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_第1页
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_第2页
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_第3页
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_第4页
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摘要: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包括政府、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他们分别提供了经营 环境、物质或资本、决策、劳作或执行四个要素。每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个要素都不 是同质的,每个要素也都必须参与分配。显然,这种分配不可能按照同质的标准来进行,而是根 据各要素提供主体的分配博弈进行,分配博弈的位势取决于各主体提供要素的稀缺程度。分 配博弈通常采取政治博弈与市场博弈两种形式,要使博弈有效,关键是使博弈的双方具有公平 竞争的地位。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决定了分配的不同性质和结构 特征,而不同的分配性质和分配结构又决定了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关键词:分配主体;分配要

2、素;分配博弈;政治博弈;市场博弈本文无意于文献的回顾,因为研究的起点与已有的文献完全不同。在分配问题上,历史文献 有两个基本的研究起点:第一,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恰恰相反,我认为分配的性质决 定所有制的性质,分配的结构也决定所有制的结构;第二,在分配的方法上,总是试图找到一个 统一的或者说同质的分配标准,以实现按什么标准来分配,实际上,这种标准是很难或不可能 找到的,我认为,分配是通过博弈来进行的,分配的结果就是博弈的结果。本文也无意于采取经 典的实证方法进行研究,而是采取现实观测与分析的方法,既然事实已经摆在面前,我们的任 务就是直面地揭示现实。一、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和要素及其分

3、配的难题一个企业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必须要有四个主体所提供的四个要素的协同作 用才可以达成:政府为企业运行提供环境要素。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这种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企业的社会环境可以理解为企业与之发生关系的外 部各主体与企业有效协作的程度,很难想像与企业发生关系的外部各主体不能与企业有效的 协作,任何企业何以能有效的经营。在这种协作中,政府必然参与其中提供社会环境要素,这种 社会环境要素至少可以对企业产生以下效应:(1)集中效应。集中是相对分散而言的在企业运 行中,既存在企业个体所为反映其特殊性的行为,也存在其共有的行为,这种行为会惠及各个 企业。对

4、于前者只能分散进行,可以取得专业化的分工效应。对于后者最好是集中进行,可以 取得集中效应。诸如城市供应设施、全国交通设施就属于应该集中进行的事情,这些事情由 政府集中起来进行就比较容易产生集中效应。集中效应是指由各个企业共同进行的行为交以 政府和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而产生的效应;(2 )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由各个企业行为的关联 性引起,或者由企业的关系体系所致,在分工着的经济中,没有协同任何企业的单一行为只能 是无效的和低效的,而经过协调达成的企业行为的有效和高效就是协同效应。很显然从历史 的经验来看,跨企业之间的协调主要由政府来进行。一个典型的实例是没有政府设立的司法 机构,就很难保证企业的各

5、种债权能够及时足额的收回。另一面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要 想从市场上及时得到所需要的资源,并从市场上及时的把产品出售也是很难想像的事情。集 中效应会使企业降低成本,协同效应会使企业增加收入。政府除了提供社会环境要素外,也会提供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是公共物品,任何企业 都有享用的权力,但是自然环境存在稀缺性或者被破坏的可能,就不可能由企业完全自由的去 使用。对稀缺的自然环境,如自然资源,由于稀少不能任由企业去争抢而是必须保持得到的企 业和得不到的企业之间实现某种利益的均衡,从而消除争抢实现有计划的安排。这通常必须 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主体来进行,历史的看也是选择了政府。如政府对稀缺资源收取资源占

6、 用费,在优势地段收取级差地租,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之间某种利益的均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条件的恶化,会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增加,甚至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增加。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都可能殃及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给这一企业带来成 本的增加,社会不允许任何企业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这就需要监管,历史地看,这种责任都是 落在政府身上。所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经验无非告诉我们,企业创造和转移价值的活动离不开政府提供的 环境要素,这种环境要素有的直接对企业创造和转移价值的活动产生作用,有的间接对企业创 造和产生价值的活动产生作用。所以,政府从企业中取得收益并非无偿,而是有偿的。(二)出

7、资者为企业运行提供物质要素。这种物资要素也可以理解为生产资料。出资者是 出资者,尽管出资是以价值的形式表现的,但所有的出资必须最终转换为用于企业经营的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这里,出资者可以是企业的股东,也可以是企业的债权人,由于它们 出资的方式不同,从企业获得收益的方式也不相同。尽管如此,它们都为企业提供物质要素。 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必须实现人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可以想像没有出资者为企业提供的物质要 素,任何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人就失去了劳作的对象或进行劳作的基础,当然也就无从发生经 营活动。在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最早的企业出资者和经营者是合二为一的,特别的场合出 资者、经营者和员工是

8、合三为一。而现代企业形式下,这三者都是分离的,这就决定了出资者 提供的物质要素(资本和债务)必然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长期以来, 都认为出资者提供的物质要素只是对价值的转移发生作用,而不会创造价值,可是,我们可以 从相反的角度来思索,没有出资人提供的物质要素,创造价值的行为怎么能够发生。所以,现实 地说,创造价值的行为是由若干不可或缺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把创造价值的行为 归结为某一要素,而认为其它要素与此无关。出资者在提供物质要素从而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对企业享有r资本权力和债 权权力,出资者不仅是一个被动的物的提供者,也是一个主动的凭借物来行使权力的主体。两

9、权分离后,如果没有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就很难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可能性边缘。 由此出发,出资者不仅提供了物的要素,也提供了控制要素,前者会使企业的收益增加,后者会 减少企业的损失。当然,出资者就应该分享其利益。(三)经营者为企业运行提供决策要素。理论上说,一旦企业获得了环境要素、物质要素和 员工提供的劳动要素,企业就可以进行经营活动。但是,这些要素只是一些潜在的可以获得收 益的要素,要想实现由潜在向现实的转移,就必须把这些要素有效的组合起来,并实际的发挥 各自的作用。这显然只有通过经营者的决策才能实现,经营者的决策要素至少起着以下不可或缺的作 用:(1)将企业的外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资源有

10、效的组配起来,从而能够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 的产品;将企业内部分散着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满足市场需 要的产品;(3)将企业内部的员工合理定位,并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发 挥到最大可能性边缘。可以想像,没有经营者的决策要素,企业的资源被员工毫无组织毫无方向的使用,只会带 来使用效益的低下或者根本不可能发挥效益而只有损失。实际上,在分工着的社会经济和企业内部体系中,没有决策要素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能有序 有效进行的。(四)员工为企业运行提供劳作要素。从经营者为企业提供决策要素的角度看,也可以把这 种劳作要素称之为执行要素。如果仅有经营者的决策而没有员工的执行,决策

11、就只是一种空 想,企业的效益或者企业价值的创造和转移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经营者的决策为企业价值 的创造和转移提供了蓝图和路径,员工的劳作或执行为实现蓝图、走完路径提供了基础。实 际上,从传统的劳动价值学说看,只是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这种活劳动主要是指员工的劳 动,从这个意义出发,员工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在理论上是没有歧义的。综上所述,企业新创造的价值是由四种不同的主体提供四个不同的要素的有效结合而带 来的,这四个主体都以其提供的要素来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分配,这种分配必然会带来以下 难题,难题之一是四个主体提供的四个要素是完全不同质的我们没有办法实现按统一标准对 整个企业的新创价值在不同

12、主体之间进行分配。这里统一标准实质就是指四个要素是否具有 同质性;难题之二是至今为止我们确实无法找到将四个不同质的要素转化为同质要素的方法 所以对于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员工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分配无法实现按统一标准来进 行,恐怕在未来也无法找到这种统一标准;难题之三是四个主体提供的四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 的,就四个要素有没有提供来说,它们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就四个要素都提供以后,对企业何者 更为急需,其重要性程度必然存在差异,但是用什么标准统一衡量这种差异至少至今为止没有 找到合适的方法恐怕在未来也无法找到这种方法。如果这样,似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分配根 本上就不可有序有效的进行。二、企业收益分配

13、的三个层次及其传统理论的缺陷传统上,对企业收益分配理论的讨论较多的局限于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等问题,实际上, 企业收益分配是分层进行的,最高层次的分配既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是 指企业新创价值分给员工的部分在其内部进行分配的方式;按资分配也是指企业新创造的价 值分给出资者的部分在其内部的分配方式。更为重要的前提是在企业的新创价值中,到底将 其中的多少分配给员工群体和出资者群体,正如上面所述,参与企业新创价值分配的主体包括 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和员工推而广之,在企业的新创价值中,首先要解决的分配问题是新创 价值如何在四个主体之间进行分割。如果我们假定,企业新创造价值为一个蛋糕,那么

14、新创造 价值的分配就是解决四个主体怎么来切割蛋糕的问题。但是,第一层次的收益分配并非如此简单,当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和员工共同来分割企 业新创价值的蛋糕时,四个主体的分配立场并不是完全各自独立、互补相让的。历史地看企 业经历了由自然人企业向公司制企业的过渡。在自然人企业中,只存在政府、所有者和员工 在分配上的对立,这里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当然不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配对立;在公司制 企业中,由于两权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配对立,这种对立是否发生在第一层次的收 益分配中?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历史地看,在自然人企业,第一层次的收益分配的参与主体只是 政府、出资者和员工,没有经营者插手其间,经营

15、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分配主体参与第一层次的 收益分配并不是历来有之。其次,在公司制的企业中,一旦经营者从所有者中脱离出来,确实成 了一个独立的分配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在参与第一层次的收益分配中,他与其他主体的利益 是完全独立或者对立的。伴随两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 要求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的目标必须达成一致,这就决定了经营者参与第一层次收益分配 中所持的立场:在与政府进行切割蛋糕的讨价还价中,他必须代表出资者的利益,尽可能减少 企业的税收支出;在与员工进行切割蛋糕的讨价还价中,他也必须代表出资者的利益,尽可能 减少企业的工资支出。实际上,为了确保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

16、的目标达成一致必须使两者 的利益有效的结合到一块,现实的安排是,将企业新创价值在支付工资和纳税后,由所有者和 经营者共享。正是这种方式使得经营者必须站在出资者的立场,代表出资者与政府和员工进 行第一层次收益分配的较量。特别是当出资者的行权能力较弱时,经营者的这种较量就变得 的尤为重要。实质上,委托代理关系就包含了出资者对经营者的这一要求。到此可以结论第 一层次的收益分配是由政府、出资者和经营者、员工四者对企业新创价值的蛋糕进行切割的, 经营者并没有以完全独立的身份,相反是代表出资者参与第一层次的收益分配。一旦出资者和经营者协同起来,参与了第一层次的收益分配后,就转入了第二层次的收益 分配,这种

17、分配发生在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面对政府和员工,既要代表出资者的利益, 也要代表自身的利益与他们进行分配较量当经营者参与第二层次的收益分配时,他只是代表 自身的利益与出资者较量,以便在分给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蛋糕中能够切割相对较高的比例。 由于出资者提供的是物质要素,而经营者提供的是决策要素,这两种要素具有完全不同质的特 征,这如第一层次的收益分配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一样,第二层次的收益分配也不可能 找到统一的分配标准。企业收益分配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和员工各自取得自身的蛋糕份额 后,如何在其内部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存在的前提是出资者、政府、经营者和员工都是以群 体形式而存在

18、,政府内部有各种各样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出资者通常由若干股东组成,经营者 是由董事和高管人员组成,而员工是无数劳动者个体的集合。既然这四个主体都具有群体性,就必须将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分配取得的收益在其内 部进行分配,当然必须采取一定的分配形角在政府群体似乎更多地倾向于按权分配,在出资者群体必然实行按资分配,在经营者群体大多认为实行按能力或贡献分配,在员工群体通常执行按劳分配。很显然,权力是一种事先设定,有明显的权力层次,这种分配标准相对比较明确。但是设定 的权力和实际的权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必然使得按权分配难以有效实行;出资者的出资是一 种客观的要素,主观上不可能改变。而且出资都具有同质性,按

19、资分配就很容易真正实现;经营 者的能力或者贡献是很不容易度量的,原因在于经营者提供决策要素,决策正确与否、决策对 企业收益影响的重要性程度本身就不容易确定,再加上决策往往是通过群体进行的,这就决定 了很难确定经营者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在决策中的作用程度这至多只是一个模糊的界定;员工 的劳动也是抽象的,现实中我们采取了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的形式,显然计时工资由于单位时 间的劳动质量不同,是很难精确的确定每个员工对收入形成的实际作用。而计件工资确实具 有对员工分配统一标准的特征,但是许多企业的许多员工岗位并不能够生产出标准计量单位 的产品,就使得计件工资失去了普遍存在的基础。而且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岗位生产

20、的标准计 量单位的产品存在极不相同的性质,如何使他们之间的计件分配达成均衡,也难以有明确的界 定。总之,三个层次的收益分配几乎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由于参与分配的要素的不同质 性,很难直接按照某一统一标准进行收益分配。除了按资分配相对容易以出资额的多少来确 定各自的分配额以外,其它分配都很难实现。即使在按资分配的场合,由于出资额的多少不同, 股东还可以通过控制权来获得隐性收入,这显然不是直接按出资额的多少进行分配的。归结 起来,分配的难题就是无法找到统一的标准来切割企业新创价值这个蛋糕。三、企业收益是通过博弈的方式来分配的正如上述两个方面所说,每一种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每

21、一个要 素又不是同质的,也是难以同质化的,所以企业收益分配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在不能按统一或者 同质的标准分配的条件下,怎样实现企业新创价值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的均衡性。我们确实 无法找到收益分配公平的客观标准,因为找不到同质的分配依据,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必须尽 最大的可能实现收益分配公平性的最大可能性边缘,达成这种边缘的最好实现形式到底是什 么呢?长期以来,在分配理论中存在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就是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 质,所有制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这意味着在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所有制,在整体 上,因出资的主体区别,分为私人所有制和公有制,所谓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性质,所有制的 结构决

22、定分配的结构,至少表现为以下内涵:(1)公有制决定了必须按劳分配,甚或全民所有制 可以实现按需分配,私有制决定了可以按资分配;(2)在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各个主体中,出资 者主体具有决定的作用,资本要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实质上表明,无论参与企业收益分 配的各个主体和要素是多么的不可或缺,但仍然是出资者和资本要素在决定着分配的基本结 构。这种认识至少把一个不可或缺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四个主体和要素的平等关系转化为 一个不平等关系,这本质上意味着把其它的各要素放在一个附属的不重要的地位这与市场经 济的等价交换平等竞争规律是违背的。实质上,分配的性质决定所有制的性质,分配的结构决定所有制的结构。就

23、所有制的性质 决定分配的性质、所有制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而言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不能自圆其说,也不 符合客观实际:(1)所有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自身的财产,所有者最初作为出资的财产到底 是怎样形成的?(2)所有者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早的那些所有者有可能因为经营的失败而丧失 其地位,甚或并非由于经营失败的原因也可能丧失其地位,而且新的所有者可能就源于经营者 或员工。这至少表明两点,一个所有者并不因为其拥有财产而永远成为所有者,一个没有财产 的人也不因为其没有财产而永远不能成为所有者。既然所有者的财产是可能发生变化的,所 有权的主体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就不得不问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两种变化?显然,以所有制

24、 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所有制的结构决定分配结构的理论,是无法解释这种变化的,恰恰相 反,它只能表证不会发生变化,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分配的性质决定所有制的性质,分配的结构决定所有制结构,是基于以下理论和实践 的:(1)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或者更直接地说,参与企业新 创造价值的四个主体或者四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其分配的性质就必然不 同,这种不同又进一步决定所有制性质的不同。一个颠扑不破的例证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我们还不得不承认不同人的劳动能力的差别,从而在分配上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即多劳者 多得,少劳者少得。实际上,人的劳动能力的差别具有

25、天然的性质,在社会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去 公平这种差别时,社会就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不可能走向按需分配,这显然由当时的生产力 水平决定。既然社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又必须保证劳动能力最低的人能够维持其生存、发 展和延续的需要,那么所有超过最低劳动能力的人,通过按劳分配所获得的报酬就会有适当的 剩余,而且由于人的劳动能力的不同,越强者获得的分配越多,产生的剩余也越多。为了使社会 生产力达到最大,社会必须动员一切可用资源投入到再生产中去,结果拥有剩余的劳动者就自 然而然的成为了私人所有者。除了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承认其它各种要素的分 配,显然这种分配的结果也使得各个要素的应有主体获得不同的收益

26、,形成不同的剩余,一旦 将这些剩余投入到再生产领域,就会形成以国家出资为基础的国家所有者和以个人出资为基 础的私人所有者。可以看到,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过程决定了它必然存在公有制和 私有制。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以至共产主义,那时社会有足够的生产力 水平来满足按需分配的需要,劳动能力的差别不再承认,要素的差别不再承认,由此而产生的 收益分配的多少不再被承认,相应形成的剩余不会被承认,社会就不会存在个人财产,不会存 在私人所有制,它必然以全民和全社会所有的状态而存在;(2)任何所有者的初始财产不是其 因为有了财产而取得的,而是从没有财产走向拥有财产的,那么这种初始财产的取得,

27、不是因 为有了财产而参与分配取得的结果,恰恰相反,是由于其它要素的投入而参与分配的结果,或 者更直接的说,初始的财产是由于初始的分配而形成的,没有初始的分配初始的财产决不会从 天上掉下来。所以,从历史的起点看,是分配的性质决定所有制的性质,是分配的结构决定所有 制的结构,当个人参与分配并拥有剩余时,必然存在私人所有制;当分配的架构不仅由个人参 与,也由国家参与,不仅有劳动的要素参与,也有其它三个要素参与时,所有制的结构就必然表 现为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并存,所有制结构的比重大小就必然由四个主体或四种要素在经济 中的重要程度来决定;(3)不仅初始的财产是由分配决定的,而且各个主体已经拥有的财产还

28、可以被再分配。这种再分配取决于四个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主体的力量的较量,只要四个主体 的相对力量发生变化,不仅现实的收益分配格局会发生变化,而且已经形成的财产格局可能会 被再分配而改变。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政权或人民政府利用自身的相 对优势没收了官僚资本,这就是将私人资本再分配于国有资产,将个人资产再转化为政府资产 的一个分配实践。这里财产所有权改变的源动力不是财产所有权权力本身,而是各主体对财 产分配位势的相对变化。又是什么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和分配的结构?或者更直接的说,在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四 个主体和四种要素的位势的相对变化是基于什么动力而形成的。既然四个主体所投入的四种 要

29、素不是同质的,也很难转化为同质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内涵于四种要素之中的同 质的标准以决定分配的性质和结构。实际上,提供四种要素的背后,存在着四个活生生的利益 主体,他们各自通过提供不同的要素而垂青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基于其提供的要素的不可同质 性,要想决定各主体在整个企业新创造价值中的分配比重不能不取决于四个主体分配力量的 较量或者分配力量的位势。是什么决定了这种分配力量的较量或者位势?现实地说,它是通过 分配博弈决定的。正如前所述,当四个主体向企业提供了四种要素并通过运用取得企业新创 造价值后,四个主体就开始了对新创造价值进行分配的博弈过程。四种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意 味着每个主体都有权力分

30、享新创造的价值;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四个要素的重要性程度是 不相同的,从市场供求的角度来说,这种重要性程度就是表现为四种要素的市场稀缺程度。越 是稀缺的要素,在分配博弈中提供要素的主体越具有强势相应在企业新创造价值中所分享的 份额或者比重就相对较多。更进一步说,越是稀缺的要素,越能使提供要素的主体具有强势, 也就使得这一要素的分配性质能够更多的决定整个分配体系的性质。如当土地最为稀缺时, 或者说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的能力只能更多的凭借土地取得收益时,土地在分配中的 位势越强,所取得的收益的比重越大,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分配特征,相应也决定了封建社 会会把土地作为一个最主要的财富来对待;

31、封建社会以后,资本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资本在 分配中的位势越强,所取得的收益比重越大,这就决定了资本社会的分配特征;到了知识经济 时代,人们发现知识作为经营者和员工投入企业的一种资源变得重要,尤其是高新技术知识、 成熟的从业经验会变成一种尤为稀缺的资源知识、技能在分配中的位势越强,所取得的收益 比重越大,这就决定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特征,即收入越来越向经营者和高新技术人员倾 斜。如此等等,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要素会一成不变的决定分配的性质和结构,决定分配的性质 和结构的是,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四个主体的分配博弈,而这种博弈的优势又最终源于所提 供要素的稀缺程度。要使这种稀缺程度在博弈中充分表现出

32、来,必须建立一种使四个主体平 等较量的博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政治博弈,它又分为武装博弈和制度博弈两种形式。所谓武装博弈,就是通过武装力量 来参与企业新创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历史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 武装斗争,一方面是该变政治权力主体的过程,另一方面更是将一个阶级的财产转移到另一个 阶级手中的过程,无疑这种转移就是对已分配财产的再分配。由于拥有武装力量的主体拥有 绝对的博弈优势,它可以通过提供要素来参与分配,也可以不提供要素而强制性参与分配,所 以在和平时期,一般不得允许拥有武装力量的主体向企业提供要素并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 分配,更不得允许拥有武装力量的

33、主体无偿的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分配。我国政府规定拥 有武装力量的主体不得参与经商就是基于这一需要,任何向企业提供其它要素的主体都很难 与拥有武装力量的主体进行平等博弈;政治博弈的另一种形式是制度博弈,这里制度是指与分 配有关的制度,博弈是指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与制度有关的各利益主体的相互讨价还价。一个 典型的实践是关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税收分配的博弈,这种博弈发生在政府与代表企业的所 有者和经营者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最终应该达成税收均衡,这一均衡的本质是政 府征收税收多少才能既有利于经济的宏观控制、社会的公平发展,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我们把这种政府的征税的边界成为税收的最大可能性

34、边缘。显然这个边缘不能由人们事 先主观确定,就象商品的价格不是事先由厂商来决定,而是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而随行就 市一样,不是一个事先和长久确定的量。这里最为关键的不是确定税收的最大可能性边缘,而 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博弈机制来产生这一边缘。由于税收制度通常是由立法机构最终确定的, 根据分配博弈必须讨价还价、平等竞争的原则,必然要求在立法机构中形成有关税收的讨价 还价的两个对应的主体或其代表(政府的代表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代表),一旦对税法及有关 分配的制度进行表决,对应着的两极就可以以讨价还价的方式公平博弈,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让 讨价还价的两极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经过博弈,公平的制度就会自动生成

35、。市场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配博弈,员工与所有者的分配博弈, 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员工与经营者的分配博弈,通常都是以市场博弈的方式进行 的。这种博弈通常发生在经理人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两个市场,通过所有者与经营者、所有 者和经营者与员工的讨价还价,确定各自在新创造价值中的分配比重。由于所有者的资本、 经营者的决策、员工的劳作在市场中的稀缺程度不同,他们在讨价还价中的位势也各不相同, 整体来说,员工的劳动由于潜在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也由于员工劳动的普通性,使员工在这种 讨价还价中处于相对的弱势,这种弱势在个别讨价还价的场合更为明显。为了改变员工在个 别讨价还价中的劣势地位

36、,员工常常应该以联合体的方式与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分配的博 弈。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配博弈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往往使经营者在博弈中处于 优势,为了改变所有者的劣势地位,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不仅代表自身的利益,也代表私人所有 者制定相关的法规,来确保博弈的公平性。如信息披露的规定,限制经营者从成本中获取好处 的规定等等。当然,所有者也可以以其联合体的形式与经营者进行博弈,如对劣迹经营者采取共同的不 聘任行动。更一般的说,提供各个要素的主体既以个体存在,又以群体存在时,分配博弈就必然 既发生在个体较量的场合,也必然发生在群体较量的场合。一句话,要使分配趋于合理,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建立各要素的提供者

37、进行分配博弈的公平 机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内容摘要: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产物。在不同 的企业以及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谈判力不同, 决定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条件不同。本文将从人力资本和企业收益的内涵、人力 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 依据、现实意义、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分析 人力资本参与 企业收益分配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要害词:人力资本企业收益分配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与物质资本相对而言,特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 知识和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又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

38、增长,在生产的运动中实现 其价值增值,即可带来剩余价值。这种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 物质资本形态,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源于人自身的再生产,即以各种方式向自身投资,使自己的知识、技能、道德、素质 等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形成新的或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此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 展。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的是: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最大的特点是能动性、创造性 和再生性。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人通过有意识的物质生产活动,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 性作用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从而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 展;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前,可以将人力资本反复

39、投入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人不但 可以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生产出劳动力的后备军。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 的,人力资本的再生性也是其他生产因素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一种原来内生依附于劳动的人力资本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人力资本 作为独立出来的一种生产要素,将如何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这一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思 考和探索。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变 迁以及国家收入分配体系的变革,具有深远影响。同样,它也对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40、义。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从企业产权关系看,企业的所有权构成决定了人力资本必须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企业收益分 配是与企业的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的,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是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基础。知识 经济的兴起,使生产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生产的动力越来越依靠于人的创造性劳动。在现 代企业资本构成中,物质资本已不再是唯一的资本形式,把创造性劳动、治理劳动折算成股权, 构成企业总资本,这一现象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产权的发展趋势。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现代企业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重复博弈的结果。物质资 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分别向企业进行“投资”,共同组建企业,共同承担企业风险,共同 拥

41、有企业所有权由此分享企业收益。因此,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现代企业所有权构 成方式的必然结果。从企业生产要素看,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求它必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企业生产要素的稀缺 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谁拥有企业剩余收益以及相应的份额。而现代世界各国 正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技术的人力资本日渐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煮各类人 才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争夺的焦点。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往往被赋予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 索取权。企业的发展显示了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的较量中成为了核心生产要素,物质资本 和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均依靠于人力资本的水平,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要素是企业价 值增值并使企

42、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因此,人力资本必然要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以 取得相应的收益为最终目的。从企业治理角度看,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治理的有效方式。现代企业的竞争是 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是企业治理中最要害的一环,激励人力资本全身心地投入企 业是现代企业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割的产权特征 而要求其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本的激励实质上是对人力资本产权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企 业剩余收益进行的合理划分。赋予人力资本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 激励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本与企业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委托一一代理关系 中的信

43、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达到留住企业优秀人才的目的。因此,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是现代企业人本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现实意义推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随着现阶段世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迈入知识经济的现实来看,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 济发展的新趋势,知识、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我国应在经济全球 化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从发展上来看,必须把发展工业 化和 知识经济结合起来。发展知识型经济,要求微观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要由传统型企业向知识型企业转变在这一转 变过程中人力资本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有效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本才能促进知识型企业的建 立

44、。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有效配置必然要与人力资本的收益相联系,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人力资本的成本与收益相匹配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客观反映。因此,人力资本参与 企业收益分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公平定价,以及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而形成全社会重视知 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推进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使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如何建立一个产权清楚、责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45、使之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 的要求又满足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的产权制度由原来的单一国有资本所有制 向要素产权和劳动产权有机结合的联合产权制度发展。这一发展是与经济体系中知识化程度 越高、社会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丰裕相适应的,企业推行劳动资本化,建立劳动和资 本的联合产权制度是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 变化必然要求企业治理结构随之变化,给人力资本以合理的收益权,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激励机 制,有效地减少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中的问题成本使得企业增加效益、布满活力。有利于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国的分配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党的十六大三

46、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收 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人力资本按其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有利于促进我国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收入分配更公平、更有效、更透明。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而且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肯定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增加其应得收入,使收入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增加个人所得 税的税源以及方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也有助于企业收益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所得税收入。因此,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对增 加我国财政收入的

47、效果是双重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条件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合作契约,要素谈判力处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核心地 位。要素谈判力由要素的稀缺性、贡献、退出成本、承担风险能力和要素的禀赋决定。人力 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人力资本谈判力提高的结果根据影响人力资本谈判力的因素,人力 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条件为:社会发展阶段人力资本起源于劳动力,人力资本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要求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社会分工使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其次, 社会分工促使人力资本内部分层,如治理人力资本与技术人力资本成为人力资本的代表。法律法规条件一方面

48、,由于人力资本的自主性、难以监督性和不可视性,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轻易加 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等败德行为,侵蚀物质资本利益,影响物质资本的积 极性。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促进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 分配的实施,这项法律就是有限责任制度。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立要素,也需要得到 法律的认可。企业行业性质不同行业对人力资本的需要程度和强度不同此外人力资本的谈判力差异很大,进而对人力资 本能否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产生根本性影响。一般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是 实现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要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实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

49、配的难度比较大。企业不同类型在不同类型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地位不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难易程度 也不同。一般而言,业主型企业很难实现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合伙制企业虽然已经存 在人力资本直接作为合伙方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个别形式,但合伙制企业的自身缺陷决定了 这种个别形式并不具有典型意义;公司制企业由于实行了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 因而是实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要企业类型。企业 发展 阶段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博弈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力资本谈判力随之不断变化。在企业成长的 起步、成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中,由于成熟期和衰落期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较强,以及人力 资本

50、已经得到现实检验,因此往往是实现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较好时期。起步期和 成长期由于对物质资本的依靠过强,不适合实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但是对于非凡 行业和企业而言,在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也可以进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制度保障。在现行的市场主导型治理结构和组 织导向型治理结构中,由于组织导向型治理结构使企业家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严格 控制之中,主要通过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激励人力资本,不利于实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 益分配。市场主导型的治理结构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独立 的经营权,通过实施人力资本

51、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可以较好的形成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激励。因 此,比较适合实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企业收益是企业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所获得的价值总和。按照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商品的价 值由三部分组成,即Q=C+V+M,其中,C+M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也被称为制造费用或生产成本。从广义上看,企业收益为企业所生产的商品价值之和,它包括 了原材料成本、工资、利息、利润等。而经常谈到的企业收益是狭义的企业收益,即企业的 剩余收益,是指企业的全部收入在扣除生产成本、各种费用销售、研发、治理、财务并上交 国家税收后的剩余,是企业的新增价值。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收益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被雇用 后所获得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一般的福利等工资性收益和利润分享计划、股权分 配、股票期权等分享利润性收益。狭义的人力资本收益是指,人力资本以资本形态获得企业 收益,特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