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PAGE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PAGE 30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内江六中20212022学年(下)高2023届第一次月考考试生物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25题每题1分,2635题每题2分,共45分)1. 齐民要术记载:“世人云:“米过酒甜,此乃不解法候。酒冷沸止,米有不消者,便是曲势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酒冷沸止”说明酵母菌的代谢产热和释放CO2逐渐停止B. 酿酒过程起泡现象是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C. 米过酒甜是因为米中糖类物质过量,发酵停止时仍未被完全消耗D. “曲势

2、尽”的原因可能是发酵过程pH值升高或营养物质含量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1、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详解】A、“酒冷沸止”说明酵母菌代谢产热和释放CO2逐渐停止,由于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糖类等有机物,会释放能量,且释放的能量绝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导致酒液温度产生变化,A正确;B、起泡是由于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酿酒过程主要是无氧呼吸产生,B正确;C、酿造米酒的原料富含糖类,米酒过甜是因为米中有糖类物质未被完全消耗,C正确;D、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的

3、CO2,导致瓮中液体pH值降低,“曲势尽”的原因可能是发酵过程pH值降低或酒液中酒精含量升高,D错误。故选D。2. 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称为“动酒酢(“酢”同“醋”)法”的酿醋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衣(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方法的原理是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可将酒精转化为醋酸B. 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酒精浓度过高杀死醋酸菌C. “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D. 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答案】C【解析】【分析】参与果醋

4、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A、该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不足时将酒精转化为醋酸,A正确;B、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高浓度酒精导致醋酸菌失水过多死亡,B正确;C、“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错误;D、搅拌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利于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D正确。故选C。3. 如图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装置可先

5、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甲装置只能用于果酒的制作B. 利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C. 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C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同时通入充足的空气D. 装置乙的排气口是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但空气也可以进入,果酒制作中影响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2、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细胞,适宜温度为3035,需要持续通入氧气。3、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

6、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4、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中,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详解】A、甲装置和乙装置均可以先用于酵母菌无氧发酵生成果酒,后通氧让醋酸菌发酵生成果醋,A错误;B、利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菌、曲霉和毛霉,其中主要起作用的是毛霉,B正确;C、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1

7、825 左右,制作果醋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 左右,C错误;D、排气口是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避免发酵失败,果酒制作中不影响酵母菌的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B。4. 传统发酵技术常运用到重要的检测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B. 泡菜发酵产生乳酸的量可以用比色法测量C. 果酒发酵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D. 鉴定果醋制作是否成功可以通过观察发酵液表面菌膜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酒精遇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灰绿色;果醋的生产会使溶液呈现酸味或PH下降;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反应后

8、,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紫红色复合物,因此氨基苯磺酸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检测亚硝酸盐。【详解】A、醋酸没有毒,且酸性不强,具有挥发性,可以闻气味或品尝,A正确;B、泡菜发酵产生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可以用比色法测量,B错误;C、果酒发酵过程中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C正确;D、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酸菌大量繁殖会在发酵液表面形成菌膜,因此可以通过通过观察发酵液表面菌膜的形成鉴定果醋制作是否成功,D正确。故选B。5.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制作腐乳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B. 制作果酒、腐乳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果醋需

9、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 制作果酒、果醋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胞外酶D. 制作果酒、果醋的过程需保持菌种活性,制作腐乳的过程不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制作果醋的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制作腐乳的霉菌属于真核生物,A项错误;制作腐乳不需要无氧条件,B项错误;制作果酒、果醋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霉菌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等胞外酶,C项正确;制作腐乳的过程需要保持菌种活性,D项错误。6. 腐乳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某科研机构研究了腐乳生产过程中不同浓度的食盐对腐乳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腐乳生产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B

10、. 时间和食盐浓度均可影响腐乳中氨基酸的含量C. 经过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全部分解为氨基酸D. 食盐浓度越高,对微生物抑制作用越强,对制作腐乳越有利【答案】B【解析】【分析】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转化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生产腐乳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A错误;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和食盐浓度,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同一时间的不同食盐浓度,氨基酸含量不同;在同一食盐浓度的不同时间,氨基酸含量也不同,所以时间和食盐浓度均可影响腐乳中氨基酸的含量,B正确;C、经过发酵,豆腐中的

11、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C错误;D、高浓度食盐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同样会影响腐乳的口感,D错误。故选B。7. 下列关于家庭泡菜腌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作过程不必严格无菌操作B. 乳酸菌产生的乳酸不利于其菌种优势的保持C. 一次误食亚硝酸盐0.3-0.5g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D. 泡菜质量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的含量来评定【答案】B【解析】【分析】泡菜发酵的实验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12、。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详解】AB、乳酸菌耐酸性环境,其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其菌种优势的保持,因此制作过程不必严格无菌操作,A正确、B错误;C、一次误食亚硝酸盐0.3-0.5g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当一次食用达到3g,会引起死亡,C正确;D、泡菜质量可根据泡菜的色泽和风味进行初步评定,还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的含量来评定,D正确。

13、故选B。8. 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提取剂配制好后需要用浓盐酸调节pH至1B. 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C. 亚硝酸盐不能直接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形成玫瑰红色产物D. 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答案】B【解析】【分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详解】A、提取剂由氯化钡和氯化镉组成,并用浓盐酸调节pH至1,A正确;B、由亚硝酸盐检

14、测原理可知,显色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B错误;C、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先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正确;D、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故选B。9. 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果醋、腐乳和泡菜的主要发酵菌种,表示相同之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表示两者的细胞结构B. 表示两者的异化类型C. 表示两者均能进行有丝分裂D. 表示三者同化类型【答案】D【解析】【分析】制作果醋、腐乳和泡菜的主要发酵菌种分

15、别是醋酸杆菌、霉菌、乳酸菌,故甲、乙、丙依次表示醋酸杆菌、霉菌、乳酸菌,其中霉菌是真菌,醋酸杆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详解】A、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霉菌属于真核生物,两者的细胞结构不同,A错误; B、醋酸杆菌属于需氧型细菌,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细菌,异化类型不同,B错误;C、乳酸菌不能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D、醋酸杆菌、霉菌、乳酸菌都是异养型生物,D正确。故选D。【点睛】10. 黄粉虫可以吞食、降解塑料,利用黄粉虫肠道微生物对白色污染进行生物降解,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处理工艺。下图是从黄粉虫肠道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富集培养基含有酵母膏、蛋白胨、琼脂等,蛋白胨能提供所

16、需的无机盐和氮源B. 将转接至液体斜面培养基上的不同菌落置于4的冰箱临时保存,用于相关研究C. 与传统填埋、焚烧相比,黄粉虫肠道微生物对白色污染的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D. 选择培养基中需加入PVC塑料膜作为唯一碳源,稀释涂布后仅最后一组形成单菌落【答案】C【解析】【分析】如果所要分离的微生物在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数量极少或者增殖过慢而难以稀释分离时,需要结合使用选择培养法,即选用仅适合于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特殊培养条件来培养混杂菌体,改变群体中各类微生物的比例,以达到分离的目的。为保证分离到的微生物是纯培养,分离时必须用。【详解】A、富集培养基应该用液体培养基,不能加入琼脂,A错误;B、临

17、时保藏菌种时需要将转接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的不同菌落置于4的冰箱临时保存,B错误;C、如果对白色污染进行传统填埋、焚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黄粉虫肠道微生物对白色污染的降解不会,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处理工艺,C正确;D、在稀释倍数合适的培养基上都可能得到单菌落,故稀释涂布后不一定仅最后一组形成单菌落,D错误。故选C。11. 下列有关“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乳酸B. 硝化细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N2作为氮源C. 酵母菌含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 醋酸菌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答案】B【解析】【分析】乳酸杆菌是厌氧型生物,酵母

18、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醋酸菌是嗜氧菌。【详解】A、乳酸杆菌是厌氧型生物,其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B、硝化细菌没有固氮能力,不能利用空气中的N2作为氮源,B错误;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线粒体,为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正确;D、醋酸菌是嗜氧菌,其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B。12. 研究者从温泉中筛选出高效产生耐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图1所示。将得到的菌悬液转接到同时含有葡萄糖和淀粉作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若干菌落后用碘液作显色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

19、该微生物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B. 图2培养皿要放在高温条件下培养,周围显蓝色的菌落含有所需要的嗜热菌C. 合称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D. 甲、乙试管为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能分离获得水生嗜热杆菌单菌落【答案】A【解析】【分析】1、按照物理状态对培养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一般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选择、鉴定等操作。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淀粉能与碘液反应呈现蓝色,耐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能分解淀粉,淀粉被分解不能与淀粉呈现蓝色,出现透明圈,且透明圈直

20、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该微生物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A正确;B、图2中周围不显蓝色的菌落,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可以在在高温下分解淀粉,所以周围不显蓝色的菌落含有所需的嗜热菌,B错误;C、1号培养基上菌落分布均匀,可知过程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一般使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C错误;D、一般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鉴定等操作,液体培养基一般用于扩大培养,不用于分离获得水生嗜热杆菌单菌落,D错误。故选A。13. 某学者利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先将原始菌种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

21、,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并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链霉素的选择作用引起的B. 1号和5号采用平板划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C. 4号与8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D. 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无法确定抗链霉素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1影印培养法实质上是使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通过影印培养法,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

22、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种。2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环境只能对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详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B、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B错误;C、4号与8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C正确;D、本实验有对照实验,无链霉素的培养基为对照,可以确定抗链霉素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影印培养法”为主线,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对影印培养法操作步骤的理解,

23、并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的产生与是否接触链霉素无关。14. 红茶菌是一种传统的活菌饮料,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主要含蔗糖和茶水)发酵产生。研究表明将上述三种菌按一定的配比,在总接种量为5%、初始pH为55、装液量为40%左右、温度为30C的条件下,发酵5天效果最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红茶菌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要严格进行密封B. 随着发酵的进行,菌液的pH下降会抑制菌种的生长C. 初期温度和pH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菌体内酶促反应速率D. 装液量为40%左右可防止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从发酵装置中溢出【答案】A【解析】【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有氧的条

24、件下,酵母菌大量繁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醋酸菌属于严格的好氧菌,对氧气很敏感,乳酸菌属于严格的厌氧菌,在无氧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详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醋酸菌属于严格的好氧菌,乳酸菌属于厌氧菌,活菌饮料由三种菌种共同发酵产生,因此发酵的整个过程不可能严格密封处理,A错误;B、随着发酵的进行,三个菌种分别产生酒精、醋酸和乳酸,使pH下降,抑制菌种生长,B正确;C、初期温度和pH控制使酶活性较高,有利于提高菌体内酶促反应速率,C正确;D、由于酵母菌发酵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装液量不能装满,留有一定的空间可防止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从发酵装置中溢出,D正确。故选A。

25、15. 已知某种细菌以CO2为唯一碳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A. 无机盐是该细菌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B. 可推测该细菌的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C. 培养该细菌的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氮源D. 培养过程中碳源同时充当该细菌的能源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详解】A、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因此无机盐是该细菌的营养要素之一,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某种细菌以CO2为唯一碳源”,说明该细菌为自养型,但是自养型生物并不都是需氧生物,如最初地球上出现的自养微生物为厌氧

26、的,B错误;C、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因此该细菌的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氮源,C错误;D、该细菌以CO2为唯一碳源,但CO2不能为细菌提供能量,不属于能源物质,D错误。故选A。16. 下列关于无菌技术的叙述 , 错误的是()A. 煮沸消毒、酒精消毒、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都属于无菌技术B. 接种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灭菌C. 紫外线照射前,喷洒适量的石碳酸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D. 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到零后,开启锅盖【答案】D【解析】【分析】1、无菌技术的目的是获得纯净培养物,关键是创造无菌条件,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2、消毒

27、是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等;3、灭菌是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详解】A、煮沸消毒、酒精消毒属于消毒,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属于灭菌,消毒和灭菌都属于无菌技术,A正确;B、灼烧灭菌是指在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迅速彻底的灭菌,如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瓶口,B正确;C、紫外线照射前,喷洒适量的石碳酸或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C正确;D、高压灭菌加热结束,让灭菌锅内的温度自然下降,当压

28、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旋,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D错误。故选D。17.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尿素分解菌的数目,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往往要设置对照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培养基都要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B. 对照组培养基也要严格灭菌,且不接种任何微生物C. 若对照组出现了菌落,则统计结果应减去对照组菌落数D. 对照组所用培养基的成分及pH大小应与实验组完全一致【答案】C【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

29、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培养细菌时用了两套培养皿,实验的变量是有无细菌,进行了高温灭菌处理后,接种了细菌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即不接种的是对照组,进行空白对照。【详解】A、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培养基都要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以保证单一变量,A正确;B、对照组培养基也要严格灭菌,且不接种任何微生物,为空白对照,B正确;C、若对照组出现了菌落,则培养基已经被杂菌污染,统计结果无效,C错误;D、培养基的成分及pH的大小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因此对照组所用培养基的成分及pH应与实验组完全一致,D正确。故选C。18. 某兴趣小组在校园土壤中取样,进行“土壤中分解

30、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小明从稀释倍数为106培养基中筛选出约12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筛选出约40个菌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小明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和其他同学取样的土壤不同B. 要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可将小明配制的培养基不加土样进行培养C. 当稀释倍数太小时,可能由于菌落重叠而导致计数结果偏小D. 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答案】D【解析】【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

31、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1)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方法: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详解】A

32、、小明筛选出的菌落数明显比其他同学多,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和其他同学取样的土壤不同,也有可能是培养基混入其他氮源或培养基被污染,A正确;B、要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可将小明配制的培养基不加土样进行培养,即进行空白对照,B正确;C、当稀释倍数太小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菌连在一起时,培养基上看到的是一个菌落,可能会出现菌落重叠而导致计数结果偏小,C正确;D、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培养基变红色,可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D错误。故选D。19. 牛的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若想从瘤胃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B. 以葡萄糖作为碳源C.

33、 将培养基调至酸性D. 培养环境有充足氧气【答案】D【解析】【分析】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样品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分离牛或山羊的瘤胃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并保证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详解】A、若想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必须制备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A正确;B、培养基中可以以葡萄糖作为碳源,B正确;C、牛或山羊的瘤胃内为酸性环境,所以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C正确;D、牛或山羊的瘤胃中是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所以筛选分离牛或山羊的瘤胃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需要保证在缺氧条件下培养,D错误。故选D。20. 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

34、用下会有一定程度沉降。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平板培养基测定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实验不需要用接种工具进行接种B.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要持续打开皿盖C. 将平板培养基放置在教室不同地点的不同高度D. 实验过程中需要开门开窗通风确保接种的效果【答案】A【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平板培养基测定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自变量为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因变量为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详解】A、实验利用重力使微生物沉降而自然接种,不需要使用接种工具进行接种,A正确;B、实验组需要持续打开皿盖,对照组则不能打开

35、皿盖,B错误;C、该实验需要将平板放置在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进行实验,C错误;D、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开门开窗通风,以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D错误。故选A。21. 如下图所示,自来水经滤膜过滤后,转移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48 h,染色后统计变色菌落数目为165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培养基含伊红美蓝,大肠杆菌菌落呈蓝绿色B. 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浓度是33个L-1,比真实值偏大C. 为了提高准确度,需设重复实验,但不用空白对照D. 若培养基菌落数目大于300,可适当减少自来水量【答案】D【解析】【详解】若培养基含伊红-美蓝,大肠杆菌菌落呈黑色或紫黑色有金属光

36、泽,A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浓度是1655=33个/L,由于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可能长成一个菌落,因此比真实值偏小,B错误;为了提高准确度,需设重复实验,同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C错误;若培养基菌落数目大于300,说明细菌数目较多,可适当减少自来水量,D正确。22. 下列与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鉴别培养基中的CMCNa能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B. 实验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目的菌C. 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D. 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目的菌时,必须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答案】D【解析】【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

37、离实验的原理为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详解】A、CMCNa是天然纤维素经化学改性后得到的纤维素衍生物,能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A正确;B、由分析可知,实验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目的菌,B

38、正确;C、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可能还会生长一些能利用纤维素分解的产物葡萄糖的微生物,C正确;D、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刚果红可以在倒平板时加入培养基中,也可以培养微生物产生菌落后倒入培养平板中,D错误。故选D。23. 下列关于菌种保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培养基上B.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C. 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D. 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与甘油直接混匀后放入20的冰箱中保藏【答案】D【解析】【分析】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

39、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需要36个月定期更换一次;长期保藏菌种时采用甘油管藏法,即各取1毫升培养菌液和灭菌甘油,混匀后保存在零下20的冰箱中。【详解】A、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A正确;B、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B正确;C、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置于低温-20的冷冻箱中,C正确;D、若要长期保存,可将菌液与灭菌的甘油混匀,放在-20的冰箱中保存,D错误。故选D。24. 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使用燃料乙醇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如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

40、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B. 图中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C. 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D. 微生物a的新陈代谢类型既可以是异养需氧型也可以是异养厌氧型【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植物秸秆经预处理后,应该利用微生物A所产生的纤维素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成发酵所需的葡萄糖等可溶解复合物,再利用微生物B产生的酶的催化产生乙醇。【详解】A、微生物a能降解纤维素,因此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A正确;B、图中过程可产生酒精,因此该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B正确;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不同

41、,微生物a可用碳源包括纤维素,而微生物b不能利用纤维素,C错误;D、微生物a的新陈代谢类型既可以是异养需氧型也可以是异养厌氧型,D正确。故选C。25.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化牛肉膏时,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B. 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C. 观察菌落时,应将培养皿盖拿掉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数D. 平板划线法接种时,只需在每次划线操作之前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即可【答案】A【解析】【分析】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微生物接种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2、使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菌

42、种的分离和纯化时,常用的划线工具是接种环,每次划线前后都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详解】A、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加入少量的水,加热溶化牛肉膏,A正确;B、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静止培养,不需要在摇床上培养,B错误;C、为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培养物,观察菌落时,不能打开培养皿的盖子,C错误;D、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D错误。故选A。26. 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B. 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平板划线法可以采取连续划线的方法使微生物均

43、匀分布C. 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可以用于制取土壤稀释液D.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度范围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1)分离原理: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脲酶,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2)统计菌落数目:统计样品中的活菌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3)实验流程:土壤取样一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细菌的计数。【详解】A、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一般不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错误;B、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可借助平板划线法,通过

44、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但并不是使微生物均匀分布,B错误;C、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其中的微生物全部死亡,不能得到尿素分解菌,C错误;D、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可见,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度范围也不同,D正确。故选D。27. 科研人员将两种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A和B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处理及结果如下:单独培养A无菌落;单独培养B无菌落:AB混合培养有菌落;AB之间用微孔滤板(细菌不能通过,DNA可以通过

45、)隔离无菌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混合培养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B. 基本培养基提供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C. 培养基、实验者双手等都需要灭菌处理D. 基因的转移需要两种菌株细胞直接接触【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单独培养A无菌落;单独培养B无菌落”,说明基本培养基中缺少A或B生长所需的特定营养物质;AB混合培养有菌落;AB之间用微孔滤板(细菌不能通过,DNA可以通过)隔离无菌落,说明两种菌体在接触时发生了基因重组,可会对方生长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详解】A、培养A无菌落,单独培养B无菌落,AB混合培养有菌落,说明菌株A和菌株B发生了基因重组,产生了对方所需要的营养物质,A正确;B、基

46、本培养基可提供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B正确;C、实际操作者的双手需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用酒精擦拭双手,不能进行灭菌,C错误;D、AB之间用微孔滤板(细菌不能通过,DNA可以通过)隔离无菌落,说明混合培养会发生基因的转移和重组,但需要两种菌株细胞直接接触,D正确。故选C。28. 在涂布有大肠杆菌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在a、b、c处分别贴浸有不同抗生素(浓度相同)的无菌滤纸片,d处滤纸片浸有无菌水。培养后的结果如下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 a处抑菌效果小于b处B. b处的滤纸片没有沥干C. c处抗生素无效D. d为对照【答案】A【解析】【详解】透明圈大的抑菌效果好,透明圈小的抑菌效果弱

47、。d为空白对照,与d处的比较可说明a处抑菌效果大于b处;A错误,D正确。B处透明圈不规则,可说明 b处的滤纸片没有沥干;B正确。C处的与d处相同,说明c处抗生素无效;C正确。29. 下列关于微生物接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平板划线法只用于固体培养基的接种,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只用于液体培养基的接种B. 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C. 利用平板划线法不能得到单菌落,而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得到单菌落D. 平板划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不需要灭菌,而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需要灭菌【答案】B【解析】【分析】微生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

48、划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形成单菌落,所以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详解】A、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是只用于固体培养基的接种,A错误;B、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形成单菌落,所以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平板划线法常用来筛选分离微生物,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B正确;C、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在稀释度足够高时,都能在培养基中形成单个菌落,C错误;D、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都需要灭菌,D错误。故选B。30. 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2-氨基芴是一种致突变剂,将沾有

49、2-氨基芴的滤纸片放到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再接种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进行培养, 会有较多菌落出现。以下叙述正确的有几项()在接种前,2 一氨基芴和滤纸片须进行灭菌处理若用划线法接种可以根据菌落数计算活菌数量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是否存在致突变剂无关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实验所用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化学诱变剂处理缺陷型细菌可变为野生型少量缺陷型细菌通过基因重组具备了合成组氨酸的能力A. 3 项B. 4 项C. 5 项D. 6 项【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在微生物培养

50、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正确;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稀释涂布法,而不是用划线法,错误;2-氨基芴的作用是使沙门氏菌中野生型增多,缺陷性型减少,但再由野生型突变为缺陷型,则与该突变剂无关,正确;根据菌落的变化情况,可推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培养基为平板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正确;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经化学诱变剂处理缺陷型细菌可变为野生型,正确;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只发生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错误。故选C。【点睛】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常

51、用稀释涂布法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分离细菌和定量测定;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31. 为了筛选能产生阿拉伯胶(一种多糖)降解酶的苗株SM01,应选用以下表中哪种培养基 ( )培养基阿拉伯胶阿拉伯胶酶NaNO3牛肉膏K2HPO4MgSO4KC1FeSO4甲25-31105001乙2510-6-1105001丙-331105001丁25-3-1105001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D【解析】【分析】从混合样品中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有一“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该营养物质,从而使它

52、成为一种选择培养基(如在含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分离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在不含N的培养基上分离圆褐固氮菌);或根据分离对象对pH、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喜好,改变培养环境的理化性质,使环境条件最适宜该微生物的生存,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第二种办法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菌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经培养后,原来占优势的微生物生长受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乘机大大增殖,使之在数量上占优势(如在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分离真核微生物)。【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需要“筛选能产生阿拉伯胶(一种多糖)降解酶的菌株SM01”,需要以阿拉伯胶作为唯一碳源,因此首

53、先排除丙培养基;甲中牛肉膏也属于碳源,因此排除甲培养基;由于该菌株能够产生阿拉伯胶的降解酶,因此培养基中不能添加阿拉伯胶酶,故排除乙培养基,而丁培养基以阿拉伯胶作为唯一碳源符合要求,即利用培养基丁培养基可以筛选该菌株。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32. 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氨基酸依赖型菌株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相应氨基酸才能生长。将甲硫氨酸依赖型菌株M和苏氨酸依赖型菌株N单独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时,均不会产生菌落。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将M、N菌株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充分稀释后再涂布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出现许多由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将这些菌落分别

54、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均有菌落出现。该同学对这些菌落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操作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B. M、N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C. 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D. 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中已突变的基因再次发生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甲硫氨酸依赖型菌株M和苏氨酸依赖型菌株N由于各自不能够合成甲硫氨酸和苏氨酸导致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两者要单独在基本培养基中存活需要各自添加甲硫氨酸、苏氨酸。【详解】A、若操作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可能会出现能在基本培养基中单独存活的微生物,A正确;B、若M、N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形成的菌落,需要MN

55、混合在一起才能生存,而该菌落来自于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而题干中进行了充分稀释,单个细菌缺少必须的氨基酸,不能形成菌落,B错误;C、若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导致其能合成各自所缺乏的氨基酸,分别转移到基本培养基上,能够长出菌落,C正确;D、混合培养过程中,若菌株中已突变的基因再次发生突变,可能产生能合成各自所缺乏的氨基酸,分别转移到基本培养基上,能够长出菌落,D正确。故选B。33. 关于果胶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果胶有多种,果胶酶也有多种,如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等B. 果胶酶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在其他方面则无用处,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 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

56、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果胶酶的主要作用是分解细胞壁中的果胶D. 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配合使用,可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促使淀粉、脂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释放,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果胶酶是指分解植物主要成分果胶的酶类。果胶酶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中,根据其作用底物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其中两类(果胶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存在于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中,还有一类(果胶分解酶)存在于微生物,特别是某些感染植物的致病微生物中。【详解】A、果胶有两种主要类型:高甲氧基和低甲氧基,果胶酶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果胶酶是指分解植物果胶的一类酶,A正确;

57、B、果胶酶在食品工业如制作果汁、提高葡萄酒质量等方面作用很大,也常与纤维素酶等共同使用,具有提高饲料营养和降低饲料黏度,促进饲料在动物消化道内的消化等作用,B错误;C、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果胶酶的主要作用是分解细胞壁中的果胶,C正确;D、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存在,细胞内的物质难以利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配合使用,可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促使淀粉、脂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释放,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D正确。故选B。34. 果汁生产中果胶酶能提高水果出汁率和果汁澄清度。某研究人员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利用苹果泥和一定浓度的果胶酶溶液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实

58、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实验失误最可能的原因及改进方法的叙述都合理的是( )A. 酶促反应时间不合理;延长反应时间B. 苹果泥的用量不合理;减少苹果泥用量C. 果胶酶用量不合理;减少果胶酶用量D. 酶促反应温度不合理;增大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提高果胶酶溶液体积,实验组得到的果汁体积并没有增加,说明果胶酶用量不合理,应该减少用量;从图中无法看出苹果汁的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详解】A、随着果胶酶溶液用量增加,实验组果汁体积不发生改变,若时间不合理,应该是实验组的时间长短不一致,所有实验组的苹果泥的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给足够长的时间在果胶酶的催化作用下得到的果汁体积应该是大致相

59、同的,若是酶促反应时间不合理,则应缩短反应时间且控制相同,A错误;B、从图中无法看出苹果汁的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错误;C、提高果胶酶溶液体积,果汁体积并没有增加,说明果胶酶用量不合理,应该减少用量,C正确;D、题干中提到是在适宜的温度下操作的实验,故实验失败的原因不是酶促反应温度不合理,D错误。故选C。35. 下图表示某研究小组探究果胶酶的用量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果胶酶的最佳用量是a对应的酶的用量B. 在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用量C. 在ac段增加反应物浓度,不一定加快反应速率D. 在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pH、反应物浓度等【答案】A【解析】

60、【分析】由图可知,在ab段随着酶的用量增加,反应速率加快,说明该阶段的反应速率是酶的用量。超过b点之后,酶的用量再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的限制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无关变量。【详解】A、在该实验给定条件下,果胶酶的最佳用量应该是b点对应的酶的浓度值,反应速率最快,酶用量最少,A错误;B、在ab段随着酶的用量增加,反应速率加快,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用量,B正确;C、在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用量,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会明显加快;在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浓度,此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C正确;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bc段,限制反应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