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宋词发展的中兴期概述如果说,以苏轼,周邦彦为代表的变革期是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斯的话,那么,从 1160 年左 右至 1220 年前后这段时间,则是宋词发展的中兴期。宋人常将宋高宗、宋孝宗时期看成是宋代 历史的中兴期,这实际上是名不符实的,但在词的创作上, 从宋高宗后期至宋教宗时期,确实是 一个中兴期。 因为经过南渡初期的相对低落, 到了这一时期, 涌现了辛弃疾、 陈亮、刘过、 姜夔、 陆游等著名词人,特别是辛弃疾与姜夔,他们的成就即使与变革时期的苏轼、 周邦彦相比, 也毫 不逊色。他们的出现,无疑是宋词再度兴旺的最显著的标志。 这一时期词的创作是从两个方向来发展的, 一是以辛弃疾与陈亮
2、、 刘过等辛派词人为代表, 主要 表现爱国情感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 风格粗犷豪放;一是以姜夔等人为代 表,多咏物之作和表现失恋的感伤,强调艺术,注重音律、意境、用字,风格婉约,具有较高的 艺术性。这二者的结合,可以说基本上表现了这一时期词的创作成就与风貌。(一)陆游 作为著名的诗人, 陆游在词的创作上也作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 他的词犹如他的诗, 大致可分为 三类:一类为豪放的爱国词,一类为平淡的闲适词, 还有一类为婉约的恋情词。 第一类主要表现 他的报国之心与不遇之悲。往往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少年壮志与当年军中火热生活的回忆, 反衬晚境的凄凉失意。例如诉衷情 : 当年万里
3、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通过当年与如今的对比,失意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如鹊桥仙(华灯纵博) 、汉宫春(初至南郑来成都作)等,都属此类。第二类主要表现晚年他闲居山阴时的生活。例如鹊桥仙 :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 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这完全又是一副隐士的模样了。 第三类表现他冶游或与妻子唐婉的恋情。 代表作是 钗头凤(红 酥手),沉痛之情令人感动,其婉约也不减传统词。陆游以余事作词, 其词风格多样, 虽不能说在艺术上有突出的创造
4、性, 但最可贵之处在于真实自 然,毫不做作,因此有一种天然的韵味。(二)辛弃疾 辛弃疾不是传统的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 而是真正具有军事、 政治才干的人, 因此, 他的稼 轩词也就不是传统的文人词,而是英雄之词。所以,有人评价他的词是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 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辛词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内容来说,他的词表现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就宋词总体而言, 始终 是 剪红刻翠 的婉约词占主流, 南宋也是如此。 辛弃疾的词虽也写离愁别恨, 但更多的是表现失 路之悲、 家国之忧、 不平之气、 愤懑之情。 同时也不乏农村风光、
5、 自然景色的描写。 与苏轼相比, 题材之广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正做到了 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入 。尤其是他将词这种娱乐性的 文体与国家、 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 使词成为一种抒发 英雄气 的庄重体裁, 就比苏轼改革得更 为全面、彻底。从艺术来说,辛词表现了一种十足的大家风范。 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豪放无疑是辛词的主要风格, 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 似花间体, 如唐河传;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 如玉楼春 ;有的轻巧尖新, 如丑奴儿 ; 有的婉丽清畅,如念奴娇 ;有的缠绵婉约,如祝英台近 。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 在一起的作品,如摸鱼儿 。这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
6、。其次, 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 阔大的空间、 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 辛弃疾的词往往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描写空间和时间, 选 取的意象也决非婉约派的兰柳花草,而是富有阳刚之气的意象。例如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 欲飞还敛 (水龙吟 )、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摸鱼儿 )等。他对空间和时间的 描绘使用的数量词往往是百、千、万之类的词语。如 千丈情虹 、 千里玉鸾飞 、万斛琼粉盖 玻璃 、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等。这就使辛词具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雄阔之气。再次, 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 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 如诗经、史记
7、、庄子、 楚辞、世说新语 、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 又能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总之,辛词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都能兼收并蓄,因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辛弃疾是 宋代词坛上,苏轼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三)陈亮、刘过陈亮和刘过是辛弃疾的好友,在词的创作上也深受辛弃疾的影响。 陈亮的词在内容上主要是表达对国家政治、 军事形势的看法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 如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赞扬章德茂在众人畏葸不前的情况下,敢于使金, 为国
8、效命, 并表达了对 南宋 赫日自当中 的美好祝愿。 念奴娇(登多景楼)表达了反对划江而治,希望积极进兵、统中原的主张在艺术上,陈亮的词已表现出明显的政论化的特点:横放恣肆,痛快淋漓,多议论、用典,少含 蓄蕴藉。可看做他的政论散文中兴五论 、上孝宗皇帝书的另一种形式。上述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念奴娇 (登多景楼)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在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书中都可以找到,甚至有的典故是相同的, 手法也有类似之处。 他认为 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 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 (书作论法后 ),这可以看做他对词的创作的理解。 刘过的词与隐亮词有类似之处,都以表现爱国情感为主旋律,都喜欢以文为词, 以
9、议论为词。 但 刘过并不像陈亮那样在词中直陈方略, 而是侧重于情感的表达。 他往往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赞美来 表达某种理想,并且喜欢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苦闷,词中常有一股狂气。 例如他的 六州歌 头(题岳鄂王庙)赞美的是岳飞, 沁园春 (寄辛稼轩)称赞的是辛弃疾,通过赞美他们,表 现了对恢复中原的渴望。而念奴娇 (留别辛稼轩) 、贺新郎 (老去相如倦) 、(弹铗西来路) 则抒发的是理想不能实现的落魄与苦闷。 刘过也有一些庸俗之作, 如咏美人指爪、 咏美人足趾之 类。 陈亮和刘过的词都不太注意艺术上的精雕细刻,因此都比较粗糙,豪放有余,韵味不足。(四)姜夔 如果说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继承了苏轼的传统,
10、以表现爱国的豪放之情为主,那么,与此同时,姜夔等则承袭了周邦彦的衣钵,在词的格律、辞藻等方面下功夫,从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宋词。姜夔的词大多为记游及咏物之作,抒发的情感也多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叹,如暗香、疏影。其中也有少数表现了对国事的忧患,如扬州慢 。姜夔的词虽然在内容上并无特别之处,但艺术上颇为精致。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 词一个突出特色是音节谐婉。同时,也讲究用字,善于渲染气氛。当然,最能代表姜夔词特色的 是前人所说的 清空 。即情感上主要表现高洁的士大夫情怀,艺术表现上避实就虚, 侧重于空灵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姜夔上承周邦彦, 下启吴文英等人, 在宋代婉约词的发展史上具有
11、特殊的地位, 后世的词论家对 他也有很高的评价。第二节 宋词发展中兴期作品选讲陆游卜算子 ?咏梅分析这是一首 托物言志 的名篇, 作者以梅花自喻, 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 词人少时就有 报国之志,好兵书,习剑术,但仕途上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以至晚年产生孤芳自赏情绪,但他 始终坚持抗金,不与投降派合流。词的开关两句写梅花在驿路边断桥边寂寞 地开放,无人欣赏。 这是写梅花, 也是喻自己。 写自己由于主张抗金,结果被当权的投降派打击迫害, 半世飘然羁旅 ,直到晚年被迫隐居山阴,即 或有 气吞残虏 的壮志也是无人欣赏, 无人支持。 词人以梅花开在 驿外断桥边 的孤寂形象, 概 括了自己被弃置不
12、用是十分精当的。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这是写梅花在黄昏时刻本已十分孤寂愁苦了,偏偏又加上了狂风急雨的侵袭。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词人自己遭受迫害的凄苦情景。 黄昏 暗示了形势恶劣 金兵不时入侵, 投降派常常鼓噪, 看到这形势, 词人怎不 独自愁 呢? 更着风和雨 一句突出了 主战派在政治风雨侵袭下倍受打击的情景。然而恶劣的环境,更锻练了梅花的铮铮硬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描绘了梅花的高尚情操 - 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傲然开放, 是为报春, 不是 与百花争春,因此群芳嫉妒,也只好任凭它们了。 词人通过对梅花高尚情操的描绘, 表达了自己 的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
13、,也有别追求功名富贵的得禄之辈。 一任 两字写出词人敢于与世俗抗衡的坚决态度。正因为他有此高尚气节,所以遭到更严重的打 击, 零落成泥碾作尘 一句以梅花遭到风雨袭击后,飘零脱落,化为泥土,又被车马碾作尘埃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陆游青年及第, 出任镇江通判, 积极赞助张浚北 伐,随北伐失利,作者因 力说张浚出兵 的罪名罢官乡里;四十八岁助 抚使王炎赴前线,本 想施展抱负,结果不到一年随王炎的调走,而又报国无路了;五十四岁去蜀南归,先后在福建、 江西、浙江等地任职,结果又因拨义仓赈济灾民,以 擅权 罪免官归乡; 六十二岁到京城为军器少监,又因一贯坚持抗金,并形于歌咏而被罢出,
14、 这终身坎坷, 不正象梅花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 吗?一个 碾 字生动地勾出了当权投降派的残酷、凶狠。虽然陆游在被贬后的二十年闲居山阴, 再也不能问政,然而他依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八十五岁临终时还吟出示 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谆谆教诲子 孙不忘北定中原之大事。 只有香如故 一句就是深刻地表现了这种至死不渝的坚贞劲节。 全词采用 托物言志 的方法, 上片写梅花之遭遇, 下片写梅花之品格, 借梅花形象抒发自己报国 无路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语言风格是晓畅平易, 精练自然。 实践了他 琢王周自是文章病, 奇险尤伤气骨多 的文学主张
15、。陆之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为传 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夏承焘先生认为: 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陆游钗头凤分析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风一名折红英 ,上下片各用七仄韵,两叠韵,两韵部递换,声情急促凄紧。陆游就 以此调写下他年轻时的婚姻悲剧。 关于此事, 宋陈鹄 耆旧续闻 和周密齐东野语 都有记载。 陆游二十岁左右娶唐琬为妻,婚后伉俪情深,但陆母不满意这媳妇, 逼迫陆游休妻。 陆虽深爱 唐琬,但母命难违
16、, 结果两人被迫仳离。 以后, 陆另娶王氏, 唐琬改嫁赵士程。 几年后一个春日, 陆到山阴(今绍兴)城东南沈园游览,与唐琬、赵士程不期而遇,唐婉命人送来酒肴,陆游饮下 了这杯苦酒,不禁百感交集,在壁间题下该首。四十年后,他在重游该园时又题诗一首,题目是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 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 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 该小阕于石, 读之怅然 。 诗中有云: 林泉盛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 断云幽梦思茫茫。 字里行间, 透露出老诗人对唐琬始终不渝的爱情。而这首钗头凤则是他俩生命历程中的永久纪念。 放翁词多放笔为直干。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样 )本词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由于
17、陆、唐 的分离是高堂严命, 无法违抗, 虽然造成这次婚姻悲剧的原因不能明白道出, 但被迫与爱离异却 是终身遗恨, 因此落笔时不能不隐约其辞, 不胜今昔之感地倾吐了彼此间深挚的情意, 以及自己 难以言之的怅恨。这与一般词中委婉曲折的细腻抒情也不尽相同。上片写作者与分别几年以后的前妻在沈园偶然相遇, 触目伤怀, 引起痛苦的回忆。 首三句以概括 语言叙述两人婚后生活的美满和不幸的突然降临,致使他坠入痛苦之深渊。 红酥手 形容双手的嫩红滋润,亦即以手的柔美想见其人的容貌风彩。黄滕酒 ,即黄封酒,指用黄滕封的官酒。记得当年,夫妇两人也曾在柳拂宫墙的明媚春日里出游,赏佳景、 饮美酒。 作者摄取了这一镜头来
18、 概括他俩婚后的欢乐, 满城春色 ,是他俩 满心喜悦 的衬托。 东风恶 四句,用东风摧残百花来比喻与唐琬的生别离。 东风又作无情计, 艳粉娇红吹满地。 (晏几道玉楼春 )东风无情,致使花落离枝,憔悴飘零,令人惋惜不已。这里的 东风当有所指,而 东风恶 ,则是喻老母迫使夫妻生离。 欢情薄 ,叙仳离以后相见无因的苦楚。接着写 几年分离( 离索 ,分散之意, 礼记 ?檀弓郑注云,索,犹散也。 )自己对唐婉虽已离异,但 仍是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亦可用韦庄词来形容: 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 无地信难通,惆怅归房栊 。(。荷叶盈)悲莫悲兮生别离 ,这就是他愁绪之所在。 错! 错! 错!
19、错指何事,当是两人的仳离;错为何人造成,不便明言;至于错的后果,是使两人抱恨终 身。这三个 错 字,既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故急促而戛然即止。下片描绘在沈园与唐婉不期而遇, 春如旧 与上面 满城春色 呼应; 春色不减当年, 而伊人却形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容憔悴,泪水和着胭脂湿透了手绢。两人惨然相遇,终于又悄然离去。惊鸿照影来。 (沈园)这是作者在垂暮之年对此次相遇的回忆。伊人如惊鸿倏尔而逝,四周 景物也暗然失色,但见桃花乱落,亭台空寂。接着由景及人,回想昔年山盟海誓,至今无法借书 信表达,真可说鱼雁难通。全词用三个 莫字作结。唐司空图耐辱居士歌有 休,休,休。莫,莫,莫 之句。 莫在此 为否定
20、语,与上片末之 错 有内在联系,意为错已铸成,无可挽回,还是莫要再提此事,三个莫 字,是再三强调之意。用否定语结束全词,能表达出作者难平的心情,同时也从反面暗示了 他对此事的无法忘怀。事实上,唐婉的形象始终深藏在他心中, 对她的爱也是至死不渝,这从他 晚年的一些诗句中可以得到印证,六十三岁时,有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两首, 唤回 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逝世前四年即八十一岁时,还不胜感伤地写道: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 壁间尘。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按一】据周密齐东野语云: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
21、于其母夫人为姑侄。 这说法已广为流传。但据嘉泰会稽志 、宝庆续会稽志等记载:唐闳之父唐翊为山阴人。而陆游 之母是唐介孙女,唐介为江陵人,其孙唐意饿死江陵山中,两唐并非一族。唐琬如为闳之女,则 与陆游 母唐氏为姑侄之说不能成立。【按二】今传唐琬和词一首载历代诗余卷 118 引夸娥斋主人说词云: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 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 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此词究竟是不是唐琬和作?仍是个谜,不可信。陆游 诉衷情分析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22、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约九千三百首,他亦擅长于写词,但作品不多,仅一百三十首。 他的词内容亦较丰富,有飘逸的闲适词,流丽的爱情词,亦有悲壮的爱国词。 四库全书说: 游欲驿骑东坡、淮海之间,故奄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 其爱国词则近于稼轩。刘克庄甚至 说: 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 (后村诗话续集) 。他晚年(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 66 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所写的诉衷情二首就是这类作品壮志凄凉闲诗人一生以抗金爱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壮志未伸 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时代的风雨,现实的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慨共同酿成了这二首作品的
23、悲壮沉郁的风格。 特别是本词 当年万里觅封侯 一首, 作者满腔中愤一发之为诗, 读后令人回肠 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两句,再现了诗人往昔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 年,即 乾道八年 (1172),作者 48 岁,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 ,投身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襄 理军务,亲自在大散关一带抗击金兵。作者在此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 的典故, 写出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一觅 字,显示出诗人当年自负、自许、自信神情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万里 与匹马 形成空间的对比,匹马征万里,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诗人的 这种豪情壮志在其它词中亦有反映,如: 谢池春 : 壮
24、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陈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琱戈西戌。笑儒冠自来多误。 在汉宫春中亦云: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笛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 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征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豪壮慷慨激越,逼肖稼轩。昔日的军旅生活,诗人一直不能忘怀,历历在目,时时入梦。因此诗 人诗词中纪梦者特别多。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只能在梦中得到,现实中的苦闷,只有在梦中渲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诗人在南郑前仅仅半年, 就梦醒不知何处, 只有旧时戎装 (貂裘戎装) 尘封色暗。 尘暗 句用战 国军 ?秦策中苏秦 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5、 之典,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自身的不得志写了出来,心情饱含惆怅。上片开头以 当年 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 声调高亢, 梦断 一转,形成强烈的感情 落差,慷慨化为悲凉、惆怅,至下片则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矛盾,跌入更深沉的苦叹,悲凉化为 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 妖氛未靖;回首人生,流卓暗渡,两鬓已老;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未、先、空 三字承接流转,写出诗人沉痛的感情,且愈转愈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未灭,功业尚 示成,岁月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 先 老之惊心。 一事无成双鬓侵 ,对镜而理发,一股悲凉之 意
26、渗透心头,人生易老 ! 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 攘除奸凶,兴爱汉室 。因为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故诗人只有泪 空流 了一个 空字写出了诗人的失望和痛苦内心。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 汉唐边塞,此代指抗敌前线; 沧, 州水边,古时隐居者所居。陆游晚年退居在镜湖边的 三山村,他曾有词说: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表面闲适,骨子里怨天尤人。 此身谁料 即谁料此身。 词人没有料到,自己一生都在 心与 身的冲突中渡过。 谁料 二字写 出诗人昔日的天真与如今的失望, 早岁哪知世事以艰 ,而今识尽愁滋味 ,理想与现实格格不 入,无怪乎作者要声
27、声浩叹。该词确实饱含人生的愁意, 但由于词人 身老沧州 的感叹中饱含了更多历史内容, 老泪纵横中融 汇了爱国炽情, 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 比一般仅写个人苦闷作品更感 人,更有感染力。词结构上打破分阕则分意的常例,只以起二句写昔,余皆写今。但关河 、天山 是旧地, 貂裘 是旧衣。写今天又常关合当年,作强烈对比,更显激昂回荡,慷慨生哀。 这与另一首诉衷情写法不同: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上片忆旧,下片抒愤,意义分明。首二句写早年政治生活。 陆游早年曾先后任枢密院敕令所删定 官和枢密院编修兼编
28、类圣政所检讨官。交结了周必大、范成大、郑樵、李浩、王十明、杜起莘、 林栗、曾逢、王质等,均一时俊杰。陆游曾作与夏国主书与夏修好。对付金;又作蜡弹省 札,晓喻中原人士,作敌后瓦解工作。该两句写诗人不分昼夜投入抗金工作。时易失 ,写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造成北伐失利,遭符离之败,订下隆兴和议,后议又成,诗人抗 金主张又难以实现。末尾三句自我解嘲:昔日终日所对是英雄豪杰,所作是羽书檄文; 今天终日 所对不过是江山风月,所作不过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理山川之闲散人。风月之品评, 山川的管领,原是 闲者 的事(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志林 ),与功名 二字沾不上边,而该
29、 词结句结以 别是功名 ,极为幽默,自我解嘲,是诗人愤极语,是 对那些加给他 嘲咏风风 罪名的人们,予以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 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争不得已也! 辛弃疾生平词作及其词选讲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在南宋文坛,诗有陆游,词有辛弃疾,这两个文学巨子的了出现,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他们都是南宋前期文学的代表, 辛弃疾是继苏东坡之后的又一个浪漫主义词人,豪迈派大家。辛弃疾生平与作品辛弃疾( 1140 ),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官的家庭里。这时,正是民族 英雄岳飞被赵构(高宗) 、秦桧一伙民族败类杀害的前二年。济南在金政权(女真族)统治下, 已经十二
30、年;北宋的汴京(开封)已经沦陷十四年了。北方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痛恨 金统治者,迫切要求收复中原,正如陆游所说的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可是赵构 统治集团自建尖元一年( 1127 )南渡,到建尖三年定都临安(浙江杭州) ,保守江南偏安局面, 不仅忘记了 徽钦之辱 ,并且忍心坐视北方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收复山河的大计, 已为纳币 称臣的投降政策所代替。 他们何以会这样甘心奴颜婢膝, 丧尽民族气节呢?明代文征明写过一首 题宋思陵(高宗赵构)与岳武穆手敕墨本的满江红词,下片说: 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 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误, 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
31、一桧亦何能? 逢其欲。 这一语破的,揭露了赵构集团投敌真相。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渡过 的。他和广大中原人民一道,过着忍辱吞声的生活。辛弃疾父早死,是祖父辛赞抚养大。诗人一 生以抗金爱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壮志未伸。 壮士凄凉闲处老, 名花零落雨中看。 时代的风雨,现实的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慨共同酿成了这三首作品的悲壮沉 郁风格。特别是本词 当年万里觅封侯 一首,作者满腔忠愤一发之辛赞本是朝官,济南陷落时, 丧失民族气节, 做了金的县令、 知府一类地方官。 当赞在毫州谯县做金的县令时, 辛也跟在身边。 辛和党怀英从刘瞻念书。两人成绩杰出,亳州人称之为 辛党 。
32、党后来在金作了显贵大官, 但辛却走了与党相反的道路。 公元 1154 年和 1157 年,先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 他乘机深入河朔一带 窥察金军部署、政治措施和人民的反抗力量。公元 1161 年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带领六十万兵马,大举南侵。济南农民耿京乘机聚众二十万起 义。这时辛弃疾二十二岁,这一个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读书人, 激于民族大义, 抛弃了象党怀英 那样安于现状、企慕个人富贵的生活道路,在济南以南山区,组织了两 千多人的一支队伍,举 起了义旗。不久率部归属耿京,加强了抗金力量。因他是起义军仅有的一位有名望的文人, 耿京 便委他担任 掌书记 的职务。他又说服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率众一千人,归
33、属耿京。不料义端是个坏蛋, 不久叛变。 一天他偷了耿京的天平军印信逃跑。 辛弃疾马上紧追, 拿获斩讫回报耿京。 耿京从此更加器重他。完颜亮南侵至扬州,被其部下杀死,完颜雍(金世宗)自立为金主与宋讲和。辛弃疾力劝耿京和 南宋王朝联 , 军事上互相配合,以图恢复。绍兴三十年(公元 1162 年)正月,耿京派贾瑞和辛弃疾等人,到达建康,会见了南宋的将相大臣,被出巡的赵构召见。一切接洽事谊顺利完成。不料在辛弃疾从南宋返回时, 叛徒张安国, 贪图金人重赏, 勾结耿京部下叛徒邵进, 杀害了耿京, 并劫持了部分义军,投降金人。辛和贾等人北归到海州(今江苏新海连) ,听到这消息,马上约集当地统制王卅隆和忠义军
34、人马 五十余骑, 直奔山东金营, 这时张与金将帅正在饮酒。 辛就在五十万大军的金营 , 劫走这个叛徒, 缚在马上,并当场号召金营中耿京旧部反正,约有上万人跟他回归。他接连不停地跑了几昼夜, 把叛徒绑到建康,献给赵构杀了。此时,辛才二十三岁。这一英雄壮举,打击了金人气焰,鼓舞 了人民抗金信心。从此,辛投归到了南宋,终生没有回到女真统治下的山东去。以上是词人的前期: 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战斗和起义南归时期。 最后是他四十年服官和被迫退 休的时期。南归后,南宋统治者并不信任他,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差使,是帮助地方官处理政 务的官员。 词人空怀一腔报国赤诚, 但才能无法施展。 就在他南归这一年, 赵
35、构传位给孝宗赵 赵 即位于初,很想做一番收复失地的大事业,任用主战派张浚, 并尽撤两淮战备, 于隆兴二年 (1164 )和金订了屈辱投降的 隆兴和议 。词人满腔忠愤,反当时对立的宋金形势和斗争前途, 详尽地作了具体分析,写成十篇论文,名为御戎十论 ,又名美芹十论 。后来虞见文为相, 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前者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集团内部的矛盾。 对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提出一些具体规划。后者根据刘邦、项羽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 驳斥了存在于士大夫间的 吴楚之脆弱不足于争衡于中原 的谬论,力主北伐。 但他的意见没被南 宋统治者所采纳。 (这时期他有一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最能
36、反映他南归以来的政治抱负 和忧国心情。 )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尽了最大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 肺腑之言都 陈奏给皇帝了,可南宋统治集团,畏敌如虎,诗人只得徒费心机。正如陆游所云: 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词人悲愤交集,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写下了一首名作水龙吟 ,反映了他南归以来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心情。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建康又名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建康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一大段写景:由水到山,由无情
37、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层次井然。开头两句是作者所见 之江景。意思是说,千里楚天,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没有一个尽头。这 里楚天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战国时曾属楚国。水 ,指浩浩荡荡的长江, 即苏轼 大江东去 的大江。千里清秋 秋无际 ,写出江南秋季之特点。南方多雨多雾,只有到了秋天,天高气 爽,才可极目远眺。这两句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道劲,为全词定下一个基调。正如唐圭璋先生所云: 起句浩荡,笼罩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三句,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远处层层迭迭的群山,有的宛如 美人头上的玉簪, 有的象美女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的忧愁和愤恨。
38、玉簪 、螺髻 是古代妇女的首饰和发髻。韩愈曾形容说:水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里词人以 玉簪 、 螺髻比山,想象奇特。 遥岑 即远山,此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故说献愁供恨 。这里作者一方面以乐景衬哀,极写远山之美。 远山愈美,愈引起词人愁和恨。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 及物的手法, 写远山献愁供恨。 实际上是词人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 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发 愁。但作者不直说己愁,偏要说山向人献愁。山本是无情之物,连山尚且懂得献愁供恨,人之愁 恨不言而喻了。这样写,更深,耐人寻味。楚天 两句,纯粹写景,至 献愁供恨 三句,已进一步,点出 愁 、恨 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 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
39、也由平淡而渐超强烈。在这里写景,作者皆用倒卷之笔,即 愁无际 从水随天去 中见出, 玉簪螺髻 从远目 中见出。下面落日楼头 登临意 几句进一步写景抒情。 这几句意思是说: 夕阳快要西沉, 站在这赏心 亭上, 耳边传来了孤雁的声声哀鸣, 此种情景不禁勾起作者这个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 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栏杆歌唱。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落日 三句写景极悲凉, 与柳屯四田之 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同为佳境。 境之所以佳, 就因境中喻情。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 这里又比喻南宋日薄西山, 国势危殆。 原来宋孝宗继位后, 一度起用主战派张浚主持军政。张浚在隆
40、兴元年( 1163)对金发动军事攻势,不幸败于符离。于 是主和派又抬头。词人登上赏心亭,面对衔山的落日,想起南宋君臣在符离败后,签订辱国的 隆兴和议 ,又陷入一片消沉气氛之中,心情是沉痛的,这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述的 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的情景是一样的。 断鸿 是失群孤雁,在这里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 境。 游子 作者自指。作者渡江归南宋,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原 本不该称已为 游子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一直对辛弃疾怀有备之心,对他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自然作者不禁产生了游子之感了。把吴钩看了 三句, 作者直抒胸臆。 作者在这里选用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
41、发了自己报国无门、斗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把吴钩了 本自杜甫后出塞诗中的句子,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但情景迥异。吴钩本是锐器,但现在却闲置在身旁,无处用武,这就烘托出 了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把吴钩看了又看, 这一细节把作者此时的心情 和盘托出。作者还嫌不足,又写了 拍栏杆 第二个动作。这里融化了渑水燕谈录中一个曲, 据此书载:一个 与世龃龉 的刘孟节,常常 凭栏静立,怀想此事,吁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 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 在这里, 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法施展的
42、急切 悲愤的情态宛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写了这两个细节后, 直接慨叹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 不被 南宋统治集团所理解,南宋统治集团中无人是他的知音。故说: 无人会,登临意。 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 下片直接言志。 分为五层意思。 换头用晋人张季鹰之典。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 现在尽西风 的深秋时令又到了, 连大雁都知寻踪飞回旧地, 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 的游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铁蹄蹂躏之下, 想回去也不可能。 尽西风,季鹰归未 ?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收到了一石 三鸟的效果。 乡思 ,前应游子,是落日、断鸿背景里 游
43、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 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应 途岑远目,献然供恨 ,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对张季鹰有所批 评,这从 休说 二字中可体现出来。 休说 是否定语气,意思说:我辛弃疾岂肯步季鹰后尘,为 吃鲈鱼脍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 求田问舍 三句用刘备典,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即买地置屋。这里紧接前面,大意是说,既 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季鹰, 也不学求田问舍, 谋求私利的许汜。 许汜因求田问舍为刘备瞧不 起,也被辛弃疾瞧不起。 怕应二字是作者为许汜设想,意思是说:象你许汜那样的琐屑之人, 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呢?可惜流年 三句,用桓温事,是第四层。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
44、,指国家在风雨中飘摇。 树犹如此 用桓温事。据世说新语载: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昔日自己种的树大到了几围粗, 便感叹地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即:树都已长这么高大了,人怎么不老大呢!这三句意 思是说:我所忧惧的只是国家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之于实现,辜 负了平生的愿望,如此而已。这里对统治者不能用贤,使爱国英雄年华虚掷的罪行是一个控诉。上面的 鲈鱼堪脍 和 求田问舍 均是宾,这里三句才是主,才是全词的核心,它正体现了志士虚捐少壮年 的主题思想。倩何人 十三字是第五层意思。 倩,是央求之意, 红巾翠袖 是少女装束, 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 宋代,一般游宴娱乐,有歌妓在
45、旁唱歌侑酒,所以 红巾翠袖, 损芙堆泪 残留着当时士大夫生活现象的痕迹。这一层,是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这里应 前面的 无人会,登临意 句, 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唐圭璋)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昆曲夜奔 )英雄而至于流 泪,可想见作者的苦闷和伤心了。陆游有 两句诗: 爱君忧国孤臣泪,临水登山节士心 。正与这首词表达了同样的心情。这首词作者抒发了抗金壮志无人理解,不堪大好年华, 在国势风雨摇中虚度的悲愤心情; 同时抨击了那些一味 求田问舍 、对国事漠不关心的人物。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陈延焯评价说: 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
46、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该词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移情及物,达到情景交融。 作者对自然景物不作纯客观描 写,如远山,不只写其美,也写它献愁供恨,与诗人悲痛的情怀相渲染,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第 二,借用典故发议论(如下片) ,象写散文那样畅谈心曲,写得那样层层推进,舒卷自如,然而 又没留下散文的痕迹。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领袖。他的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 有的抒写恢复中原的雄心, 有的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的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 有的写田园生活的幽静, 但热爱祖国是他一生 创作的基调。辛弃疾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分析淳熙三年 (公元 1176 年),辛任江西捉点刑
47、狱、 驻节赣州时, 写了一首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 这时作者三十六岁,率部南归已经十四年了。作者慨叹中原长期沦陷,宋统治者无意洗雪国耻, 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深深隐忧和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既有个人的身世之感, 又有国家的兴 亡之痛。作者之所以以造口为题材,是因为在造口这地方曾发生过国耻事件。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公元一一二九年冬,金兵攻占汴京(开封)之后继续南侵,南宋统治者毫不 抵抗,分两路仓皇逃跑:一路由宋高宗赵构率领文官武将,由扬州渡江,先逃越州(今绍兴) , 再逃明州(今宁波) ,一直逃到海上。一路由宋高宗的伯母隆祐太后带领皇属、宫女并携府库金 帛等物,由杭州逃往江西南昌。当时的金
48、兵也分两路追赶: 一路直追高宗;另一路由湖州北进军 江西,追赶隆祐太后。金兵追至南昌,太后又由南昌经造口逃至赣县。在逃亡过程中,保卫太后 的军队溃散了,携带的宫女一百六十余人也失去了踪影。金兵追至造口, 方才收兵。 虽然没有追 上隆祐太后, 但一路上奸淫烧杀, 残酷至极, 使人民遭受空前浩劫。 一一七六年, 作者路径造口, 不禁追忆起四十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悲剧, 又看到南宋统治者醉死梦生, 无意自振, 因而感慨万 端,在造口壁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造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六十里的地方,亦称皂口。 词的开头两句是说: 从郁孤台下流过的清江水啊, 这里面淌着当年遭受金兵浩劫人们的多少血和 泪啊! 作
49、者眼望滚滚而逝的赣江流水, 仿佛看到了当年在侵略者刀光剑影之下号陶痛哭、 流离逃 亡的人民。 以清江水 喻行人泪 之多, 用极凝练的语言, 概括了四十多前在这里发生的国耻事 件,写出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多少 ,极言受害人之多,揭露了金兵残暴。 行人既包括了南宋统治者隆太后一行, 也包括了逃难的百姓。 这其中既包括了作者对受难人民的同情,又掺杂了作者的忠君思想 开头一句, 并不是写眼前景物, 也不是即景抒情, 而是怀古。 郁孤台 不在词人题词的造口附近, 在江西赣县西南六十里。 作者为什么在万安县的造口, 却突然写到郁孤台呢?一则因为他在任江 西提点刑狱后,在一次登临郁孤台,看到原
50、来是唐宋时赣州的名胜地, 曾被金人掠洗过,抚今追 昔,感慨万端;二则因为唐胡李勉为刺史时,曾登郁孤台北望长安,感慨于自己未能到京城做一 番事业,于是在山顶筑台,改郁孤为望阙,表示向往京都之意。词人站在造口怀古,一开头就提 到郁孤台, 也是极表怀恋旧京师及中原之意, 抒发了作者想奋发有为而不可得的抑郁的感情。 同 时,又和下面的 望长安 紧密地联系起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这两句是说:我向西北方向遥望京都,可惜只能看到重重叠叠无数 可爱而又可怜的青山! 当时,词人身处祖国的东南方, 故说西北望 。这时,呈现在词人眼前的, 是一派雄伟壮丽的山河, 这祖国的山河多么可亲可爱! 然而这无数的大好
51、山河, 却长期沦落于敌 手,任凭敌人铁蹄践踏,该是多么可悲可怜!因此, 可怜二字,兼含 可爱 和 可怜 的含义。长安 本是汉、唐建都之地,后代诗文常用以代表京都,此处指北宋京都汴京及广大中原地区。 长安在汉唐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寓意。 一个 望字深刻地表达了 词人急切盼望恢复国家统一的感情和心情。而长安又被重重的山岭遮住,这又暗用了李白的 总 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风皇台 )的含义。 无数山 不仅写千迢迢,峰峦重 重的自然障碍,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不能看到京师。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的障碍重重。作者少 怀大志, 二十一岁率众参加起义军, 旋即突围南归,
52、一直将恢复大业铭记于怀, 曾写过有名的 美 芹十论陈述光复大计,然而却遭到当权者的阻挠、 反对。这里岂不是阻碍 望长安 的无数山 吗?岂不是 蔽日 的 浮云 呢? 上片隐括了惨痛往事,暗指出国耻未雪,中原沦亡的现状,抒写了词人沉痛愤慨之情。 下片一方面写江水冲破阻拦,胜利向前,使人向往;另一方面又想到自己壮志难酬的现状, 抒发 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忧愤。青山遮不住 两句,紧承上片含义。上片说,由于浮云蔽日投降派作梗,青山遮眼困难重重,使词人 望长安 而不得见,欲报国而不得伸。但是词人的信念很坚强:青山虽挡住了北望长安的视线, 却挡不住含满人民血泪的赣江水向北向东滚滚奔流。 广大的抗战志士, 不管
53、有多少 困难,终究要汇成巨大的抗金洪流。毕竟 二字, 表现了作者坚强的信念,也是对妥协投降派种种悲观失望论调的斥责和蔑视。江晚正愁余,深山然而理想与现实毕竟太远了,皇室之昏庸,武备之废弛、奸臣之媚敌,志士之遭逐,这一切都是 与词人理想的矛盾、的不相容。面对这种现实,作者不得不发出这种感慨:闻鹧鸪 。这两句意思是:黄昏时,我站在江畔,正为国家的前途发愁,此时又听到了深山里传 来的鹧鸪鸣叫声,这就更使我忧虑了。正愁余 是余正愁 之倒文。 鹧鸪 ,是一种形如斑鸠的南方鸟。据古籍记载,其叫象 行不得也柔柔 这样的呼唤。其性畏寒,其志怀南,飞必南向。由 于这些特点,因而就成为了北人旅者生愁的象征,如白居
54、易的山鹧鸪诗便说: 啼到晓,惟 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词人不仅是北人,而且是壮志难酬的北人。他心怀故土,志念恢 复,从南渡以来,念念不忘中原父老,然而已经过去了十五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 一直无忘;尤 其令人愤慨的是,朝廷内一派 抗金必败 的滥调,处处可闻 行不得 的声音, 此时此刻,作者怎 能不忧心忡忡呢?鹧鸪的叫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这两句是作者的感慨; 感慨处境之难堪, 国事之 日非,壮志之被抑,政局之日非。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 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 得也 ,这是很有见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两句词人以极大的愤懑,对南宋统治者的投降 路线进行了血泪控诉。小结: 整过这首词,通
55、过凭吊历史陈迹,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惨遭蹂躏的痛心, 对人民痛苦的关切; 表现 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政策的愤慨。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凝炼含蓄。词人把所见、所闻、所想之事,与眼前景物融于 一体。由眼前的江水想到 行人 的血泪;由 望长安 而不可得想到山河的破碎,国事的多艰;由 江流的奔腾;想到抗金的洪流毕竟会势不可当;由鹧鸪的鸣声, 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真正做到 了前人评价作品时所说的 景语皆情语 。他使青山、流水、江晚、鸟语,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 效果。在感情上,这首词写得苍凉沉郁,卓人月在词统中评曰: 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意思说:这首词象一曲动人的乐章,
56、把作者对祖国的忠贞,对敌人的愤恨,对投降派的憎恶,信手弹来,一一 发拂指端,倾吐了词人满腔的忠愤之气。辛弃疾摸鱼儿分析淳熙六年 (公元 1179),辛弃疾受任湖南转运使, 就在这一年, 词人写了一首著名的词 摸鱼儿 , 此时作者正好四十岁, 踞离他退居还有两年。 词中抒发了作者投归南宋政权以后, 在权奸排挤压 迫下的悲愤、伤感的心情,和对国势危弱的哀愁与忧虑。词的上片, 用暮春风雨, 落红飞絮, 象征南宋局势的危迫, 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 通篇以太白诗法, 写忠爱之忱, 宛转怨慕, 尽态极妍。 起处大踏步出来, 激切不平。 (夏承焘)把读者带进一个深沉而感伤的艺术境界中来。春已迟
57、暮, 再经不住几番风雨的摧残了。 无情的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雨,催送春归,令人不由得想起孟浩然的春晓诗句: 声,花落知多少? 这再也经受不住 风狂雨横 的晚春残景,象征着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 匆消失的难堪处境, 同时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 以反诘语气开头, 更能引起读者 深思与联想。 惜春 二句, 把人们爱恋春光的内心矛盾描写得十分细腻。爱惜春花却又常常担忧园林中的百花开得太早,因为花开得早,也就凋零得早,春光也就消失得早,何况眼前已是落红遍地,春残花 谢,一片败落景象了呢!正象作者另首满江红里所写的: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 满眼不堪三月
58、暮 。这种深厚的惜春感情,包含着许多复杂难信的忧虑和苦 闷。作者南渡之前,对投降归回南宋,共同抗金,收复中原,抱有无限希望,如同在数九寒天, 盼望 大地回春一样。但十几年的宝贵时光过去了,一切美好的憧憬也破灭了,眼前看到的只是 南宋小朝廷的黑暗与腐败,投降与卖国,就象这 落红无数 的晚春一样,令人不堪入目。 春且住 几句意即: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春天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 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有下面的怨春感情. 。这里作者用 天涯芳草 阻住归路的想象,来表达留春的感情,想象真挚动人。此亦含有劝谏南宋君王, 回心转意,停止投降政策,切莫
59、执迷不悟之意。以上 风雨 象征金军进犯。 落红 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失败、 危殆局面。 草迷归路 象征着奸佞当道,蔽塞贤路,使志士仁人不能为国效力。 怨春不语 几句,是承留春而来,意思是说:怨恨春天不理睬我,仍然匆匆地走掉了。算来算去 只有画檐下的蛛网,在那里终日不停地沾惹着漫天飞舞的柳絮,好象在殷勤地挽住春光。关于 蛛网 句的理解颇为分歧,一说是指小人不当道,他们就象檐下的蜘蛛一样,织起网来,粘住飞 舞的柳絮,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春光仍在人间,国家太平无事, 谁知这只是点缀升平的一幅虚妄 的图景。 一说是作者自比。 作者和小数几个爱国志士一面怨恨南宋君王贪图享乐, 不谋恢复大业, 一面
60、又象辛勤的蛛网,殷勤沾惹飞絮一样, 力图挽救残局, 当然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认为这几 句和第一句呼应,仍然是影射南宋残败的政局,只有几处蛛网,沾惹飞絮,表示春意未尽,尚有 一息生气,但终究是经不起几番风雨吹打的晚春时节。苟安江左的局面, 不会维持多久了。 对南 宋君臣表示了曲折婉转的怨恨和对国家的危亡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词的下片换头处用陈皇后失宠 比拟自己失宠:陈皇后之被打入冷宫长门宫, 是因为有人在嫉妒她。 她后来拿出黄金, 买得 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 ,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的 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 向谁诉说呢?作者用此典, 暗示自己本来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与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族论坛:表达力培养步骤
- 设计师和销售培训总结
- 纤维桩粘接的护理配合
- 孩子理性思维提升术
- 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计划
- 孩子思维提升要点
- 班级年度目标制定计划
- 跨功能合作的成功总结计划
- 年度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计划
- DB12T 753-2017 畜禽密闭舍养殖环境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 《郑和下西洋》-完整版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奖惩考核办法课案
- 学校食堂操作流程图
- 尼龙-66的连续聚合生产工艺流程课程设计
- 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目录
- 郑氏星案新诠
- 配电网工程典型问题及解析(第三部分)课件(PPT 49页)
- 小学音乐国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复习内容
- 肛肠科发挥中医药特色措施
- 生化实验基本操作
- 立车镗铣床总图机械说明书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