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卷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北京版高三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 东城区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19分) (1)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
2、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
3、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导之以政导:引导 B.上下相遁遁:欺瞒 C.溺其职矣溺:沉迷 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饬:整顿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民免而无耻B.法令者治之具 斫雕而为朴言道德者 C.破觚而为圜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而群下怨叛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4、是(3分)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信哉是言也! 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12.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 主张的相同之处。(5分)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第13题。(6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5、不惧。(子罕)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13.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 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8.(3分)C9.(3分)D10.(3分)D 11.(4分) 这话对啊!(2分) 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2分) 12.(5分) 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1分) 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1分) 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1分) 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
6、刑法。(2分) 13.(6分)答案示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位重然诺、讲忠义的君子。他面对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毫不动心,不惧艰险,执意回到了结义兄长刘备的身边。反观张鲁的谋士杨松,面对曹操的征讨,心中“利”字当先,贪财卖主,实为小人。 (语句理解准确,2分;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说合理,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1)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百姓,用刑法整治百姓,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就)既懂得有羞耻之心并且恪守正道。”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
7、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失去道德,因此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愈多。”太史公说:这话对啊!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曾经很严密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就)开始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欺瞒,到(了国家)无法振兴(的地步)。在这时,官吏治事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怎么能胜任他们的职责并且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就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像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出现。”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把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把
8、繁杂的法律条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治事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安居乐业。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在严酷的刑法。 (2)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认为(在国家)乱离之后,社会风气很难(在短时间内)变好。近来看到官员百姓逐渐懂得了廉耻,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因此治国之道,必须用仁义抚慰百姓,把威严和诚信展示给百姓看,顺应民心,废除那些严刑酷法,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如今(我)检查武器库里
9、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顿军队防御敌寇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只希望你们留心治国的策略,一定要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的铠甲兵器。隋炀帝哪里因为铠甲兵器不足而到灭亡(的地步),正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群臣百姓怨恨背叛(他)啊。(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就自然归顺君王。人们都知道害怕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就不会产生灾害。仁义之道,应当在心中牢记,让它长久不断,如有片刻懈怠,距离仁义之道就已经远了。”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个道理,天下百姓很
10、幸运啊!” 西城区4月统一测试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
11、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
12、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牧:统治 B.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案:根据 C.中程者赏,缺绳者诛中:符合 D.法者,非天堕堕:堕落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3、,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 A.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而赦有罪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D.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夫舍公法而行
14、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3分) 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3分) 12.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4分) 13.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4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 8.(3分)【答案】D9.(3分)【答案】B10.(3分)【答案】A 11.(6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求】 如果放弃公法而实行私惠,那就等于使奸邪获利而助长暴乱了。(3分) 君主立法,首先自己
15、要作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3分) 12.(4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求】 可以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2分)可以约束民众不放纵;制约官员不妄为;限制君主不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或是可以制约人们使之匡正自己的行为,道胜理达,从而实现无为而治)(2分) 13.(4分)【答案要点及评分要求】 管子.明法解一文中,管子强调法令赏罚的重要性(1分);管子.小问一文中,管子认为治理百姓,须厚施德惠,不能以刑法恐吓。(1分)从两段文字看,管子在强调法治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德治的作用。德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其规范要有标准性,而标准性莫过于法,法的公正是施行德政
16、的必要保障。(2分)(能点出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文章有不同作用亦可) 【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若想管理好你的臣民,你一定要了解人民的疾苦,并且本着仁德之心为他们的痛苦感到忧虑,千万不能以刑法恐吓,以暴力来统治。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参考译文】 (一) 人君治国,没有不具备法令和赏罚的。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法令错误而赏罚规定不当,群臣就会行私而蔽塞君主,就会结党而劫杀君主。所以,明法篇说:“灭、塞、侵、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法令不够明确。” 法度,是君主用来控制天下和防止奸邪产生的,是用来统治海内而事奉宗庙的。私意,是可以产
17、生祸乱、滋长奸邪而危害公正的,是蒙蔽君主、丧失正道而导致危亡的根源。所以,法度得以实行则国家安定,私意得以实行则国家混乱。英明君主,即使对自己心爱的人,无功也不赏;即使对自己憎恶的人,无罪也不罚。按照法度规程来检验得失,与法度无关的事是不留意的。所以,明法篇说:“以前的君王治理国家,不会在法理之外游心肆意。” 明君治国,根据恰当合适的原则,执行正确道理。所以对于当赏的,群臣不得推辞;对于当罚的,群臣不敢逃避。赏功罚罪,本来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杂草不铲除,就危害庄稼;盗贼不惩治,就伤害良民。如果弃公法而行私惠,那就是使奸邪得利而助长暴乱了。因为行私惠而赏了无功的人,就等于让人民贪图侥幸而谋求向上
18、讨好;行私惠而赦了有罪的人,就等于让人民轻慢君主而轻易为非作歹。弃公法而行私意,明君是不肯干的。所以,明法篇说:“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二) 法是天下的尺度标准,也是君主手中的准绳。社会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设置奖赏制度,奖赏应当奖赏之人。法令确定之后,符合奖赏制度的就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尊贵的人触犯法律也不得减轻处罚,卑贱的人犯了法也不会加重处罚。犯法者尽管贤能也一定严惩,守法者虽然无能也不可无端治罪。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 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不让他们恣意放纵。设立君主,是用来制约官员,不让他们专行妄为。而宗法礼义的制定,
19、又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让他独断专横。任何人不可以放纵专行,那么“道”就占了主导地位、取得胜利,“道”取得胜利,这事理就通畅,于是便可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这里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凝滞不动,而是说不要任何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 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它产生于社会又转过来制约人们使之正派(匡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过错,就不要非难他人身上有的同样缺点过错;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美德,也就不要要求别人有这种优点美德。由此推出,要求下层民众遵循法律,那么上层君主百官也应遵循法规;禁止百姓民众不能做的事,那么君主自身也不能做。所谓“亡国”,不是说这个国家没
20、有君主,而是说这个国家没有“法”;现在说变更法制,并不是没有法,而是有法不用,有法不用等于没有法。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出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所以,君主如能用法严格地约束自身,那么法令政令就能够在百姓中施行无阻。 海淀区期中(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
21、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
22、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释】扞(hn)格:互相抵触。燕:通“宴”,娱乐。辟:邪僻,不正派。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豫:预防 B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开导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长处 D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
23、尊敬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 C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 D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 10.判断下列句中加点“道”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3分)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义项(1)
24、道理、学说(2)途径、方法(3)谈论(4)引导 序号 11.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喻意o(4分) 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2.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 (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 “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2分)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止则。 (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o(4分) (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
25、上文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5分) 链接材料: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8.(3分)C 9.(3分)D 10.(3分) 义项(1)道理、学说(2)途径、方法(3)谈论(4)引导 序号 填对2个得1分,填对3个得2分,填对4个得3分。 11.(4分)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1分);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1分)。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1分);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1分)。 12.(11分)
26、(1)(2分)见识浅陋(1分)半途而废(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预见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握教育契机,适时而教;循序施教;组织学生互相切磋;善于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答问。(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3)(5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2分),分析合理(2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
27、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未发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当学生适合接受教育时而加以教导,叫做时机恰当;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渐进;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以吸收别人的优点,叫做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缘由。(学生的)错误出现后再去禁止,教与学就会互相抵触,学生便不能改正错误;最佳学习时机已过,然后才去学习,就会辛苦而难有成效,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与朋友娱乐,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沾染上不良习气,就
28、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所以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能做到关系融洽、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开导了。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学得少,有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的过失在于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造成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挽救
29、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纠正学生的过失。 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请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一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功效加倍,学生从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但功效只有一半,学生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干交接、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对待提问的人,如同被撞的钟一样,用小力敲打,响声就小,用大力敲打,响声就大,待被撞的钟从容不迫地回响,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以上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房山区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旅游行业建设模式分析及投资战略建议报告
- 2024至2030年透明颗粒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开源项目管理行业前景动态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带式输送机行业需求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海苔自动湿度控制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山地旅游行业发展创新模式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深度调查规划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太阳能LED路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家用中央净水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宠物衫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国开2024年秋《经济法学》计分作业1-4答案形考任务
- 知道网课智慧《设计创新思维》测试答案
-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3432-2024考核试题及答案文档
- 生涯发展报告 (修改)
- 代理申办原产地证委托书
- 全套企业管理流程(文字版)
- ICC国际商会NCNDA和IMFPA中英文对照可编辑
- 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界定文件
- 我最喜欢的运动英语作文(精选3篇)
- 【中考英语】中考看图写话质量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