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38张)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38张)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38张)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38张)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38张)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3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历 史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课标要求1.通过戊戌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2)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托古改制、传播西学(3)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

2、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高潮百日维新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3.影响(1)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

3、用。4.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思考: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有何影响?提示 康有为的这两篇著作将孔子树立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结论要语 辨一辨(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公车上书”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4、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是谋求思想变革的一次尝试。()提示 戊戌变法是谋求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4)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开启事件,分别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兴起,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过程(1)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

5、的举措。(3)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人民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5)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3.评价(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图片“义和团揭帖”,思考其有何史料价值。提示 揭帖是义和团留下的文献中最主要、最流行的一种形式,对于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动员方式、斗争方式及对象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6、结论要语 辨一辨(1)“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清政府的“剿”“抚”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控制、利用以达到消灭之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政府的统治。()(3)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国走向进步。()提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根本原因: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过程(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第一批联军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

7、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奕劻与李鸿章与列强议和。(5)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6)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3.结果: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9月。(2)内容(3)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

8、思考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提示 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历史概念 判一判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情境探究视角1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材料戊戌期间,上海除已有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1898年5月11日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就是明证。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江浙地区维

9、新变法的特点。提示 特点:报刊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注意动员底层社会民众;即便有政变影响,也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连续性。视角2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材料甲午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因此,他们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10、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提示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方法突破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应用体验【例1】(2022安徽宣城高二期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C)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解析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

11、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故选C项;戊戌变法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它没有阻止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排除A项;戊戌变法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依然存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排除D项。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2021浙江学业水平)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A.发动“公车上书”B.颁布“明定国是”诏书C.签订马关条约D.创办京师大学堂解析 19世纪末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A项正确;“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是维新运动高潮,排

12、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排除C项;创办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排除D项。2.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D)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维新变法的背景指的是民族危机加重、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排除A项;维新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具体的变法内容,排除C项。主题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情境探究视角东南互保材料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

13、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向各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提示 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方法突破近代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应用体验【例2】(2022江苏高三期

14、中联考)下图是1901年西方杂志发表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人的觉醒)对此解读正确的是(B)A.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中国的民族意识引起列强的担忧C.漫画内容脱离实际且缺乏可信度D.列强团结一致应对中国人民反抗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中国人民的反抗引起了列强的担忧,材料中的漫画正是对此的解读,故选B项;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项;该漫画绘制时间正好在义和团运动后,符合当时实际具有可信度,排除C项;列强之间有着各自的对华利益需求,D项“团结一致”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 1.(2021贵州学业水平)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A.反抗外来侵略 B.“中体西用” C.追求民主共和 D.“扶清灭洋”解析 材料中的内容分别是黄海海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