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7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作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意义及原则。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策略及评价。 3.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课程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理解课程是什么?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这个定义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把课程作为一种计划或方案来理解的,在学习方案中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作了设
2、计和规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合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应局限在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活动之中,这显然过于狭隘,说明这种整合没有真正从课程的视角去思考,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考虑总体课程目标,总体课程的内容,总体课程的组织,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应该与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并且还要与各种类型的课程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在英文中,“整合”一词表述为“integration”,这一单词在汉语中有多重涵义,如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
3、,但它的主要涵义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整合可以使系统内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这个过程会导致生成一个新的事物。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指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4、,也不是指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因此,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 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可以称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
5、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进行知识重构。需要注意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双向性,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于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前者是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后者是研究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以及如何利用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大核心领域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
6、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目标。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中。 第三,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教师作为主体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同样也可以作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 四种整合观 保护主义的整合观 这种观点要求将学生与现代媒体相隔离,特别强调将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彻底消除,有选择地整合信息技术,以减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的保护主义的整合观。 技术主义的整合观 技术主义的整合观就是以效率性和经济性为基础的机能主义。技术主
7、义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技术主义的整合观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比较忽视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思考。只将信息技术作为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 学生只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者,也就是说,在将知识和能力的给予者与接受者完全分开作为基础之后,十分重视提高教学传递的效率。 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 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积极地面向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在接受信息技术所承载的信息时,并不是无意识地进行的。社会主体是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来消化理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表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主体行动主义与保护主义
8、、技术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主张在恶劣环境中消极防守,也不提倡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它倡导能动地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而且应该作为社会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改变信息技术环境,实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着思考社会行为本质的问题,学生应该在实际行为活动中学习,并且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工具主义整合观 工具主义整合观是近年来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观念。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先后针对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分别制定了教育技术标准和相应的绩效指标。 标准的启示: 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仅可
9、以作为教师的教具,而且更能成为学生的学具,作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能够使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教信息技术,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
10、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
11、容: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态度。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认知工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第二,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第三,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的通讯工具。第四,作为自我评测和信息反馈的工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工具。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有力支持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第二,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
12、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第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学生在制作关于地理内容的多媒体作品时,需要同时使用计算机、地理、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规划、制定有关内容。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和学习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特
13、定的正确性,但是,一旦推及到实践中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现出普遍的合理性,换而言之,无论哪一个理论也不能涵盖其它理论而成为唯一的指导理论。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运用理论并指导实践。 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策略 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
14、求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不相同。 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而非纯理论性领域。因此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 优化组合各种媒体的优势,促进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技术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多种媒体,例如摄像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制作电子作品。 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的形式,促进成果的共享交流 获得学习成果之后,
15、应该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发布给其他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包括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还能够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四)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系统教学设计能力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只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缺乏将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意识与具体方法。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成为教师能力和素质提高的瓶颈。因此,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的协调的安排,如何用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工作,是目前教师亟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指
16、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能力强调各个学科的相互整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基于问题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教学研究能力 尽管教育技术学在理论上已经为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但教师仍然感到在实际教学中,现有的原则和方法确实不够用,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技术的理论落后于实践,实践需要教育从重视方法论层次的研究,必须向应用层次倾斜;另一方面,在社会变革时期,发现和创新的机会渗透在实践的各个环节,没有教师的参与和积极性,这种研究的深
17、度只能限于方法论层面上。教师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还应该是现代教育规律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教学监控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教师促进学生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教学过程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监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常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教学监控必须从课堂监控到情景监控,从对集体监控到对个人监控、小组监控和同伴关系的监控。 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作为职业角色的教师,还特别要学会选择信息技术和在教学中有效整
18、合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学媒体的整合能力。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作(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本位型课程模式 本位型课程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根据具体操作流程的不同,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的本位型课程模式有以下两种形式: 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 首先,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的问题,并用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点拨学生进行思考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次,教师将问题分解为若干
19、个小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再进行上机示范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最后,教师开展评价。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模式流程图总结评价 点拨学生带疑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设疑引思 讲授示范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灵活多变地设计融合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任务。任务应有层次性,构建由易到难的梯级状任务系统。 其次,教师将设计好的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则主动寻求学习伙伴,组成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主动探究,并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促进共同
20、学习。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重点放在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查上,主要检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是否有所提高。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模式流程图总结评价思考并探究任务 协作完成任务 学生1学生2学生3学生4教师再次进行指导设计融合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整合任务提出任务 辅助型课程模式 辅助型课程模式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 群体讲授型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群体讲授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教学形式仍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整个班级群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只是将信息技术也作为教学手段加以运用。辅助型课程模式的优点: 集文字、
21、图片、声音、图象的表达于一身,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便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简单、易操作,能够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基本步骤: 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自己设计课件或从资源库里选择课件。课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认真思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群体讲授型模式图教师: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创设情境思考并接受教学信息总结学生:研究教学内容设计课件 自主监控型 自主监控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辅导。由于超文
22、本链接,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及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应用,因而学生可以自主使用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机监看监听任意指定的单个学生机上的学生活动,用教师机的键盘和鼠标来进行“手把手”交互辅导教学。 步骤: 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再进行个别化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教学内容。目标分析课件设计任务呈现资源呈现监控辅导接受任务和资源自主学习个别化评价内容总结教师:学生:自主监控型模式流程图 讨论型 讨论型模式的基本特点
23、是师生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讨论。这种教学一般是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多个讨论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论是实时讨论还是非实时讨论,教师都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教师还要注意防止讨论偏离当前学习的主题,保证学生的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后教师还要对讨论的问题做总结,对学生的表现做恰如其分的评价。 讨论型模式流程图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教师引导和监控查阅资料就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网上回答问题总结评价学生 不同辅助型课程模式的比较群体讲授型自主-监控型讨论型适用环境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网络教室网络教室信息技术的支持课件
24、、网页、演示文稿课件、网页、演示文稿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教师角色知识的传授者监控者、辅导者引导者、监控者学生角色知识被动的接收者知识主动建构者讨论的主体 研究型课程模式 研究型课程模式的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寻找信息,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体验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别是学生在进行主题选择、确定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分析结果的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型学习的成败
25、。常见的研究型课程的步骤如下: 教师设计有价值的研究型课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课题,进入研究的情境; 学生根据各自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和认知、技能水平的不同,选择研究课题,并制订研究方案。学生也可以组成协作小组来研究,制定小组研究方案,同时有明确的成员分工; 教师提供一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目录、网址,学生根据需要,浏览收集资料; 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学生开展多种协作学习活动,包括小组成员内部协作交流、小组间的协作交流等; 学生以搜集的资料为基础,形成最终成果,成果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也可以是网页; 学
26、生展示作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将绩效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教师学生了解课题进入情境选择专题制定方案从Internet、校园网上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形成成果分析处理资料及时交流展示成果自评互评组成研究小组组内分工组内交流总结评价指导提供部分信息索引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策略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形势发展而研制的行动方针和措施以及相应的活动手段、方式和方法。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定位于大范围行动的一般性的宏观策略,另一个是定位于具体活动进程的特殊性的微观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27、,宏观上指的是为了满足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按照系统论基本原理提出的加强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行动方向,微观上指的是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的具体措施。 按照学习者的需求进行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和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导航、导法、导疑、导思的作用。 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 直观情境的创设 利用多媒体的特点,简洁而丰富地
28、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虚拟情境的创设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环境,提供虚拟现实的活动空间,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虚拟不仅是一种技术,更体现了一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迪学生运用这种思想去拓宽学习思路。 思维情境的创设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与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它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更有利于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识记。利用多
29、媒体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这种组织知识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 传统课堂提问一般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然而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参与到相应的问题讨论、问题探索和问题解决中去。 合作情境的创设 网络学习能体现合作特性。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对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创作情境的创设 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创作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
30、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或亲自动手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通过整合创设实践环节,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型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型的教材体系观念。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策略之一。 课程材料观念的孕育和发展 以往的教学过程大都以教科书为基础,形成以教科书为主体、以教师教授本位价值观为核心的“教材”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程材料”的观念开始孕育起来。它既包括“教材”,又包括“学材”;既包括课本,还包括课本分析、教学指南、学习指南、多媒体材料和网络材料等。 新的课程材料观念建立
31、的基本点:一是从过去的重视教师的教授活动转移到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二是开发的材料要从过去的教师教授本位转换为学生学习本位;三是开发的课程材料从过去的单一化转换为多样化。四是更新课程材料载体,从过去的印刷载体为主转换为多媒体网络载体为主,开发信息化的整合性课程包。 课程包的含义 课程包概念经历了电子课本、课件、教学包、学习包和积件等概念的发展,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实现的条件。 课程包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设计的相互关联的教学材料(Teaching Material)。主要内涵: 课程包的基本观念是大课程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 课程包的本质是课程整合的一种物化形态; 课程
32、包的核心是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课程包的构成包括学生的学习材料包和教学的辅助性材料包,主体部分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包; 课程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当代信息化浪潮中,课程包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 课程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课程包的组成 现代教育的课程包主要包括电子书包及其支撑资源和技术体系,后者又分为本地(学校或者社区)课程材料库、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和课程材料整合技术平台。 电子书包就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专门使用的电子化书包,主体是承载着各种主要的数字化课程材料、教学用具及其操作软件体系的微型计算机
33、。 本地课程材料库是将课程材料以信息化形式储存在硬盘、光盘或局域网服务器上,包括多媒体材料库、学习单元库和题库。多媒体材料库是以知识点为基础,按照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素材资料库。它是课程包支撑资源体系的主体部分,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网络化。学习单元库是把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按照一定技术进行设计的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程序集,包括微教学单元、学习游戏、程序等。题库包括例题库和试题库。 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是将网络上可调用的远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学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一台个人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检索、下载与重组,也可以将本地课程材料以HTML格式
34、上传到WEB服务器上,供师生们下载使用。 课程材料整合技术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选取、组合、加工并使用课程材料库展开教学活动的技术支持环境及应用环境,具体体现为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在课程中的自觉运用。除了诸如投影仪、录像等一些常规的电教手段之外,主要还有基本的软件开发工具、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等。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 考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而实用的评价体系。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学校整体的考察。这种评价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宏观地评价一个学校的整体情况。二是对课堂教学的考察。这种评价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的角度出
35、发去看待整合问题,有助于微观地考察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学校篇 学校集课程信息化的开发者、建设者和保障者功能于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中的一个因素,对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环境构建、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实现有力的支持。 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要实现的任务,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关于课程其它方面工作的开展就有了依据。所以,学校课程目标的设置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可能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在信息社会中,课程目标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需
36、要,同时也要关注信息技术对其它目标的积极作用。 课程环境建构 学校课程环境建构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办学条件问题:创造哪些条件、采取哪些措施实现课程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办学质量。课程环境建构要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环境少不了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学校要构建方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信息化课程环境。 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对学校来讲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努力开发尚且欠缺的资源是现实的需求。学校要结合自身教学特色,选用适合的课程资源,避免重复开发。 课程组织和实施 课程组织就是选择和确
37、定课程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和课程呈现方式。传统的课程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和辅助材料,而信息化的课程构成要素则朝着数字化、过程化和资源化的方向发展。课程组织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信息化的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想像力,有助于学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管理 学校的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育课程的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管理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课程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式发生改变,要在学校层面协调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国家
38、、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新型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更注重对被评价者发展过程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评价的内容也比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校篇的评价细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课堂教学篇 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评价,主要
39、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程度,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课堂教学评价从完整的教学流程这一角度出发,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考察整合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微观层次的体现,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并且能够用现有条件或手段测评的教学效果。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理论上只要恰当应用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和技术手段,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实际应用中却可能没有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体现教学设计思想
40、、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人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它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更是对这堂课提出改进意见的依据。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课堂教学流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不断地参与对教学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评价课堂教学篇的评价细则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我国开展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即“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
41、合,探索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多样化途径。随着研究的深入,四结合逐步拓展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在改革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可以通过“看听说写打想”六结构进程展开。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取得的教学成效显著。主要做法有三种: 课文精读 主题阅读(创设情境、提出主题自主阅读建构应用效果测评) 选择阅读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把信息技术引进
42、写作教学后,能够明显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多媒体可以创设作文情境,营造氛围;电脑可以作为写作的舞台;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 a.情境导入教师展示情境,提出问题。 b.网上选材构思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出示作文题,分析写作思路。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网站,进行网上选材,根据问题进行构思。 c.网上写作和交流学生在电脑上写作,师生个别辅导交流。 d.网上评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网上同伴的作文提出评改意见。 e.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知识建构。借助网络,作文还可采用E-mail提交的方式,从而突破教室的限制。 借助网络工具,还产生了另外两种写作形式: 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
43、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的整合 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应是“该教些什么”,而应是“促进英语学习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资源基础与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与词汇教学的整合 在词汇教学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创设直观情景 创设联想情境 创设语言情境 信息技术与口语教学的整合
44、 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口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学生能在这一情境中,交流互动,通过给角色配音、自由对话或者分组讨论发言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练习口语,真正在“活动”中建立英语思维。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完整、不规范的地方,随时指导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过程演示式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表现的过程轨迹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解新知识。 自主探究式 解决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信息化教学工具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探索的场所。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学习
45、课件或现代教学工具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他们异想天开,鼓励大胆猜想,提倡创新。教师需要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提供给大家去分析论证,进一步质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磨练意志,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模拟实践式 数学来源于实践。将数学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是学习数学的真谛。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可以 “模拟实践”,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开展实践,使理论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它也克服了现实实践过程中过分耗材或操作难度大的问题。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环境。 (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案例 【案例1】人口问题研究(信息技术课) 【点评】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创建表格及设置其属性的,但教师教学时并未单纯地为讲技术而讲技术,而是设计了一个明确的、真实的任务以小组形式研究人口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商标使用合同模板
- 保洁劳务分包安全协议书
- 股权收购合同新
- 机电销售合同模板
- 经纪人与艺人合作合同范本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大型酒店装修协议书
- 服装购销合同简单详细版范文
- 163二次根式的加减(原卷版)
- 工程项目内部承包合同
- imedical7.1住院医生工作站使用说明书
- 轮胎管理制度 轮胎管理规定
- 设立旅行社申请材料(申请书范本)
- 物业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手册
- 数字式相位测试仪设计
- 《卵巢肿瘤》ppt课件(PPT 101页)
- DB32∕3962-2020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 工程交付培训记录表
- 牙合-学讲义一章二章课件
- 对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几点思考
- 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My-gradma-goes-to-school精品公开教学设计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