加为诗人伟大的人格而激动不已。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
50、兮辞序)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问:在这样极其窘迫的生活境遇之下,陶渊明为什么还会保持如此独立的人格?明确: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讨论:像陶渊明这样洞悉时世,不愿陷身浊泥潭,自善其身是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总结全文: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汉魏六朝诗讲录。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
51、的浩然傲气,摒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精美诗文,而且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完美人格!五、补充资料:陶渊明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
52、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
53、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陶渊明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后来先后做过一些小官,最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
54、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
55、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
56、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今存诗首,赋、文、赞、述等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
57、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
58、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
59、喜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
60、,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二)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课件
- 儿童娱乐场地租赁协议模板适用各类场合
- 复垦项目2024年实施协议细则
- 2024年产大米购销协议模板
- 2024年工程项目阶段性付款细则协议
- 2024年协议法理论与实践探讨
- 2024年港口货物装卸及运输服务协议
- 2024年餐饮业旺铺租赁协议范本
- 2024长期借款协议关键保护性规定
- 2024年施工项目合作协议范本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 城市消防救援协同机制优化
-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的会计影响
- DL-T5394-2021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
- 2024年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执法勤务类一级警员招录1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频考点、难点(答案详解版)
-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分析(3篇模板)
- 2024年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届四川成都九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九区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劳务合同与雇佣合同标准版可打印
- 532002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机考题库答案
- 校园防霸凌AI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