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汇总六篇_第1页
2022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汇总六篇_第2页
2022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汇总六篇_第3页
2022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汇总六篇_第4页
2022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汇总六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2022高一物理教学方案汇总六篇高一物理教学方案汇总六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方案了。那么教学方案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方案6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物理教学方案 篇1一、教学要求(一)教材处理: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课时方案?和最新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高一物理上学期讲授高中物理类必修1物理教材,为贯彻新颁大纲精神,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特点,同时满足将来高考“3+X的实际需要,在不增加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

2、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二选修课的开设的前提下,对高二物理的教学作适当的调整。也就是侧重文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侧重理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和第三册的局部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中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二)教学进度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2课时计算,共34课时。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开 篇 冲动人心的万千体验第一章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第二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期复习与练习第三章 力与相互作用第四章 怎样求合力与分力第五章 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期末复习与练习二、学生现状分析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根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根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根底。三、教改措施1. 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根底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章结束,进行一次单元自测。2. 认真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组织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难易标准。3. 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对课

5、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另外,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教法上以“讲授性为主、自学型为主、训练型为主、开放性为主的四大系列进行比照实验。并找出它们的最正确结合点。4.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和兴趣,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5. 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对演示实验要求全做,对学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要全做,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至少要在课堂上演示,所有学生实验要有实验报告。6. 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跨学科综合习题的训

6、练。7. 搞好课题研究,落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高一物理教学方案 篇2一、教材分析本章是高中力学根底,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既是这一章的重点,又是难点。矢量的运算法那么,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根底,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性质,比拟直观,容易接受。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提水、拉伸弹簧等等),可以使学生对等效代替思想有更深入的体验。教材中对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得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教学方

7、法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通过分小组探究、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二、学情分析对力的概念,初中教科书中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力的定义,更没有给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习惯于代数运算的学生,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注意标准性,但不必操之过急,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

8、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三.教学设计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表达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现象、大胆提出问题、敢于猜测和假设的科学修养;提高学生制定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平

9、行四边形定那么,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根本规律。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2、

10、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难点:实验的设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七、教学器材演示用器材:钩码1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2只,粗大的橡皮条(可用许多小橡皮条组合而成)1根,教学用圆规1只、尺子1根

11、学生用器材:按小组:木板1块;白纸1张;图钉5枚;橡皮条1根;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弹簧秤2个;铅笔1只;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圆规1只。八、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表现,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那么,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比拟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两位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老师一个人提着水桶。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刚刚的问题,就是让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来等效替代几个力的共

12、同作用。追问:刚刚这一个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来两个力的作用了吗?有什么依据?分析答复:受力F1和F2。学生答复:让一位大同学去提。分析答复:力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相同,即均提起了水桶。创设情境引导启发引出等效替代的思想,是发现力的合成法那么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即使完成了后面的教学,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为什么可以进行力的合成、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等问题的理解都是模糊的。所以,等效思想需反复强调,以使之深入人心。进行新课一、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

13、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规律是怎样的?二、对力的合成法那么的探究一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同学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么一个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像亚里士多德了吧?假设是伽利略会怎么做!:用两只演示用弹簧秤(这是两个同学的手),通过两个细绳差不多竖直地提起一个钩码(这是水桶),让学生读数,再用一个弹簧秤提起钩码,让学生读数,结果根本验证了合力等于分力大小之和。提问:两个同学在提水时手臂是这样竖直的吗?: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

14、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在黑板上从同一点出发大致画出两个分力及一个合力的方向:对于标量:例如两个物体,质量都是20kg,求总质量只要相加就行,等于40kg;但对于矢量:它们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方向:例如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求合力就没那么简单了!:今天任务完成了吗?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后,还想到了什么?还做了哪些?我们刚刚反驳了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的观点后,你还想到什么?还想做些什么?:提得很好!力是矢量,我们能否同时考虑合力与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直接体验一下科学探索

15、的过程:先从最简单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开始研究。二探究过程(分小组进行)1、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分力的关系是怎样的?2、猜测与假设: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大小关系?3、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对各方案中的不成熟方面给予说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刚刚我们随意地画了个合力与分力的草图,称不上力的示意图,更谈不上力的图示,可是,要想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应该怎样做?在哪里画?怎样做实验才能直接读取分力及合力大小的数据并且直接把这些力如实地画到白纸上去?将水桶、弹簧秤等都处于一个竖直面上?学生可能提出各种方案,教师一一作出评价,例如

16、将挂水桶的绳子绕过定滑轮后沿水平方向,然后分别用一只弹簧秤和两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拉住在没有定滑轮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吗?提醒按现有器材如何设计实验,强调根据现有器材进行设计会表达一种实际工作能力,至于现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假设能利用其它器材进行替代来进行实验,那么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能力了。水桶可以用橡皮条替代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可在学生画出各力的图示后告一段落。5、分析数据、进一步猜测、得出结论:假设有困难那么进行引导或暗示:力是矢量,我们进行的是矢量的合成,我们曾学过哪些矢量的合成?我们学过哪些矢量?分组活动:各自画图进行验证要求三力画实线、辅助线画虚线综合分析:让某

17、一大组局部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比照在夹角接近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让其他组各派一两个小组汇报,比照在夹角较大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三)归纳得出结论力的合成法那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就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三、力的合成法那么的应用1、适用条件是否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各力都可合成?2、动态分析当两个分力的大小一定,而夹角变大或变小时,合力大小会怎样变化?其变化范围是怎样的?得出结论: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当夹角为

18、0时,合力有最大值FmaxF1F2;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当夹角为180时,合力有最小值FminF1F2即F1F2F1F23、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要求:先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用计算法求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方法有作图法、计算法。在一些角度特殊的问题中计算法较方便。:要注意到力是矢量,求大小的同时,还要写出方向,如何表达方向?(一般可用合力与某分力的夹角来表示)4、多力合成问题规律的拓展应用:提问:怎样求三个力的合力?多个力呢?提问:这依据什么?结合初中学习的知识归纳总结、当F1、F2同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和,

19、F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当F1、F2反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差,F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一般答复:400N;可能答复:小于400N学生答复:做实验不是学生观察分析学生答复学生:很想知道合力跟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学生汇报: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实验参考方案设计实验目的研究共点力F1、F2与其合力的关系。实验原理 根据共点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实验器材图板、图钉、白纸、橡皮筋、弹簧测力计(2 个) 、三角板。实验步骤在同一个图中画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准确图示白纸上认识实验器材归纳实验步骤了解考前须知制订具体的操作方案

20、为了分析合成情况随夹角大小的变化,按夹角不同分三大组:第一组3060、第二组6090、第三组90120用铅笔记录和画图。分小组分析处理,尝试根据白纸上所画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图示进行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间有什么几何关系?学生:位移的合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67有关内容,了解了共点力概念,知道力的合成法那么适用于共点力问题学生比照各组夹角大小不同情况下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的关系练习学生:先求某两个的合力,再学生:因为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等效替代那两个力,所以三个力等效成两个力,接着,再将这两个力等效成一个力,这就是原先三个力的合力。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成也是相同的道理归纳总结习旧引新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

21、的研究一节中曾介绍了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时机,就应当进一步渗透这些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对矢量与标量有本质区别的认识,还可以产生悬念,学生急于想知道:两力的合成究竟应怎样进行?有了悬疑,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产生探求真知的强大动力。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引发思考启发思路假设猜测不出可能的关系,也可先进行探索,科学研究过程不一定按死板的模式进行。尽量先让学生提出,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方案的设计,提

22、高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通过方案的汇报交流,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际操作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暗示的手段,使学生发现规律,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归纳讨论总结分析学习新知理解识记体会分析依据理解等效原理思考讨论稳固新知通过多力合成问题的分析,再一次强化力的合成中涉及的等效替代思想,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力的合成规

23、律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思维方法的领悟。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力的合成一般不能象标量那样可以用简单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除外,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力的合成要按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或三角形定那么进行,其实,这一运算法那么也是所有矢量运算的普遍法那么,因此大家要重视理解,学以致用。1、合力 分力 共点力,力的合成;2、思维方法等效替代;3、过程实验探究过程;4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布置作业1、承前启后的问题小实验演示:一根细绳能竖直挂起一个重物:用两根同样质地的细绳代替它,并逐渐增大夹角,当夹角到达一定大小时,绳断

24、。课后思考:为什么绳断?是两根绳子不如一根绳子吗?是长的先断还是短的先断?为什么?课外研究一下。2、课后作业:问题与练习2、3、4观察、好奇思考通过这一小实验,再一次让学生感悟到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合力的大小跟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为下一节力的分解预设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活的题材。九、板书设计力的合成一、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二、力的合成法那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适用于共点力1、两个力的合力大小:F1F2F1F2方向:1802、多个力的合力高一物理教学方案 篇3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

25、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区分快慢。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

26、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拟快慢的两种形式。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20100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10100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问题1:比拟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问题2:

27、比拟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结论: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拟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拟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问题3:比拟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一、速度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定义式:4.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5.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如果

28、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问题:百米运发动,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答复:每秒平均跑10m。百米运发动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答:否。说明:对于百米运发动,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发动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发动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1.平均速度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

29、,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2)说明: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问题8:百米赛跑运发动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

30、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2.瞬时速度(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

31、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假设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三、速率1.瞬时速率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2.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2)速率是标量。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教学方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

32、助。高一物理教学方案 篇4课次专题教学模块一、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根本概念1质点;2时刻和时间间隔;3参考系;4路程和位移;5矢量和标量;6速度;7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8速率;9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0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规律;2、平均速度规律;3、位移一时间规律;4、速度一位移关系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恒定值、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等分运动时间、等分位移;3、自由落体运动四、 三种力及

33、相互作用1、力和重力2、弹力3、摩擦力五、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及合成步骤;2、三角形定那么;3、合力与分力的关系;4、合成法求力六、动态平衡极值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1、动态平衡问题:极值三角形可以解决动态平衡中力的大小变化和极值问题。相似三角形找到一个空间三角形始终与力的三角形相似,利用空间边长与对应力的比值相等的性质来求力的大小或变化。2、力的分解:力的分解的特点、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步骤3、合成法与分解法在平衡中的应用七、正交分解法掌握正交分解法及其应用步骤八、期中考试点睛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查漏补缺、拓展提高,为学生期中考试提供帮助。九、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

34、第一定律:1、内容;2、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3、惯性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十、牛顿运动定律二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一定要画受力图;正交分解;列方程:平衡的方向列平衡方程;不平衡的方向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2、瞬时性3、矢量性十一、 牛顿运动定律三1、瞬时性的实际运用;2、瞬时加速度的计算十二、牛顿运动定律四1、连接体问题;2、超重与失重十三、 牛顿运动定律五临界状态:1、相对滑动的临界状态2、别离的临界状态十四、 动力学综合一 专题训练动力学综合问题十五、动力学综合二 专题训练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综合问题十六、综合复习+期末测试 梳理稳固所学内容,

35、夯实根底,查漏补缺,拓展提高,冲刺期末。高一物理教学方案 篇5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求解一个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那么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将一个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那么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那么是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根底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教法建议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力进行

36、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确实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根底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拟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 ,与水平方向成 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列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

37、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标准.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拟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局部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那

38、么?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反之,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引出课程内容.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那么同样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

39、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 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 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 、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 ,力 和力 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 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 (如图), 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 使物体压紧斜面.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 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 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 常被分解成 和 , 压缩铅笔, 拉伸橡皮筋.(2)学生实验2,观察图示,分析 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铅笔重复实验,比照结论是否正确.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 分解成 和 , 压缩铅笔, 拉伸橡皮筋.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