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_第1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_第2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_第3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_第4页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的箭头指向)。4、自转周期名称恒星日太阳日1日长度23时56分4秒24时参照物遥远的恒星太阳5、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3、公转周期名称回归年恒星年参照物太阳其他恒星1年的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365日6时9分10秒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公转的真正周期4

2、、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5、公转速度图中位置A点B点时间1月初7月初速度最快最慢公转位置近日点远日点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2、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运动形式概念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地轴空间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指向空间指向不变,北端

3、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运动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以太阳为参照点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现象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时(或1/4分)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670km/h)向两极(0km/h)递减平均约1/天平均约30km/s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节省燃料。(2)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

4、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3)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高(平坦开阔利于地面设备跟踪测控;纬度相同,地势高则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4)气象条件:要尽量选择晴朗天气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5)地质条件:地质稳定。(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7)人口密度条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以保证安全。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2)极点法: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同理,看到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

5、-2-(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极点局部图西经法极点局部图东经法(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特点一轴两面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三角黄赤交角含义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度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90三个地轴指向基

6、本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不变黄赤交角大小运动方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范围。(2)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太阳直射点能达到的最北、最南纬度数。(3)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4)若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小,寒带范围增大。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1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

7、方法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3-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4-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为晨线。(2)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3)交替周期周期:1个太阳日24

8、小时。意义:周期长短适宜、温度变化小,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人类的作息,太阳日成为基本的时间单位2、时差(1)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东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瞬时,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3)时区与区时名称区时属性时间时区范围产生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的区时15关系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3、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3)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9、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等。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位于116E,其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原因:地球的自转。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3、影响:影响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4、地转偏向力(1)定义: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2)影响: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成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2、特点: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

10、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5-四、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时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夏半年)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点的位置南半球赤道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昼夜等长分布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现象极夜现象特殊现象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1)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

11、短。例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若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大。(3)同一条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同一条纬线(除赤道外)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天相同,这两天近似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最大值地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12、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赤道最小值地区南半球北半球极点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若某地太阳高度为90,则说明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该地点为太阳直射点。六、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2)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气候四季(北温带)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6-冬季:12、1、2月2、五带划分(

13、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的两点为其分界点。(2)晨昏线(圈)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和赤道。(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4)晨昏线(圈)自东向西每小时移动15。(5)晨昏线(圈)上各点太阳高度同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6)晨昏线(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夏(冬)至时与极圈相切。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自西向东”中的东与

14、西两个方向。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西侧)的昼夜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夜半球西侧(昼半球东侧)的昼夜分界线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图示地方时计算(1)早晚判断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甲、乙(如图)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2)同一经线等时上图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3)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经度差:同减异加(同为东经或西经相减;一个东经和一个西经相加)。时间差:东加西减(同在东经度或同在西经度时,所求地点

15、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所求地点在已-7-知地点的西边用减;一地东经度,一地西经度,求东经度地点用加)。如图中甲与丁的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个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的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的地方时为2时。区时计算时区的推算时区中央经线的推算区时的计算公X15n(X为已知的某地经中央经线n15(n为已知TmTnm、n两地的时区差式度,n为求得的整数,为余数)的某时区数)(Tm、Tn为区时)说7.5n为东(西)时区,则中央“东加西减”。明时,时区数为(n1)。经线为东(西)经度。Tm24,则区时减去24,X为东(西)经度,则n为东(西)中央经线经度数分别加、减日期加一天。时区7.5得

16、到时区的经度范围Tm7.5,所以时区数为东七(6135W,范围为127.5W时:T西五区8:00(81)区5)52419:00,日期比北京时间晚一天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6月7日从甲地(120E)起飞,经过10小时飞行,到达乙地(30E)。计算到达时乙地当地时间。图示法求时间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

17、时区,取两数之和。日期变更线(1)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图:(2)两种日界线的区别比较项目延伸特点0时日界线完全与经线重合国际日界线-8-两侧经度或两侧可能全为东经度(或东时区),或者全为西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东侧为西经时区的差异西经度(或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或东度(或西时区)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日期的变更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1)自转法:自西向东或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日期减去一天的为人为日界线(如图中),加上一天的为自然日界线(如图中的)。区分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分析思路(2)时间法:

18、根据时间计算结果为0时的经线为自然日界线。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分析思路方法一: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方法二: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信息,先求出0点所在经线,然后求出新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经度数,旧的一天(从0点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的经度数(如图)。地转偏向力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因受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

19、;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原理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应用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图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判断(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位置决定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太

20、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9-(2)从晨昏线的倾斜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图1)。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此时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春秋分日(图2)。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极地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图3)。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此时极夜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3)极昼与极夜范围的确定方法若某日太阳

21、直射点的纬度为,则该日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为90(如图所示)。如:太阳直射10N,则这一天发生极昼的范围为80N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的范围为80S及其以南地区。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图所示: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同一日期,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

22、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如图所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纬度数值“远小近大”的特点,可以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10-“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数“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

23、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变化作有规律的变化。其数值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图所示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地区最大值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道外)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赤道两次最大值(3月21日前后和9月两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和12月23日前后)22日

24、前后)图示法记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正午最短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逐渐变短逐渐变长(4)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

25、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h90(如图)。-11-12-章末复习光照图的综合判读1、熟悉常见光照图类型侧视图俯视图矩形图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如图中。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如图中。2、准确把握光照图中的基本要素(1)找准两条线晨线、昏线(2)确定五个点晨赤点、昏赤点、晨昏北点、晨昏南点、太阳直射点晨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00。如图中C点。昏赤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00。如图中A点。晨

26、昏北点:晨线与昏线在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北的点。北点(图中D点)0时北昼,北点12时北夜(当晨昏北点为0:00时,其北方为极昼;当晨昏北点为12:00时,其北方为极夜)。晨昏南点:晨线与昏线在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南的点。南点0时南昼,南点12时南夜。太阳直射点:即日心和地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如图2中B点)。太阳高度为90,地方时为12:00。它与晨赤点、昏赤点的经度差为90。3、依要素把握光照图的判读技巧-13-太阳视运动与太阳方位1、太阳视运动的概念通俗地说,我们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直观运动,称为太阳的视运动。2、太阳视运动轨迹与昼夜长短变化如果太阳视运动轨迹

27、在地平线之上的长度大于半个圆,则昼长于夜,反之昼短于夜;如果轨迹始终在地平线之上,则为极昼,反之为极夜;若轨迹圆心恰好为观测点,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夜平分。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位置示意图3、太阳视运动轨迹,日出、日落方向及日影朝向(1)春秋分日,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2)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3)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4)北极点任何方向都是南,南极点任何方向都是北。北

28、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北。40N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4-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9、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

30、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2)岩石

31、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15-熔再生、d冷却凝固。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概念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运动运动方向水平挤压动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对地表的形成巨大的褶皱山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影响系运动形态示意图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斯山等红海等变化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

32、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必须是自然作用;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侵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蚀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溶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形

33、成海蚀地貌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滨海地带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搬运“飞沙走石”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冰川搬运物质迁移海浪搬运物质迁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活动地区滨海地带-16-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堆积物颗粒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的先堆积,颗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丘)和黄土堆积粒小的后堆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积,具有

34、分选滨海地带性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

35、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形成过程突出特点常见岩石用处举例岩喷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有流纹或气玄武岩、流花岗岩是坚固、浆出岩岩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孔构造纹岩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料侵入是工业生产的原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矿物结晶颗花岗岩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粒较大岩上部,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具有层理构石灰岩、页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岩碎屑物质,再经风力、流水等搬运后造,有的含岩、砂岩、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沉积下来,经过压实固结作用而成有化

36、石砾岩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变质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具有片理构大理岩、板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岩的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结构等造或表面具岩、石英石是钢铁工业的原料发生改变而成有条带状岩、片麻岩-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模式图: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沉积岩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变质岩岩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37、(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地质构造的含义:岩层的变形和变位。2、常见类型(1)褶皱概念: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褶皱基本形态图中地层最老,地层最新。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谷地(如上图中字母A处所示)。b、向斜:岩层一般向

38、下弯曲,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耐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如上图中字母B处所示)。(2)断层含义: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对地貌影响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垂直方向上的位移:相对上升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18-山地地区: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2、板块运动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在运动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3、对地貌的影响(1)板块相向运动: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2)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

39、、海洋。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1、原因: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2、主要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2)线路选择:多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线路设计: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3、注意事项: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地质构造特岩层形态褶皱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断层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征岩层新老关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的相对位移系图示翼岩层较新翼岩层较老构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

40、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造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地貌图示侵蚀成谷地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层为天然气,中间为石油,下层为水-19-隧道的良好选址顶部地带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向斜断层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流井”分布泉水

41、、湖泊分布地;河谷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发育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等的回避处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中A为背斜,B为向斜)。(2)“两看”

42、法判断断层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

43、较活跃。(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0-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大西洋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山地的特征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及原因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影响方式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原因山地地

44、区修建铁路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线路选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址及走线路一般呈“之”字状或“8”字状(尽量与等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向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术难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运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线网密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度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

45、,增加经济效益-21-章末复习外力作用及地貌的判读1、通过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判读外力作用(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及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多流水侵蚀地貌及流水堆积地貌。(3)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侵蚀作用和冰川堆积作用。高山上部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山下多堆积冰碛丘陵及形成冰碛湖等。(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浪侵蚀地貌和沙滩等海浪堆积地貌。2、通过地貌状况判读外力作用的类型及方向河流地貌及风力地貌,考查频率高且考查内容越来越细致,以下作详细说明。(1)流水作用的具体判读河流地貌的差异一般河流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

46、运作用为主,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注意:河流上游地区沉积物颗粒不一定大,下游地区沉积物颗粒不一定小。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沉积物颗粒较中心小。在时间上,丰水期因流速大,沉积物颗粒粗大;枯水期流速小,沉积物颗粒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如果河流流量每年都减少的话,同一河段在沉积物垂直剖面图中,会表现出由下到上,颗粒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沉积物

47、颗粒的大小及多少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流速状况。(2)风力作用的具体判读风力侵蚀及堆积作用的判读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飞沙走石(沙尘暴)。当风力减弱或受地形阻挡时会形成沙丘或黄土堆积等地貌。注意: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侧重于考查沉积物本身和风向、风力问题。沉积物来源除了大气环流,还需要考虑流水沉积带来的泥沙;风力和风向问题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大气环流和地形,如果区域尺度较小,则地形对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影响更大。根据地层判断地壳变动过程1、地层性质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颗粒粗细、成分、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

48、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2、地层厚度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较少。3、地层相互关系(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中A、B、C、D均表示岩-22-层且岩层年龄ABCD)。(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在缺失

49、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因为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如图)。(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如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3-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重要概念(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按性质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根据冷暖气团的性质可判定,上图中A所示为冷气团,B所示为暖气

50、团。(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一般为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3)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如图中字母C所示。2、分类(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3)准静止锋(1)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会形成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会形成降水。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就是冷锋过境时产生的。(2)夏季不会因为气温高而没有冷锋活动。冷气团与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气温相对较高的为暖气团,因而,夏季有许多气温在0以上的冷气团,冬季也有气温在0以下的暖气团。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

51、雨,多是由冷锋活动引起的。(3)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地区,天气稳定,锋面附近天气多变。二、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1、含义(1)低气压与高气压描述的是气压分布状况。(2)气旋与反气旋描述的是气流运动状况。2、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甲(北半球)乙(北半球)-24-天气系统低气压(气旋)(图甲)气压状况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水平气流从四周向中心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气流上升天气状况常出现阴雨天气特殊区域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锋面系统的类型及天气特征比较高气压(反气旋)(图乙)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从中心向四周顺时针方向流动下沉常出现晴朗天气高压脊:从高气

52、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锋面类型概念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符号剖面示意图气团位置锋面坡度雨区位置冷气团密度大,在锋下;暖气团密度小,在锋上较大较小很小天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暖气团抬升或爬升,形成特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阴雨天气持续性降水征等天气现象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度骤降

53、,天气晴朗天气转晴我国典型天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一场春雨一场暖”气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江淮地区的梅雨时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则形成暖锋。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冷锋、暖锋(1)看箭头指向和锋面坡度(2)看雨区范围位置-25-冷锋暖锋(3)看过境前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4)看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

54、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的风向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风向。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即风向。(1)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2)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天气多阴雨天气我国典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型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北方干冷的天气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曲线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26-巧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的气旋和

55、反气旋用右手锋面气旋与天气1、锋面气旋概述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用左手北半球锋面气旋(1)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2)平面结构: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3)天气特征:天气变化比较明显,往往形成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4)分布:常出现在中纬度地区。2、锋面气旋的判断(1)锋面位置的判断锋面多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即图中的MD、ND、MD、ND处。这是因为冷暖气团在低压槽MD、ND、MD、ND处相遇辐合上升,形成锋面。(2)锋面性质及移动的判断图中F、G、F、G点都

56、在锋面的高纬度一侧,而E、H、E、H正好相反,故F、G、F、G处气温比低纬度的E、H、E、H处气温低,确定FG、FG一侧为冷气团,EH、EH一侧为暖气团。MD、MD为冷锋,ND、ND为暖锋;并且,锋面应随气流方向移动,即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移动。一般来说,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只不过南北半球冷锋和暖锋的锋前、锋后相反而已。-27-(3)天气特点的判断由图中可知,ND、ND为暖锋,故在锋前G、G处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并伴随着连续性降水天气;MD、MD为冷锋,故在锋后F、F处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第二节气压带和

57、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低纬度环流圈均匀的地球表面(假设),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中纬度环流圈高纬度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北半球)气压带A赤道低压带C副热带高压带E副极地低压带G极地高压带分布南北纬5之间30附近60附近近极地地区形成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空空气堆积下沉地面气流上升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1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

58、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风带(北半球)风带B东北信风带D盛行西风带F极地东风带分布赤道30之间3060之间6090之间风向东北风西南风东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形成6个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4、大气环流特点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也是判断某一大气运动形式是不是大气环流的依据,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但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不是大气环流,因为它们的空间分布范围有限,运动变化周期短。5、巧判气压带性质-28-各气压带的高低

59、性质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的区域,则为低气压带。6、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气压带形成有两大原因: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热力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或高气压。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动力原因: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辐合或辐散,从而导致气压发生变化。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成因:海陆的热力差异。2、海陆的热力差异的表现(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2)夏季陆地

60、增温比海洋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1)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冬季风气压中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风向:东亚为西北风,南亚、东南亚为东北风。(2)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夏季风气压中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北太平洋高压。风向:东亚为东南风,南亚、东南亚为西南风。(3)亚洲季风环流项目风向成因冬季夏季海陆的热力差异东亚季风西北风东南风海陆的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季风东北风西南风4、南半球气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