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秀教师师的源为成网长芝路o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营山教师进修校曹琎前言:名师的启示1、裘法祖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中科院院士,医学家、教育家)做人要知足。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财富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心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每个人都应知道。人要知足,是良好的、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和和谐的人生的基石。不知足的人,不管你家是有万贯家财,还是只有一所小房,分家时都会闹得亲人反目,打得头破血流。知足的人,即使家境贫寒,下岗待业,也能保持“知足常乐”的正确心态,做事知不足。既要看到成绩,更要找准问题。许多人事后总结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总是只看到成绩,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总认
2、为自己比别人要强,看不到自己的工作不足,爱对别人的工作评头论足。敢于正视问题,树立正确态度。有的人在总结时爱听表扬意见,不爱听批评意见,一有人批评就蹦高、记仇,寻找客观原因,反驳贬低他人,老虎屁股摸不得。这种听到表扬虚心,听到批评闹心的人,不能正视自己存在的不足,是一种错误对待人生的态度。持续不断改进,不断超越自我。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持续改进自己升上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超越昨天的自我,使自己在人生的轨迹上不断的进步!做学问知不足。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识渊博。“活到老,学到老。”60多年的教育生涯,60多年的艰苦探索,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从没有一天停
3、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的教育。2、于漪老师的追求: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已是83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于漪用这句话不仅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不愧于师者的楷模。“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青年教师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于漪,是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是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是与时俱进的完美体现者。于漪的语文课令所有学生折服。她那极富激
4、情的讲课,奠定了她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界一代情感派大师的地位;是啊,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有瞬间的精彩!教师的成长规律:老师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走向成熟)创新,高原期或停滞或创新。唯有创新与不断追求才能成长为优秀教师,完整的教师生涯应该是这样完整。李海林老师的“教师二次发展论”,他认为老师在第一次发展后会迎来高原期,同时伴随“高原反应”倦怠,思维定势,创新感到困难,假性饱和等等。经历后,再进入二次发展。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次专业成长是不够的,第一次是自发的。两次成长是“质”的不同。第一次成长是经验的积累,第二次重要靠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一次主要表现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
5、是思维方式,起决定性的。那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呢?有句口号,我表示质疑,那就是“打造名师,争创名校”。打造名师真的有道理吗?名师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是打造的吗?我的结论,名师是“修炼”出来。它们之间差别在哪里?一个多半是靠外界的力量,要在长期的学术修炼中成长起来的。比如,于漪老师:我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她的一课三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修炼”历程,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成长之路。记住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修炼自己的优秀教师成长之路。正文: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一、愿景修炼不断追求
6、卓越行者二、学术修炼提升学术修养学者三、心智修炼善于理性思考智者如果能达成,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了。接下来我来谈谈这三方面的成长之路。一、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愿景:所向往的前景。该词以前在港台地区使用较多。它最初出现在大陆,是在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原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会谈公报中,后收录于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愿景是人们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关于愿景的话题现在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了。对个人来说,愿景就是个人在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愿景必须是共同的。
7、共同的愿景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不是非议“优秀”,而是说一种自满的心态。英国作家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当代诗人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1、优秀教师必经三境界。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
8、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我们做教师的,也需要有这三种境界。【案例一】: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卢雁红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发现一个人的发展是分阶段,有轨迹的,若要有一个飞跃,就需要不断地寻求自我超越的平台,而理论学习是超越的翼翅。她1986年参加工作,1988年被评为省教坛新秀,此后近十年的时间,虽然不断地开公开课,但始终是在教研员及老教师们的扶持中一路走下来的,她说平时几乎不看教育类的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书籍,最多查一点教学
9、设计作为借鉴。当时她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因为频频得奖,甚至已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直到那个故事发生。1995年上学期期末,她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省小语会的年会中承担一个上课的任务。为了让自己的课设计得有新意,有内涵,暑假里,她找来了上百本教学杂志,潜心研究。她一改以往只看教学设计的思路,而专挑头版的专家文章细细阅读。她突然发现,语文教学还有那么多的讲究,语言学习还有那么多的规律,做一个教师还需要那么多的底蕴,实际上她连登山的路径都没有找到,何谈“一览众山小”啊!她越想越怕,越读越急,反而有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就这样,她读完了杂志,又读其他的语文教育书籍,一个
10、暑假,做了厚厚一大本学习笔记。根据新的理解,她设计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教案送交教研员审阅,居然一审通过!她欣喜万分这在她数十次的开课经历中还是头一回。在那次活动中,她讲课的表现也特别出色,清晰明了,有理论高度,有自己的见解,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称赞。这段经历,尽管让她尝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辛劳,但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她终于有了进入王国维所说的治学三境界的欲望,终于知道了做学问,应该如何沉下去!于是,她一头扎进了书海,不断地用书中的理论来梳理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在反思中研究,一个没有个人思想的教书匠,终于开始向研究型教师迈进。可以说是这件小事改变了她的学习方式
11、、生存方式。她常想,要是没有那一次的顿悟,她可能就是那一现的昙花,早已流于平庸;要是她能早几年悟到这一切,那她将更早地起航,画出更美的人生轨迹。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名师的产生是追求卓越的结果。”所谓“追求卓越”,并不是追求最好,而是追求更好,即不断地超越自我,是啊,教师的成功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功。其实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远着呢?比如我们高考中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寥寥无几,我们分析原因: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我们想: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若由人以渔。老子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句意:给别人鱼,不如教别人打鱼的技术;引申意:给予解决问题的
12、东西不如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教育,它的积极意义自然不言自明。但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授人以渔未必能解人一生之需。其实,无论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知识由教师传给学生。所以我们要授人以渔,不若由人以渔。在教学中,除了授人以渔,还要由人以渔。因为,知识有可教的部分,也有不可教的部分,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对于不可教的部分,只能由学生亲自去操作、使用、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称为隐性学习。教育应该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由人以渔,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去体验、发现、研究。由人以渔提倡整体学习,而不是拘泥于细节学习。学
13、生在“主题式学习”、“课题式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整体”体验问题,附带地拥有细节知识。真正有作用的经验是主动的、个人的经验,只有当学生亲身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的思维。在由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一个学习者,而学生也是一位教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放手让学生“亲历”知识,让学生在“主题式学习”、“课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整体”地体验“问题”,并附带的拥有“细节”知识。无论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自己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所以我们要从“优教”变成“优学”啊。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之教才是最高明的教。【案例二】:文档
14、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王老师出差一周,同年段的年轻教师为王老师班教了大瀑布的葬礼。王老师出差回来,想检验一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师:大瀑布原来是什么样的?如今又是什么样的?生:大瀑布原来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在30公里外,瀑布的响声还清晰可闻。生:如今大瀑布逐渐枯竭,即使在汛期,也不见夕日雄奇的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
15、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师追问:如今大瀑布“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这里的的“形容”和“枯槁”各是什么意思?生:“形容”是指大瀑布的形态和样子。师:那“枯槁”呢?生:(全班同学愣住了,一时回答不上来。)师:想一想啊!生:(还是回答不出来。)生:“老师课堂上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不知道。”师:你们可以自学,实在不会的还可以问老师。难道你们只知道老师告诉你的知识?如果没有老师,你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你们应该学会自主学习,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现成的答案!生:全班哑然。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查找词典等工具书。师(点点头):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你的方法学习嘛!生(沉思
16、了片刻):“枯槁”就是形容一个人面容憔悴,十分难看。这里是指大瀑布失去往日的风采,即将枯竭,没有什么可观赏的。师(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得真好!你能够运用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你已经学会了学习!老师相信你会学得很好。反思:传统的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的教学方式,使不少学生变得不会思考,不会学习,总是等待老师给予现成的答案,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不良的习惯。他们只会坐享其成,自己却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老师有教,我就会,老师没教,我就不会,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新课程要求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教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
17、,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更有意义。下面我们来看某中学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是不是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都这样才最好?古代的教育家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也就是说没有一种不变的万能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适当的选择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同样,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因此我们不能将教学模式固定化、僵化,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同时还是一门艺术。因此在利用各种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时,要避免下面一些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倾向。(1)只追
18、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而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原型认识不清,在没有抓住实质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简化。(2)在某些教育理论的大旗下,孤立、僵硬地使用教学模式,不注意适用条件,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3)对模型不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检验,单纯凭经验盲目乐观,不求变化。我们在强调教学模式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用模式方法研究教学的局限性,不要作茧自缚。就像物理定律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出的规律,其必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一样,而要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综合运用几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模式时,应当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从“教学有模,
19、但无定模,贵在得模”到“无模之模,乃为至模”,以真正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收到实效。2、教师人生发展的“关键词”。教师的人生是漫长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我反思,我的3到5年靠什么教学,更多的是教学技能吧;5到10年呢,教学经验吧;5到15年呢,教学艺术的积累和研究吧;15到20年呢,应该是教学哲学来支撑吧;20年以上呢,应该是教育信念。这些关键词的变化其实是追求目标的提升,这样教师的发展才会不断的提升。那就是“教育信念”。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需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教育者需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
20、。让我想起了泰迪的故事再透过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育文字,不难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教育情怀:以完全人格的培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儿童本位的悉心呵护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教育作为目的的、有信仰的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方法。那么,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级教师比比皆是的现代化学校,缺乏的是师资吗?不是。缺乏的是英明的体制管理吗?也不是。掩卷反思,“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在脑中徘徊,是啊,把教学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以教育为功利者,可谓不乏其人,而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拥有高远,宽厚,深切而又踏实的教育情怀的人,实在是不够啊!当然,对教育的思考还要贴近时代的要
21、求,贴近人类文化所孕育的教育理想。对于教育知识而言,固然可以改头换面,推倒重来,但对于教育的精神根底而言,则只能是渐进的,血脉相承的。无疑这是一种“宗教情怀”,这是神圣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一种对事业的终极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一天都朝此迈进,不敢懈怠。说到底,这是一种教育情怀!【案例三】:尽管80多高龄,于漪老师依然“一身正气”地坚守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面对12个年级的全部语文教材和教参,她都字斟句酌地伏案审阅;“语文名师基地”“德育实训基地”,她都呕心沥血地悉心操持;她要进很多课堂,并给予指导;她要读很多论文,并作出评判;她要接很多电话,并给予教师、家长、学生各种帮助这竟是一个耄耋老人
22、每天的工作状态,她乐此不疲,“我愿意坚守,这是人生的使命”。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地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有人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于漪这60多年来,靠什么支撑她不断探索教育?那就是她的教学理想。高山仰止,我心向往之。司马迁说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山:比喻高尚的
23、品德。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要有教学理想,如果一辈子做教育工作的苦役,那是悲哀的。理想的教育是无人可及的,教育的理想却应人皆有之。我们探寻教学境界的现实意义,正是在于对它不懈追求和无限逼近的过程之中。【案例四】: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汤尧先生给“高访班”学员上课时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三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做一个人,然后是做一个有意义的人,最后是做一个有意义而快乐的人。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主任、省特级教师王晓红王晓红深以为然。
24、她认为教育是促进人成长发展的重要路径,她的教育理想是“把人当人,让人像人”,教师和学生都是凡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物化”,当成是没有感觉的机器,可以任教师摆布同时,也不能自我“神化”。教师作为一个全人,就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教师一旦意识到自身的工作不只是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不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学,同时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一项内容,就有了自我成长的需求,就会钻研教材,获得各种新知识、掌握各种新技能,不断进取,学会终身学习,从而永葆“职业青春”。教育不仅要让人健康地活着,还要活得精彩。学生是教师生命旅程中一个有意思的伴侣,彼此的成长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她一直记得她在嘉兴一中当班主任时,她家的电话常常
25、是学生热线,特别是高考前一天晚上。她告诉学生无论几点钟,谁要是紧张都可以给她电话。因此,她学习过许多抗焦虑的心理生理知识,安慰过许多焦虑无助的考生,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对策,这些对她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帮助。王老师认为教师具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关注自身的学习提高,还会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和各种创新活动中,因为,教学活动要提高师生共同的生命质量,就必须有不同凡响的创意和超越。生活的质量主要来自于精神,精神需要精神的熏陶。要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活力,让教学体现生命的意义,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活力而有意义的人。随着新课程实验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形象和职业感受有了许多新的内容
26、,“与学生共同成长”就是其中之一,教师一旦有这样的职业感受,就能体会到生命课堂的鲜活,快乐和丰富多彩,就会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寻找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表达生命内质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克服职业的倦怠感,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教育者的幸福就在于永远能和学生一起成长,现代教师的生命“蜡烛”在照亮别人时,也照亮了自己。“教书就等于教自己”,这是教师自我完善的一句口号,而优秀教师正是在完善学生的同时达到了自我完善。因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是教育目标,优秀教师的成长是有意义的,优秀教师的成长是快乐的。二、学术修炼提升学术修养目前的一个论断:学者化名师的成功之
27、路。学者型的老师的特征是:丰厚的学术功底,全面的信息素养,强烈的课题意识。教师的提升学术修养之道要做好这些工作: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有底气扎实的专业知识;2、有眼界宽广的学科视域;3、有根基丰厚的文化底蕴。1、有底气扎实的专业知识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舒尔曼(L.Shulman)和他的同事启动了一个名为“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计划,提出了一个教师知识分析的理论框架: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学任务的内容知识,简称PCK)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简称。
28、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PCK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PCK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教师特有的“转化”的智能,即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学科教学智能。通过实证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PCK发展二历练+反思+交流【案例五】:这是于漪的一堂经典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
29、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
30、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教学界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机智,高超教学技能,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2、有眼界宽广的学科视域一位教师的教学内涵是否深厚,往往取决于他的学科视域有多宽广.学科知识的两种形态:既要关注知识的学术形态,更要开发知识的教育形态3、有根基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多向向书本学习,做到文理相容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看什么书?只看专业书籍算吗?什么是恩格尔系数?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率被称为
31、恩格尔定律,反应这一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X100%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
32、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消费结构联想到教师自己的结构,我们的“恩格尔教育系数”是多少?【案例六】:一位网友发了一个帖:我曾见到一名数学教师,很有敬业精神,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中学难题。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报纸,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一年也翻不了几回,图书馆难得光顾,影视几乎不看,他觉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
33、些上面。可是他的教学很一般,学生反映也不太好。对此,他不解。请问,为什么他“好心没得好报”?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教师吗?由此,我很自然地想起一个非常“时兴”的名词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百分比):一个家庭或国家收入越少,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那部分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般情况下,系数越大,就越贫穷;系数越小,就越富有。网友提出的问题至此豁然开朗:原来,该数学教师“收(取得的成绩及学生反映)支(个人追求与付出)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个“贫困户”;以他的“贫困”来面对知识信息越来越富有的学生,应对他们有形无形的挑战,自然不能“胜似闲庭信步”,不会受到热烈欢迎,他也难入“好教师”之列。这样说
34、,或许会招致一些读者、网友的质疑和反对:该教师为了教好数学,可谓心无旁骛,殚精竭虑。他在本学科领域,也有了较高造诣,较深积淀,他又“何贫之有”?顾名思义,数学教师就是教数学的,数学教学是他的本职工作,谋生手段,更通俗地说,是他的“饭碗”,也可以比喻为所谓的“食物”。“民以食为天”,这对他当然是“命根所系”,非常重要。但不管“食物”多么丰盛气派,不管“饭碗”多么精致昂贵,如果它(们)在他的“拥有”中占了绝大部分的份额,甚至成了“惟一”,那么他注定与“富”字无缘。大概谁也不会捧着一只玲珑剔透的金碗抑或一碗至美无比的佳肴去要求跻身“福布斯”(财富)排名榜的;易言之,仅仅拥有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此外
35、一切都知之甚少乃至了无所知的人,也没有资格塑就一尊“优秀教师”的“金身”,更遑论“学科专家”!当代教育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前喻(前辈“告知”后生)教育”,而越来越表现出“互喻教育”乃至“后喻教育”的倾向。几年之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研究的结论表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这种影响,懵里懵懂地让孩子们牵着鼻子走,而应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策应,去学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精于学科、立足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知识和智慧外延,尽力降低(较为扎实巩固的)学科知能在个人知能整体结构中的“百分比”,使“恩
36、格尔系数”渐渐变小,小之又小。这是学科教育之需(它本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一学科有赖于他学科的“帮衬”和支撑;另一方面,学科间的“兼容性”也在与日俱增),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取得“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资格之需(“首席”的位置不会为“没有准备的人”空留),也是丰富个人精神生活、重建精神家园之需(埋首故纸、目不窥园、单调乏“味”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应有的形象)一想起“恩格尔系数”,也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而是处在大脑皮层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能工巧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
37、相互接触,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是结构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有差异。”所以我们要“亲近”理论,我们的突破需要理论的支撑。实践证明:教师要实现高位突破,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和支撑,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觉得理论没有用,是因为你没有去用。古人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古人做学问局势从普遍性和操作性两方面去做了。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实用的教学技艺,还要研究理论,要多看杂书,教师要成为“杂家”。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怀特海的答案:
38、因为那里有希腊的悲剧,罗马的法律和中世纪的信仰。正是这些基本的人文素养,融合并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心态与理性精神,从而极大地推进了西方科学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而言,科学与人文不可以分开。我们老师也要文理兼修,文理相融。科学与人文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割裂或偏废.学校教育好比一盘磨:上磨是科学,底磨是人文,磨心是哲学。现在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是很明确的:理科教师有人文素养,文科教师有科学素养。所有教师都有哲学头脑.陆游也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里我也很有体会。我去看生物书,种细胞到成熟体一课,胚胎发育就是生物重演。我就联想到了我的教学,我们的教学不是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吗?即“未知到
39、真知”,这不也是教学重演吗?所以,我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杂书对我的启发。这是偶然,但这也是必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的地方很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不可以克隆的。只有“杂交”才有优势。不可照办模式,要跳出,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终要靠自己个性化的发展,您没有个性,便不是真正的优秀老师。三、心智修炼:善于理性思考。一则寓言的隐喻:有个老和尚叫小和尚去云游,给了他一把雨伞遮蔽风雨,给了他一个包袱存放物品,嘱咐他:“你不要弄丢了!”。那个小和尚有点痴呆,老和尚就教他念口诀:“雨伞、包袱、我”,“雨伞、包袱、我”后来小和尚跌了一跤,爬起来,看看手中雨伞还在,摸摸背上包袱也在,就是找不到“我”
40、!于是他大哭,一个路人问他为何哭?小和尚说他把“我”丢了!那人摸摸他的光头说:“这不就是你吗?”他才恍然大悟,破涕为笑。许多教师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某些一线教师的困惑:学过的新课程理念,为什么一到教学中就走样?结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关键就在于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在于教师善于理性思考。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它缄默不语,但植根于教师的心灵深处。它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1、新课改呼唤理性的思维方式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多动症和浮肿病。吕型伟说:“这一场改革如果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是出在这两种病。”一些老师以为课改就是喊几句时髦口号,搞一些教学形
41、式的革新,而不必顾及教学实质与实效,于是轰轰烈烈在口头上,忙忙碌碌在表面上。“多动症”,因一味追求综合引发构建综合性的课程新体系是本次课改的新取向。于是,老师们教学时都特别注意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努力打破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试图通过艺术活动、科学实验等手段来活化语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出发点很好,可惜很多时候未考虑语文教学这个实际对象,一味追求“综合”却忘了语文自己的使命。如一位老师教学云房子,又是让学生找伙伴画“云房子”,又是扮小鸟飞进“云房子”,大半节课,学生都在画画、唱歌、跳舞、表演,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可就是静不下来识字、阅读、写作,直到下课
42、,很多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流利。像这样为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语文教学怎会不思“多动症”?怎会不在喧宾夺主的吵闹喧嚣中迷失自己?“浮肿病”,因过度拓展资源引发以往的语文课程在内容上“窄”,在途径上“封闭”,教师只能“教教材”。为克服教科书所承载的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滞后性,为改变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现状,新课程鼓励老师开发、利用好相关课程资源。结果,不少老师忽视对课文的研读,忽略对识字写字、阅读课文等教学环节时间的保证,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的课程资源。如一位老师教学卜算子咏梅,课文才象征性地读了两遍,学生还未进入诗人创设的意境,就忙着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文。古代的,现代的,诗
43、歌,散文,一首接一首,一篇接一篇,一堂课就这样在资料的目不暇接中过去了。这种过于“浮肿”、不切实际、不讲实效的语文课除了让学生养成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的不良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感悟、鉴赏语言,增加文化积淀有何益处?思考: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里?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什么目标会偏移?你走极端也好,走形式也好,你一定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我想讲讲如何进行理性思考:一是加强辨证思考,全方位看问题正确处理课改的若干矛盾。课改中的几对矛盾一一自主与指导(教学关系);探究与接受(学习方式);预设与生成(教学设计);继承与创新(改革范式);课改与高考(教学现实),如: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古人的
44、“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的“出口转内销”现象,传统的东西在国外视作珍宝,并加以深入研究。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了。对“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再分析,老路也可能是正确的路,这或许是一种“自愈”的现象。老的东西多一分清醒。“中庸之道”,东方文化的大智慧。顾泠沅给寻找中间地带一书(朱向阳著)的题词,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不走极端而集大成的智慧。二是学会哲学思考,回到原点看问题。哲学思维真重要,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E.奈勒:“哪些不恩那个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校阅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2、我谈谈对若干教学本源问题的思考:1)为何教?价值观我为什么
45、教物理、化学?回答:为知识而教,为学科而教,为学生而教!学习物理、化学有什么用?回答:物理、化学是有用的,物理、化学也是无用的,学习物理、化学最终是有用的。(它们是科学,它们是智慧,它们是文化,要不要学?)无用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正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之所在。物理、化学的有用是通过无用来实现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就这样我的教学眼光就超脱出来了,我就敢于说这样的话,我要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一些“无用”的知识。对学生发展有好处的,就应该讲,眼界决定你的境界。北京四中的校训“大气成就大器”,它冲破了学科的局限性,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好的。“争胜无名局,争分无名师”(姜水根),不要假性的成长。2)
46、为谁教?(学生观)3)教什么?(课程观)4)怎么教?(教学观)【案例七】:美中课堂教学的差异美国的课堂:学生们围成一圈坐着,各种姿势的都有,甚至有几个孩子坐在地上,而不是椅子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在下面其嘴八舌的,没有举手的。中国的课堂:孩子们腰板挺直了,双手背在背后,两脚放好。老师讲课,没人说话。提问时,学生以同样的姿势举手发言。如果谁没举手就开始发言,中国老师称之为“接茬”,其实,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在积极思考,认真听讲的。老师也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然而,他却被老师斥责,或者惩罚。在以后的学习中,他开始”沉默“了。赴美国考察初级教育:上个世纪,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
47、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
48、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美国教育考察团的回访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
49、则没有。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颇有讽刺意味的对比: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反思(孔子讲学图),这是不是真正的教育,是不是教学只能是这样子呢?案例八】一位历史老师设计了一道探究题:孔子讲学图能反映
50、孔子哪些思想主张或历史贡献?要求:几个人一组相互讨论,并把结果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探究: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姚璐、汪媛媛、钱婷认为:(1)孔子在提问一个学生,说明他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懂。(2)在外面上课,说明孔子能把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3)有几个弟子正在讨论,说明孔子告诉他们“学而不思则罔”。(4)老师坐着学生跪着,说明当时很讲究“礼”。(5)有个弟子坐在席上,说明孔子有“爱人”的观念。刘玉俊、周杨、吴蕾认为:(1)在大树下上课,没有教室,说明孔子办的是私学。(2)孔子位于图的中心,而且学生对孔子行跪礼,说明当时重视“礼”。(3)学生年龄有较大悬殊,这符合“有教无类”的原则。(
51、4)孔子坐在高处,表明他的地位很高。王芳、朱立维、俞典认为:(1)学生面向老师跪着,说明孔子很受尊敬。(2)孔子周围有许多学生,说明当时儒学的影响很大。(3)孔子表情温和主张以德服人。(4)从学生的年龄看,有的年龄较大有教无类。雷莉、陈韬、周超认为:(1)学生围着孔子坐,说明社会对教师的尊重。(2)有几个学生交头接耳,说明孔子倡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3)在室外大树下上课,说明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王厦、尹祥飞、姜东辉认为:孔子在户外上课,将教育融于自然,便于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利于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事物,也体现了“仁”的思想。董玮、许
52、毅先、王磊、李东浩认为:(1)在室外上课,学生坐成一个矩形,有“天圆地方”的意思,孔子借以教育弟子要有宽广的胸怀。(2)从座位安排来看,当时很讲究“礼”。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学生没有书本,上课不需要记笔记,孔子也不布置作业。刘佳、谢红、李婧认为:(1)把孔子置于图的中心,且孔子身材魁梧,头颅较大,反映了孔子有“等级”观念。(2)孔子前面跪着一弟子,单独接受老师教诲,反映了“因材施教”的主张。(3)教学在室外树下进行,利于感受自然,也便于师生交流。周婷、金凤认为:(1)弟子年龄大小不同,穿的衣服质量也不相同,说明“有教无类”。(2)学生围着孔子左、
53、右、后面坐着,有问题的学生坐前面,便于老师配合手势来解答。(3)师生都席地而坐,体现了“仁”与“礼”的思想,含有平等的观念。姜怡、颜佳敏、郑超认为:(1)在河流边讲课,说明孔子办学时间较长,有句话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2)孔子在检查学生背诵诗经,并告诉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朱成超、孙伯渊、刘公原认为:(1)孔子通过讲学来传播他的思想。(2)坐在孔子前面的,是新招来的学生,孔子正对他进行面试。窦月、王玢瑾、耿菲菲、倪蓉认为:(1)孔子主张合作学习,并让学生各抒己见。(2)以礼育人,认为礼是人与人交往的阶梯。(3)孔子的弟子勤学好问,善于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丁佳俊、
54、徐阳、高正羽认为:(1)孔子的弟子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也反映了孔子在礼上有很深的造诣。(2)孔子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纸条传递的不仅仅是图画的信息,还有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应该说,这些文字是学生基于“事实”的认识,基于学习经历的思考,基于观察的想像,基于交互协商的探讨。无疑,学生是成功的学习者。该教师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整理:(1)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总结出许多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并编订“六经”,对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孔子是大思想家,他创立儒学,提出了“仁”与“礼”的主张。(3)孔子是大政治家,他提出“德治”主张,有民本思想色彩。反思:重要的是这位老师
55、践行新课程理念,感受到“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这句话的意义。该老师还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第一,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检查频率高一些,惩罚力度强一些,挤的时间长一些,做的题目多一些,一般都有“收获”,即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记得快忘得也快,且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提升,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规范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所以,这种教学只能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要让学生学得自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出多样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促使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56、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第二,怎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学生也是一种“人力资源”,教学中,在重视开发教师资源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课改启动后,课堂上的活动多了,但不少课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全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所谓的“探究”,这样的“探究”只是形式,仍然属于“满堂灌”,在给学生话语权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其危害之大无以言表新的课堂教学既不能追求学生与老师时时都能“同呼吸”,也不应要求学生与老师处处都能“心连心”。第三,怎样才能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老师在教学中有过程,教学
57、前也预设了方法,但这远远不够。“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之一,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还应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和想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感受历史的学习过程,并逐渐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当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和完善,也非常必要。对传统教学的反思:雅典学院名画有的沉思,有的商讨,有的做实验中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的争辩画面。亚里斯多德说:“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这是不是真正的教育,是不是教学只能是这样子呢?雅典学院这幅作品是拉斐尔于1510-1511年完成的,画在梵蒂冈塞纳图大厅的一面墙上。画中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所推崇的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
58、家们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场景。油画正中心的两个学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左边的是柏拉图,右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在争论着什么问题。在最上层的台阶上,柏拉图一侧,一个大胡子在沉思中,他左侧的就是苏格拉底,转过身在向人们讲着什么,在那堆人的最左边,一个人伸着手,赶紧让旁边的两个年轻人也过来听。【案例】:黄冈中考精典,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
59、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颗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的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的唱着:“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抓小鸟。”“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了。”我一面惊讶孩子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至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不小心便
60、被老师斥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态度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有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都变成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会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可言。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变成了:“我爱真理,但更爱老师!”3、对教学本质的追问(1)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教育就是生长。”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有许多论断,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论断,如:“最好的教育就是无作为的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运河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物流2024年度智能物流系统合同
- 池塘租赁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北京市装修工程供应链管理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船舶货物装卸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维修基金管理合同
- 2024年度存量房买卖合同(买卖双方身份证信息核实)
- 二零二四年货币赔偿及合同权益保障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艺人经纪合同范本(经纪活动范围与分成比例)
- 二零二四年度大型仓储物流搬迁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许可合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
- 公务员生涯职业规划书
- 2024年度年七年级劳动技能课全册教案
- 《消费者八大心理》课件
-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课件
- 电磁阀试验操作规程
- 淋巴瘤诊疗病例分析报告
- 朗诵比赛的打分准则及评分表
- 细胞治疗服务流程
- 小脑梗死的护理
- 心脏粘液瘤护理查房
- 中国传统手工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