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方案JGJ94-2008_第1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方案JGJ94-2008_第2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方案JGJ94-2008_第3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方案JGJ94-2008_第4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方案JGJ94-20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录1总则 12术语、符号 22.1 术语 . . . 22.2 符号 . . . 33基本设计规定53.1 总则规定53. 2基本信息 . . . 6的选择与布置73.4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 . . 83.5 耐久性规定 . . . 104 桩基结构114.1 基础桩结构 114.2 承载平台的结构 . . . 135 桩基计算155.1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155.2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165.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175.4 特殊条件下桩基竖向承载力校核计算 245.5 桩基沉降计算 . . . 285.6 软土地基沉降复合稀疏桩基础315.7 桩基水平承载力和位移的计算. . 335

2、.8 桩承载力计算及裂缝控制 365.9 平台计算386 现浇桩施工466.1 施工准备 . . . 466.2 总则规定 . . . 466.3 泥浆挡土墙灌注桩476.4 长螺旋钻孔灌浆桩50506.6 干法钻孔灌注桩 . . .536.7 现浇桩的后灌浆547 预制混凝土桩、钢桩施工567.1 预制混凝土桩的制作 . . . 567.2 预制混凝土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 . 577.3 预制混凝土桩的桩连接. . 577.4沉锤式桩. . . 587.5静压打桩. . . 607.6 钢桩施工(钢管桩、H型桩及其他异型钢桩)618 盖的构造 638.1 基坑的开挖与回填 . . . 6

3、38.2 钢筋和混凝土施工 . . . 639 桩基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 649.1总则规定. . . 649.2 施工前检查 . . . 649.3 施工检查 . . . 649.4 施工后检查 . . . 649.5 基础桩及承台验收材料65附录A 桩型及成桩工艺选择66附录B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基本参数68附录 C 考虑承载平台(包括地下墙)、基础桩协同工作和土体弹性阻力的水平荷载计算桩基72附录 D 附加应力系数,Boussinesq 解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91 _ _附录E桩基等效沉降系数计算参数 106附录 F 考虑桩径效应的 Mindlin 解的应力影响因素 117附录G 砌

4、体墙下条形桩基础盖梁按倒置弹性基础梁计算156附录H钻孔沉桩重量的选择 158本规范中使用的术语的解释 . . . 159文章描述 . . . 160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经济政策,实现安全应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质量、保护环境,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构筑物)桩基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特性、施工技术条件和环境;并应注意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注重概念设计,合理选择桩型、成桩工艺和盖帽形式,优化桩排,节约资源;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1.0.4桩基设计施工

5、时,除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相关标准。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桩基桩基_ _由设置在岩石和土壤中的桩和连接桩顶的盖帽组成的基础或由柱和桩直接连接的单桩基础。2.1.2复合桩基础荷载由基础桩和承台下的基础土共同承担的桩基础。2.1.3基础桩桩基础中的单桩。2.1.4复合基础桩由单桩及其对应的承台下基础土面积组成的复合承重基础桩。2.1.5减沉桩复合地基当软土地基的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时,采用稀疏分布摩擦桩复合桩基础,减少沉降。2.1.6单桩极限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状态前或发生不适宜连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取决于土体对桩的支护阻力和桩的承载能力

6、身体。2.1.7极限轴阻力标准值当极限荷载作用于桩顶时,桩身侧面产生的岩土抗力。2.1.8极限尖端阻力标准值当极限荷载作用于桩顶时,桩端发生的岩土工程阻力。2.1.9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得到的承载力值。2.1.10桩基刚度优化设计减少不均匀沉降考虑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及地层分布及相互作用效应,设计方法是通过调整桩径、桩长、桩距等来改变基础桩的支撑刚度分布,使建筑物的沉降趋于均匀,减少帽盖的内力。2.1.11桩帽系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帽底地基土承载力的发展速度。2.1.12负皮肤摩擦、负轴阻力由于自重固结、倒塌、地面荷载等原因,桩周围土体在桩面产生的向下摩擦阻力

7、大于基础桩沉降所引起的向下摩擦阻力。2.1.13下拉加载下拉中性点以上作用在单桩上的负摩擦阻力之和。2.1.14堵漏效果开孔空心桩打入过程中土壤涌入管内形成的土塞对桩端阻力的影响。2.1.15现浇桩后注浆在灌注桩成型后一定时间后,通过预置在桩体内的注浆导管以及与之相连的桩端和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使桩端和桩侧土体(包括泥沙和泥浆)注入。加筋,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2.1.16计算桩基沉降的等效沉降系数弹性半无限体中等效桥墩基础的Boussinesq解来反映Mindlin解应力分布对计算沉降的影响。2.2 符号2.2.1作用与效果k 按标准荷载效应组合计算的作用在承载平台顶面的竖向力;k桩基

8、承台自重与承台上土的标准值;按标准荷载效应组合计算的作用在承载平台底面上的水平力;第i个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作用在承台底面上的外力,绕主轴线通过桩组质心的力矩;ik第i个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的竖向力;作用在桩组中的一个基础桩上的下拉荷载;- 基础桩的切向冻胀力。2.2.2电阻和材料特性- 土壤的压缩模量;, 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静态穿透双桥探头的平均侧电阻和平均端电阻;桩侧基础土水平阻力系数的比例系数;静态穿透单桥探头的比穿透电阻;单桩第一层土的极限侧向阻力标准值;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单桩

9、总极限侧阻力和总极限端部阻力的标准值;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基础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桩群整体破坏时基础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桩群非整体破坏时基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土壤重量,有效重量。2.2.3几何参数- 桩端区域;桩身横截面积;计算基础桩对应的平台底部净面积;- 承载平台的宽度;桩身设计直径;钢管桩的外径;桩端胀底设计直径;桩身长度;- 承载平台的长度;基础桩中心距;- 桩身周长;- 计算桩基沉降深度(从桩端面)。2.2.4计算系数钢筋的弹性模量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之比;承载平台效应系数;- 冻胀影响系数;桩身嵌岩

10、段侧向阻力和端部阻力综合系数;, 大直径桩的侧阻和端阻尺寸效应系数;桩端塞效应系数;基础桩的抗拔系数;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成桩工艺系数;桩基等效沉降系数;, Boussinesq 解的附加应力系数和平均附加应力系数。3 基本设计规范3.1 总则规定3.1.1桩基应按以下两种极限状态进行设计:1 承载力极限状态:桩基达到最大承载力,整体失稳或变形不适于连续承载;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桩基达到建筑物正常使用中规定的变形极限或耐久性要求的一定极限。3.1.2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点、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场地基础和建筑形态的复杂程度,以及建筑可能因桩基问题而损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桩基设计分为

11、表3.1 .2 列出了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桩基时,按表3.1.2确定设计等级。表 3.1.2 _建筑桩基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类型A级(1) 重要建筑物(2) 30层以上或高度100m以上的高层建筑(3)高低层(含纯地下室)连体建筑,造型复杂,相差10层以上(4) 20层以上框架芯管结构及其他对不均匀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5)7层以上的总则建筑和场地、地基条件复杂的斜坡、堤岸建筑(六)对相邻既有项目影响较大的建筑物B类A级和C级以外的建筑物C类7层及以下,场地和基础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总则建筑3.1.3桩基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以下承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1 桩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应根据

12、桩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性计算;2 应计算桩身和承台结构的承载力;对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且长径比大于50的桩,应进行桩身抗压验算;桩身承载力应以锤击动作校核;钢管桩应进行局部屈曲校核;3 当桩端平面以下有弱基层时,应校核弱基层的承载力;4 对位于边坡、堤岸的桩基,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5 抗浮抗拔桩基应进行基础桩、桩群抗拔承载力计算;6 抗震设防区内的桩基应进行抗震承载力校核。3.1.4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1 设计等级为A级的无深硬承载层的非嵌岩桩和施工桩基;2 设计等级为B,体形复杂,荷载分布明显不均匀或桩端面以下土层薄弱。建造桩基础;3、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复合稀疏桩基础。3

13、.1.5承受较大水平荷载或对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建筑桩基,应计算水平位移。3.1.6桩、承台法向断面的抗裂性和裂缝宽度应根据桩基所在环境类别和相应的裂缝控制等级进行校核计算。3.1.7桩基设计时,作用与作用的结合及相应的阻力应满足下列要求:1 在确定桩数和桩的布置时,应采用传递到帽底的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阻力应为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在计算荷载作用下桩基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桩基的水平位移时,应使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3坡地和岸边建筑物桩基的整体稳定性验算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在抗震设防区,应采

14、用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4 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确定尺寸和加固配筋时,应采用传递到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在进行承台和桩身裂缝控制校核计算时,应分别采用标准荷载效应组合和准永久荷载效应组合。5桩基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寿命和结构重要性系数按照现行有关建筑结构规范的规定执行。除临时建筑物外,重要系数不得低于1.0。6 桩基结构进行抗震验算时,其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采用。3.1.8以减小不均匀沉降和承台内力为目的的变刚度找平设计,应结合具体情况,按下列规定执行:1 对于主裙楼连体建筑,高层主体采用桩基础时,裙房(包

15、括纯地下室)的地基或桩基刚度应相对减弱,自然地基、复合地基、疏桩或短桩可以使用基础。对于框架-芯管结构的高层建筑桩基,应加强芯管区桩基刚度(如适当增加桩长、桩径、桩数、后注浆等)措施),芯管外桩基的刚度应相对减弱(对于复合桩基,应根据地基情况减少桩长)。当框架-芯管结构高层建筑的自然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时,宜在芯管区域设置摩擦桩,以增强刚度,减少沉降。对于大型筒仓、储罐的摩擦式桩基,应按内强外弱的原则布置桩。对于上述按变刚度找平设计的桩基,宜进行上部结构-承载力-桩-土的联合工作分析。3.1.9对于软土地基上的多层建筑,当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复合稀疏桩基进行减沉。3.1.10对

16、于按本规范第3.1.4条规定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桩基,在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的使用期内,应进行系统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3.2基本信息3.2.1桩基设计应具备以下信息:1 岩土勘察资料:1)按两类极限状态设计桩基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原位试验参数;2)对施工现场的滑坡、塌方、泥石流、岩溶、土洞等不利地质影响有明确的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3)地下水位埋藏情况、类型及水位变化范围及抗浮设计水位、水土腐蚀评价、地下水浮力计算设计水位;4) 抗震设防区根据设防强度提供的液化土层信息;5) 评估地基土的冻胀、湿陷性和膨胀性。2 施工现场及环境条件信息:1)施工现场的现状,包括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管

17、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情况;2)相邻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基础形式和埋设深度;3)附近具有相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的桩基工程试验桩数据和单桩承载力设计参数;4)周边建筑物的抗振、抗噪要求;5)排泥和弃土条件;6)建筑物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工地类别。3 建筑信息:1) 建筑物的总平面图;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荷载、建筑物的使用条件以及设备对地基垂直和水平位移的要求;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4 施工条件信息:1)施工机械设备条件、打桩条件、动力条件、施工工艺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2)水、电及相关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3)工程机械的进出和场地的运行情况。5 用于设计比较的桩型和实施可行性的信息。3.2.2除现行

18、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的相关要求外,桩基详查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勘探点间距:1)端承桩(含嵌岩桩):主要由桩端承压层顶面坡度确定,宜为1224m。当相邻两个测点揭示的桩端承压层坡度大于10%,或承压层起伏不平,地层分布复杂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强勘查点。2)摩擦型桩:探孔应设置在2035m,但当土层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发生较大变化,或有可能影响成桩的土层时,探孔点应适当加强。3)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柱下单桩基础,应按柱线布置探点,每桩设置一个探点。2 勘探深度:1)勘探孔的1/31/2应设置为控制孔。建筑设计等级为A的桩基,至少应设置3个控制孔,建筑设计等级为B的桩基,至

19、少应设置2个控制孔。控制孔应穿透桩端水平以下的受压层厚度;总则探孔应在桩端预期水平以下穿入桩身设计直径的35倍,且不小于3m;对于大直径桩,不应小于5m。2) 嵌岩桩的控制钻孔应不小于桩端预期高度以下桩体设计直径的35倍,总则钻孔应不小于桩头设计直径的13倍。桩身低于桩端预期水平。当承压层较薄时,应在承压岩层上钻一些孔。在岩溶和断层断裂带地区,应识别岩溶洞穴、岩溶沟、岩溶槽、石笋等分布,钻孔应穿过岩溶洞穴或断层断裂带进入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满足上述控制钻井和总则钻井要求。3 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各地层,应采用原状样品进行室内测试或根据土壤条件选择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原位测试,并提供设计所需的参数

20、。3.3桩的选择和布置3.3.1基础桩可按下列规定分类:1 按轴承特性分类:1)摩擦桩:摩擦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担,桩端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端承摩擦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载。端承桩:端承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担,桩侧阻力很小忽略;摩擦端承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载。按成桩方式分类:非挤土桩:干法钻孔(挖)孔桩、泥浆挡墙钻孔(挖)孔桩、套管挡墙钻孔(挖)孔桩;部分挤压土桩:长螺旋灌注桩、冲孔灌注桩、钻孔挤压灌注桩、搅拌芯桩、预钻孔(静压)预制桩、驱动(静压)开口桩 钢管桩、开口预应力

21、混凝土空心桩和H型钢桩;挤土桩:沉管现浇桩、沉管夯(挤)扩现浇桩、驱动(静压)预制桩、闭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闭式钢管桩。按桩径(设计直径d)尺寸分类:1)小直径桩: d250mm ;2)中径桩:250mm d 2m 时)1.5 D或D +1.5m(当D 2m 时)沉管夯、钻、挤桩非饱和土2.2 D和4.0 D2.0 D和3.5 D饱和粘土2.5 D和4.5 D2.2 D和4.0 D注: eq oac(,1)d圆桩直径或方桩边长, D扩大端设计直径。 eq oac(,2)当垂直桩距和水平桩距不相等时,最小中心距应符合“其他条件”一栏中的要求。 eq oac(,3)当为端承桩时,非挤压现浇桩的“

22、其他条件”柱可减至2.5d。2 布置基础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合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基础桩具有较大的抗弯截面模量。水平力和力矩较大的方向。3 桩箱基础和剪力墙结构桩筏(包括板、梁板帽)基础,桩宜设在墙下。4 框架-芯管结构的桩筏基础,应根据荷载分布情况考虑相互影响,桩应相对集中布置在芯管和柱下。当桩端承载层合适时)。5、桩端承载层应选择较硬的土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承载层深度,粘性土、粉质土不小于2d,砂土不小于1.5d,砾石土不小于1d。有薄弱下垫层时,桩端以下硬承层厚度不宜小于3d。6 嵌岩桩的嵌岩深度应根据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等因素确定;预埋倾斜完整和较完整岩石

23、的全断面深度应不小于0.4d且不小于0.5 m。对倾角大于30%的中风化岩石,应根据倾角和岩石完整性适当增加嵌岩深度;埋入平整完整的硬质和较硬岩石的深度不宜小于0.2d,不宜小于0.2m。3.4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3.4.1软土地基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于软土中的桩基,桩端承载层宜选择中、低抗压土层;2 当自重固结、场地填筑、地面大面积打桩、地下水位降低、打桩大面积挤土等原因造成桩周软土沉降大于沉降时对于基础桩,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进行分析计算。桩侧负摩阻力对基础桩的影响;3 使用挤土桩时,应采取降低孔隙水压力和挤土作用的技术措施,减少挤土作用对桩体质量、相邻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和

24、基坑边坡的不利影响;4 成桩后开挖基坑时,必须合理安排基坑开挖顺序,控制分层开挖深度,防止土体横向移动对桩基的影响。3.4.2湿陷性黄土区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基础桩宜穿入湿陷性黄土层,桩端宜支撑在低压缩性粘性土、粉砂、中密砂土和砾石土层中;2 在湿陷性黄土基础中,设计A、B级建筑桩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应以浸水荷载试验为准;3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计算。3.4.3季节性冻土和膨胀土基础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桩端进入冻结深度线或膨胀土大气冲击锐层的深度应满足抗拔稳定性验算要求,且不小于桩径的4倍和桩径的1倍。扩大端直径,最小深度应大于

25、1.5m;2 为减少和消除冻胀或膨胀对建筑物桩基的影响,现浇桩宜采用钻(挖)孔;3 确定基础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时,除排除桩在冻胀和膨胀深度范围内的侧向阻力外,还应考虑地基土的冻胀和膨胀效应,以及隆起应检查桩基的稳定性和桩身的抗力。抗拉能力;4 为消除冻胀或膨胀对桩基的破坏,可在冻胀或膨胀深度范围内沿桩周和承台进行冻胀和膨胀处理。3.4.4岩溶地区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 岩溶区桩基宜采用钻孔、冲孔桩;2 当单桩荷载较大,岩层埋深较浅时,宜采用嵌岩桩;3 当基岩面起伏大、埋深大时,宜采用摩擦式灌注桩。3.4.5坡地沿岸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 建在边坡边坡上的桩基,不应将桩支撑在

26、边坡的潜在滑动体上。桩尖进入潜在滑移面以下稳定岩土层的深度应能保证桩基的稳定性;2 施工桩基与边坡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施工现场的边坡必须是完全稳定的边坡。对技术规范(GB 50330)进行整改,确保其稳定性;3、新建边坡、堤岸的桩基工程应与建筑边坡工程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合理确定施工顺序;4 不宜使用挤压土桩;应校核在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下桩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基础桩的水平承载力。3.4.6抗震设防区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不包括桩尖)应计算确定;对于砾石土,砾石、粗、中砂、密粉、硬粘性土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23倍,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45倍对于其他非岩石土

27、壤;的回填宜采用石灰土、级配砂石、密实度较好的素土,并分层压实,也可用素混凝土回填;当承台周围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40kPa(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5kPa )的液化土或软土,且桩基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计算要求时,1 /2 承载平台边长范围内的土壤应加筋;对于液化膨胀段,应验算桩基在土流侧向力作用下的稳定性。3.4.7可能产生负摩阻的桩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以下要求:1 填土施工现场,宜先填土,保证填土的密实度。软土场地填筑前应采取预置塑料排水板等措施,待填土基础沉降基本稳定后即可成桩;2 对地面有大面积桩基荷载的建筑物,应采取措施减少地面沉降对建筑物桩基的影响;3 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可预先采

28、用强夯和土桩夯实,以消除上部或整个土体的自重湿陷;对于欠固结土,应采取预排水、预压等措施;4 挤压土打桩,应采取降低超孔隙水压力、控制打桩速度等措施;5 对于中性点以上的桩体,可对其表面进行处理,以减少负摩擦阻力。3.4.8 抗拔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上拉桩的裂缝控制等级应根据环境类别、水土对钢筋的腐蚀情况、钢筋类型对腐蚀的敏感性和荷载作用时间等因素确定;2 严格要求无裂缝的一级裂缝控制等级,桩身宜设置预应力筋;对于总则要求无裂缝的二级裂缝控制等级,桩身宜设置预应力筋;3 对于三级裂缝控制水平,应进行桩身裂缝宽度计算;4 当对基础桩的抗拔承载力要求较高时,可采用桩侧后注浆、底扩等

29、技术措施。3.5 耐久性规定3.5.1桩基结构耐久性设计应按设计使用寿命、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环境类别规定、水土腐蚀性评价钢和混凝土。3.5.2在二、三环境下,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的桩基结构混凝土应满足表3.5.2的要求。表 3.5.2 二、三环境下桩基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环境类别最大水灰比最低水泥用量(kg/m 3 )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kg/m 3 )二一个0.60250C250.33.0b0.55275C300.23.0三0.50300C300.13.0注:1 氯离子含量是指其与水泥用量的百分比;2 预应力构件混凝土中氯离子

30、含量最高为0.06%,最低水泥用量为300kg/m 3 ;最小混凝土强度学位等级按表中规定增加两级;3、添加活性外加剂或能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时,可适当降低水泥最低用量;4 使用无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没有限制;5 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时,表中混凝土强度最低等级可降低一级。3.5.3桩身的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应根据表3.5.3规定的环境类别和水土介质的腐蚀性等级选择。表 3.5.3 桩身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环境类别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裂纹控制水平宽( mm )裂纹控制水平宽( mm )二一个三0.2 (0.3)二0b三0.2二0三三0.2一0注:1 当水土强、中度腐蚀

31、时,抗拔桩的裂缝控制等级应提高一级;2 对于二级环境下位于稳定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桩,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以是括号内的数值。3.5.44、5类环境下桩基结构耐久性设计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 267和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GB 50046执行.3.5.5对三、四、五类环境桩基础结构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4 桩基础结构4.1 基础桩结构现浇桩4.1.1现浇桩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固:1 配筋率:桩身直径为3002000mm时,法向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小直径桩的高值);桩的配筋率应按计算确定,不得小于上述规定值;2 钢筋长度:1) 位于坡地沿岸的端承桩和基础桩宜沿

32、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进行加固;2) 桩径大于600mm的摩擦型桩的配筋长度不应小于桩长的2/3;承受水平荷载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4.0/ (即桩的水平变形系数);3) 受地震影响的基础桩,桩身钢筋长度应穿过液化土层和软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第3.4条规定的深度.6 本规范;4) 负摩擦阻力桩和因基坑开挖先与地基土回弹的桩,钢筋长度应穿过软土层进入稳定土层,进入深度不宜超过小于桩身直径的23倍;5) 特殊抗拔桩和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而受到顶拔力的桩应具有等截面或变截面。全长加固。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12 ;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小于610 ; 60毫米;4 箍筋宜为

33、螺旋式,直径不小于6mm,间距200-300mm;当桩基承受较大水平荷载时,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体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天内的箍筋应为密实,间距不宜大于100mm;当桩身在液化土层内时,箍筋宜密实;考虑箍筋受力时,箍筋构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当钢筋笼长度超过 4m 时,应每隔 2m 安装一个直径不小于 12mm 的焊接加劲箍筋。4.1.2桩身混凝土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混凝土预制桩尖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现浇桩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35mm,水下灌注桩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

34、得小于小于 50 毫米;图 4.1.3 扩底桩结构第四、五类环境下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 267和工业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建筑物防腐GB 50046 。4.1.3扩底灌注桩扩底端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图4.1.3):1 承压层承载力高、上覆土层差的抗压桩和桩端以上土层有一定厚度的拔桩,可采用胀底;扩底端直径与桩身直径之比D / d应根据承载力要求、扩底端侧土体特性及桩端承载层确定,及膨胀底的施工方法;应大于 2.5;2 扩底端侧面坡度应根据实际成孔及土体自承条件确定, a / h c 可取1 / 41 / 2,沙土可取1/4,粉质土和粘性土可

35、取1 / 31 / 2 ;3 受压桩扩底端底面宜呈锅底形,矢状高h b可取(0.150.20) D 。 预制混凝土桩4.1.4预制混凝土桩的截面边长不应小于200m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实心桩的截面边长不应小于350mm。4.1.5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预制桩纵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4.1.6预制桩桩身的配筋应根据吊装、打桩情况及桩在使用中的受力情况计算确定。采用锤击法打桩时,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应低于0.8%。静压法打桩时,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6%,主筋直径不小于14 ,箍筋密实度在直径的45倍范围内桩身低于打入桩

36、顶,应安装钢网。4.1.7预制桩的截面长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和运输条件确定;每桩接缝数不得超过3个。4.1.8预制桩的桩尖可以在桩尖处与主筋焊接在辅助钢筋上。当承重层为密实砂石土时,桩尖宜用钢板桩靴包裹,加强桩尖。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4.1.9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按截面形式可分为管桩和空心方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可分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桩和预应力混凝土(PC)桩.离心成型预张拉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截面尺寸、配筋、桩身极限弯矩、桩身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等参数可按附录B确定这段代码。4.1.10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尖的类型应根据地层性质为封闭式或开放式;封闭式分为平底十字式和锥形式。4.1.1 1预应力

37、混凝土空心桩的质量要求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张拉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T 13476、预张拉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JC 888和预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JG 197等相关标准。4.1.12预应力混凝土桩的连接可采用端板焊接连接、法兰连接、机械啮合连接和螺纹连接。每桩接缝数不得超过3个。4.1.1 3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采用强风化岩、完全风化岩和易被水软化的非饱和土埋设于桩端。打桩后,桩端上方约2m范围内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芯体填充微膨胀混凝土或内壁预涂柔性防水材料。钢桩4.1.14 钢桩可由管状、H型或其他异型钢制成。钢桩节段长度宜为12-15m 。4.1.16钢桩焊接接头应等强

38、度连接。4.1.17钢桩端头形式应根据桩身所经过的土层、桩头承载层性质、桩身尺寸、挤土效果及其他因素,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钢管桩可采用以下桩端形式:1) 曝光:带加强箍(带内挡板,不带内挡板);不带加强箍(带内挡板,不带内挡板)。2)闭嘴:平底;锥形底部。2 H型钢桩可采用以下桩端形式:1) 带端板;2) 不带端板:锥底;平底(有和没有展开的翅膀)。4.1.18钢桩的防腐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实测数据时,钢桩腐蚀速率可按表 4.1.18 确定;2钢桩的防腐处理可外表面涂防腐层,增加腐蚀余量和阴极保护;钢管桩内壁与外界隔绝时,可不考虑内壁防腐。表 4.1.18钢桩年腐蚀率钢桩环境一侧腐蚀率(m

39、m / y)地上无腐蚀性气体或腐蚀性挥发性介质0.050.1地下的高于水位0.05低于水位0.03水位波动区0.10.34.2帽结构4.2.1桩基承台结构应满足抗冲剪、抗剪、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 独立柱下桩基承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mm ,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桩径或边长,桩外缘到帽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 _对于墙下的条形帽梁,桩外缘到帽梁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75mm 。盖子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 300毫米。2 高层建筑的板式和梁板式筏板承台最小厚度不应小于400mm,墙下有桩剪力墙结构的筏板承台最小厚度应不小于200毫米。3 高层建筑箱形帽盖的结构应符

40、合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的规定。4.2.2盖帽的混凝土材料及其强度等级应符合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渗要求。4.2.3承重平台的加固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纵向受力配筋宜沿长度布置(图4.2.3-a )。三通条均匀排列,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形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图4.2.3 - b) 。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从边桩内侧计算(为圆桩时,其直径应乘以0.8,相当于方桩),且不得小于35d g (d g为钢筋直径);纵向钢筋向上弯曲时,水平截面长度不应小于25d g ,弯曲截面长度不应小于10d g 。帽盖纵向承重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 ,间距不大于200mm 。

41、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 。2柱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深弯构件配置纵向受拉钢筋和横向和纵向分布钢筋。承台纵向受力钢筋端部的锚固长度及结构应与柱下多桩承台相同。图4.2.3帽盖加固示意图(a) 矩形帽加固 ( b ) 三桩帽加固 ( c ) 墙下帽梁加固示意图3 条形盖梁的纵向主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关于最小配筋率(图4.2.3-c )、主筋直径的规定。配筋不小于12mm ,架设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 ,箍筋直径不小于6mm 。帽梁端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和结构应与柱下多桩帽相同。4 筏形或箱形桥面

42、计算仅考虑局部弯矩,并考虑整体弯曲影响时,下层纵横向配筋率应不小于大于 0.15%;根据计算出的配筋率,全部相连。当筏板厚度大于2000mm时,应在板厚中间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的双向钢网。5帽底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小于50mm,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 ;此外,它不应小于桩头嵌入盖帽的长度。4.2.4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中径桩的埋头桩长度不应小于50mm;大直径桩不应小于100mm 。2 混凝土桩的桩顶纵向主筋应锚固在承台内,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主筋直径的35倍。对于抗拔桩,桩顶纵向主筋的锚固长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3、GB 50010)确定。3 大直径灌注桩,一柱一桩时,可设盖帽或直接与柱连接。4.2.5 _立柱与承重平台的连接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于一柱一桩基础,当柱与桩直接连接时,锚固到桩体内的柱纵向主筋长度不应小于纵向主筋直径的35倍。2 对于多桩承台,柱的纵向主筋应锚固在承台内,且不应小于纵向主筋直径的35倍;当帽盖高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垂直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主筋直径的20倍,垂直锚固长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20倍纵向主筋。轴方向弯曲 90度。3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一、二抗震等级的柱,纵向主筋的锚固长度应乘以1.15倍;三级抗震柱的纵向主筋锚固长度应乘以1.05倍。4.2.6 _帽盖与帽盖的连接

44、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柱一桩的情况下,连接梁应沿桩顶两个主轴方向布置。当桩柱截面直径比大于2时,可不设置连接梁。2 两个桩基的承台,应在短方向设置连接梁。3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柱下桩基承台,连接梁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4 接触梁顶面应与帽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连梁宽度不小于250mm ,高度可以为承载台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小于400mm。5 连接梁的配筋应根据计算确定,梁的上下部分配筋不应少于2根直径12mm的钢筋;位于同一轴线上的连接梁的纵筋应布置成等长。4.2.7 _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之间的缝隙应采用素混凝土填充,或采用密实性好的石灰土、级配砂石或素土进行分层压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

45、.94。5桩基计算5 . 1桩顶作用效应计算5.1.1对受较小水平力(包括弯矩和水平剪力)的普通建筑和高层建筑桩群基础,柱、墙、芯管桩群中的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的桩顶效应应按到以下公式:1垂直力在轴垂直力的作用下(5.1.1-1)在偏心垂直力的作用下(5.1.1-2)2水平力(5.1.1-3)在公式标准组合载荷作用下作用在承载平台顶面的竖向力;桩基承台自重和承台上土的标准值,低于稳定地下水位的部分应扣除水浮力;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竖向力作用下的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的平均竖向力;第i个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的竖向力;, 标准荷载作用组合下作用在承台底面并通过桩组质心和主

46、轴线的力矩;, , , 第一桩或复合桩到竖井的距离;标准组合荷载作用下作用于桩帽底面的水平力;i个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上的水平力;-桩基中的桩数。5.1.2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抗震设防区的低承台桩基,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桩顶作用效应计算可不考虑地震作用:1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对桩基抗震承载力可不进行校核的建筑物;2施工场地位于抗震建设的有利位置。5.1.3对于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桩基,在计算各基桩的作用效果时,桩身的内力和位移、承台(包括地下墙)与基桩的协同作应考虑土壤的弹性阻力。根据本规范附录C :1、对于位于8度及以上抗震设防区的高层建筑及其他承受较

47、大水平力的高层建筑,当承台刚度较大或可因应加强承台刚度时对上层建筑和封盖的协同作用;2承受较大水平力和8度及以上地震的高承台桩基础。5.2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5.2.1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在轴垂直力的作用下(5.2.1-1)在偏心垂直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还应满足下式的要求:(5.2.1-2)2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在轴垂直力的作用下(5.2.1-3)在偏心垂直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还应满足下式的要求:(5.2.1-4)在公式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竖向力作用下的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的平均竖向力;荷载作用下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地震作用

48、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的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的平均竖向力;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的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的最大竖向力;-基础桩或复合基础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5.2.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5.2.2)在公式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安全系数,取K = 2 。5.2.3对于端承式桩基、小于4根的摩擦式柱下的独立桩基,或因地层土质、使用条件等因素不能考虑平台效应时,竖向特征值基础桩承载力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特征值。5.2.4对于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式桩基,应考虑帽盖效应确定复合地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上部结构整体刚性好、体型简单的建筑物(构筑物);2对差异沉降适应

49、性强的弯曲结构和柔性结构;根据变刚度整平原理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稀疏桩基础J.5.2.5考虑盖帽效应的复合地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由下式确定:不考虑地震作用时( 5.2.5-1 )考虑地震作用时( 5.2.5-2 )( 5.2.5-3 )在公式承台效应系数,可按表5.2.5取;在承台宽度的1/2和不超过5m的深度范围内,每层土的基础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按厚度计算;计算基础桩对应的平台底部净面积;为桩身横截面积;-计算上限的域面积。柱下独立桩基为承台总面积;对桩筏基础,为柱与墙筏跨度的1/2和筏板悬臂侧厚度的2.5倍所围成的面积;墙下桩筏基础,取墙两侧跨度1/2围成的面积

50、,按条形基础计算;基础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执行。当顶盖底部为液化土、湿陷土、高敏软土、欠固结土和新填土时,当打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顶盖效应,它被采取了。表5.2.5上限效应系数34566 0.40.060.080.140.170.220.260.320.380.500.800.40.80.080.100.170.200.260.300.380.440.100.120.200.220.300.340.440.50单排桩帽0.150.180.250.300.380.450.500.60注:表中1为桩中心距与桩径之比;它是帽宽与桩长的

51、比值。当计算的基础桩为非方排时柱子,,是帽盖的计算域面积,是桩的总数。2对于墙下布置桩的箱形和筏形帽,其值可作为单排桩基础。3单排条形桩帽,帽宽小于1.5d时,取非条形帽。4采用后注浆灌注桩的承重平台,宜取较低值。5饱和粘性土中的挤压土桩基和软土地基上的桩基承台,宜取较低值的0.8倍。5.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一、总则规定5.3.1设计中使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计等级为A级的施工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2设计等级为B的建筑桩基,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考相同地质条件的试验桩数据,结合静力贯入等现场试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其余应由单桩静载试验确定;3设计等级C的施工桩基

52、可根据现场试验和经验参数确定。5.3.2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极限侧向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部阻力标准值按下列规定确定:1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础桩检验技术规范 JGJ 106执行;2对于大直径端承桩,极限端部阻力也可通过深平板的载荷试验确定(平板直径应与孔直径一致);3对于嵌岩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通过直径为0.3m的岩石基础板的荷载试验确定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端部阻力也可通过直径为0.3m的短嵌岩墩的荷载试验确定;4桩的极限侧向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部阻力标准值应通过埋设桩身轴力试验元件静载试验确定。并通过试验结果得出极限侧向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部阻力标准值与土

53、层物理指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原位抗压强度的经验关系。建立了静态渗透等土壤测试指标。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二现场测试5.3.3预制混凝土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根据单桥探头静贯入数据确定时,若无当地经验,可按下式计算:(5.3.3-1)当时(5.3.3-2)当时(5.3.3-3)在公式, 分别为总极限侧电阻标准值和总极限端电阻标准值;-桩身周长;桩周第一层土的极限侧向阻力,由静贯入率的贯入阻力值估算;-桩周围第一层土壤的厚度;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可按表5.3.3-1取;桩端附近静贯入比贯入阻力标准值(平均值);-桩端区域;桩端全断面以上桩径8倍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桩端全断面以下

54、桩径4倍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如果桩端承载层为密砂层,当比贯入阻力平均值超过20MPa时,应乘以表5.3.3-2中的系数C减去后,重新计算该值;折减系数,按表5.3.3-3选取。图5.3.3曲线注:取值1应结合岩土试验数据,根据土壤类型、埋深、排列顺序,按图5.3.3虚线;内的土壤层;虚线(B) ( oabc )适用于粉砂土层以上的粘性土(或无粉砂土层的区域);虚线( c )(线段odef )适用于粉质土、砂土层以下的粘性土;折线(D) (线段oef )适用于粉砂、粉砂、细砂和中砂。2为桩端通过的中密至密砂、淤泥的比贯阻力平均值;为下伏软土层沙、淤泥比贯入阻力的平均值;3所使用的单桥探头,

55、锥底面积为15cm 2 ,底部有7cm高的滑套,锥角为60 。4当桩端穿过淤泥、淤泥、细砂和中砂底部时,用虚线( D)估算的值应乘以表5.3.3-4中的系数。价值;表5.3.3-1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值桩长(米)l 1515l30 _ _ _ _30 40系数C5/62/31/2表5.3.3-3折减系数7.512.515/62/31/2注:表5.3.3-2和表5.3.3-3中的值可以插值。表5.3.3-4 系数值 57.5 101.000.500.335.3.4当根据双桥探头静贯入数据确定单桩混凝土预制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对于粘性土、粉砂、砂土,若无当地经验,可采用以下可以计算公式:(5.3

56、.4)在公式探头在第一层土壤中的平均侧向阻力(kPa) ;探头在桩端平面上下的阻力,取桩端平面以上的桩径或边长)范围(kPa)探头电阻根据围护结构内土层的厚度,然后与桩端平面以下范围内的探头电阻平均;桩端阻力修正系数,粘性土和粉质土为2/3,饱和砂土为1/2 ;层土桩、粘性土、粉土侧向阻力综合修正系数: ;沙质土壤: 。注:双桥探头锥底面积为15cm 2 ,锥角为60 0 ,摩擦套高度为21.85cm ,侧面面积为300cm 2 。经验参数法5.3.5在根据土体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应估算如下:(5.3.5)在公式 桩侧第一层土的极限侧向阻力标准值,如无

57、当地经验,可按表5.3.5-1取值;极限端电阻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可按表5.3.5-2取值。表5.3.5 1桩极限抗侧力标准值(kPa)土壤名称土壤状况预制混凝土桩挡泥墙钻(冲)孔桩干作业钻孔桩充满22至3020至2820至28淤泥14至2012至1812至18粉质土22至3020至2820至28粘性土壤流动成型软塑料塑料硬塑料硬塑料难的IL 10.75 I L 10.50 IL 0.750.25 IL 0.500 IL 0.25IL 0 _24至4040至5555至7070至8686至9898至10521至3838至5353至6868至8484至9696至10221至3838至5353至6

58、666至8282至9494至104红粘土0.7 113至3212至3012至300.50.90.75 e 0.9e0.7526至4646至6666至8824至4242至6262至8224至4242至6262至82细沙稍稠中密稠密10 N1515 3024至4848至6666至8822至4646至6464至8622至4646至6464至86中砂中密稠密15 3054至7474至9553至7272至9453至7272至94粗砂中密稠密15 3074至9595至11674至9595至11676至9898至120碎石稍稠中密度(稠密)51570至110116至13850到90116至13060到100

59、112至130博尔德角砾岩中等密度,密集N 63.5 10160到200135至150135至150砾石、鹅卵石中等密度,密集N 63.5 10200到300140至170150至170完全风化的软岩30 N50100到12080到10080到100完全风化的硬岩30 10160至240140到200140至220强烈风化的坚硬岩石N 63.5 10220至300160至240160至260注: 1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侧向阻力;2为水分比, w为土壤自然含水量, w l为土壤液限;3 N为标准贯入数; N 63.5为重锥动贯数;4全风化和强风化软岩和全风化和强风

60、化硬岩是指母岩分别为f rk 15 MPa和f rk 30 MPa的岩石。5.3.6根据土体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的经验关系,在确定大直径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计算如下:(5.3.6)在公式桩侧第一层土的极限侧向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可按本规范表5.3.5-1取值,侧向阻力不考虑扩大底桩变截面以上的长度范围;桩径为800mm的极限端部阻力标准值可通过干钻(净底)深载板试验确定;当不能进行深载板试验时,可按表5.3.6-1取值;, 大直径桩侧阻力和端部阻力的尺寸效应系数,见表 5.3.6-2 。桩身周长,当人工开挖桩周围的挡土墙为振捣密实混凝土时,桩身周长可按挡土墙外径计算。表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