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教案_第1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教案_第2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教案_第3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教案_第4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131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 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3 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设想1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抓住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2 本文内容博大精深,

2、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琐细的事情。3 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而文章的某些地方较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宜设计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引起学生思考,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

3、节教学过程,以祈在师生合作中释疑解难。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2 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写的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那是给“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树立的纪念碑。那篇文章,鲁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烈士的勇毅精神,并以犀利激烈的言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有力地激励人们起来斗争,讨还血债,摧毁“似人非人的世界”。大家一定都记得这篇文章,它叫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

4、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二、背景介绍。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

5、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在后文中他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当年5月,鲁迅又写出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一文,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当时国内的许多报纸都不

6、敢刊登,鲁迅便委托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译成英文,寄到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史沫特莱曾考虑此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可是鲁迅说:“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就这样,鲁迅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五烈士被枪杀的事实真相。9月,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北斗杂志创刊,鲁迅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1932年7月11日,烈士牺牲一周年又五个月时,鲁迅将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年1月26日,又将这诗题赠给许寿裳,以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

7、却的记念这篇悼文,这时左联主办的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年4月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三、解题。1 提问。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2 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3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

8、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

9、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四、读读想想。1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从总体上把握五个部分的内容,并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每部分大意。教师巡视课堂,

10、适当点拨,并注意发现学生概括的正误典型。2 学生交流概括的段意,教师注意让正误两种概括的典型发表意见,以便引发学生以准确、简明为标准评价议论。3 教师归纳、板书: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五、学生研读第一部分,议论并回答下述问题:1 按课后“思考和练习”四第1题,回答括号中的问题。提示: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1931年2月7日至8日。不行。

11、作者对几位青年作家被残暴杀害,不仅仅感到悲哀,还对统治者这一暴行表示无比的愤怒。如改成“悲哀”,便不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心情。指“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不行。因为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而对统治者愤怒憎恨的感情,作者永远也不会有丝毫减弱或改变。见上述“解题”部分中第“3”条的内容。2 怎样理解第2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提示: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杂志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说明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所以“不敢载”;“不愿”,即不想惹是

12、非、担风险,明哲保身,故不愿载;“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所以“不屑载”,显然,这是站在反动立场上。而文艺新闻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总之,这句话把当时报刊革命的、进步的、中间的和反动的种种政治态度明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揭露了它不仅残暴地杀害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而且极力封锁杀人事实的黑暗统治。3 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提示: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

13、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第二课时 六、课外思考。1 阅读第二、四部分,复述有关柔石的记叙,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后一个问题和四的第2、3题。2 理解第二、四部分是怎样在具体叙述中结合议论的。教学要点1 理解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2 具体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检查。1 复习第一部分应掌握的词语(除课文已注解的)。 不屑():认为不值得(做),带轻视的语气。隐约

14、其辞:意即“其辞隐约”。由于某种原因,说话、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明说出来。隐约,不清楚,不明显。亭子间:方言词。指上海某些旧式楼房中的一种小房间,位置在房子后部的楼梯中间,狭小黑暗。曲()译:故意曲解原意地翻译。失笑:不自主地发笑。欣()幸:欣慰而庆幸。决计:同“决定”,指打定主意。计,主意。2 疏通第二、四部分内容,列出它们的结构提纲。教师组织学生边读边议,先要求为各自然段编上序码,接着归纳出各自然段的要点,再理清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板书:3 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 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4 引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四第2题。答案:在

15、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看出他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只要学起来。指“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的主张。不应“迁怒”。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二、讨论。1 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提示:在叙述“我的决不与投稿

16、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在叙述了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

17、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2 引导学生阅读基础知识夹叙夹议,在明确夹叙夹议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四部分的记叙与议论,并具体说明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提示:第一部分:在叙述赠给白莽的两本书而失落时,议论这两本书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第四部分:在叙述了柔石被捕和“官厅”因印书合同“在找寻我”后,先用“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一句议论,以“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和“不明不白”的官厅作对照,既

18、揭露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又表明对反动官府的蔑视。接着又插入了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一向倡导的“韧”的战斗精神。在抄录了柔石的来信之后,议论道:“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这些话既善意地指出柔石的“迂”,更是强烈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一贯残酷镇压革命人民的法西斯暴行,表示了作者的革命义愤。在叙述柔石和其他23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作者写道:“原来如此!”这里语句短促、四个字独立

19、成节,加上一个出离愤怒的“!”和一个无语凝咽的“”,使人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既有对战士惨死的无限悲痛和无比的惋惜之情,又有对反动派血腥暴行的满腔愤怒和强烈的抗议之意。在叙述了“一个深夜”环境的沉寂后,先议论“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言之不足,则又歌吟之,以那脍炙人口的七言诗表示抗议。根据上述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归纳如下认识: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议论或是对所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但不论是哪种情况,议论必须紧密联系记叙的内容,绝不能凭空外加进去。三、作业。1

20、 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并理解诗的意思。2 理解课文所运用的三个典故。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 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2 学习本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层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检查。1.检查第二至五部分词语(除课文已注解之外)掌握情况:迂: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的意思。课文用在柔石身上则突出他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吮血( ):聚拢嘴唇吸血。仓皇失措():匆忙慌张,没有办法。措,放、安排。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隔膜( ):本课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永诀():永远分别。诀,辞别,多

21、指不再相见的分别。信札:信件。札,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还兼供客商堆货代办转运。栈,存放货物的地方、仓库、旅馆。巡()捕:旧时称租界中的警察。禁锢():原指关押、监禁。本课指束缚,强力限制。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牺牲生命。煞了尾:收了尾。煞,结束,收束。2 叫两位学生到黑板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其他的在座位默写。然后参照注解加以解释、译成白话,并回答“思考和练习”二。诗的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

22、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忍看”是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吟罢低眉无写处

23、,月光如水照缁衣。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思考和练习二的答案:作者写作本文时是“二月七一八日”,正是春天时节,当时的

24、中国社会是一片黑暗,“夜正长”。五位青年作家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此案牵及作者,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免于不必要的流血,作者就在“这一夜”,“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家客栈里”。这正表述了诗的首联内容。对于作者的避难,“即听得外面纷纷”传说作者“被捕,或是被杀了”,使作者的母亲甚为焦虑,“在北京急得生病了”。这表述了诗的颔联内容。“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三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心情悲痛异常:“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作者不顾反动派淫威,勇敢地写诗来表达心中的愤怒,“我在悲

25、愤中沉静下去,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了这样的几句”。这很好地反映了诗的颈联的内容。“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这正表明了诗的尾联的意思。二、读读议议第五部分。1 请学生朗读第五部分,体会三个自然段的内容。2 引导学生议论、理解各段内容:第1自然段:“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指1931年1月17日柔石被捕后,鲁迅携许广平及海婴避难于上海黄陆路花园庄公寓。“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指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进犯上海,鲁迅当时居住在北四川路楼寓,陷于战火之中,被迫携全家避居在英租界的内山书店。“今年的今日,我才

26、坐在旧寓里”,指1933年2月7日鲁迅仍然住在北四川路楼寓。这三个排比句,兼写了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既强调了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悲愤之情不随光阴流逝而减弱,又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深切缅怀。接着的几句,几乎和上一节写闻噩耗时的心情的几句相同,强调了失去战友的积愤难遣和对同志的怀念之情弥深。第2自然段:运用向子期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杀人如草,搞得民缄真口的反动统治与当年司马氏统治时疯狂诛杀异己,人们不敢说话的黑暗腐朽相类似。同时,抒发自己“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悲愤感情。第3自然段:这段的第一句先摆事实,对现实进行揭露;后作结论,对现实

27、进行控诉。它不仅表达了革命文学青年正当年轻有为的时候惨遭杀害,在鲁迅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极度悲痛,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反常的残酷的事实来揭露和控诉反动派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第二句是比喻说法,连用了两个比喻:“夜”,用以说明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用以指革命在向反动统治作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反动统治还在延续,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不是消极的回避,而是积极的斗争,是说要化悲愤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和坚决斗争来记念牺牲的烈士。第三句则表明了对革命必胜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和斗争到底的“韧”的精神,号召人们为夺取这最后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总之,这一段表达了对死难烈士沉痛哀悼、对反动派愤怒控诉、对革命的胜利信心和彻底斗争的强烈感情。3 让学生解答“思考和练习”四第3题。提示:指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的30余年。如1907年徐锡麟、秋瑾的被杀;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8.13”惨案,1927年的“4.12”政变中被杀的无数青年革命者。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革命青年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愤怒和顽强斗争的思想感情。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指与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