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篇希腊哲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22年(科学思想肇始亚里士多德之死)1概说科学在上古时代总是一部分受日常需要的限制,一部分受宗教诗的控制,其结果自然缺乏个人创造性的活动。到公元前6世纪,个人主义的恣意发展解开公共意识、信仰、道德的旧的枷锁,甚至宗教也受到影响。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希腊殖民地。哲学由此诞生,形成了基本概念或者思想模式。它包括宇宙论时期(600450年)、人类学时期(450400年)、(体系化时期(400322年)。注意:P41评论。2第一章宇宙论时期关键词:宇宙起源诗,时间永恒,始基(世界统一假定)。朴素始基(水、土等)无限(概念化)存在原子(留基伯)。3宇宙论时期自然哲学思想
2、图谱(伊奥尼亚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阿那克西曼德(无限)阿那克西米尼(气)爱利亚学派色诺芬尼(一神论)不变性赫拉克利特(火,逻各斯)可变性巴门尼德(存在)芝诺(否定“多”和“动”)(归谬法)“一”“多”?阿那克萨哥拉(种子说,奴斯)P62恩培多克勒(火、水、土、气)(爱憎)(阿布德拉学派)留基伯(原子论)(虚空)毕达哥拉斯学派(数)4自然哲学的秘密:前提批判批判的原始形式:嘲笑经验(认识论上的觉醒)。批判的学术形式(升级版):概念诘难(逻辑意识觉醒)以运动假设与反运动论证(P79)为例。思维的形式抽象性和逻辑强迫性。研究格式上的目的论(解释现象)和对策性。逻各斯奴斯弥漫论与认知共有。
3、5第二章人类学时期关键词:科学的诗化宣传和(自然的与社会的)实践运用。智者。科学研究的实践转向(主体性研究道路)。主要问题:是否存在普遍有效的东西(重复了自然哲学时期的问题)。智者派否定,苏格拉底肯定。6道德问题道德问题基本关切:法律的道德拷问。法律渊源:神和个人利益。普罗塔哥拉与苏格拉底相对立:个人利益与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就是知识,知识本身足以使人行善。意志始终向往着善良的东西,有德行的人必然会合乎目的地生活并获得幸福。7苏格拉底学术活动的教训善概念规定的欠缺及其结果:犬儒学派和昔勒尼学派。都追求人生价值的普遍形式、幸福、幸福道路,都把这一切归于德行。但对德行有相反解释。然而共同地关注个
4、人幸福而漠视社会义务。犬儒学派(禁欲主义):不定义善。德行是唯一的善,它通过本身而非其结果使人幸福。德行必须是使人尽可能独立于变故过程的生活行为,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德行就是没有需求。昔勒尼学派(享乐主义):善即快乐,结果决定幸福。德行就是享受的能力。但要正确地享受。享乐主义最终以精神享受和幸福论的悲观主义告终。8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上的争执:智者派的句法研究、关于证明和反驳的理论(矛盾律、同一律),认识论的怀疑论(认识的感觉本性;苏格拉底根据德行设定知识和限定知识(有限的怀疑论),认为科学就是伦理学,他从心理学和逻辑上贯彻感觉和思维的差别,以概念作为普遍有效性的载体,发明以知识先天论为基础的
5、辩证法和归纳法。9智者学派的怀疑主义主要活动:研究辩(论)术,制定证明和反驳的理论。发现矛盾律,夸大同一律(一切命题都是假的,只有同一判断才是真的)。“启蒙者”:用前人公认为正确的观念来使人迷惑并陷入矛盾。诡辩术:谷堆、秃顶、否定可能性。 )附:为“诡辩”辩护:对诡辩的厌恶来自它与现实存在的直接背反,而诡辩出自众所接受的基本观念及其严格逻辑推导,因而诡辩往往是对作为前提的基本概念的内在误谬的显示。诡辩与学习哲学存在正相关。10怀疑论倾向的显露否定综合命题的可能性。芝诺的两分法导致高尔吉亚怀疑主义:存在、知识、知识的交流均不可能。普罗塔哥拉用心理发生学解释一切认识活动,宣称整个精神生活只基于感觉
6、。由于感觉是感觉对象内部的运动与感觉器官内部的运动的结果,所以他认为感觉与感觉主体和感觉对象不同的东西,进而感觉被分为人身上的感觉和事物身上的感觉内容。因此,感觉还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消失。11苏格拉底挽救知识的努力历史上的第一个认识论基本原理:因为必须要有德行,所以必须要有知识。只有关于人类生活关系的知识才是伦理生活所必需的;只有对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说,认知才是必需的;只有对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说,人类的认知能力才是适宜的。科学只有作为实践的洞见,作为伦理生活的知识,才有可能12“观点产生于需要”的范例苏格拉底坚信必须按道德生活,而道德需要社会普遍性,于是他
7、追求公认而永恒的知识,幸而在概念中找到了具有这种品性的知识。(张扬需要与科学认识成就。)苏格拉底用期待获得的成就来决定问题:发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区别。道德(知识)高于意见而普遍有效的观念为各人特殊观念所共有概念抽象的科学思维。知识应具有的普遍有效性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有可能:科学的概念鲜明地突出了包含在所有个别知觉和个别意见中的的共同因素。因此,所有科学工作的任务是规定概念的本质,即下定义。13“观点产生于需要”的范例获得共有性概念的方法:对话(精神助产术反语法)。朴素论辩是通向逻各斯的道路。通向概念的认识程序:归纳法。知识的普遍性先天存在认识过程的个别差异性排除特殊干扰的归纳法。神灵信仰:
8、限制他的理性主义伦理学。知识不足以完全拥有道德知识。14第三章体系化时期特征:体系性问题的全面性与处理问题的自觉统一性。其根源为目的和方法的统一。体系的哲学意义:知识的系统化使知识变成无所不包的哲学理论(恢复研究对象的完整性),并且使科学和个别学科的有机联接形式显现出来。15形而上学的重建之路:认识论与伦理学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以同样的态度(决心维护普遍知识和确实存在的立场)超越了普罗塔哥拉,承认感觉的相对性,而且认为“思维”是关于真实存在的知识(追求超验本质,理性主义者)。他们的新型的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不同于宇宙论时期的旧理性主义:有感觉分析的心理学基础,对感觉采取不同的估价(欺骗相对现实性)
9、。现实性概念的分裂:与感觉对应的变化现实;与思维对应的不变现实。高级现实与低级现实。与之相应的两种认识的价值高低区分。16形而上学的重建之路:认识论与伦理学对“形式”的不同理解:德氏永恒的存在观念派生现实形式(理论的理性主义);柏氏只能是伦理形式(伦理的理性主义)。德氏用心理学把精神活动解释为原子运动唯物主义;柏氏却用概念说明存在唯心主义。苏格拉底:一般概念真正的存在种或类概念德行;柏拉图:理念(现象变化中的永恒存在,意见变化中的认识对象,欲望变化中的真正目的),超验性,现实分裂的固定形式(感性物质存在,理性精神存在)。荣辱的历史启示:学术时势与个人兴趣的向背。17德谟克利特唯物主义体系德谟克
10、利特的基本思想:科学理论一定会获得真正现实的知识,即原子在空间运动的知识,从而当现实表现在知觉中的时候便能解释出现在现象中的现实。科学的任务:通过关于真正现实的概念去解释经验世界。方法:研究整个对象领域。思维必须从感觉中推断出解释感觉的东西。18德谟克利特对唯物主义的构建基本概念:原子。非常小而填充有限空间和在虚空中运动的球体,有大小区别,有轻重(机械运动的程度或惰性的程度)之别,有不同质量。原子有无比多样的形态,其作用方式为直接接触和冲撞,外形不可变,只有运动状态可变。科学任务的具体化:他将一切现象(包括精神)简化为原子的机械运动,因而科学的任务就是将一切质的关系还原为量的关系,并详细说明在
11、绝对现实中什么量的关系产生表现在现象中的、现实的、质的特征。19事物的性质:形态、大小、惰性、密度、硬性是第一性质;个别感官所感知的东西,如色、声、味只存在于现象中,是第二性质,具有相对性。前者通过思维而得到,是“真正的知识”,后者通过感性而得到,是“暧昧的知识”。灵魂:由最细微、最平滑、最灵活的原子组成。感觉理论:事物作用于灵魂的火原子而产生感觉和第二性的性质。表面上的现实是真正现实的必然结果。感觉形成上的流射说,流射物为影像(偶像)。20思维理论:抹煞感觉与思维之间在认识论上的对立,认为思维作为心理过程与知觉相同,唯一的差异是,关于知觉,原子复合体的比较粗糙的影像是积极的,而认识真正现实的
12、思维则依赖于火原子和最细微的影像的接触,依赖于火原子和那些代表事物原子结构的影像的接触。因此,感觉与思维之间的对立就用量来表示了粗糙还是精细。伦理学:由感官的兴奋而产生的快乐只是相对的,暧昧的,本身不定的,骗人的。真正的幸福,作为人生目的和尺度,不应在肉体的快乐中寻找,而应当在柔和的运动、静谧的心境中寻找,而这些都来自火原子的柔和运动所产生的洞见。21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体系思想出发点: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之间的对立。思路:由道德所需要的知识类型设定非物质的世界(与精神或心灵的概念毫无共同之处)。它通过概念而被认知。其实在性由认知形式(不能在感知的现实中发现)逻辑地对应设立。认识论:由两个世界的区分
13、导致概念的认识不能通过知觉内容来实现。知觉仅仅被赋予暗示和启发功能,造成灵魂回忆起概念的设定。他忽视了意识的创造性而通过不属于知觉内容来推定概念的先天性。辩证法:由观念的多样性产生科学的进一步任务,即了解理念彼此之间的关系。柏拉图重视的主要是概念的并列和从属关系。柏拉图采用假设法作为认识助手,检验一种尝试性地提出来的概念是否正确,即把这概念和已知概念联系起来并发挥由这种联系的可能性而产生的所有可能结论,从而检验那种概念是否正确。以上作为整体的逻辑运算柏拉图称为辩证法。22本体论:现实(感性)事物分享理念而存在。类概念(理念)是没有任何摹本能够赶得上的逻辑理想。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模仿。理念来去
14、于具体事物中。理念是最高级、最原始的世界,柏拉图相信,它提供道德所需要的关于真正而且现实存在的东西的那种知识。有多少类概念就有多少理念。这样,就会有“卑鄙的家伙”(166)进入理念世界。但柏拉图也没有提出选择类概念的明确标准。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把单纯的关系概念,特别是消极的观念和人工创造物算作理念。23理念世界的系统关联和秩序柏拉图并未对此作出清楚的金字塔式的阐述,而只是在后来对这一问题作了本质的转变。善的理念是最高理念,它体现最高的一切现实的绝对目的,其他理念从属于这个最高理念。但这并不是在逻辑上特殊从属于一般,而是在目的论上手段从属于目的。在最后阶段,柏拉图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权宜
15、地将善的理念指定为“一”,并力图从“一”推论出不变的事物与可变的事物的二重性,进而推论出其它理念,使之表现为限制和被限制的系列。由此产生了现实性的等级划分。(这样满足了对理论的逻辑有效性的追求。)24灵魂学说为了处理伦理学问题,柏拉图从理论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发展他的心理学,第一次企图从内部、按照内部规定和内部结构去了解心灵生活。灵魂是从另一个世界放逐出来、禁锢于身体内的“精灵”,并保持着对于他原来老家的神秘而热情的关系。在柏拉图那里,灵魂包含许多对立:活的元素(主动)与知觉主体;流变与永恒。调和属性为“不朽”。在其中,有符合理念世界的东西,也有符合于知觉世界的东西。前者是理性知识与德行的所在地;
16、后者包含精神(意志力量)和感性欲望。25伦理政治学说两个世界的划分导致脱离感性世界的消极道德,同感官世界的决裂和人生精神化被看作智慧的理想。柏拉图盛赞苏格拉底之死。但艺术家气质使他同时认为只有在感官世界中都能实现“善的理念”。与灵魂的各部分相应地有四种主要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理念论的发展目标是类的伦理的完美。在伦理意义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并不是个别人而是人类,其表现形式是个人在国家中的有机结合。作为表现一般人的理想国,必定包括与灵魂三部分相对应的三部分学者阶级、军人阶级和劳动阶级。社会的正义体现为各阶级各守本分,国家的理想统治形式为哲学王,但后来又认为法律统治更为可取和稳妥。基本思想:只
17、有统一的生活能使国家强盛、工作效率高;此统一的生活只能基于公民的信念一致,而此事只有通过某种学说即科学的绝对统治才有可能。对国人实行差别教育。26目的论形而上学(变化)动因学说:(善的)理念体现为社会生活的目的。受此启发,静止的理念作为目的而成为生成和变化的原因,即提供流变的目的。为了解释现象及其与理念的差距,假定在不具有存在的属性的事物中还有第二因或从属因即虚空,从中为了善的理念而形成现象世界,这种生成过程采取数学形式,数学结构是中间环节,凭借它,虚空在现象中摹仿理念世界的纯形式。27存在构成理论:用神秘的形式阐述了自然的目的论观点。他用“创造世界的上帝”表达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目的关系
18、。上帝按照理念创造或形成了不存在的东西即空间。它可以吸取所有的物质形式于自身而同时又形成在空间中不能体现纯粹的理念的根源。这种附属因或个别附属因的抵消作用被称为机械必然性,用以解释现象世界的不完美。从目的论出发,他将宇宙整体有规律的运动当作自然的整体,并从这个由目的所规定的整体中获得每一个具体的变化和生成。宇宙灵魂是一切运动的单一本原,也是所有形式规定的单一本原,同时也是世界上所有知觉活动和观念活动的单一本原。现象世界是由仿效理念而形成的空间界限,它们遵循数学结构。28柏拉图对哲学发展的贡献对学科形成的贡献:明确提出严格的认识规范要求“辩证法”(P164),从而打造出哲学的专业意识。海德格尔的
19、估价:哲学自柏拉图开始。学术创新经验:直观论证。“知识”的“辩证空间”:恒定与变动。29亚里士多德哲学逻辑理论基于形而上学的逻辑观念:理解(因果秩序)与论证(“一般”作为根据)同一而导致把逻辑规定为演绎。演绎的效力局限于比前提的普遍性低的内容。按照演绎,思维只能理解已有的东西,而不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一切演绎法都需要原始的东西,一切论证都需要不可论证的根据,一切解释都需要现成的不可解释的东西。因此,必须首先从特殊上升到一般,对此不能用论证和解释,寻找论证起点的思维过程叫做辩证法(归纳推理)。种加属差定义方法。30亚里士多德哲学发展学说概说:亚里士多德利用关系的概念、发展的概念来解决希腊哲学的根
20、本问题即如何在变化现象背后思考统一而永恒的存在。关系的概念:他断言真正的现实是在现象本身中发展的本质,否认那种将不同于现象的东西(第二世界)当作现象之因的企图,认为用概念认知的事物存在所具有的现实性只不过是现象的总和,而事物存在即在现象中自我实现,因而存在就完全具有本质的品格,本质是构成个别形体的唯一根源,然而只有在个别形体本身中本质才是现实的、真实的,并且一切现象的出现都是为了实现本质。31发展的概念: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形式与质料之间的关系。每一事物都以形式化的质料出现在我们面前。质料是形体的基质,而形式不只是数学界限,而且是由本质根据内容而决定的形式。在质料中,本质只被赋予可能性。生成或自然
21、变化过程就是本质通过形式从纯粹可能性过渡到现实化的过程。用概念认知的存在是一般本质,这一般本质在其特殊现象的表现中从可能性通过形式而自我实现,此即运动。存在即是产生于自然变化过程中的东西。这种本质在现象中的自我实现被称为隐德来希。32理论模式:基于宇宙变化过程是本质在现象的现实化这一新概念,他在对自然的解释中用概念贯彻目的论,同时把有机体的发展(自然物)和人类的创建活动(人为物)作为宇宙变化过程的典型的基本关系。前者质料与形式时刻不分,后者则可分离。在后者,质料、形式、目的和原因四个本原参与发展过程,而在前者与质料相对的其他三种本原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因为形式构成流变过程的原因和结果。33
22、实体学说从有机体的发展观点可以说真正现实的存在是被形式所决定的个别事物,因此,本质或实体之名应归于形式。表征实体属性的有十大范畴:数量,性质,关系,空间和时间的规定,活动,被动或遭受,姿态和状态。由于亚里士多德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定义为个别事物由之而隶属于它的种或类的东西,所以类也作为一种实体。人们只能拥有关于实体的知识:与概念无关的东西或偶然性的东西(非实体)不能从概念中推导出来,因而便没有“理论”。故他不承认从一般能推出甚至最个别、最特殊的东西。科学的范围是普遍有效的东西。34形式质料学说质料与形式的分别是相对的,它们构成连续的形而上学价值序列,表现为从质料的最低结构发展到最高结构,其下限为纯质料(仅仅是可能性, )上限是纯形式。质料: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特定地显示自己,其现实性表现在,形式并不在个别事物中完全自我实现,从质料中产生与有目的的积极形式无关甚至与之相对抗的副作用,形成机械因(与目的因相对)。形式:本身具有最高的现实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发展体系中,被“自我实现的本质”这个概念所决定,运动成为存在的一个属性而不能谈论其开端,形式成为运动的根本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产交易居间合同样本
- 户外广告居间合同样本
- 《借势营销案例》课件
- 《货币理论》课件
- 模具制造企业节能减排与绿色生产二零二五年度合同
- 《经济生活复习》课件
- 2025版消防设施设备维护保养与改造合同2篇
- 《骨肿瘤的X线表现》课件
- 《预算会计支出》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马铃薯土豆种植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合同3篇
- 2025年中国储备棉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初中教学常规培训
- 2024-2030年中国儿童室内游乐园产业竞争格局展望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建筑平面图的绘制》课件
- 2025造价咨询工作计划范本
- 医院审计科科长述职报告
- 《档案管理课件》课件
- 2024年度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团课课件版
-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培训
- 2025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猜想(新疆卷)(全解全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