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_第1页
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_第2页
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_第3页
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_第4页
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安徽省提名工程公示一工程名称: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意见面向农业防灾减灾、脱贫攻坚战略需求,针对沿淮涝渍灾害突出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方案等工程支持下,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按照“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新思路,通过良种良机良法融合、避灾抗灾减灾统筹,开展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18年研究,揭示了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立了农田快速排水工程技术与标准,创新了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抗性评价方法瓶颈,创新了玉米和小麦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在行蓄洪区首创“旱稻-

2、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和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合作奖2项,创造专利10项,作物新品种4个,行业、地方标准11项;2022年以来,技术累计推广3.29亿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系统化解决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难题。中国农学会评价认为成果总体水平国际先进,局部国际领先。工程材料填写标准,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工程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工程简介沿淮地区是指鄂豫皖苏四省淮河沿岸50-80km的大片低洼平原,耕地面积约1.4亿亩,光温水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增产潜力最大的

3、地区之一。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多年平均成灾面积占全国同期的39%,面广、频发、重发的涝渍灾害长期困扰着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增产潜力的提升。针对传统种植模式适应性差、品种涝渍抗性弱、防灾减灾栽培技术缺乏等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方案等工程支持下,历经18年联合攻关,创立了“创新种植结构避灾、增强作物耐渍能力抗灾、调水改土技术减灾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技术,主要创新如下:1.首创沿淮行蓄洪区“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创新了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首次揭示旱稻在该区生态适应性强,率先提出“旱粮调旱稻结构避灾新策略,破解了传统“玉米(大豆)-小麦模式产量低而不稳难题;

4、创造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首创旱稻免耕开沟条播、侧位精准施肥、覆土镇压保墒一体化作业的轻简化精量播种方式,首次明确潮土旱稻旱管补灌的盈亏临界点,制定技术规程4套;新模式较原模式稳产增产、亩增效233.8-423.0元,在该区应用面积占比93.2%。2.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定量评价技术瓶颈,创新了沿淮小麦和玉米“抗涝渍品种+壮株健群栽培抗灾技术体系。揭示小麦孕穗期和玉米三叶期为涝渍害敏感期,期内涝渍危害阈值分别为7天和3天;创立作物涝渍抗性快速判别、能力鉴定和综合评价指数,解决了涝渍抗性快速鉴定和定量评价的难题。自主育成囯审皖麦52等抗涝渍新品种4个,创造立式主动清秸防堵

5、等多功能免耕玉米播种机,创新了夏玉米抢时早播错开敏感期、种肥机同播壮苗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小麦精播降密健壮群体、均氮壮株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使小麦、玉米抗性指数分别平均提高15.2%和20.5%。3.创新涝渍区水土调控减灾理论,创立了区域-农田联动快速工程排水、改土增渗降渍和作物灾后营养补偿快速恢复生理功能等减灾技术。创立沿淮产流与运动波汇流耦合的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层状土入渗理论与算法、潮土/砂姜黑土水力特性转换函数,探明涝渍灾害形成规律和减灾靶标。划分不同等级受灾区域,创立满足作物涝渍灾害阈值的各区农田排水控制指标、技术标准、工程布局优化技术。研制砂姜黑土阻胀增渗除渍刚性-柔性材料耦合

6、模式、秸秆加激发剂错位轮还不同深度全耕层培肥技术,最小化涝渍对土壤功能的损害。创造灾后“补氮-调理剂促生减损技术及其新型机械、产品。工程获得创造专利10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9项,著作3部,论文105篇,作物新品种4个,农机新产品4个,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2项、农机目录2个,为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累计推广3.29亿亩,新增经济效益307.29亿元,引领了涝渍灾区机械化、良种化、轻简化、标准化综合减灾新方向。四客观评价1、工程验收评价科技部组织专家于2022年8月24日对国家科技支撑方案工程“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

7、集成示范2022BADA6B00验收主要意见:提出“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的农业减灾增效生产技术思路,形成不同类型沿淮低洼地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对推进沿淮区域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障经济持续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4类14种适宜于沿淮低洼地的农业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研制和改良了适宜于沿淮地区涝渍灾害的多功能兼用型复合旋耕播种机等新型农机装备10种,建立了轻简化的农机农艺双适应技术体系。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和开发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成果现场测评与评价1谢华安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于2022年10月13日对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100亩机械旱直播旱稻“

8、旱优73号实地测产与评价,表现整齐一致,熟期适中,根本无病虫害,熟相较好,田间无倒伏,实收产量619.21公斤/亩。2程顺和院士和罗锡文院士于2022 年4月3日推荐“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果为安徽省科技进步奖时评价:提出了“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及“压旱扩水、扩稻减豆、以稻治涝的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技术思路,创新了农作物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突破了一批农作物减灾与生产能力协同提升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沿淮地区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成果创新性强、针对性强。3、政府部门应用与评价1农业部将小麦品种“泛麦5号和“皖麦52分别于2022

9、年和2022年、2022年列入全国农业主导品种。2农业部2022年将玉米精量系列播种机、2022年玉米秸秆播种机列入农机补贴目录。3农业部将“玉米涝渍灾后补偿技术列入2022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4水利部公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标准SL4-2022和“农田排水试验标准SL109-20222项水利行业标准;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22-2022年相继公布“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1570-2022等9项地方标准。4、成果鉴定评价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22年1月27日对“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认为:揭示了主要农作物涝渍受灾减产机理,建立了

10、5种作物产量与涝渍指标定量关系模型。成果总体上到达国际先进水平。2安徽省农机局组织专家于2022年12月21日对“3ZF-340型电动玉米中期追肥机鉴定认为:以蓄电池和电动机为动力源,自主开发了电机控制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填补了国内以电力作为动力源的玉米中期追肥作业机械的空白。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22年5月27日对“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稻茬麦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鉴定认为:形成了以“碎草匀铺、反转灭茬、均匀摆播、适时镇压为核心的稻茬麦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整体水平国内领先。5、获科技奖励情况1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

11、应用2022年;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2022年。2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合作奖等同一等奖2项:安徽省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2022年;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2022年。3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二等奖1项:稻茬麦机械匀播全苗壮苗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2022年4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2年,优质专用玉米种质创立关键技术及应用2022年,皖西大别山水稻旱育旱作及间作技术农村科技类1999年。 6、查新结论安徽省科技情报所对本工程进行查新,成果所有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十个方面与所查文献未见相同报道。 五推广应用情况1推广应

12、用情况2022年以来,工程建立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健身抗涝渍栽培等技术先后在安徽、河南、江苏三省沿淮9个市50多个县区应用面积3.29亿亩,其中,“冬小麦-直播旱稻避灾新模式在沿淮行蓄洪区应用面积1752万亩,占该区域的91.9%以上;选育的抗涝渍小麦、玉米新品种共生产销售种子32691万公斤,研制的新农机销售265台套;累计实现间接经济效益295.3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1.99亿元,其中近三年经济效益为138.54亿元。工程在推广应用措施方面了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专业化效劳与合作组织协同的技术推广应用模式。1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介,市级农技推广机构紧协作的推广应

13、用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职能。2研究示范带动。建立示范点45个、核心区12万亩、示范区283万亩、辐射区1285万亩;通过与专业化效劳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大户共建效劳体系或示范点,强化多层次、多类型的专项培训。3产学研协作互动。高校院所研发的新产品通过转让或联合开发由企业生产与应用;企业自主研发、产业化开发与生产销售的新品种,由高校院所辅助配套技术研发。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单位名称应用技术起止时间应用单位联系人/ 应用情况蚌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整体技术成果应用3046万亩,累计增效22亿元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整体技术成果应用5931万亩,累计增效43.34亿元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整

14、体技术成果应用1592万亩,累计增效9.76亿元宿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业局整体技术成果应用4667万亩,累计增效36.26亿元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整体技术成果王敬才应用4127万亩,累计增效32.51亿元信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整体技术成果应用2664万亩,累计增效19.57亿元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整体技术成果张建立应用5956万亩,累计增效53.67亿元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效劳中心整体技术成果解永生应用2484万亩,累计增效17.72亿元淮安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整体技术成果张杰应用2312万亩,累计增效16.26亿元2近三年经济效益 单位:万元人民币自 然 年完成单位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新增利润新增

15、销售额新增利润2022 年8468.21607.572022 年7028.71435.792022 年6943.81498.60累 计22440.74541.96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有关说明:主要包括研发的农作物新品种和新农机,通过合作企业生产和销售产生的经济效益,人品三年累计生产销售泛麦5号、皖麦52小麦品种5609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9986.7万元、利润4016.06万元;生产销售玉米品种安农8号17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162.5万元、利润496.75万元。共生产销售全量秸秆覆盖带状清秸播种机265台套,实现销售收入291.5万元、利润29.15万元。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的有关说明: 注

16、:新增销售额指完成单位技术转让收入及应用单位应用本工程技术所生产的产品或效劳销售额;新增利润指新增销售额扣除相关产品或效劳的本钱、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3社会效益1推动了区域粮食产业科技进步,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和潜力。工程针对沿淮粮食作物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关键性、复杂性重大技术难题,重点在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上突破,创立出农机农艺良种相融合的避灾减灾抗灾系统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使区域机械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同步提升,良种覆盖率有效提高,新模式还改变了传统种植结构、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避灾减灾科技进步奉献率明显提高,使沿淮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潜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为国内外涝渍灾害地区提供了良

17、好的示范样板。2丰富了作物抗逆减灾理论,推动作物栽培学等学科开展。工程针对涝渍主要粮食作物土壤等相互作用规律等难题,开展多学科协作,在作物涝渍抗性机理、涝渍成灾减灾机理、水土调控减灾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善了逆境栽培理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研究生,特别是青年农业科技杰出人才,带动了栽培队伍建设和学科水平的提升。3强化了工程区生态保护示范效应,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开展。涝渍作为影响沿淮地区可持续开展的核心要素,农田工程快速排水、改土调水降渍等涝渍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农田和区域防涝降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控制排水、免耕保墒等技术保护了农田土壤及其养分流失,增加有机质和调土增渗

18、等技术优化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水平,对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和降低空气污染产生了积极作用;选育与筛选的作物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可减少农药使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开展。 4提升了农民科学技术素养和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通过工程各项技术传播应用和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避灾减灾意识和科学种养技术水平,组织培训500余场,发放技术资料和明白纸100余万份,培训农民10万人次;多项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应用,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技术的专业化效劳与应用,提高了组织化程度,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应用避灾减灾新技术、新品种,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率,种粮效益显著提高,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19、。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创造人创造专利有效状态创造专利耕播施肥多功能复合作业播种机械中国ZL202210099660.6第1092344号安徽农业大学陈黎卿、陈余、鲁磊、王莉、夏萍、张明杰、邵克军有效专著淮河流域涝渍灾害及其治理中国ISBN 978-7-03-0436902022第048073号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友贞、胡铁松、蒋尚明、汤广民、储德义等有效创造专利一种免耕电控玉米复式播种机中国ZL202210270544.9第2634640号安徽农业大学朱存玺、陈黎卿、余晓雨、解彬彬、张春玲、蔡联合、邵克军

20、有效创造专利一种秸秆还田方法中国ZL202210362406.9第2135635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丛志、赵金花、张佳宝、赵占辉、蔡太义、丁宁宁、吴其聪、宁琪有效创造专利一种玉米涝渍后生理恢复的生化制剂中国ZL 202210318602.1第1867113号安徽农业大学王成雨、程备久、宋贺、马庆、龙波有效植物品种权皖麦52中国CNA20220615.9第20221925号宿州市种子公司刘良柏、王平信、周庆国有效植物品种权安农8号中国CNA20220956.7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程备久、李猛、陈洪俭、马庆有效地方标准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34/T 15

21、70-2022安徽农业大学武立权、朱德泉、黄义德、谈应权有效地方标准沿淮低洼地小麦防灾减灾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34/T 1569-2022安徽农业大学李金才、魏凤珍、朱德泉、王成雨有效软件著作权沿淮低洼地避灾增效决策支持平台软件中国2022SR008533第0514295号安徽农业大学张友华、程备久等有效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姓 名程备久性别男排名1行政职务校长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工程主持人,总体设计与组织实施。 牵头主持国家支撑方案工程。选育玉米新品种“安农8号,参与玉米涝渍抗性机理、夏玉米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玉米涝渍减灾技术体系集

22、成构建与应用。 主持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1项。获植物新品种权1项,参与获得创造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姓 名张佳宝性别男排 名2行政职务主任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 牵头主持中科院创新工程工程。揭示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立产流与运动波汇流耦合的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风险分区,创新层状土入渗理论与算法;创新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揭示土壤渗透率的主控因子,创立砂姜黑土增渗除渍刚-柔耦合模式,创造秸秆错位轮还全耕层培肥技术。获得授权创造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

23、发表相关论文14篇。姓 名李金才性别男排 名3行政职务院长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 牵头主持国家支撑方案课题1项。构建了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快速精准抗性鉴别评价方法,建立小麦和玉米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冬小麦涝渍减灾抗灾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 主持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1项,参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2,主导制定地方标准1项,参与制定2项,参与出版编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姓 名王友贞性别男排 名4行政职务主任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安徽省水利引用外资办公室完成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对本工程技术创造

24、性奉献: 牵头主持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工程,创立农田“工程排水技术,确定涝渍综合控制指标与标准,构建区域排涝标准计算模型,建立了农田工程排水与农艺调水相结合的综合排涝降渍关键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制定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3篇。姓 名陈黎卿性别男排 名5行政职务副院长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 研制出玉米秸秆移位免耕播种机、履带式电动施肥机等农机装备4台套,参与创立沿淮地区玉米抗灾减灾技术研发与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获得创造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7篇。姓 名顾克军性别男排 名6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25、工作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 创立冬小麦抗涝渍匀播机械装备,创造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参与旱稻涝渍适应性避灾技术体系构建。主持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授权创造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姓 名刘良柏性别男排 名7行政职务总经理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宿州市种子公司完成单位宿州市种子公司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 育成抗条锈病和秆锈病、抗寒、抗倒“皖麦52,建立该品种配套技术体系,并开展了皖麦52品种开发与应用,参与冬小麦涝渍减灾抗灾技术体系构建与集成应用。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姓 名刘万代性别男排 名

26、8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完成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 参与耐渍小麦种质和品种的筛选,负责抗涝渍小麦品种在河南省沿淮麦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参与小麦减灾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育成小麦品种“豫麦416,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姓 名蔡德军性别男排 名9行政职务副处长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参与工程整体设计、工程管理工作,参与沿淮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示范与应用。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姓 名武立权性别男排 名10行政职务副院长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

27、位安徽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对本工程技术创造性奉献: 建立了旱稻“机直播旱管轻简化避灾栽培技术, 集成构建了旱稻涝渍适应性避灾技术体系,并推广与应用。制定地方标准3项。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及创新推广奉献第一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工程主持完成单位,负责工程整体设计及实施。 1、突破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抗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小麦、玉米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 2、首创行蓄洪区“旱稻-冬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及配套,创新旱稻“机直播旱管轻简化避灾栽培技术; 3、集成创新沿淮小麦、玉米、旱稻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4、负责成果整体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5、主持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

28、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推广合作奖2项。获得创造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5项,审定品种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著作2部。第二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程协作完成单位。1.揭示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立产流与运动波汇流耦合的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风险分区,创新层状土入渗理论与算法; 2.创新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揭示土壤渗透率的主控因子,创立砂姜黑土增渗除渍刚-柔耦合模式,创造秸秆错位轮还全耕层培肥技术。3、获得授权创造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相关论文14篇。第三完成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协作

29、完成单位。1、创立农田“工程排水技术,确定涝渍综合控制指标与标准,构建区域排涝标准计算模型,建立了农田工程排水与农艺调水相结合的综合排涝降渍关键技术。2、主持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与应用专著1部,制定行业标准2项,发表相关论文4篇。第四完成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工程协作完成单位。 1、选育高产优质耐渍小麦新品种豫农416; 2、协助开展作物减灾避灾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统筹河南沿淮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第五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程协作完成单位。 1、参与冬小麦精准匀播抗涝渍栽培技术研究;创造了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 2、协助主持单位开展小麦减灾避灾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统筹江苏沿淮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3、主持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授权创造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第六完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工程协作完成单位。 1、参与完成作物涝渍抗性品种筛选,玉米、小麦涝渍减灾技术体系构建及集成应用; 2、协助主持单位开展玉米、小麦减灾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3、制定地方标准2项,参与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推广合作奖1项。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自1999年,该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围绕旱稻旱作、沿淮地区作物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