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_第1页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_第2页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_第3页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_第4页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29 种之多;但是之后一、选择题 1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A 魏源B 林则徐C康有为D 严复2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 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 16 种,而做过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 958种,其中 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3某思想家在 1925 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 旧。”该思想家是A 康有为B

2、梁启超C严复D胡适4光绪二十四年 (1898)五月,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 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 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 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5 1920 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 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 取得了重大突破B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D 取得了彻底成功6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A 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B将思想革命作为

3、救国的根本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7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魏源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孙中山借鉴英国 “光荣革命 ”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C “中体西用 ”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8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 错误的是A 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9东方杂志某年 2 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 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

4、是研究马克斯(思) 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 ( 什) 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 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 1875 年B 1900 年C1920 年D 1937 年1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 )、进口( import )、出口(export )、新闻纸( newspaper )、铁路( railway )、铁辙( track )、火轮机(1iterature ) 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 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 号召国人全面

5、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11 2011 年 7 月 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纪念日。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 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 系起来。”的文章是A庶民的胜利B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 敬告青年12陈独秀在 1915 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 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这表明他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

6、端1320世纪初 ,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 (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 , 其余皆受治于法律 , 一切平等。 (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 律,一切平等 , 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 14梁启超在介绍某部作品时,说该作品的要点是“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 皆刘歆伪作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 ”这部作品是A变法通议B 劝学篇 C 新学伪经考 D 孔子改制考15郑观应在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今

7、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 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下列选项不能为此话提供依据的是A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承认西方文明有超过中国的地方,日记被奉旨毁版B为“徐图自强”而创办的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 C据东西学书录统计,到 1899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出书126 种D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因奔父丧,乘坐了外国的小轮船,几乎被顽固派开除省籍 16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 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B 魏源 C 曾国藩 D 李鸿章17 1903 年,中国大公报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

8、危殆之忧,如今之 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 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武力推翻清朝统治B建立民主共和C实行君主立宪D维护专制统治18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表明,西学东渐先后呈现不同的主题。下列排序正确的是求强求富 民主共和 变法图强 了解世界ABCD19下列与右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科学与人权并重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20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 虽然有困

9、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 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B 完全相同 C 部分相似 D 三者同步21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 (当时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 “至 于三纲五常, 为中国之大教, 足下谓西夷无之矣, 然以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 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康 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22下列言论 , 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思想主张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

10、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若诏旨一下 , 则庶政尽举 , 民心知戴。”C“西洋文明输入吾国 , 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一以有不克 守缺抱残之势。 ”D“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 ,君民一体 , 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23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 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 “西学”相结合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24李大钊说: “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 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

11、,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 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 ”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A 各有特色 B 扬中抑西 C 扬西抑中 D 无法相通 2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表述准确的是“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中华民国与中华帝国不同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B C D 二、非选择题26 (16 分 )阅读材料: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 四五世纪时, 古学复兴, 脱教会之樊篱, 一洗思

12、想界之奴性, 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 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 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 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梁启超文中的欧洲 “古学复兴 ”指的是什么 ?(2 分)( 2) 战国的 “思想自由 ”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分)3) 梁启超所说的 “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 ”有何具体表现 ?(4 分)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 中国的战国时期、 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 有什么共同之处 ?(4 分)27( 25 分)在探讨“民国初年中西文明”问题时,某同

13、学发现当时中国一些思想家的言 论,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 究。材料: “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 国固有之文明。 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 盖产生西洋文明之西洋人方自陷于混乱矛盾之中, 而亟亟有待于救济,吾人乃希望藉西洋文明以救济吾人,斯真“问道于盲”矣!故西 洋人于物质上虽获成功,得致富强之效,而其精神上之烦闷殊甚,正如富翁衣锦食肉,持 筹握算,而愁眉百结,家室不安,身心交病。”杜亚泉 1918 年迷乱之现代人心中国本有农家淳厚之风,而今“效工业国伪物质文明之奇技淫巧”,人心日益险,道 德日丧。如此以

14、往,中国一天天走向沦亡,恐怕就要害在工业国之“物质文明”据 1920 年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为中国“农国精神”之本旨,“欲多而事繁,明争以足 财”是西洋“工国精神”之恶政,任“竞争”滋长而无阻,必导致世界大乱、国家不安。欧洲各国家,以工业为立国中心,故有不合理之竞争。且因有多数大规模之工厂,其 出品过剩,乃不得不谋销于国外,致生国际间之竞争。欧洲大战,原因虽多,而其根本不 外乎英德两国之工业竞争。 据 1922 年章士钊在上海暨南大学商科演讲欧游之感想(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洋文明”的基本特征。(4 分)(2) 结合 1620世纪初的史实, 概括指出“西洋文明”

15、 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8分)3) 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当时梁启超等思想家反感 “西洋文明” 的原因。 (10 分)4) 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 分)28(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81 年)。有利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 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 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 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引自清朝文献通考材料二 (近代中国) 18 世纪末叶以后, 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 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

16、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 商业的渗透, 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 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 “生存或灭亡” 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 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 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 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马克 垚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 18 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 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 明的撞击给

17、中国带来的影响。 ( 8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4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 / 应当 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 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 / 不要以为 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 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雅典政制 (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 级爵);

18、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师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 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师贵戚多怨 望者”。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 “(王安石)不忍贫民二 深疾富民,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 专以此为事, 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 司马光认为: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二困贫,以养 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 1) 根据材料一,梭伦对贵族政治的态度是什么?为此他所采取的按才财产等级分配 政治权利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19、 4 分)2) 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又持有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参考答案:1 【答案】 D 【解析】 题目所给的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而严复是将进化论引 入中国的第一人,是该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2 【答案】 C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 命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学习日本明治维新, 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C 项符合题干要求。 A 、 D 项表述错误, B 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3【答案】 A

20、 【解析】 康有为( 1858-1927)前期主张维新变法,在守旧派眼中是“太新 ”;后期是保皇党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 ”。梁启超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写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反对袁世凯,思想比较能 “与 时俱进 ”。 D 胡适( 1891-1962),显然对不上 “自戊戌以来 ”这几个字。4【答案】 D 【解析】 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 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 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 因此他所说的 “中体西用 ”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 “中 体西

21、用 ”本质是不同的。故选 D5【答案】 A【解析】 注意时间是 1920 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 政府。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 、 D 绝对化了, C 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故选 A6【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宣称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可以看出考查 的是新文化运动实质, B项符合题干要求。 A、C 、D 项表述错误。7【答案】 D 【解析】 A 项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项孙中山将同盟 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C 项 “中体西用 ”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 D

22、项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8【答案】 C 【解析】 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9【答案】 C【解析】 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 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C。10【答案】 A【解析】“开眼看世界”是今年浙江省考纲中新增的内容,值得关注。B 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 ;D项错在“政治制度” 。11【答案】 C【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本则材料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 原理,据此这篇文章应该是李大钊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3、 ,时 间在 1919 年 5 月。12【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据此解决 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一场思想文化运 动,排除 B。材料内容反映了陈独秀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仍存在不平等和阶级压迫的 缺陷,没有涉及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排除AC两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项,通过材料陈独秀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13【答案】 C【解析】考查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关键信息是:“(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 “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梁启超其目的就是学习西方在中国实 行君主立宪,即资产阶级民主

24、政治。故选C。14【答案】 C【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西汉末年 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 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对所 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 在政治上打击了“恪守祖训”, 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 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作了舆论准备。15【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 ABD三项存在可能性,说法正确, C 项反映了江南制造 总局翻译馆共出书 126 种,没有涉及遭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破坏等概况。16 【答案】 B【解析】考查新思潮的萌发。 师长指“师夷长

25、技以制夷” !是魏源的思 想主张。故选 B。17【答案】 C【解析】考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应向德日学习,立宪 法,实行君主立宪。18【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 “求强求富”出现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 洋务运动时期; “民主共和”出现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变法图 强”出现于 19 世纪末维新变法时期; “了解世界”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时期。故 选 C 项。19【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图中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 其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其思想与 D 项含义相符,体现了要与环境相符合

26、变革 的思想。20【答案】 A【解析】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器 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而材料中的过程是先变革人心(思想) ,后改变政令(政治) ,最后是 物质,刚好与中国的基层相反,选择A 项。21【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新变法。材料反映康有为的主要是指出了东 西方在纲常伦理方面都是依据国家的律例,是一致的,以此来论证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22【答案】【解析】考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主要是主张解 放人们的思想, A属于洋务派; B、D应属于维新派; C 应是陈独秀他主张不要只学习技术 和制度,更重要的是思想。故选 C。23 【答案

27、】 B【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促使社会焕然一 新的只有两件事人权和进化论,这里的人权指的是西方民主思想,进化论代指西方的 科学。故选 B。24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 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 ”可看出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 化的态度。25【答案】 D【解析】赞同君主立宪制,属于维新派的主张,赞同民主共和制,属于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赞同以俄为师,属于无产阶级的主张,赞同学习西方的民主 和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主张。26【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考查角度新、能力要求层次高

28、,为能力立意考 查。第一问侧重考查考生历史事件再认、再现能力,能力要求层次较低; 第二问侧重考查考生历史事件的时序发展规律、归纳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从战国到 明清,我国古代思想经历了由 “思想自由 ”百家争鸣,到 “思想控制 ”文化专制的转变,此问 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我国古代思想的上述变化历程, 对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较熟悉的考生估 计不会在这一问丢分。第三问能力立意高,一要读懂材料,领会 “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 ”之意,二要按题目中 的时间限定梁启超的 “今日 ”高度概括我国近代特别是 19 世纪 80-90 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情 况,难度高,估计考生失分较多。第四问属于中外对比,考查考生的

29、比较能力,估计很多考生找不到可比点,无从下手,这 给我们中学教学的一个最大启示;学习中要时刻注意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同类问题从哪些 角度回答要注意归类。【答案】 ( 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2)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 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3)答: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 并展开争论。4)答: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 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27【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文明发展。(1)从近代欧美政治制度、经济特征、对外扩张等角度分析“西洋文明”的基本特

30、征。(2)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入手,分析西方世界思想、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 展回答。( 3)注意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的时间“1920 年”。此时,欧洲刚刚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同时,苏俄建立一种新式制度;而国内,列强加 紧侵华、政局动荡、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梁启超对这些感到不满。(4)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借鉴不同文明,吸取不同文明精华等角度分析。【答案】( 1)特征:工业文明(工业立国、工商立国) 、资产阶级文明、富有竞争性、 扩张性。(4 分,任答两点即可)(2)建立: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与时俱进,确 立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

31、值观。推陈出新,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政治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和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 义的统治地位;经济方面,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 产力;科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人类从“蒸汽时代”迈向“电气时代” ,征服自然改 造自然能力增强。 (8 分,每个方面 2分)(3)国际上,“西洋文明”致生不合理竞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 大灾难;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西洋文明岌岌可危;(4 分)国内,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依然深重;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新文化运动高举西方民主、科学大旗,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仍有巨大影 响力;民族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力量不够强大。 (6 分)(4)中西文明(文化)各有优长,应相互学习借鉴;坚持文明(文化)多元化;辩 证地一分为二看待中西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