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文案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莱比茵大学写著作心理学原理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医学模式三种类型: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中国心理学会在1979年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85

2、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人脑在反应客观事物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复杂的功能活动。属于普通心理学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答定义、举例【1】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 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感觉:(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2)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饥渴、饱胀、窒息等)(3)意义:1.提供了内外环境

3、的信息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4)特征:1.感觉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后像3.感觉的适应4.感觉对比5.联觉知觉:(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2)特性:1.相对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记忆:(1)定义: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2)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按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1)定义: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

4、为遗忘。(2)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注意:(1)定义: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其基本特性。(2)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3)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思维:(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是认识的高级形式。(2)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3)分类:1.思维方式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独立程

5、度分类: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4)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经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实用文案【2】情绪和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1)区别: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情感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人所独有,发生较晚(2)联系: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 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 尝尝蕴含着情感。情绪的功能: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心

6、理活动的组织作用、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从情绪发生和发展上分:喜怒哀俱从情绪状态上分:心境、激情、应激从情感上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情绪的理论: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人的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

7、相联系的3.以随意活动为基础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1)定义: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 3.归属和爱 4.尊重 5.自我实现 评价:具有实际意义,但忽略了社会对人的影响,机械主义。动机:(1)定义: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2)特征:选择性(对象)、活动性(强度)(3)种类:1.内容:生理动机、社会动机2.作用:主导动机、辅助动机长短:短暂动机、长远动机4.原因:内

8、部动机、外部动机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式冲突,二者必择其一双避冲突:避-避式冲突,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左右为难。趋避冲突:接近-避式冲突,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双重趋避式冲突:双重接近-避式冲突。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 已经“自动化” 了的动作方式。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a. 一般能力是指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b.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水平、早晚、类型/结构智力(IQ)

9、: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气质:(1)定义: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在速度和灵活性、强度、意志努力的、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度。(2)类型:是指某一类人身上共同具有的典型气质特征的有机结合。气质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活泼型兴奋型安静型抑制性强、平衡、灵活强、不平衡、灵活强、平衡、不灵活弱、不平衡、不灵活(3)气质的意义:1.气质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影响,正确认识气质与职业活动对指导社会 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社会活动的价值及其成就的高低。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性格:(1)定义: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

10、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2)特征: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的性格、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3)影响因素:1.家庭作用2.学校教育3.社会信息的作用气质与性格的作用:1.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反应了高 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气 质形成早,不易变化。性格形成晚,虽具有稳定性,但比气质变化快。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心理健康:以

11、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 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意志品质、人格完整。儿童心理健康:胎儿期(怀孕-出生)、婴儿期(0-1岁)、婴幼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 儿童期(6-12岁)。胎儿期:孕期营养及保健与胎儿健康、孕妇的情绪与胎儿的健康婴儿期: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增进母爱、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运动与智力的发展幼儿期: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玩耍与游戏、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

12、和 过失、父母言谈举止的表率作用儿童期: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组织社会劳动、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注意“情商”的培养青少年期: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保持情绪稳定、预防性意识困扰、清除心理代沟青年期: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防止性的困扰中年期:注意身体健康、处理好家庭中各种关系、顺利度过更年期(男50-60女45-55)老年期:适应退休的生活、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青少年期(12-18岁)、中年期(35-60,35-50中年前期,50-60中年后期)老年期(60-死亡)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潜意识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我(id

13、):(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或称为力必多)“快乐原则”自我(ego):调控作用,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 “至善原则”性心理发展理论:口唇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最基本)、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二】行为学习理论(主要用实验方法):来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共同点:学习行为主义学派创立者:华生。标志:1913年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经典条件反射/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以无条件反射

14、为基础而形成的。影响因素:1.非条件刺激(US)与条件刺激(CS)的性质,越强的刺激,效果越显著US与CS之间的时间关系,CS必须先于或同时与US发生CS和US之间的一致性,要同时展示共同作用的次数,配合次数增多,条件反射增强以前对CS的体验华生:不管是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实验:1.小白鼠跑迷宫2.小男孩恐惧实验复杂的学习行为遵循两条规律:1.频因律2.近因律操作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有力地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

15、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1)正强化: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2)负强化: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意义:1.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2.正确教育方式的确立个体不良行为形成机制的解释4.行为治疗如厌恶治疗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确立过程【三】认知理论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1)Ellis的ABC理论(2)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3)Kelly的个人构念假说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1)定义: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

16、定。(诊断是医学常用的一个术语,心理评估的范畴比心理诊断更广泛)(2)方法:1.观察法(自然环境中的观察、特定环境下的观察)会谈法(定义、运用的技巧)调查法(历史调查、现状调查)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 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心理测验的发展:1.19实际80年代-高尔顿的十年1884年:第一个人类学测量实验室,将统计学方法用于心理测2.90年代-卡尔特的十年首先使用“心理测验概念”心理测验:统计学、实验室3.20世纪头10年-比奈 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17、比奈一西蒙量表便准话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1.实施条件2.主试者因素3.受试者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信度:反应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效度:反应工作的有效性、正确性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1.标准化原则2.保密原则3.客观性原则心理测验的分类:根据功能: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定量表根据测验方法: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方式: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智商:1.比率智商,其公式如下:IQ=(MA/CA)100 MA:心理年龄(智龄)CA:实际年龄离差智商:IQ=100+15(X-X拔)/SD X:测值X拔:均值SD:样本成绩的标准差智力水

18、平的等级:智力水平IQ值标准差范围天才145160+34 SD极超常130144+23 SD超常115129+12 SD平常851141 SD边界7084-12 SD智力水平IQ值标准差范围轻度智力低下5569-23 SD中度智力低下4054-34 SD重度智力低下2539-45 SD极重度智力低下25-5 SD以下人格测量: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效度量表、临床量表Hathaway SR 和 Mckingley JC 等于 1940 年初编制由对精神病有鉴别作用的辅助量表一-人格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至少有6年教育年限者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神经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成人

19、问卷:16岁以上;儿童问卷:715岁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主要用于确定和测量正常人的基本人格特征自评量表:1.9。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应激相关(生活事件)量表(L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第六章心理应激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alarm)期:阻抗(resistance)期:衰竭(exhaustion)期: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体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 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生活事件)分类: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类:工作事件、家庭事

20、件、人际关系事件、经济事件、社会和环境事件、个人健康事件、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喜庆事件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正性生活时间、负性生活事件按生活事件的主观和客观属性分类:客观事件、主观事件(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初级评价: 次级评价:应对的分类:问题关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社会支持的分类: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应激的心理反应(P112)第七章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分类:(1)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心理、生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2)疾病行为:指寻求医疗机构治疗的治疗行为;(3)疾病

21、角色行为:指按医嘱服药和休息等康复行为。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1)民间医学;(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3)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4)落后习俗;(5)工业化和媒体宣传第八章病人心理病人角色(病人身份):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的情况:1.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求医行为的分类:主动求医行为:人们为治疗疾病、维护健康而主动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通常求医行为) 被动求医行为:是指病人无法和无能力做出求医决定和实施求医行为,而由第三者帮助 代为求医的行为。强制求医行为:指

22、公共卫生机构和病人的监护人为了维护人群和病人的健康和安全而给 予强制性治疗的行为,主要对象是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传染性疾病和精 神病病人。病人的情绪特征:焦虑、抑郁、愤怒第九章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医生的心理特征:1.医生的生存需要;2.接纳、被接纳及尊重、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优越感;5.主宰欲和控制欲;医生所存在的自卑和心理防御机制;7.社会环境对于医生心态的影响医患关系:(1)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2)特点:目的的专一性; 地位的不平衡性;特殊的亲密性;选择的不平等性;情感的中立

23、性; 医患关系的时限性(3)类型:主动-被动型:“父母一婴儿”一一某些特殊病人指导-合作型:“父母-儿童”一一急性病人的医疗过程共同参与型:“成人一成人”慢性疾病且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建立良好医疗关系的基本原则:医患关系应建立在现行法律和法规的框架内;处理好医患之间职业和非职业关系;处理好“移情”和“反移情”的问题;理解和正确应对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应用沟通的技巧沟通的分类:正式和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单项和双向沟通第十章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侠义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24、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 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道易激综合任等。广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 体功能性障碍。诊断原则:A.诊断要点: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时间关系;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B诊断程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行为检查;综合分析。治疗原则:贝心理干预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B.b、身同治原则常见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第十一章异

25、常心理问题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类神经症)异常心理:精神病性、神经症性、其他正常的心理活动: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三大功能:1.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满足生理需要)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满足社会需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心理异常: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 反映的紊乱和歪曲。心理学的区分: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1内省经验标准2.统计学标准3.

26、客观检查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自杀:(1)定义: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分类:1.自杀意念2.自杀未遂3.自杀死亡4.类自杀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的自杀2.躯体障碍为主的疾病导致自杀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杀 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干预:1.真诚的关心2.初步接触3.直接询问4.寻找自杀的原因分析致命危险程度6.分析其支持的资源7.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人格改变: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去躯体疾病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则称之为。(1)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

27、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排除标准: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2)分类:1.偏执性人格障碍:猜疑、偏执,男性较多见。分裂性人格障碍: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情感爆发、行为冲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过分的感情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强迫性人格障碍: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焦虑型人格障碍: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

28、及自卑为特征。依赖性人格障碍:过分依赖为特征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3)形成原因:1.生物学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第十二章心理干预心理干预:(1)定义: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 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2)干预方式:健康促进与预防;预防性干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1)定义: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 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 理的改变,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2)基本原则:信赖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中立原则;保密性原则(3)基本技术:倾听技术;提问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