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_第1页
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_第2页
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_第3页
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_第4页
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本篇文章来源于【蒙古青年论坛】原文链接:http:/mglbb/bbs/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目前,全世界都十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重要内容便是母语危机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西方文明影响的扩大,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进程也日益加强。如何保护和发展汉族语言文化传统,如何弘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如何树立中华文化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主导地位,已经是中国人民神圣而艰巨的任务。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础的。要保证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保证这一基础之不可动摇的牢固性。因此,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华

2、各民族语言文化同样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也成为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物流和信息通道的畅通无阻、世界秩序的优化组合等都成为人类文明高度进步的表现。建立一个和谐、和平的全世界人文大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不应该是以单一化为目标的行动。文化全球化应该以打破一切封闭系统,排除信息通道上的一切障碍,在运行手段上建立一个共同一体的行动规则,在文化上弘扬一切文化中具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的一切活性因素为基本精神。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任何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单边主义以及母语文化悲观主义都有害于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多元性

3、发展目标。保证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和保存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端正思想,加强对文化生态的正确认识,弄清楚一体化是以多元化为前提,那么,我们对濒危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华文化由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两大部分组成。蒙古族文化是对古老游牧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畜牧业文化最重要的宝库。保护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事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蒙汉语言文化接触历史悠久,互辛卜胜强,尤其是蒙古族语言文化从汉民族语言文化接受了很多有益成分。无论文化的哪一方面,当今中国蒙古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得益于蒙汉语言文化接触。业已形成的蒙古人的牧业、半农半牧业、农业语言文化三种类型

4、鼎立格局,就是蒙汉历史接触在语言文化上的表现。保护和发展蒙古族语言文化原生态,正确引导半农半牧蒙古人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保护农业蒙古人的民族精神等都将是中国保护和发展中华文明整体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保护和发展蒙古族语言文化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进行语言文化变迁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对蒙古族语言文化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和外部作用的讨论,探索出保护和发展蒙古族语言文化的更具有效的途径,为国家语言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便制定更加正确、合理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多元一体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发展。 一、世界蒙古语言文化的分布格局 蒙古族是跨国界民族。蒙古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疆域的形

5、成和界定、中华各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昌盛、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等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以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延续着自己的历史,开拓着自己的未来。全世界大约有近1000万蒙古人,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三个国家。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中、蒙、俄三国蒙古族各自走向自己的道路,并产生语言文化意义上的微妙变化,逐步形成各自的现代文学语言形式。蒙古语言文化在各自国家中的生存状况之好坏,与这三个友好邻邦民族文化事业的成衰休戚相关。据统计,蒙古国有250.4万蒙古人(2004),俄罗斯布利亚特自治共和国布利亚特蒙古人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卡尔梅克蒙古人合起来约有70多万2。中国是世界上蒙古

6、族人口最多的国家,有581万蒙古人3,约占全世界蒙古人总人口的60%。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北、甘肃等8个省、自治区,另外,云南、山东、北京等其它22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蒙古人居住。在中国,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占据首位,2000年有403万人,约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的3/4。蒙古语是蒙古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地位如同中国汉语普通话,全体公民都讲以中部方言为基础的喀尔喀标准语。在俄罗斯布利亚特蒙古人语言是布利亚特自治共和国的国语,卡尔梅克蒙古人语言是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国语,受俄语影响相当大。中国蒙古族基本保持母语文化,本文第6页有具体使用情况介绍。二、中国蒙古

7、语言文化在世界格局的位置全世界蒙古语基本保持统一,方言土语之间的差异不太大。综合国际蒙古语界多年的划分经验,可以把世界蒙古语划分为西部的卫拉特一卡尔梅克方言区、中部的喀尔喀一内蒙古牧业方言区、东部的科尔沁一喀喇沁半农半牧方言区和北部的巴尔虎一布利亚特方言区等四大区块。除了科尔沁一喀喇沁半农半牧方言区位于中国东北以外,其他三个方言都是跨国方言。 1.在世界蒙古语四大方言区中,喀尔喀一内蒙古牧业方言区为最大,其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牧区以及蒙古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200万中国蒙古人和230万蒙古国居民,共430多万人口,是世界蒙古语的主体。中国牧区蒙古人语言是世界蒙古语核心部分。2.科尔沁一喀

8、喇沁半农半牧方言区位于中国的东北,使用人口约有260万,世界蒙古语中占据第二位,而在中国则是最大的蒙古族群体。其特点为,由牧业经济转变为半农半牧和农业经济,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出现汉化、混合化等多重现象。该方言正在不断地壮大,其文学语言体系也正在形成鲜明的风格,口语日渐成熟,表现出将取代牧区纯正蒙古语而成为中国蒙古语核心的势头。3.巴尔虎一布利亚特方言位于蒙古语世界的东北部,主要居民居住在俄罗斯布利亚特自治共和国、蒙古国东部边疆和中国东北的呼伦贝尔市等,使用人口约有40来万,是世界蒙古语第三大方言。2其中,中国巴尔虎一布利亚特方言有10万人,集中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

9、左旗和鄂温克旗。中国、俄罗斯、蒙古三个国家巴尔虎一布利亚特方言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俄罗斯居民受俄语影响的程度高,蒙古国居民的喀尔喀化趋势强,中国巴尔虎、布利亚特居民的语言则越来越靠近中部标准音区的语言,也略带科尔沁土语影响。 4.卫拉特一卡尔梅克方言区分布于西部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以及蒙古国西部地区,全世界卫拉特一卡尔梅克方言人约有30多万,其中,中国有20万人。总之,中国的卫拉特方言是卫拉特一卡尔梅克方言的中国部分,巴尔虎一布利亚特方言也是跨国界巴尔虎一布利亚特方言的中国部分,内蒙古方言的大部分是喀尔喀一内蒙古牧区方言的中国部分。科尔沁一喀喇

10、沁半农半牧方言比较独特,它以汉语对蒙古语的影响为特征,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中国蒙古语是世界蒙古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世界蒙古语言文化必须要关注中国蒙古语及其方言土语。本篇文章来源于【蒙古青年论坛】原文链接:http:/mglbb/bbs/ 三、汉语言文化影响和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汉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强大的,它正在改变着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并且使之发生着急剧的变迁。这种变迁,同汉族和蒙古族在蒙古地区的紧密接触有关。汉族给蒙古族带来了农业技术,从而有一部分蒙古人接受农业文化,由牧业经营者转变成半农半牧业经营者,有的完全变为农民。经济基础的改变,引发了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的改变。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改变导致

11、了语言文化的改变。蒙汉民族广阔领域里的接触,给蒙古族语言文化提出新的课题,蜂拥而至的新事物要求及时的反映。为了适应新的要求,蒙古人大量地接受了汉语言文化成分,甚至一部分蒙古人完全融入汉语言文化氛围中。语言文化变异,从动因讲,有两种现象。一种为自然变异,另一种为条件变异。前者为语言文化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演化,这种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该语言文化固有的形态。而后者是一种语言文化在另一种语言文化强烈影响下所产生的形态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该语言文化固有形态的边缘化,甚至完全的瓦解,还意味着该民族精神世界的改变。语言文化同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较强的远古时代尤为如此

12、。繁衍生息在北亚森林和草原的蒙古族在对自然环境的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草原游牧生计体系。蒙古族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都是蒙古族人民适应北部草原的能力和适应的成果。蒙古族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诸方面,除了人类语言共同点,还包含着草原游牧人独特的成分,而且仅仅是这些独特的成分,构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系统。民族并非是完全封闭的系统,民族之间的交往能够改变民族的发展方向。早在匈奴时代,北方民族就受到汉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汉族,尤其是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女真、满洲等北方民族,接受汉族影响十分深刻。蒙古族在元代曾深受汉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北方汉族语言文化。随着元朝的灭亡,

13、蒙汉语言文化接触曾一度沉寂。但到了清代中后期,又恢复了汉蒙之间的语言文化接触。与以往不同的是,首次打破以长城为政治、经济、文化分界线的古老状态,清代汉民族第一次走出长城,以积极的、主动的身份影响了蒙古族。汉民族带来了中原地区历史悠久的农业经济文化,逐步影响蒙古族的语言文化。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南部的漠南草原。有史以来,漠南草原的南沿始终是游牧经文化和农业文化的相互影响范围。在蒙古族形成之前,北方民族很早以前就与中原农耕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并且受到农耕语言文化的影响。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忠实继承者,蒙古族极好地发扬了这种传统。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进一步加强了蒙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直接接触和相互

14、影响。 14世纪末和巧世纪初,明朝对北元残留势力进行屡次的围剿,严重摧残蒙古族文化,锐减蒙古族人口。加上民族内部的动乱,蒙古族开始走向没落。到了清代,衰败的蒙古族已经变成了只有接受而没有任何自主能力的弱势群体。尤其是自清朝中后期开始,中国出现社会动荡和无序状态,大量的汉族人口来到了北方草原,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隔阂状态。汉族农民很快把河套、土默川、辽河、嫩江等几条大河流域变成了农田,蒙汉人民共同构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经济文化和语言文化类型群,汉语逐渐成为边塞地区的交际语言。汉族人口的过度增加导致了以土地为起点的所有权争夺,迫使处于弱势状态的蒙古族居民频频北迁,北迁蒙古族给牧区带去了农耕技术和汉语言

15、文化的影响。从而在南部农业蒙古人语言文化和北部牧业蒙古人语言文化之间逐步形成了半农半牧地区经济文化和语言文化类型带。 汉语对蒙古语强烈而直接的影响,始于200多年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当时的屯垦和私垦等官方和民间行为导致了汉族民众的到来和蒙古地区的农业化以及蒙古人的汉化。到清朝中后期,漠南蒙古沿长城一带的广大地区几乎都变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呈东西方向的带状农业地区。自西部河套平原、土默川到东部的辽河流域以及松嫩平原等主要江河流域区,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随着农业人口的迁来、定居,很快变成了半农半牧区,进而变成了农区。牧民变成了农民,学会了汉语,使用了汉族的礼仪,说起了汉族演义。蒙古人陆续创办

16、儒学学堂,修建京剧台和关帝庙。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蒙古族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逐渐形成了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大类型并存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强大的汉语始终改变着蒙古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来,大批的蒙古族青年涌向大城市和其他汉语言文化环境。日益拓展并不断加速的信息通道以及毫无障碍的市场运作,已经打通了汉语影响涌入草原的辐射形道路。不但农村蒙古人加强了语法形态的变异并产生了丢失母语的趋势,而且,半农半牧区也正在积极地接受着汉语的影响。中国蒙古族有581万人口,纯正蒙古语人口有200万,占3%5,蒙汉混合语蒙古人约有260多万人,占4%5,转用汉语人口有120万,占2

17、%0。汉语言文化间接或者直接影响蒙古人,中国蒙古族中汉语人和蒙汉混合语人合起来有380万人,占中国蒙古族总人口的6%5。蒙汉混合语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南部、通辽市、兴安盟和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广大的东部半农半牧区。这些地方普遍汉化,但程度有所不同。靠近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或属于这些省份管辖的汉蒙杂居地区蒙古人的汉化程度比较突出。例如,赤峰市南部的喀喇沁旗和宁城县共有95万人口,汉族占93.9%,蒙古族占4.5%,90%的蒙古人已经转用汉语2。由于中国政府实行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化的积极政策,

18、多年来汉语对蒙古语的影响,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状态。1982年全国341.1万蒙古人中,有80%或274万人使用蒙古语,62.46万或18.31%的人口转用汉语3;1990年480万蒙古人中只用蒙古语的有50.%6,双语者有29.9%9,转用汉语的有19.9%5。近20年来的蒙古语使用情况基本稳定,转用汉语人口稳中略增,由1982年的18.3%1到1990年的19.9%5,再到2000年的20.6%5,每10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左右。这是中国民族语言政策所产生的良好效果。随着国家和蒙古族地区经济繁荣,以及中国语言文化政策法规的完善,蒙古族语言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四、研究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的

19、目的和意义 蒙古语的跨国界性把蒙古族语言文化问题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蒙古族语言文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利益。因此,根据目前的实际和未来的需要,对蒙古族的语言文化进行一次新视角的审视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研究蒙汉民族历史接触和由此而产生的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研究中国蒙古族的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大语言文化类型和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牧区语言文化是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原生态。其过去和现状的差异,主要是语言文化自身内部规律发展的结果。自然接受并消化外来语言文化因素,使之变为自身发展的有益养分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原生态演化,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次

20、生态演化。 2.半农半牧区语言文化位于牧区语言文化和农区语言文化之间,是蒙汉语言文化接触的过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历史表明,往往是半农半牧状态的蒙古族扮演过中国蒙古人语言文化繁荣的主角。研究半农半牧区语言文化,具有控制论意义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对半农半牧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牧区语言文化的未来进行有益的干预。 3.农区蒙古族语言文化是蒙古族语言文化的次生态。其过去和现状,都在程度不同地说明着汉语言文化对蒙古语言文化的作用和蒙古族语言文化所发生演变的过程和结果。在漫长的蒙汉历史接触中,汉民族语言文化的主导地位越来越体现出来。从蒙古语言文化本位讲,农区语言文化是次生态。研究这种因经济文化类型转变而产

21、生的语言文化转变,对于研究蒙古族人民民族性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4.汉族走出长城并且草原出现农业、广大蒙古族由牧民变成农民、蒙古族由蒙古语言文化载体变为蒙汉语言文化双重体,进而变成纯汉语言文化者,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迁。研究强势语言文化对弱势语言文化决定性作用,对于国内语言文化生态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尤其是研究蒙古族语言文化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发达文字文献传统的语言文化的变迁和所面临的潜在危机,更具深刻的意义。5.宏观上号召繁荣民族语言文化和微观上不断出现母语危机的情况,要求我们拿出强有力的、针对性的科研成果来维护民族语言文化。我们虽然不能承认语言的优劣,但我们必须正视面对强势语言文化对弱势语言文化

22、的巨大影响力和因此而产生的母语文化危机。中国不少的小语种出现严重的存亡危机,国内外学者为此频频发出抢救的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把挽救人类濒危遗产提到了日程。蒙古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拥有十分发达的文字体系的语言,由于其文化开放性、包容性、脆弱性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所以,结合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系统地研究蒙汉语言文化接触与由此而产生的蒙古语言文化变迁是一个十分必要而且极其迫切的任务。 6.人类不仅要保持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更要保持人类自身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随着国际、国内民族交往的日渐频繁,民族语言文化面临新的挑战,有的已经有待抢救。保持多元一体格局,

23、建设56个民族兄弟和睦繁荣的家园是我们的永久性追求。我们不仅有义务抢救已经濒临母语文化危机的民族,更有必要维护保存蒙古族这样较强民族语言文化。研究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轨迹对保护祖国各民族语言文化和谐共存,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化活力,树立和维护中国在国际民族文化事业战线的威信和号召力等都具有理论、方法以及现实意义。本篇文章来源于【蒙古青年论坛】原文链接:http:/mglbb/bbs/ 第二章蒙古族语言文化三大类型的的形成 中国蒙古族现代语言文化具有游牧语言文化、半农半牧语言文化和农业语言文化三大类型并存状态。游牧语言文化是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原生态,是蒙古族继承和发展匈奴以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

24、,也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诸民族语言文化的核心部分。半农半牧语言文化和农业语言文化是蒙古语在中国的特殊现象,是蒙古族语言文化和汉民族语言文化有机结合的、程度不同发展层面上的存在形式。其中,半农半牧语言文化曾是历史上由游牧语言文化转向农业语一言文化的过渡阶段,2现在的农业语言文化就是经历过这种过渡阶段。但是,现存半农半牧语言文化不会进一步演变成农业语言文化,它将是未来蒙古人新型语言文化牢固的基础。农业语言文化是蒙古族受汉民族语言文化影响的结果。历史上的部分蒙古族,经历了游牧、半农半牧、农业的过程,最后形成农业蒙古人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内心世界极度汉化的农业蒙古人,仍然热爱着自己的民族。要解释中

25、国蒙古人语言文化变异,必须从游牧、半农半牧、农业语言文化三大类型的产生入手。 第一节语言文化原生态:游牧蒙古人语言文化的形成 蒙古族这个具有历史影响力的民族,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民族古代语言文化的一切成果。其中,应该包括史前时代的遗产和有史以来的遗产。有史以来的文化遗产,也包括蒙古族兴起以前和兴起以后的两个部分。蒙古族语言文化原生态的经济、人文根源,涉及北方地区考古、神话传说、民族和朝代更替以及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 一、蒙古族兴起之前的北方民族及其文化人类起源学说立足于传说、圣经和古兰经等宗教故事、考古遗产等基础上。其中,人类西来说较有说服力。中国也有一些人持这种观点,如刘水龙的

26、汉族的发展和演化一文主张人类非洲起源说。照西来说(刘水龙),9万年前人类生活于非洲东部。在7万年前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时代,东亚原始人类全部冻死灭绝,所以后来的人类是只有非洲一个来源。几万年前,部分先民走出非洲,来到两河流域游牧,大约在1.8万年前,黄白分流,朝向欧洲的演化为含闪(白人)源流,构成印欧语系先民。一部分黄种人先民也向西发展,建立苏美尔文明和爱琴海文明。 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们分三步来到欧亚大陆东段的。一部分黄种人先民奔向恒河流域、东南亚,来到中国南部,越过长江和黄河,顺中国东部沿海扩展到渤海。他们的后裔形成南亚一南岛人、百越人等南亚人种,有一部分在渤海等构成东夷先民。另一部分黄种人由

27、中亚进入黄河上游流域,构成阿尔泰语系先民,游牧于河套和黄土高坡的为突厥群,游牧于河北平原以北的为蒙古群,游牧于环渤海与朝鲜半岛的肃慎人为通古斯群,通称北亚人种。在西亚,黄白共处多年之后,最后一部分黄种人离开中亚,来到昆仑山,成为古汉藏先民,后分散在河西走廊、慌水、渭水,构成远东人种。印欧语系吐火罗人来到突厥群西边,突厥群同化了吐火罗人,构成了后来的苏美尔、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黄白混血人种。公元前2900年,突厥群一支西迁,进入乌拉尔、北欧,与当地的居民混合成芬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马扎尔等人的祖先乌拉尔人。公元400年,匈奴西迁,又一次加强了东欧、中亚北部的混合。突厥群还顺着叶尼塞河

28、、勒纳河到北极,形成雅库特人、楚科奇人,向东渡过白领海峡,构成阿留神人、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肃慎人在山东半岛与来自于南方的百越民族融合,构成东夷人先民,其一部分顺着辽东半岛北迁,至西伯利亚东段,他们是通古斯一满洲人先民。在古代,部落林立,语言众多,经过不断的融合、分裂、再融合,逐渐形成比较大些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语言文化融合的基础,也是未来国家和民族形成的必要过程和雏形。 秦汉时期,在夏、商、周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统一,形成了语言文字、度量、制度高度一致的汉民族。北方民族也基本形成以匈奴为首的西部集团和以东胡为首的东部集团。这二者并非一刀切的截然不同体系,而是互相包容彼此内涵的两个部分,但

29、总的来讲,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都相当大,可以用下图表示。如上图所示,在蒙古高原,匈奴占据西部,东胡占据东部。图中还可以看到,匈奴和东胡又由两个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区域组成。他们的南部地区始终是农牧结合或者农牧交替的浑沌文化地区,越靠近长城,越是如此。而他们北部都是典型的牧业文化地区。蒙古高原中端,有一道很宽的东西走向的极其荒凉的戈壁沙滩。它把蒙古高原切分为漠南和漠北两个部分,现在的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的边境线基本吻合戈壁滩的走向。相比之下,位于辽河流域和嫩江流域的东胡人地区的农耕成分要大一些。 从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开始,经辽河北岸、阴山北麓、河西走廊,直到藏北高原,都是游牧文化地区。在游

30、牧地区南边,从辽西北平原开始,经承德平原一张家口地区一晋北一陕北一河套一宁夏一线,今长城两边属于适合耕牧的浑沌地区,当游牧民族强盛时,游牧范围常常越过长城大大深入这些地区,这里是历史上的半农半牧地区,也是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最厉害的地区。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这些地区谱写的。兰州、敦煌、西安、银川、大同、北京等历史都城和文化中心都在这一区域之内。漠北属于只适合游牧的地区,漠南地区是适合游牧为主耕种为辅的地区,对游牧民族来讲,发展城市化,建立固定的文化中心,储备稳定的军事和生活物资,必须依靠漠南之地。因此,历史上的漠北民族都会南下占据漠南地区,甚至侵扰中原。 蒙古人的语言文化由

31、森林百姓语言文化变为草原牧民语言文化,经历了接受草原原住牧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甚至被同化的过程。蒙古人大量地吸收古匈奴、回绘、突厥、契丹、女真、汉语言文化的成分,最终形成统一的蒙古族语言文化。我们可以大致地认为,肯特山一带是蒙古诸部落的故乡;阿尔泰山、杭爱山是回绘、突厥故地;大、小兴安岭东侧是女真人的故地;而兴安岭北侧和南侧为东胡和鲜卑、契丹人的故地。也可以认为,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线,或者松花江、嫩江、西拉沐沦河、黄河(河套)等主要河流流域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分界线。辽河、黄河、燕山、太行山等或者沿长城一带是半农半牧和农业的分界线。几万年、几千年的人类历史都是按着大自然的这个分界线发展的

32、。东胡、鲜卑、女真、契丹等东北民族,起源于浑沌区域东北端,自然环境和文化根源决定了他们很容易融入农业社会的先天基础。突厥、回给、蒙古等蒙古高原和西北民族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起源于浑沌区域西北或漠北地区,因此他们不宜实现农业社会,融入农业语言文化的可能性少一些。如果说突厥、回给、蒙古也有不少的南下并被同化的例子,那么,这些南下者的主体,可能是那些浑沌区域原著民。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区是自然界的两个不同的生态类型系统。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蒙古高原的游牧和中原地区的农耕基础。二者之间的过渡带就是浑沌区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的浑沌区域位于阴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或者说长城带区。浑沌区域以南是气候温和的

33、农业地区,浑沌区域以北是气候恶劣的牧业地区。广大中原地区,江河交错、土壤肥沃、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定居生活,因而人民安康、社会稳定、制度完备、自制自足、国泰民安。辽阔无垠的漠北高原,土壤贫痔、草木稀少,经济脆弱,流动不常、社会动荡。身处恶劣环境中的漠北高原民族常常进入漠南草原浑沌区域,并与固有民众混合,不断壮大,在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和人口压力之下,跨越浑沌区域,频频侵扰农业地区。每当社会黑暗,中原破产流民也会常常涌入此地南部边缘(长城带区北侧)进行耕种。在浑沌区域,长期以来耕牧交叉,经常发生土地争夺冲突,有时农业民族占上风,有时游牧民族占上风,时而变为屯垦或移民耕种定居之地,时

34、而变成游牧民族辽阔的牧场。总之,有史以来,浑沌区域南部边缘多为农耕民族政治中心,北部边缘多为游牧民族政治中心(阴山南麓、辽河流域、河西走廊)。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是悠久的。在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当中,唯独古老的中国始终保持文明的传承性和连贯性。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找到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中国文明的非断层性质,体现在4000来年的文字传统和由这种文字记载的较完整的编年史。具有缓冲性作用的浑沌区域的存在,对中国文明的连贯性或非断层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自然屏障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浑沌区域不仅连接了农牧文化,也阻隔了农牧文化的衔接,避免了

35、直接的冲突,避免了相互的毁灭性摧毁。从需求角度讲,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没有迫切的物质需求,更没有精神需求。只要中原社会稳定,中原人很少走向北方,连浑沌区域也少有农业民族居住。因而,冲突的根源往往在于北方游牧民族。物质生活的需要迫使他越过浑沌区域抢掠中原,自然灾害迫使他们找到新的游牧土地,整个的漠北高原、漠南草原、黄土高坡、河西走廊、青藏高原都是这种适合于游牧的土壤。长城现象就是中原人民对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防御性行为的产物,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所产生的遗产。本篇文章来源于【蒙古青年论坛】原文链接:http:/mglbb/bbs/ 对于史前文化研究,考古学成果的作用是巨大的。就关于北方地区早期人类活

36、动足迹而言,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的依据。至今发现北方游牧文化地区史前考古遗址,涉及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年代跨越距今100万年至4000年。发掘于中国境内的大窑文化、河套人文化、扎责诺尔人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庙子沟文化、阿善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构成了古人类在北方草原活动的画卷。1.与狩猎有关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1976年发掘位于呼和浩特东北30多公里处的更新世中期(距今100一10万年)大窑文化上、下层遗址。这是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考古遗址。上层遗址代表更新世晚期(距今10万一15000年),出

37、土猿人粗糙的打制石器以及古人精细一些的打制石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石球),还发现灰烬。1922年开始陆续发现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岸(距今50000一35000年)古人类旧石器晚期智人文化遗址,发掘刮削器、钻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发现羚羊、披毛犀、野马、野牛、鹿、骆驼和鸵鸟骨头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以及灰烬。1933年发现年代距今10000年的扎责诺尔人中石器遗址,发掘多具人体化石和大量的牛、马、鹿、羚羊、狼、猛玛象化石,还有打制和磨制的骨器和石器。遗址表明较发达的渔猎经济。同时代遗址遍布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广大地区。这些发现说明,当今游牧文化分布区域,在100万一10

38、000年前,一直是大量野生动物的生息之地,也是早期人类渔猎活动场所。(二)、来自于神话传说的信息除了考古遗产外,古人类幼小年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有关人类文化历史信息的携带者。大洪水传说、诺亚方舟传说等都与大冰川时期的地球遭遇有关。人类在传说中保存着幼小年代的原始记忆。有人研究山海经之后说:被史学家称为怪书的山海经并不是胡乱编造的古怪故事,而是古代中国人幼小年代思想的写照,它所描述的时代,差不多类似于北方民族萨满教时代。山海经记述了古老的思想史,被人们称为巫书、史书、地理书(山水书)、故事书的山海经,在其迷离的表达后面,隐藏着远古时代的思想写照。所以,可以利用类此于山海经的其他神话传说之类来补充考古

39、和文献的缺陷。翁独健等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2,在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史时,特意重视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结合考古和古代文献,描述了华夏和四夷在早期无文献年代的状态。 在中国神话传说诸多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三皇五帝传说。史学家们从三皇传说中,找到了关于古人类摩擦取火、渔猎、农业等渐进发展痕迹;从五帝传说中,又找到了古人从部落走向部落联盟,进而实现阶级分化过程的信息。五帝时代部落之间的征服战争很多,神话传说描述了不少部落的地理位置、民俗、兵器等文化信息。学者根据地域分布和关系疏密程度,从神话传说推出传说人物所属民族的归属,指出五帝属华夏民族集团,蛋尤(hciyou)、太眸(hoa)、少眸等属于东夷民族集

40、团,祝融为与南蛮关系密切的华夏民族集团成员。汉文所载传说故事中,没有关于北方民族新石器时代的信息。但我们可以从北方民族自己的传说中寻求这些信息。 蒙古人民族起源传说有著名的“额儿古涅一昆传说”,这是14世纪蒙古伊利汗国(亦称伊儿汗国)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利用的一则故事,拉施特把它当作可靠的依据来加以运用的。这种传说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找到蒙古人的早期阶段的历史痕迹。“额儿古涅一昆传说”年代相当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而这一时期对汉民族来讲己经是有文字记载的有史以来的年代。(三)、来自于汉籍的有史以来的信息中国编年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有关东方各民族的发展史梗概。中国编

41、年史是从西汉史记开始,史记编纂者参考大量的汉文文献而完成这部巨作。中国文字文献年代更早于史记,殷商甲骨文是我们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汉字文献。在史记产生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字文献也非常多。 除了汉族之外,中国诸民族大部分无文字传统,有文字遗产的一些民族的创制和借用文字的年代都较晚,更是北方游牧民族因其文化类型的特殊性,未能留下丰富的文献遗产。北方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基本参考汉籍,兼阅中亚和西方记载。从殷商甲骨文算起,中国可参考的文献年代只有4000来年的历史,然而,这是人类文献历史能够延伸的最早、最古老的年代。1.夏、商、周、春秋战国北方民族(前22世纪一前249):北狄夏朝(前22世纪一前

42、18世纪)的创建者禹是传说人物,其祖先可以推移到黄帝。3在夏禹之前的华夏族属于部落联盟时代,联盟首领经民主推举产生,当时有一个“禅让制”,“所谓禅让,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民主选举的一种方式”。夏禹之后,禹之子启杀死由禅让产生的人选,自举为统治者,使华夏人进入了民族国家的世袭制社会。后来的北方民族早期历史中,始终出现同于“禅让制”的制度,一直延伸到13世纪蒙古成吉思汗时代,时称“忽里勒台”,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部落的联盟时代,实现了蒙古民族和蒙古国家的形成,忽必烈彻底摧毁“忽里勒台制”。民族的定型以该民族国家的产生为基础,世袭制度是民族国家的标一记。夏、商、周都是传说中的国家。据记载,夏朝时已有华夏

43、、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概念和称谓。左传、尚书、史记都有不同的一记载,说华夏是万邦之首,是天子之国,周边诸国根据与华夏关系的远近区分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夏朝国名,沿用其创建者禹原居地名,有“大”之意,禹曾被奉为夏伯,“夏”为地名,“伯”为封号。封地名演变为国名,是常见惯例,商、秦、汉等后来的国名均来自地名。华夏的“华”来源于夏族的服饰与文化。,与华夏之名源于其驻地和服饰文化一样,华夏对四方民族的称呼也以驻地、服饰、饮食等命名。比如,东方淮夷、黄夷;西方昆仑、析支;北方皮服鸟夷;南方有苗、裸国等,。在夏代,关于北狄的记载很少,北狄和夏王朝的关系应概属于荒服甚至荒服之外。 早期

44、历史记载中的记述往往很混乱,理顺起来也十分困难,但我们必须承认那些历史记载的伟大价值。汉籍里早期王朝首领都与西北的游牧民族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汉民族的源流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源流在西北和北方的广大浑沌区域里,经历过浑沌年代的浑沌生活。历史记述的混乱并非光是与原始记忆的混乱有关,而且还应该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浑沌状态有关,混乱不清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实状态。夏朝国名来源于地名夏,首领封号为伯。这个封号被北方民族继承下来,如突厥贵族“旬”(音伯,beg,伯克)称号和蒙古人对巫师和部落首领的称号“别乞”(b6ke一beki,学克、字、别乞)都与夏朝封号伯有着来源关系。虽然夏朝并非汉语言文化直接源头,蒙古人也

45、并非十分古老的民族,但汉语和蒙古语都是中原系和北方系古老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可以把蒙汉历史接触和相互影响关系放到历史的最早期的源头。 商人也因其祖先契居于商而得名。商人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没有夏那么密切。商人主要活动于冀南豫北,是地道的中原人始祖,其文化近似于夏文化,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继承关系。夏、商语言文字、天文历法、纪年法、宗教信仰也基本一致,二者都是华夏族的源流。商代(公元前18一前12世纪)北方民族有土方、鬼方、狄等称呼。据研究,鬼方人已经游牧到了陕北和内蒙古的河套,而在新时期考古上这里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到了商末和周代游牧民族的足迹已经遍布了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内蒙古东南部和河北东北部

46、起先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半穴居的农业聚居居民文化。可不久变成了夏家店上层文化,属于青铜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源流。不过,北狄人势力远远没有西羌人强,历史记载中关于商朝对西羌用兵13000人,而对北狄用兵只有5000人的记录很好地说明了二者实力差距。,如果在夏朝,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和东夷的关系,那么,到了商朝,商与西戎之间的关系突出起来,同时也出现了北狄,但北狄对商的危害尚不明显。另一方面,夏起源于西北,故与戎狄属亲类,因此没有特意的关系记载,而东夷则为夏族所面对对象,所以夏族的发展方向和矛头自然会指向东方。同样,商族族源属东夷,东夷是其后方,因而统一夏商之后的矛盾对立面自然是戎狄,戎的

47、力量强于狄,并且势力范围靠近中原,所以经常发生关系,因而多有记载。据传说,周人祖先居于陕西渭水流域,后北迁至戎狄之间,强盛之后以陕西为中心,击灭商朝。周人先民是五服之列,是夏化的戎或夏戎混合体,属于游牧人之列。周朝分西周(前1122一前842)和东周(东周也称春秋,前841一前477)、战国(前476一前249),东周社会很动荡,北狄人趁机把势力扩大到了中原边上。关于四夷语言文化的记述首次出现于周代的记载,所以,周代不仅对共同汉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四夷形成史也有关键性意义。“礼记王制云:中国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

48、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易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醒,北方曰译。”,2“淮南子坠形训还对五方之民的形状、性格、物产加以描述。东方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莺(yuan)肩企行,长大早知而不寿,地宜麦,多虎豹。南方人修形兑上,大口决毗(21),早壮而夭,地宜稻,多兑(51)象。西方人面末楼,修颈印行,勇敢不仁,地宜黍,多旎犀。北方人翁(xi)形短颈,下肩下民(kao),蠢愚而寿,地宜寂,多犬马。中央四达,其人大面短颐,没须恶肥,慧圣而好治,地宜

49、禾,多牛羊及六畜。”3文献还记载五族服饰习俗,称华夏人衣服为右枉,留满头发,结扎带冠,饰筹。称四夷左枉,被发短发。对华夏来讲四夷左枉恰恰是葬服。我们从上述记载还发现,西戎和北狄人属于狩猎民族,西戎身穿兽皮,北狄身穿羽毛并穴居,二者均不食用粮食。当时中国五方之民,语言各异,互不通达,必须翻译。战国时期的北狄己有胡(匈奴)与东胡之分,但文献对戎和狄的区分不大清楚。有人说犬戎、赤狄、白狄、长狄等属于胡(匈奴),山戎、肃慎属于东胡;而有人说,赤狄、白狄归突厥群,长狄归蒙古群。战国末期,匈奴强大,占据肃北、宁夏和华北以及内蒙古西部。山戎、肃慎属于东胡,占据河北北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春秋战国,北方民族势

50、力冲击中原,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坡北端等新石器晚期的农耕为主地区,逐渐变成游牧地区。本篇文章来源于【蒙古青年论坛】原文链接:http:/mglbb/bbs/2.秦、汉时期北方民族(前221一公元220):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秦、汉以前的中原政权是统一国家和统一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中原人民从夏、商开始,在长达千年的演化中,不断走向融合成民族的道路,最终在秦时期正式实现完整的民族统一,汉代是共同汉民族进一步巩固的大时代。北方民族实现国家和民族化的进程从匈奴时代开始,晚于华夏民族整整千年,但进程比较快。据战国时期(前476一前249)记载,匈奴起源于阴山山脉以南,河套以北的地区。这是我们所说的农牧

51、交叉的浑沌区域。匈奴成功地继承和发展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切成果,于公元前3世纪建立强大的匈奴帝国(前209一后249)。匈奴帝国都城位于今包头东固阳县西北,曰头曼城,是头曼单于创建的匈奴帝国政治经济中心。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势力已经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河,西逾葱岭3,把政治中心转移到漠北。单于是匈奴帝国元首称号,相当于汉族的皇帝,全称为“撑梨孤涂单于”。“撑梨”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和华夏一样,匈奴也自认为是天子之国,把首领誉为天之子。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贤王是单于继承人。据研究,“撑梨孤涂单于”完全是蒙古语,按照现代蒙古语的读音也几乎可以解释清楚。金刚教授的研

52、究表明:“单于”和“可汗、轩辕、夏、杭爱、鲜卑、狮子、僧格(狮子的梵语名称)、兴安”等帝王名称、山岳名称、动物名称,都有同源联系,都代表广大、威猛、雄伟的语义,也与古代民族图腾动物(熊、狮、虎、狼、鹿)崇拜有关。这是十分有趣的“轩辕与可汗同源说”。文献记载说,华夏是右枉冠戴之民,而四夷是被发左枉之民,看样子匈奴崇左。胡夷衣服左枉和匈奴左贤王继位制度不同于中原华夏。可是,作为匈奴文化的继承者蒙古人没有继承下来匈奴崇左习俗,蒙古人接受了华夏人尚右习俗。匈奴人军事和社会组织不分家,以万骑、千骑、百骑、什骑为单位。“万户制”在匈奴时期己经成为完善的社会和军事组织方式。是匈奴人立足于北方草原自然生态特点

53、上的创举性举措。蒙古汗国时期的蒙古人使之发展到极其完满的程度,这是后来的话。匈奴帝国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匈奴系统诸戎狄和东胡系统部分戎狄都归属匈奴统治。但匈奴控制下的戎狄以及其他戎狄的人口始终是不多,其根源主要在于北方草原自然气候的先天因素。史记、汉书等史书说“匈奴之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史学家根据史记“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的记载,推说“估计其总人口约在150万至200万。”加上东胡,北方民族总人口不会超出300万人。当时匈奴控制下的戎狄(包括部分东胡)使用着以匈奴诸部语言为代表的、相互区别不大的语言。匈奴的统一,打下了后来突厥语族和蒙古

54、语族的共同语言文化基础。融入匈奴集团的东胡人在匈奴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固有特点,同时也为匈奴人的语言文化注入了一些东胡成分。正因为这样,没有完全丧失东胡味道的这些“匈奴人”在匈奴瓦解西迁之时留在了蒙古高原,“自称鲜卑”进入东胡鲜卑集团。秦朝时期(前221一前207),匈奴势力增强,胡汉势力持平,秦朝修补连接诸国长城,控制匈奴困扰。汉朝(西汉前206一公元8,东汉公元25一公元220)初期,匈奴势力略强于汉,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汉刘邦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为单于“阔氏”(烟支、妻子之意),与匈奴通“关市”。后来,西汉势力加强,经三次大战(前133年一前119年),西汉控制漠南和辽西,原匈奴控制下的东胡

55、系乌桓族徙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公元前71年,西汉联合西北的乌孙国,大败匈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混战,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建立亲汉政权。呼韩邪单于之兄左贤王邪支骨都侯在东部自立单于,打败呼韩邪。按照匈奴的习俗,只有长子左贤王具有继承单于的继位权,呼韩邪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他破坏了古老的部落联盟传统。但是,呼韩邪之举动,代表着部落联盟的崩溃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这是对冒顿单于行为的延伸和加强。呼韩邪率部南下,回到漠南,得到西汉扶植。蒙古汗国时期,忽必烈改变“忽里勒台制”,其性质同于呼韩邪行为,并且,这些“破坏祖规”的叛逆者们,都选择了南迁的道路。因种种原因,至卜支骨都侯西迁

56、伊犁,后被杀,大漠南北归附呼韩邪。东汉初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部求得东汉保护,减弱了匈奴对东汉的侵扰。公元89年,东汉用兵北匈奴,公元91年北匈奴被击败,单于率部西迁未归,匈奴300年的政权终于瓦解。 匈奴并不包括所有的北方民族。在匈奴之东,始终存在着被称为东胡的另一个部落联盟。冒顿单于施行东扩,曾打败东胡,并使其并入匈奴行列。但还有一部分东胡逃遁,迁至乌桓山(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旗沁西北)和鲜卑山(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分别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东部鲜卑)。东汉时期,乌桓族进一步内迁(公元49年),从东到西“分布于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

57、等缘边十郡(当今辽河下游、原热河平原、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代)”。2匈奴系游牧民和东胡系游牧民的语言文化历来有所差异。后来的蒙古人主体虽然来源于东胡系,但其文化根源的基础来源于匈奴系的突厥人文化。匈奴时期的东胡系乌桓人社会单位中有一个名称“余落”,读音完全同于匈奴。乌桓人的余落(邑落,鲜卑也同)是比户大的社会单位,每“余落”由几户或若干个户组的继承者蒙古人没有继承下来匈奴崇左习俗,蒙古人接受了华夏人尚右习俗。匈奴人军事和社会组织不分家,以万骑、千骑、百骑、什骑为单位。“万户制”在匈奴时期己经成为完善的社会和军事组织方式。是匈奴人立足于北方草原自然生态特点上的创举性举措。蒙古汗国时期的

58、蒙古人使之发展到极其完满的程度,这是后来的话。匈奴帝国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匈奴系统诸戎狄和东胡系统部分戎狄都归属匈奴统治。但匈奴控制下的戎狄以及其他戎狄的人口始终是不多,其根源主要在于北方草原自然气候的先天因素。史记、汉书等史书说“匈奴之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史学家根据史记“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的记载,推说“估计其总人口约在150万至200万。”加上东胡,北方民族总人口不会超出300万人。当时匈奴控制下的戎狄(包括部分东胡)使用着以匈奴诸部语言为代表的、相互区别不大的语言。匈奴的统一,打下了后来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的共同语言文化基础。融入匈

59、奴集团的东胡人在匈奴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固有特点,同时也为匈奴人的语言文化注入了一些东胡成分。正因为这样,没有完全丧失东胡味道的这些“匈奴人”在匈奴瓦解西迁之时留在了蒙古高原,“自称鲜卑”进入东胡鲜卑集团。秦朝时期(前221一前207),匈奴势力增强,胡汉势力持平,秦朝修补连接诸国长城,控制匈奴困扰。汉朝(西汉前206一公元8,东汉公元25一公元220)初期,匈奴势力略强于汉,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汉刘邦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为单于“阔氏”(烟支、妻子之意),与匈奴通“关市”。后来,西汉势力加强,经三次大战(前133年一前119年),西汉控制漠南和辽西,原匈奴控制下的东胡系乌桓族徙居上谷、渔阳、右北平

60、、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公元前71年,西汉联合西北的乌孙国,大败匈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混战,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建立亲汉政权。呼韩邪单于之兄左贤王邪支骨都侯在东部自立单于,打败呼韩邪。按照匈奴的习俗,只有长子左贤王具有继承单于的继位权,呼韩邪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他破坏了古老的部落联盟传统。但是,呼韩邪之举动,代表着部落联盟的崩溃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这是对冒顿单于行为的延伸和加强。呼韩邪率部南下,回到漠南,得到西汉扶植。蒙古汗国时期,忽必烈改变“忽里勒台制”,其性质同于呼韩邪行为,并且,这些“破坏祖规”的叛逆者们,都选择了南迁的道路。因种种原因,至卜支骨都侯西迁伊犁,后被杀,大漠南北归附呼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