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由来_第1页
云计算的由来_第2页
云计算的由来_第3页
云计算的由来_第4页
云计算的由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云计算的由来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的漫话云计算系列文稿之一。现作为 云计算学习笔录,奉献给云计算业外读者,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参考。希 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下面是正文一、云计算的产生云计算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科学概 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IaaS (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

2、e)、将平台 作为服务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和将软件作为服务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二、云计算的历史要深入了解云计算,最好是先看看它的历史。据说,第一家提供真正意义上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应该是亚马逊。众所皆 知,亚马逊最初是一家网上零售公司。只要是零售企业,在美国都会面临一个 问题,那就是每年的很大一部分销售额是在圣诞节期间实现的,也就是说亚马 逊需要把它的网站能力按照圣诞节期间的用户交易数量来规划。虽然不像开传 统零售店那样,亚马逊必须投入很多的店面投资。但是,它的数据中心,也同 样是一笔不小的

3、开销。而且,这笔开支有11个月是冗余的;一年只有一个月是 在满负荷运行。亚马逊为了降低开支,想到了把富余的11个月的计算能力,卖 给其他需要使用数据中心服务的公司。这就产生了最早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的云计算服务模式。现在看来,云计算除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模式外,还有平台即服务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模式,例如 Google 的 APP Engine 和微软的 Azure;软 件即月艮务 SaaS ( 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如 S 和 SugarCRM.com 等等。三

4、、云计算的前世今生1965年,由英特尔合伙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E. Moore)发表的摩尔 定律预言:处理器中所使用的晶体管数量,每过两年就会翻一倍。过去的40年 证明了这一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至少在2020年前,这一定律也很有可能依然有 效。如果你比较如今典型的手持设备(如iPad2),其A9双核处理器,已是英 特尔奔腾III处理器运算能力的两倍;后者在2000年普遍应用于Wintel处理 器。而如今市场上新的Wintel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已是原来的大约40倍。那 么,这意味着什么呢?、虚拟化应运而生回溯到2000年,每个服务器中运行一套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5、的 情况是很典型的;并且此服务器之上,会有一个或多个应用及服务。因此,一 个公司也许最终需要多个服务器,以提供全套IT服务,如AD (广告)服务, DHCP/DNS服务,微软Exchange邮件服务,微软SQL数据库服务,文件档案 服务等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处理器能力的迅速提升,软件行业并 未以相同的速度快速发展以充分发挥处理器能力。目前,还没有重大革新性应 用服务软件需要10倍或20倍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因此,使用强大的硬件,来 运行少数应用显得越来越浪费;但在单一操作系统上跑多个应用又会产生冲 突。于是,虚拟化也就应运而生。链接:DHCP/DNSDHCP (Dynamic Host

6、 Configuration Protocol),即:动态主机分配协议。DNS (Domain Name System 或者 Domain Name Service),即:域名系统 或者余名服务)。、何谓虚拟化?虚拟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硬件上运行虚拟机管理软件,从而拥有“一 个硬件上有多个服务器”的能力。虚拟机(VM)为每个应用及服务提供虚拟的 独立空间。此外,一台虚拟机的崩溃,不会导致其他虚拟机呈链式反应。顶尖的虚拟机平台提供商有:威睿(VMWare),思杰(Citrix)和微软 (Microsoft)。尽管确实还有其他的虚拟机平台,但它们都是为特定的操作系 统设计的(如只为Linux操

7、作系统);而不是可以运行任何操作系统的虚拟硬 件。虚拟化带来的益处是,能更充分地发挥现有处理器资源的作用,减少硬件 机箱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占用空间、电力及热量。、从虚拟化到云计算然而,虚拟化很快遇到了 “多(虚拟机)对一(硬件)”的设计缺陷。多 个虚拟机共享一台硬件;并且经常需要繁琐的步骤才能将虚拟机从一台硬件转 移到另一台硬件中。一个有名的说法是:传统的“一对一”就像住在一所大房 子里;而虚拟化的“多对一”就如同住在一间公寓里。虽然居住空间(指运算 处理能力)被更有效地利用,但是你必须管理好居住在公寓中的众多房客,保 证他们之间不会相互争斗。于是,人们随之自然而然开始转向“多对多”,即云计算

8、。简单来说,“多对多”就是多个虚拟机共享多台硬件的资源;这些硬件连结 起来就形成一个“云”。四、云计算出现和发展的技术原动力云计算带来的是I T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各个微观经济实体成为了云 计算产业链中的参与者;各国政府也同样重视这一产业的重要变革。毕竟,如同制造业的变革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工,云计算的出现也 将引发IT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再分工。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不 应错过这个难得的机遇,以实现自己产业结构的升级。各国政府对于高科技产 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是推动云计算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技术层面,云计算之所以在今天产生,是以下六个方面原动力共同作用 的结果。、芯片和硬

9、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芯片和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硬件能力激增、成本大幅下降,让独立 运作的公司集中可观的硬件能力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可能。、虚拟化技术的成熟虚拟化技术的成熟,使得这些硬件资源可以被有效地细粒度分割和管理, 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硬件和软件资源成为可能。、面向服务架构的广泛应用面向服务架构的广泛应用,使得开放式的数据模型和通信标准,越来越广 泛地为人们所使用,为云中资源与服务的组织方式提供了可行的方案。、软件即服务模式的流行软件即服务模式的流行,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交付应用的模 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网络的带宽和可靠性都有了质的提高,使得云

10、计算 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服务成为可能。、Web2.0技术的流行和被广泛接受Web2.0技术的流行和被广泛接受,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创 新的用户体验,为云计算培育了使用群。链接:Web2.0技术Web2.0,又叫做第二代互联网,其含义是互联网第2代。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互联网新时代。它是指一个利用 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 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于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 品模式(Web1.0)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 (简易信息聚合)、百科全书 (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

11、 (对等网络)、即时信息(IM)例如:Blog 一博客(网志):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它 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想法,与他人交流,以及从事 其他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RSS (也叫聚合内容):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 简易方式的技术。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 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WiKi 一百科全书: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 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 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五、谁发明了云计算?云计算是业

12、界最流行的热门词。它在互联网上出现了 4800多万次。在人们 对云计算津津乐道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人回答:谁先提出了这个词?根据一些报道,我们可以将这个词的发端追溯至几年前。2006年,谷歌和 亚马逊等大公司开始使用“云计算”,用以描述一种新的示例,即:人们越来越 多地通过网络,而非自己的台式电脑,来使用软件、计算机效能以及文件。不过,在这里,我们将这个词的创造时间,推至上面时间点的十年前,即 1996年下半年,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Houston,Texas)城外的一片办公园 区。当时,网景公司(Netscape)的网络浏览器,是最令人兴奋的技术;纽约 洋基队和亚特兰大勇士队,正在世界系

13、列赛中激战;塔利班正在庆祝夺取喀布 尔。在康柏电脑的办公室内,几位技术主管正在谋划互联网业务的未来,并称 其为“云计算”。概念的证明:乔治法瓦洛罗(George Favaloro)拿着一份1996年康柏公 司(Compaq )业务企划书。这份文件是已知最早使用“云计算” 一词的印刷文 档。他们的视野细致入微,且有预见性:不但所有的行业软件将会转向网络, 而且像用户文件存储等“云计算基础上的应用”也将变得普及。在那间办公室里 有两个人,康柏营销主管乔治法瓦洛罗(George Favaloro)和一位名叫肖恩奥 沙利文(Sean OSullivan)的年轻技术人员。他们在云计算创意未来出路上的看

14、法大相径庭。对于康柏,这是一项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推销服务器、每年收入 20亿美元的业务的开端。对于奥沙利文那刚起步的公司,这是走向幻想破灭和 破产倒闭的一步。云计算是一个新词,一个发明出来的词组。牛津英语大辞典尚未收录 这个词。不过,云计算的使用,却在快速铺开。因为,云计算抓住了 IT行业的 一个历史性转变机遇一一更多的计算机内存、处理能力以及应用,被托管在远 程数据中心里,或者说是在“云”里。IT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数十亿 美元。因此,这个词本身变得很有争议。2008年,戴尔公司在试图获得“云计 算”这个商标时,激怒了许多程序员。人们控诉其他技术企业,例如IBM和甲 骨文,进行了“云

15、清洗”(cloud washing),或者是将这个词错误地用在形容以 前的产品线上。就像“Web 2.0” 一样,云计算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令许多技术主 管感到厌烦的术语。但是,他们也很难回避这个词。“我讨厌它,但是我最终 投降了。”欧特克(Autodesk)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Carl Bass)说 道。他的企业在9月推出了云计算营销战略。“我不认为这个词能为那些不知 道云计算为何物的人们做出什么解释。”巴斯说道。美国政府也在云计算问题上遇到了麻烦。美国前任IT“沙皇”威维克.昆德拉 (Vivek Kundra),曾在各政府部门中推行价格更低廉的云服务。在此之后, 采购人员直接面

16、对的问题就是云计算。美国政府要求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 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给出一个云计算的定义。随 后,该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定义最终稿的开头便是:“云计算对不同人群来说是 不同的事物”。“云是互联网的一个象征。它是互联网的品牌重塑。”Cloud Camp合伙人鲁 文科恩(Reuven Cohen)在一次针对程序员的课上讲道:“那就是为什么有人 会去为此展开激烈的争论。云作为一个象征,它有多种解释。”他还补充说: “云是物有所值的。”人们争论的一部分是谁发明了这个创意。“基于网络的计算”这个概念的 提出,是在20

17、世纪60年代。不过,许多人认为,在现代背景下“云计算”第 一次为人们所使用,是在2006年8月9日。当时,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 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介绍了这个词。“现在最有意 思的是一种刚出现的新事物。”施密特说,“我不认为人们已经真的明白这个 机遇有多大。这种事物兴起的前提,是位于服务器上的数据服务和数据架构。 我们称其为云计算一一这些服务应该是在云中的某个地方。”接下来的一年里,亚马逊、微软、IBM等企业,也开始努力推销云计算。 此后,这个词开始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此时,云计算也首次出现在报纸的文章 里。例如,2007年11月15日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标题为“

18、IBM使用远程数 据推动云计算”(I.B.M. to Push Cloud Computing, Using Data From Afar )的报 道。这隐约描绘出了与“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相关的计划。Equinix云服务和IT服务主管山姆约翰斯顿(Sam Johnston)说,云计算 能得到技术人员的认可,这是因为云计算意味着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现在对 一直所观察的业界潮流有了共识,例如IT业的消费化和商品化。”他在一封电 子邮件中写道。约翰斯顿说,人们从来不清楚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词。作为维基百科云计 算词条的编辑者之一,约翰斯顿对任何滥用这一词组的举动保持着警惕。他首先对戴尔的商标申请

19、发出了警告;今年夏天,他从维基百科上删除了一条引述。该引述中称,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一位教授,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创造了这个词组。一直有“很多人试图将这个词据为己有,同样也有 许多人声称创造了这个词”。那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关注云计算的人,普遍忽视了或者从来没有 发现一个使用云计算的早期实例,即:1997年5月,一家现已不存在的、名为 NetCentric的公司,递交了“云计算”商标申请。该公司申请这个商标是为了开展 “教育服务”,例如“课堂和研讨班”等。该申请从来没有获得通过。不过,该公 司使用这个词并不是碰巧。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找到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奥 沙

20、利文。他同意帮助本刊找到15年前的那份由NetCentric和康柏公司制订的计 划。这份文件成文于1996年下半年。其中,不仅频繁出现了“云计算”一词,还 有许多词准确描绘了如今横扫互联网的诸多理念。1.0:企业家肖恩奥沙利文(Sean OSullivan)在1997年申请了“云计算”商 标。照片中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站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NetCentric办 公室内。当时,奥沙利文新创办的企业,正在同康柏公司商谈一项价值500万美元 的投资。康柏公司的法瓦洛罗,那时刚被选中作为一个互联网服务新团队的带 头人。该团队在当时正处于一种内部“叛乱”的状态。法瓦洛罗回忆道,那个团 队的目标,

21、是让康柏开展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如美国在线等)推销服务 器的业务。NetCentric当时是一家年轻的公司,负责开发支持这项业务的软 件。在他们的计划中,奥沙利文和法瓦洛罗两人,预测了在十多年后,可能出 现的技术潮流。NetCentrics公司的多份商业计划文件包,均包括一份设想的账 单。这份账单上有一个名叫“乔治法瓦洛罗”的用户的“全部电子交易”,包括37 分钟的视频会议需支付18美元、253M互联网存储空间需支付4.95美元(还有 看迈克泰森拳赛的3.95美元)。根据CDW(CDW是美国一家为企业、政府 和教育机构提供领先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的数据,文件存储和视频服务 是如今被

22、使用得最多的云应用。到底是这两个人一一法瓦洛罗或奥沙利文中的谁创造了云计算一词,我们 尚不得而知。他们都没法回忆起,想出这个词的准确时间。至于在那个云尚未 出现的时代里,保存电子邮件和其他电子线索的硬件设备,现在早已不知去向 了。法瓦洛罗认为,自己创造了这个词。他从一个存储器中,找到了一份50页 的康柏公司内部分析报告,标题为“云计算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划分策略”(Internet Solutions Division Strategy for Cloud Computing),日期为 1996 年 11 月14日。这篇文件中,准确地预见了企业软件将转向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并且 在未来“应用软件不在

23、是在硬件上,而是在互联网上运行”。奥沙利文认为,那是他的主意一一要不,为什么他后来会尝试去申请商 标?那时,他也常常出现在康柏公司的德克萨斯州总部。奥沙利文找到了一份 日常计划,日期为1996年10月29日。当天,同法瓦洛罗会面之后,他在这份 计划中写下“云计算:云无疆界” (Cloud Computing: The Cloud has no Borders)这一个短句。这份手写的日志,和那份康柏公司商业计划的日期相隔 两周。它们是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所能确定的最早提出“云计算”一词的文 献。“只有两个人提出了这个词:NetCentric的我,或者康柏的乔治法瓦洛罗 或者是我们两个人一起想出来的。

24、”奥沙利文说道。他们两个人都认同“云计算”是作为一个营销词组被提出的。当时,电信网 络已经向云的形式发展;在工程图纸中,云代表了网络。他们在寻找的是一个 口号,这个口号能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机遇和康柏公司业务连接到一起。“计算 是康柏公司的基石,不过当时云计算是一派乱象。”法瓦洛罗说,“我们需要一 个能将所有事物整合到一起的口号。”然而,他们的新营销词组并没有火起来。其他人在稍晚的时候,独立创造 了这个词。1997年1月,康柏新闻发布会上,康柏宣布投资NetCentric。在这 次发布会上所发布文件的草稿中,康柏公司将这次投资描述为“将云计算 投入商业应用的战略性创举”的一部分。云计算这个词注定

25、是远远超前于那个 时代的。康柏公司的内部公关团队没有看到这一点,而是在最终发布的文件版 本中将其改为了 “互联网计算”。实际上,康柏公司最终完全弃用了这个词,以及与之相关的互联网软件计 划。这并没有影响到法瓦洛罗。他曾试图带领康柏公司(后来同惠普公司合 并)走进一项庞大的业务中,向早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网页托管商(如 UUNet)推销服务器。“现在看起来,那挺可笑,我们当时的认识是,人们所 使用的、在他们经营场所之外的服务器的数量将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法 瓦洛罗说,“我从当初康柏公司内的一个异教徒变成了现在的基督转世。”对于NetCentric,云计算的概念在失望中终结了。奥沙利文在努力推

26、销一 项互联网传真服务后,放弃使用这一词组。这项服务是一种应用,是当时的分 散网络“云”所能承载的。最终,该公司破产关门。“我们当时掉进了一个无底洞 里,我们最终没能抓住云计算应用这根绳子.这是我一直无法忘怀的。”奥沙 利文说。他后来从技术行当中走出,休了个长假,去一所电影学院读书;其后 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性组织,帮助伊拉克重建。法瓦洛罗现在经营着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的环境咨询公司。他 说,令人赞叹的是,他和奥沙利文15年前设想的云变成了现实。“我现在经营 一家15个人的企业。为了让大家更有效率,我们的系统远胜于所有大公司的系 统。我们能在几小时内,设计并推出新应用。如果我们喜欢,我们就

27、留下它; 如果不喜欢,就不用它。我们自己当家作主,工作环环紧扣。我们能在任意地 点访问系统。它很安全,运行时间很长,也有全方位的支持;不过我们的花费 却很少。”法瓦洛罗说,“我们的预见成真了。”六、大事年表:从计算机到云计算1946 年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造于1946年;用于美国军队存储炮兵射击 码。它被称为第一台通用的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年代早期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于1954年采用,它是第一台全部使用晶 体管和二极管而没有使用真空管的机器。20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成型的商业系统,促成像IBM System系列这 样的主机,在计算技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1971

28、 年英特尔采用了它的4004处理器,成为市场上第一个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它 提供了“积木”式服务,使得工程师能够购买并定制化软件,让众多电子设备实 现不同功能。1973 年Xerox Alto成为了第一台使用图形化界面的台式电脑。它采用图形用户界 面和高分辨率屏幕,超大内存和专用软件。年ARCnet,第一个局域网服务,在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被投入使用。它支持 2.5Mbps的数据速率,最多可连接255台电脑入网。年SunGard公司发展并建立了商业灾难恢复的业务。备注:在PC服务器引进之前,围绕主机做出的任何IT决策,必须在企业 范围内进行,无论是操作系统、硬件还是应用程序。整个企业的所有这些事物

29、都在一台设备中运行,因而IT决策缺乏灵活性、难度大。1980年代个人电脑(PC)始于1981年,引发了微型电脑行业的繁荣。Sun Microsystems公司开发了网络文件系统协议,允许计算机客户端的用 户以类似访问本地存储的方式,通过网络访问文件。计算机被快速安装在任何一个我们所到之处,但是环境与操作需求所受到 的关注甚少。1990年代早期微型计算机开始作为服务器,取代了旧的大型主机,这些空间逐渐以数据 中心闻名。企业开始在内部组建成排的服务器集群。1990年代中期“.com浪潮促使公司渴望快速的网络连接和不间断运行。企业开始建设可 以运行更多设备(千千万万台服务器)的服务器空间。数据中心作

30、为一种服务 模式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备注:多亏了 PC (服务器),IT决策开始以两种独立的方式进行。服务 器允许进行基于应用程序的决策;而硬件(数据中心)决策依然在企业范围内 进行。1997 年苹果公司创建了一款名为Virtual PC的程序,并通过Connectix公司卖了出 去。Virtual PC就像SoftPC 一样,允许用户在Mac电脑上运行窗口副本,以解 决软件不兼容的问题。1999 年VMware公司开始销售类似于Virtual PC的VMware Workstation。最初的版 本只能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后来也支持其他操作系统。S开创了通过一个简单网站交付企业应用的

31、概念。链接:VMware WorkstationVMware Workstation (威睿工作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桌面虚拟计算机 软件(虚拟化软件),提供用户可在单一的桌面上同时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 和进行开发、测试、部署新的应用程序的最佳解决方案。VMware Workstation 可在一部实体机器上模拟完整的网络环境,以及可便于携带的虚拟机器,其更 好的灵活性与先进的技术胜过了市面上其他的虚拟计算机软件。2001 年VMware ESX发行,这是一款裸机管理程序,可直接在服务器硬件上运行,无需额外的底层操作系统。链接:VMware ESXVMware ESX服务器,是在通用环境下分区

32、和整合系统的虚拟主机软件。 它是具有高级资源管理功能高效,灵活的虚拟主机平台。2002 年亚马逊AWS开始发展一套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包括存储、计算和通 过“Amazon Mechanical Turk ”实现的人工智能。链接:Amazon Mechanical TurkAmazon Mechanical Turk (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是一个Web服务应用程 序接口(API),开发商通过它可以将人的智能整合到远程过程调用(RPC)。 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利用人的网络来执行不适合计算机执行的任务。亚马逊调 用那些计算机很难完成但“人工的人工智能”却能很容易执行的任务。2006 年亚马逊AWS开

33、始以网络服务的形式,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现在 通常被称为云计算。七、云计算的演化1、云计算发展阶段云计算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才发展到现在这样比较成熟的水平。这四个阶 段依次是:电厂模式、效用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电厂模式阶段电厂模式,就好比是利用电厂的规模效应,来降低电力的价格,并让用户 使用起来更方便,且无需维护和购买任何发电设备。、效用计算阶段在1960年左右,当时计算设备的价格是非常高昂的,远非普通企业、学校 和机构所能承受。所以,很多人产生了共享计算资源的想法。1961年,人工智能之父麦肯锡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 “效用计算”这个概念。 其核心借鉴了电厂模式;具体目标是整合分散在

34、各地的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 应用程序来共享给多个用户;让用户能够像把灯泡插入灯座一样来使用计算机 资源,并且根据其所使用的量来付费。但由于当时整个IT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强大的技术还未诞生,比如互联网等。所以,虽然这个想法一直为人称道,但是总体而言“叫好不叫座”。、网格计算阶段网格计算,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 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低性能的计算机来处理;最后把 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攻克大问题。可惜的是,由于网格计算在商业模式、技术和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使得其 并没有在工程界和商业界取得预期的成功。、云计算阶段云计算的核心,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

35、非常类似,也是希望IT技术能像使 用电力那样方便,并且成本低廉。但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不同的是,现在在 需求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在技术方面也已经基本成熟了。2、云计算发展的驱动因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E Byte=1018,即10亿GB (G字节)信息爆炸:2004年,全球产生30EB数据。2005年,全球产生50EB数据。2006年,全球产生161EB数据,印成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倍。2007年,全球产生280EB数据,全世界每人平均45G数据。2008年,全球产生540EB数据。2009年,全球产生988EB数据。2010年,全球产生1580EB数据。2011年,全球产

36、生2529EB数据。而人类历史5000年的文字记载只有5EB数据。3、企业建立一套IT系统一一传统模式、需要购买硬件等基础设施;、需要购买软件的许可证;、需要专门的人员维护;、企业的规模扩大时还要继续升级各种软硬件设施以满足需要。4、企业巨资打造的服务器5、个人电脑、配置要求高;、软件许可购买;、各类软件安装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6、云计算诞生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 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煤气和电话那样使用计算机资源。八、云计算简史1983年,太阳电脑(Sun Microsystems)提出“网络是电脑” (The Network is the C

37、omputer)o2006年3月,亚马逊(Amazon)推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 EC2)服务。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 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 念。Google “云端计算”源于 Google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所做的 “Google 101” 项目。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 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 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

38、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 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包括数百台个人电脑及 BladeCenter与System x服务器。这些计算平台将提供1600个处理器,支持包 括Linux、Xen、Hadoop等开放源代码平台)。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 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台湾启动“云计算学术计划”,将与台 湾台大、交大等学校合作,将这种先进的大规模、快速计算技术推广到校园。2008年2月1日,IBM (NYSE: IBM)宣布将在中国无锡太湖新城科教 产业园为中国的软件公司建立全球第一个云计算中心(Cl

39、oud Computing Center )o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尔宣布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 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出云计算研究测试床,推进云计算。该计划要与合作伙 伴创建6个数据中心作为研究试验平台,每个数据中心配置1400个至4000个 处理器。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Steinbuch计算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英特尔研究院、惠普实验室 和雅虎。2008年8月3日,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信息显示,戴尔正在申请“云计 算”(Cloud Computing)商标,此举旨在加强对这一未来可能重塑技术。2010年3月5日,Novell

40、与云安全联盟(CSA)共同宣布一项供应商中立 计划,名为“可信任云计算计划(Trusted Cloud Initiative)”。2010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尔 等支持厂商共同宣布“OpenStack”开放源代码计划,微软在2010年10月表示 支持 OpenStack 与 Windows Server 2008 R2 的集成;而 Ubuntu 已把 OpenStack 加至11.04版本中。2011年2月,思科系统正式加入OpenStack,重点研制OpenStack的网络 服务。2011年10月20日,“盛大云”宣布旗下产品MongoI

41、C正式对外开放。这是 中国第一家专业的MongoDB云服务,也是全球第一家支持数据库恢复的 MongoDB云服务。九、云计算的历史坐标云计算的兴起,无疑是互联网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那么,云 计算在互联网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展望互联网的未来,我们可以划分出以下几个阶 段。1、第一代互联网1969年,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畅通,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具有抗 核打击能力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o ARPANET建立在分组交换技术之上, 首批连接了美国四所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PC兴起,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 MILNET、US

42、ENET、BITNET和CSNET等。由此产生了实现不同网络之间互 联的需求,导致了 TCP/IP协议的诞生。1982年,ARPANET开始使用IP协 议。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的主干网 NSFNET,连接了主要的科研机构,第一代互联网由此诞生。在这个阶段,只有极其少量的计算机实现了相互连通,能够进行数据通 信;但是能够支持的应用少得可怜,发挥的作用也不大。然而,第一代互联网 的意义却不可小视。它使人类社会初现信息社会的雏形,我们姑且称之为“信 息社会0.1 ”。2、第二代互联网1989年,Tim Berners-Lee提出万维网(WWW,Web)

43、的设想。他发明了 超文本,使用超级链接将不同服务器上的网页互相链接起来,从而使人们很容 易访问相互关联的信息,并且将他的发明无偿给全世界免费使用。WWW的出现,推动互联网用户数呈指数增长。从19952002年,互联网 用户数平均每半年翻一番。2003年后,WWW从单纯通过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Web 1.0模式,演化 到方便大量用户共同参与互联网内容编织的 Web 2.0阶段。新的应用应运而 生,如博客(Blog)、社会关系网络(SNS)、维基百科(Wiki)、内容聚合(RSS)、混搭编程(Mashup)等。在20年的时间里,WWW给全球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 变了商业运作模式

44、,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和形成模式,缔 造了许多伟大的公司,如Google、eBay、Amazon、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 等。这个阶段,我们姑且称之为“信息社会1.0”。3、云计算技术与第三代互联网对于第三代互联网的呼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了。当时,以网格技 术、Web Services IPv6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让人们看到了将网上所 有信息资源融为一体的希望。然而,10多年的发展证明,当时人们过于乐观 了。网络资源的融合,除了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外(如互操作技术标准体系、信 息安全等问题),还有许多非技术因素(如政策因素、商业模式、利益冲突等 问题)。但是,

45、信息系统高度一体化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云计算技术,从2007年 第3季度突然兴起;且迅速形成盈利模式,正式掀开了第三代互联网的面纱。 看似突然,实际上是偶然中的必然。云计算技术只是在众多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中率先突围的一个。据认为,第三代互联网,将实现信息节点之间的大协作,实现信息系统之 间的互操作,实现信息平台一体化,从而构成紧密星球(C ompact Planet)。第三代互联网的基础,是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Internet 2和NGN将融为 一体;Wifi(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3G (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LTE等普及将导致终端泛化、全民 上网。笔记本、上网本、手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 理,即掌上电脑)、摄像头、传感器、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射频识别,又称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