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知识点总结之主观责任要件_第1页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主观责任要件_第2页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主观责任要件_第3页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主观责任要件_第4页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主观责任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法知识点总结之主观责任要件(六)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 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 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事实认识错误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 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 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2/5)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入死

2、亡,应择一重罪处罚【答案】A【解析】(1)本案中存在对象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两种事实认识错误情形。甲故意杀人时,误将 自己的父亲认为是仇人林某,是同类对象认识错误,按法定符合说不影响既遂的成立。客 观上杀死的方法是使他人受惊吓心脏病发作死亡,属被害人特异体质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应认定死亡结果与开枪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这种具体因果流程与预设的射击杀死的因果 流程不同,属于不重要的因果流程(因果机制)偏离,但并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两者 结合,全案应认为是故意杀人既遂。(2)事实上,本案还有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按照犯罪构成理论,甲客观上实施了杀人 行为,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人死的结果与实行行为之间具

3、有因果关系,故而认定为故意 杀人既遂。2、甲在乙骑摩托车必经的偏僻路段精心设置路障,欲让乙摔死。丙得知甲的杀人计划 后,诱骗仇人丁骑车经过该路段,丁果真摔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 的?(2015/2/56)(ABCD)甲的行为和丁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有罪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丙对自己的行为无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丙利用甲的行为造成丁死亡,可能成立间接正犯【解析】本题考查认识错误的分类和处理、间接正犯。就甲的行为而言:(1)甲实施了杀人行为,有侵害乙的可能,但导致了丁死亡,系同类 对象认识错误;丁死亡系甲设置路障导致,甲的行为和丁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按通说 法定

4、符合说,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A、B选项说法正确。就乙的行为而言:(1)丙利用甲的行为造成丁死亡,因没有共犯意思,不构成共同犯罪 (也不是片面共犯);丙成立间接正犯,系(直接)正犯之后的(间接)正犯。事实上, 认为丙诱骗丁,利用被害人丁的行为致丁死亡,也可认为是间接正犯。(2)丙主观上想 杀丁,而实际杀死了丁,无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D选项说法正确。3、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2/7 )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 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

5、说,甲的行为都 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 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答案】A【疑难辨析】本题考查认识错误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涉及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区分、具体符合说与法 定符合说、事前的故意(概括故意)、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共同 犯罪中认识错误类别的区分。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和一定难度。【解析】A选项,甲在拨错号码后,实施诈骗实行行为时,将客观上被诈骗的丙误认为是主观上想 诈骗的乙,系同类对象认识错误(具体错误),诈骗行为与取财

6、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成立诈骗罪既遂。A选项说法正确。注意: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判断方法非常简单,应 从行为人主观认识出发,看其主观认为的对象(先看行为人主观上认为的对象为何),是 否与实际对象相符(再看客观对象为何)。行为人主观认为的对象(A对象)与实际对象 (B对象)不符,是对象(认识)错误;行为人主观认为的对象(A对象)与实际对象(A 对象)相符,只不过实际造成另外对象的损害(B对象受损),是打击错误。考生之所以 弄混,往往并不在于标准不清楚,而在于命题中叙述的案情有歧义。B选项,同类打击认识错误,按法定符合说,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按具体符合说,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乙

7、)、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丙),系想象竞合。B 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事前的故意(概括故意、韦伯故意)即因果关系错误中的结果延后发生,属 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C选项中的抽象的事实 认识错误说法错误。D选项,教唆犯甲主观上想杀的是吴某,客观上拿的也是吴某照片,并未认错对象,教唆 犯甲是同类对象打击错误(具体错误);实行犯乙主观上想杀的是吴某,客观上误将王某 当吴某,认错了对象,实行犯乙是同类对象认识错误(具体错误)。D选项说法错误。关于认识错误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11/2/53)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

8、这是方法错 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乙准备使被害人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 的安眠药死亡。这是构成要件提前实现,乙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丙打算将含有毒药的巧克力寄给王某,但因写错地址而寄给了汪某,汪某吃后死亡。这 既不是对象错误,也不是方法错误,丙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口.丁误将生父当作仇人杀害。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都认为丁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答案】AC【疑难解析】本题考查认识错误的分类和处理规则。最难的选项为选项D,即对于同类对象认识错误, 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如何判断的问题。对于同类对象打击错误,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 合说结论不同;对于同类对象

9、认识错误,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结论相同。【解析】A选项,系因果关系错误中的具体流程偏离,而不是方法错误,成立故意杀人既遂。A选 项说法错误。B选项,系因果关系错误中的构成要件提前实现,成立故意杀人既遂。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行为人主观上意欲侵害的对象与客观上侵害到的对象不一致,肯定存在认识错误。行为人在实施寄送毒药侵害行为当时,错误原因是因如手抖不小心写错地址,主 观上想写的地址是王某,主观上即认为侵害对象是王某,没有觉察到自己写成了汪某;行 为人是因手法偏差(类似于开枪时未瞄准)导致错误,应将行为人的错误认定为打击错误(方法错误如果其错误原因在于:主观想写的地址是汪某的地址,认为地址没有

10、写错, 只是误将客观上被侵害到的汪某该人,认为是其主观上想要侵害的王某,这才是对象错 误。无论如何理解,均为同类错误(具体错误),按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选 项说既不是对象错误,也不是方法错误,说法错误。对于本选项,考生之所以弄混,并不在于区分标准不清楚,而在于命题中叙述的案情有歧义。D选项,此为同类对象认识错误(具体错误),按法定符合说,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结 果杀死了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按具体符合说,丁对仇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生 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仍为故意杀人罪既遂。故按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都 认为丁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D选项说法正确。甲与乙因情生仇。

11、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 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关 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10/2/54)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象认识错误。甲欲故意伤害乙,误将乙的哥哥认为是乙而伤害,系同类对象认 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故意伤害罪的对象是人,乙的哥哥和乙虽是不同的人,但均是 故意伤害罪的对

12、象,只要甲认识到了对象是人,即认为具有伤害的故意。故而,甲对乙的 哥哥也成立故意伤害罪。乙未受伤,故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未遂;乙的哥哥受重伤, 故甲对乙的哥哥也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既遂。选项A错误之处在于过失二字,选项B的 错误在于方法二字,选项C的错误也在于过失二字,选项D的错误在于不存在 任何认识错误,主观心态以行为时的心态认定,甲在实施打伤乙哥哥的行为当时确有误 认,只是在实施完毕后发现错误表示不反对,行为当时显然存在认识错误。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 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

13、8/2/3)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 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入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答案】C【解析】本案属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结果提前实现的情况。行为人在实施第一动作(投安眠药时) 已具有法益侵害性(存在具体危险),是着手实行行为,因此是实行行为造成了死亡结果, 古攵应认定为犯罪既遂。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2/54)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答案】AD【解析】本题属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的事前的故意(概括故意、韦伯故意),即结果延后发生, 将两个动作(杀人和抛尸)视为一个整体行为,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 是正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