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有效教学来自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语文的有效教学来自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语文的有效教学来自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语文的有效教学来自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语文的有效教学来自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的有效教学来自创新能力的培养珠海市斗门一中 肖灵内容提要: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创新精神,才有使语文教学有效而充满生机。 二、语文课堂上的创新教学:1、以“读”为本,“读”中生疑。2、交代目的,指出重点,师生共探求。3、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 三、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创新:1、突破固有现成思维“攀篱”,让学生敢想。2、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写。3、作文讲评要肯定创新精神。关键词:创新 有效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一

2、次深刻的变革。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从三方面谈对此的认识。一、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创新精神我国的传统教育,不太重视创新能力的开发,过多地强调继承,强调求同,只讲死记硬背,无视学生的创造力。我国现今的考试,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的依据,测试的仅仅只是学科知识的掌握,无法窥见学生的主体素质的全貌。测试手法雷

3、同,试题答案单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检测的这种短视行为,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导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训练都囿于考试,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为分而考,造成学生的视野不宽,底蕴很差,后劲不足。教师在旧有的评价检测机制的左右下,甘于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和创新意识。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养成了依赖教参与教案上课的习惯,不认真钻研教材,不首先感悟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课堂效果不好,学生毫无兴趣,既销蚀了学生的灵性,又销蚀了教师的灵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了。也有个别教师不管教什么课文都是一个模式,这种观念上的陈旧,思想上的懒惰使得本应生动的

4、语文课变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五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机械的课文分析这一教学模式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正如一个没有科学学习方法的老师,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样,一个创造力的思想火花已经黯淡的教师,是不能点燃学生创造的思想火炬。教育的改革和深化,越来越要求教师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只有具备了以上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创造灵感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创造力是学生固有的,教师的工作是开发学生创造力这一人的潜能中最精髓的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注意充

5、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学才有生机;只有教师发挥出创造性来,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发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二、语文课堂上的创新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民主,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效。1、以“读”为本,“读”中生疑读是基础,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读中去理解,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生疑。要敢于放手交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不仅可以读课本,还可把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拿入课堂来读,

6、如主题思想、体裁、时代背景等相同的文段。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笔者曾给同学们推荐同一题材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上课时,抽几位同学分别朗读了小说中写梁三喜、薛凯华、靳开来的几个精彩片段,读的声泪俱下,听的神情专注,许多学生被他们的崇高精神境界感动得热泪盈眶,从他们的言行自然联想到“志愿军战士”、懂得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真正掌握了本文主题思想,达到了“言此而喻彼”的最佳效果。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思维,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2、交代目的,指出重点,师生共探求一篇课文哪里是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什么,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其他同学

7、反映强烈,求异思维,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民主,好中差学生都能参与,学生争论,老师点拔。同时,老师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辩,这样,师生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不拘一格,环环紧扣,教师轻松,学生愉快,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解决了问题,而最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研究问题的好习惯。3、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首先应在课堂结构、教材的处理和教法上标新立异,大胆取舍,处处给学生以创新和独特的感受。如教孔乙己这篇小说,可只把孔乙己形象的塑造作为重点,其他则与学生一起探讨几个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文短教,化繁为简。其余时间便让学生抓住班上某些同学个性化的语言、行动、肖像等

8、去刻画,然后,全班同学“对号入座”。这样,学生的主动读、主动探索、主动写,各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和训练。再如教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先编成课本剧,分担不同角色,让学生自己化装,自己设计,从声、行、情态等方面去表演,使学生各显其能,积极参与,其乐融融。三、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创新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也是一块蕴藏无穷宝藏的领地,有待我们去探索。1、突破固有现成思维“攀篱”,让学生敢想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突破一成不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想人们之所想,想人们之所异想,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捕捉智慧的火花。对学生

9、一些奇思异想,不仅不打击、批评,相反地,给予充分地肯定与赞赏,提倡、激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有的学生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翻新,从另一角度逆向思维,赋予其新的含意。她认为做一天和尚就得撞一天钟,并且还要把钟撞好,立论犀利,且引申开去,联系生活与实际,批评了某些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的懒散习性,同时也给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者敲响了警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很多学生对常风俗语、惯用语作了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如由“班门弄斧”提出要敢于班门弄斧,向权威挑战;由“知足常乐”提出“不知足”才“常乐”,提倡一种不断进取精神;由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出“朱者”要近墨,帮助墨者前进;由“这山望着那山高”大胆质疑,提出就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笔者在这里只列出标题便可管窥一斑,如“严师未必出高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有志者未必事竞成”、“一失足”何必成“千古恨”、“多多未必益善”、“不异想何以天开”等等。2、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写观点新,思维活,是作文创新成功的第一步,有了新奇的想法,就要大胆地写出来。不管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老师都要给予积极肯定,多宽容、多引导。有些学生的想法可能非常怪,甚至荒诞不经,写出来的东西莫名其妙,这时绝不能一闷棍打死,扼杀其写作积极性。学生想到什么就写

11、什么,让学生养成记日记,写周记的习惯。既然放手让学生写,可鼓励学生写各种形式不一的文体,除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外,还可尝试寓言、科幻故事、戏剧、散文、小小说、诗歌、创意广告、通知、启事、倡议书等,打破条条框框,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在这里,教师无论课内课外,应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不感到紧张和害怕,在这环境中,师生平等,老师也可将自己的奇思异想写出来,说出来,共同欣赏。学生心情舒畅,文笔会自然流露;师生的心是相互开放的互通的,作文的有效教学也就实现了。3、作文讲评要肯定创新精神作文讲评中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创新精神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首先,应大胆肯定别出心裁,运用逆向思维的作文。这类作文尽管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离奇、怪异,但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要肯定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和基础,只有说服力才有感染力,但是也可以把几个人的事迹“融”为一身,也可把几件事“炼”成一体,真可谓“杂取多种人,合成一个”。第三,要肯定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借鉴不同于抄袭,我们讲授课文,分析文章特色,其实就是要求借鉴,我们在肯定这类借鉴文时,一定要指导他们摆脱范文的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