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格致课堂格物致知作业推荐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

2、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3、。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

4、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C.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D.礼治社

5、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C.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来证明礼与普通道德的不同,证明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过得安稳的就是那些

6、了解传统成法、遵照经验价值的人;反之则会受挫。C.“法治”与“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有时候所谓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D.人们如果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那些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答案】1. C 2. C 3. B【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有误,强加因果。原文是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

7、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由此可见,“人治”与“礼治”之间并无因果关系。B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于文无据,原文只是介绍了“礼治”的一些情况,并未与“法治”作比较。D项,“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分析有误,原文说“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8、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证明礼与普通道德的不同,证明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错,原文说“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可见这个事例是证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就是那些了解传统成法、遵照经验价值的人”有误。从原文第三段“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 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

9、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中看出,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选项缩小了范围。故选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

10、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

11、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材料二:(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材料三: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

12、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材料四: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13、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

14、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二的公民“对国歌的了解多少”的相关调查看,“能正确演唱国歌”的人数比其他三项的人数总和还要多些。B.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对于“立法后如何爱护国歌”,认可

15、“从个人做起,严格遵守国歌法”公民超过半数。C.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D.国歌立法具有居安思危的警醒以及对社会公众教育、引导、惩戒等作用,也是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6.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及你对国歌的理解,分条概括“公民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的原因。【答案】4. C 5. B 6. 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缺乏了解;人们内心的家国情怀没被唤起(或“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不理解”);对国歌的创作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或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等没能深刻地领会等等【

16、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根据材料四“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可见“批准”不妥,应是“赞同”之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

17、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B项,“公民超过半数”有误。从图表来看,调查总人数是478人,认可“从个人做起,严格遵守国歌法”的人数是232人,应当是“接近一半”。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公民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

18、、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可概括出“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缺乏了解”;结合材料三“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 .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可概括出“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不理解”;结合材料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可概括出“对国歌的创作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或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等没能深刻地领会”。【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

19、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请说普通话尚春江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

20、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21、。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

22、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哎呀呀,你是榔头叔

23、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

24、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啥?回家?那中啊!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

25、遛遛狗,多好!(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普通话”与茹志鹃百合花小说中的“百合花”都具有象征意义,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B.文章通过记叙山水在城市生活出门转悠因不会讲普通话而迷路的事,告诫青年人陪伴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具有时代意义。C.本文以倒叙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插叙补充山水年青时的遭遇,丰富小说内容,多种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D.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听到儿子要送自己回老家时“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写出了山水对家乡生活的向往。8. 你认为山水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6、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9. 哦,香雪中那开进台儿沟的火车是新生事物,本文中的“普通话”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请概括香雪、山水以及榔头叔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并结合文本内容给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一条建议。【答案】7. C 8. 山水的儿子是一个善解人意、孝顺的人。作用:正因为山水的儿子的孝顺,才把老人接到城里,才有了“请说普通话”这一事件,从而更能衬托出山水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正是有了山水儿子是对山水年轻时遭遇的补充叙述,才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合情合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9. 对新生事物的态度:香雪:

27、香雪内心很迫切地要接受新事物,但在接受新事物时又有些犹豫。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榔头叔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持排斥、嘲讽态度的农民形象。建议:对新生事物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本文以倒叙开篇”是错误的。本文故事的结局为山水老人的儿子要送山

28、水老人回老家,而不是老人迷路并问路的情节,因此本文的结构并不是倒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次要人的形象以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过文章的情节或对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概括,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角度来答。本文中山水老人的儿子虽不是山水老人亲生的,但是不放心老人自己在家就把老人接到城里,然后老人因不会说普通话而不愿意待在城里,于是把他给送回老家,从而体现了山水老人儿子的孝顺。通过对山水老人儿子的描写,从而衬托出了山水老人对于普通话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丰富了老人的形象。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通过这一人物

29、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山水老人儿子的回忆补充了对山水老人年轻时的遭遇的描写,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了老人性格形成的原因,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把握文章情节,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形象,在进行个性化解读时要立足文本,尊重客观现实,能自圆其说。哦,香雪中写到台儿沟因列车停留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姑娘们先是看火车,然后开始和车上的乘客做买卖,作者特别写了香雪的表现,“看火车想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这表明香雪内心很迫切地要接受新事物,但在接受新事物时又

30、有些犹豫。本文中山水年轻出去当兵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明了山水能够接受新的事物。在因为普通话被退伍、退亲之后,山水再也不敢说普通话,说明了他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到年老时,山水成为了融入不进大城市的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而榔头叔对年轻时山水叔的普通话极尽嘲讽,甚至对山水叔的普通话起了打击作用,所以榔头叔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持排斥、嘲讽态度的农民形象。所以在乡村振兴时我们要对新生事物有包容之心,建议必须围绕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和做法来提。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

31、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等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

32、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

33、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B.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C

3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D.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之历城”中“齐”指周朝国名,位置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历城”,地名,属齐州、济南府,因地处历山下而得名。B.“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C.美芹十论是辛弃疾向皇帝所提的建议,名称中有“美芹”二字是表示谦虚意

35、;“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D.“长短句”原是词的本名,宋代以后与“乐府”成为了词的别名;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均是以词人的名命名的词集。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年轻从师学,后决心归宋。他与党怀英以蔡伯坚为师学习,二人并称“辛党”;后用蓍草占卜仕途,金主完颜亮死后,辛弃疾在宋任职。B.辛弃疾见机善谋,有谋有勇。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曾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张安国等人降金,他与王世隆等直奔金营斩杀张安国后回宋。C.辛弃疾通晓军事,治政有方。他在文章中论述形势、战术、地形等方面问题极为详细;任职滁州时减轻赋税,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D.辛弃疾

36、任职频繁,死后被封褒奖。他在抗金中官职一直处于变动中;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表明了对其一生功绩的肯定。13. 把文中加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2)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2)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37、,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译文: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其中“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做“辟”的宾语,官职名之后应断句,在“司”后不能断句,排除AC项;“力荐”的宾语是“弃

38、疾慷慨有大略”,要连在一起,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稼轩长短句 东坡乐府均是以词人的名命名的词集”有误,“稼轩”是辛弃疾的号;“东坡”是苏轼的号。因此“词人的名”应为“词人的号”。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39、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直奔金营斩杀张安国”有误,据原文“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知,应是擒回张安国,在“行在”斩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

40、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数,多次;沮,通“阻”,阻挠;卒,最后;夺,改变。(2)期,约定;发粜,销售粮食;连樯而至,船只接连来到;直,通“值”,价格;济,度过。【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

41、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等人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

42、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

43、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召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

44、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成淳年

45、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梅花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好不容易寻到数枝梅花,荒林、野径、苔、竹等烘托了梅的品性。B.因为南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诗人认为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C.梅花不

46、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只是它以自我炫耀、自荐为耻,希望有人引荐。D.诗人酒醉之后不愿睡到庭前梅树近旁,是怕污损阵风吹来落下的花瓣。15. 诗的颈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4. C 15. 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领,任随明月做它的的主人;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表达了诗人对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清高疏放、执着坚贞、百折不回品性的由衷赞美。【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

47、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一般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希望有人引荐”是错误的。诗人认为梅花既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又不愿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无主圩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的意思是: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理,任随明月做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前一句说梅花远离尘嚣,自由

48、自在,以野桥、冷月烘托,境界高洁;下一句以“寒谷”反衬“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说它执著之性,百折不回,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情操的赞美。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_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_、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_,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的人生信念中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也深藏在工匠精神之中。从赞叹工匠

49、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_、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固然 废寝忘食 追求 风气B.显然 宵衣旰食 实践 风习C.显然 宵衣旰食 追求 风习D.固然 废寝忘食 实践 风气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工匠的人生信念中深藏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B.工匠的人生信念中深藏着技进乎道、超然达观,更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C.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D.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技

50、进乎道、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更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人生信念。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B.我们虽不能人人成为工匠,却能成为践行工匠学习精神的人。C.工匠精神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尽管我们不必要成为工匠。D.尽管工匠精神为工匠具有,我们却可成为拥有工匠精神的人。【答案】16. A 17. C 18. A【解析】【分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显然

51、: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此处指承认是工匠精神,后文与之构成转折,应选“固然”。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此处指的是工匠精神,与“政务”无关,应选“废寝忘食”。实践: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追求:指尽力寻找、探索。“追求”与“卓越”呼应更合适,应选“追求”。风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风习:风俗习惯。此处指社会的“浮躁”,所是一种风气,应选“风气”。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

52、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纵观整个文段都在讲“工匠精神”,因此主语应是“工匠精神”,而“工匠的人生信念中”偷换主语,排除AB项;“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更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人生信念”语序不当,应是“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排除D项。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此处在文段最后,是对上文的总结,应强调“我们”应该怎样,排除CD项;“我们虽不能人人成为工匠”语气肯定,不合语境,“却能成为践行工匠学习精神的人”与上句句式不一致,衔接不通畅,排除B。故选A。【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