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教程》第九讲 新闻评论的论证_第1页
《新闻评论教程》第九讲 新闻评论的论证_第2页
《新闻评论教程》第九讲 新闻评论的论证_第3页
《新闻评论教程》第九讲 新闻评论的论证_第4页
《新闻评论教程》第九讲 新闻评论的论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闻评论的论证一 基本定义二 强论证三 七种常见的论证方式四 反驳 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曹林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17日 1539字 二版、青年话题版 中国新闻评论二等奖浙江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视察灾情怕湿鞋涉水要人背发布日期:2013-10-15新闻来源:西安日报余姚镇干部视察时怕弄湿高档鞋要村支书背:鞋没进水脑子进水 有网友爆料称: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因穿着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水灾汹涌下民众苦不堪言,穿着高档鞋来视察的领导却让六旬书记背,这消息自然在舆论中炸开了锅,当地也在舆论压力下迅速严惩了那名干部。可据媒体最新调查称,那名干部

2、穿的是布鞋而不是高档鞋子,也不是耍官威“骑”在村民身上,而是两人关系很熟很好,支书背他不乏玩笑成分。综合常识和在场其他人的表述看,这名干部被舆论和网友“冤枉”了,成了救灾舆论场中“由不得你解释”、“一点就着”的情绪化舆情的牺牲品。 这事儿刚一曝光就在网上炒得很火,网愤滔滔之下,板砖和口水如雨点般砸向那个干部,并借此批评余姚救灾不力时,我一直没有参与评论。这种沉默,是刻意与这一情绪保持距离。因为事实和背景不清楚,针对“余姚镇干部视察水灾让老人背”的爆料,只是一个网友语焉不详的描述和一张图片,很容易根据这些进行义愤填膺的想像。不评论,是因为对网友的描述有不少怀疑,但不在现场又无法求证,只能等待后续

3、报道;不评论,是想与网愤的距离远一些,也能与事实近一些。保持距离,在静默中等待更翔实的报道,才能客观理性。 果然,记者对此事的调查颠覆了网友轻率的曝光。记得芦山地震救灾时,也有一名基层干部被冤枉而受到处理,他并没有脱岗,只是深入了更艰难的灾区抗震救灾。舆论后来对被冤枉者充满愧疚。眼见未必为实,有图未必有真相,尤其是在我们看来很陌生的基层尤其如此,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妄下结论,有时候,自以为是的大义凛然和远离事实的道德优越感,可能只是不明真相下对他人的伤害。 灾难情绪有很多方面的表现,它表现在灾难来临时人们天然产生的消极心态、发泄需求、安全焦虑和归咎追责的冲动。一方面是受灾者的不安和不满,突然

4、遭遇地震或洪灾,猝不及防,日常生活被打乱,财产受到损失,生活产生不便,甚至不少人的家人失去生命,身处其中的人肯定会有情绪的。另一方面是围观者的不满,尤其在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眼看到一座城市陷于洪水之中,看到很多人的求救,目睹灾难带来的伤害,自然感同身受,并习惯性地去追问责任,追问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不力,批评相关部门预警的滞后与应急的不足。 这就是灾难情绪。这种情绪,一方面源于弱小弱势的人们在自然灾害前的惊慌,一方面源于对政府工作习惯性的不满。“余姚镇干部视察水灾让老人背”事件的发酵,就是灾难情绪的产物,人们带着负面情绪看待政府和官员行为,把一个情况不明的行为想像和解读成为“骑在人

5、民身上”,然后对着这个假想敌发泄不满。 这种灾难情绪还会驱使民众带着放大镜和“找茬”心态去解读官员的一言一行,官员言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弹。灾难舆论场中人们的心态比平常要敏感和脆弱很多,容易被激怒和点燃,也容易发酵成集体的不满,将对灾难的不安和伤痛,都转移和发泄到一个假想的“稻草人”身上并大加鞭挞。这种失去理性的情绪所激发的冲突,会耗散救灾的力量,形成社会性的“次生灾难”。 政府和官员需要重视这种灾难情绪,意识到公众的脆弱和敏感、不安与不满,少说话,多做事,以实际行动安抚民心。另一方面,舆论和公众也应该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去苛责,不要不问真假就轻信轻疑,不要被别

6、人一两句话就点燃。客观看待所发生的灾难,是天灾还是人为,是否人力不可及?不是所有的灾难下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部门。危难之时,共同的敌人是灾难,而不是官民,放纵灾难情绪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作品评介 浙江余姚发生水灾,引发舆论围观,甚至引发围攻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评论员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舆情,第一次提出“灾难情绪”这一概念,通过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引导情绪失控的公众意识到自己身上因灾难而滋生的情绪,指出:这种不冷静的情绪如果不得到防范和克制,会滋生很多冲突,带来很多与自然灾害伴生的“次生社会灾害”。 评论角度独特,提法新颖,提出了能引起共鸣和反思的新概念;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以令人信服又充满理性的

7、逻辑,说出了一个让人有所感悟的道理,对余姚舆情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效果。 余姚灾情发生后,立即搜集相关资料,并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机发出了评论。这个最佳时机就是余姚水灾中“镇干部穿豪华皮鞋怕沾水让村干部背过水”这个谣言被澄清后,以此为由头分析公众为什么会被这个谣言牵着鼻子走,并分析此一谣言传播中典型的灾难情绪。 评论发表后,因提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新概念,起到了很好舆论引导效果,各网站都在显著位置推荐了这篇评论,盛赞这篇评论影响了水灾舆情,公众从不冷静转向了理性思考。当然,舆情的转折也许并非一篇评论所能决定,但这篇评论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引导效果,堪称评论影响时事进程和引导理性思考的典范。有“问题意识”

8、,也要有“过程意识”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一人民日报 2013年5月20日 第五版 1610字 编者按今日中国,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这样的阶段,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从未如此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从今日起,我们刊发“本报评论部”系列文章,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

9、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

10、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

11、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

12、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

13、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

14、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2013年5月20日 人民日报第五版) 评析该文紧扣习近平同志关于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针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焦虑症”“问题悲观症”,指出对于我们时代的问题,既要不回避不掩饰,也要看到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提出了看事情、想问题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这篇评论用“辩证思维”提升思想性,抓住厘清问题的扣子,提出“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的辩证法。用“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体现清新亲切的文风,“哲学按钮”等比喻让人印象深刻,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析事明理,论证链条步步深入、连贯清晰。用“对接

15、现实”提高针对性,以农民工、春运、异地高考、医疗改革等问题为现实论据,立足国情讲道理,达到了既与现实对接、又与中央精神对表的“顶天立地”。 2013年5月20日至24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版推出五篇署名“本报评论部”的系列评论文章“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是其中第一篇。评论写作前广泛研究了各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紧扣思想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热点事件设置议题;多次斟酌修改,力求观点准确清晰、导向鲜明有力、表述明白晓畅。 此文刊发后,“社会发展与问题”迅速成为舆论热点。5天里,围绕系列评论的报道总量有314篇。系列评论在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空间引发热议

16、,多维新闻网、大公网、新浪台湾网等多家境外媒体转载相关文章。专家认为,这组评论是“直面社会各种负面议论和极端情绪,引导网民准确把握国情、理性看待社会转型期复杂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认为这篇评论反映了正确的认识、顺应了社会的期待;在PX风波中直接参与市民对话的昆明市长李文荣认为,这组评论不仅对工作有指导作用,也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武器。在一项22672名网民参加的调查中,49.7%认为“确是针对当下问题的肺腑之言”,22.8%认为当此社会矛盾集中时期意义非常。 论证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论证如果没有力量,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很容易被人驳倒甚至表述出错误的观点,从而误导受众。 我们从下面

17、一段有关古人的辩论来看看论证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登徒子好色赋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

18、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 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袪,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

19、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第一节 基本定义 任何论证都包含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其中,论题和论据是最基本的要素,而论证方式则是论题与论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形式。在新闻评论中,论题就是我们要阐述或者要驳斥的论点,论据则是据以阐明观点的事实,论证方式则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论点是新闻评论的灵魂,论据必须真实可靠,包括理论性论据和材料性论据两大部类。新闻评论是有理论性的,但不能过多地讲理论,更不能过多地用原有理论证明现有理论。 以材料证明观点,第一,材料必须典型、新鲜和充足。第二,正

20、确处理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注意用观点来统帅材料,否则材料是乌合之众,无帅之兵;材料又不是被动地为观点服务,充当观点的佣人,我们不能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篡改材料,也不能专挑对观点有利的材料;新的材料可以改变旧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第二节 强论证 我们为什么讲究强论证?这也算是我们当前的一个时代特征。 2008年12月9日新京报“时事评论”版上,有一篇社会学者郑也夫的评论油贵吗?看和谁比,文章下配一个表格,显示比、法、德、意、荷、英、美七国从2004年到2008年的汽车燃油价格。 这是我国当代评论和评论版上不多见的现象。它可能向我们显示两方面信息:其一

21、:当代新闻评论由于在公共政策问题上观点多元和评论写作说服性动机上升,媒体言论已进入一个注重论证强度和论据的时期。其二,媒体言论开始突破简单文本框架,尝试多样化表达形式。 据当年的当班编辑王爱军介绍: 郑也夫来稿中就有相关数字,我们编辑和报社美编一起把它制作成了表格,便于阅读。因为郑也夫本来就想以表格形式表明观点,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简单沟通就决定了。” 显然,这是评论编辑一种形式创新的自觉意识。但是,评论编辑在形式方面的这种“表现意识”,其根源则来自郑也夫评论中的论证意识和论据意识,即表格中的内容本来包含在文本之中。只是编辑在文本之外制作的表格,使得那些在文本中的数字论据变得外在化、显性化

22、、直观化了。可见,新闻评论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可能是相契合的。内容的某种倾向,为形式的创新提供契机。 中国当代新闻评论正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观念启蒙和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意见表达,进入到一个注重论证有效性和论证强度的阶段。评论者对逻辑的运用越来越自觉。注重论证有效性和论证强度,是评论作为一种人们交流意见手段的自然发展。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走向“强论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其一,市场经济社会,利益多元、价值多元,涉及公共决策的新闻评论议题,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群体陈述自己的价值、利益,说服他人的机会。因此,说服必须论证。其二,逐渐开放的公共信息和逐渐宽松的言论环境,使一些争议性的议题释放出来,成为新闻评论

23、议题。因此,有争议必有论证。 与一般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表达不同,事实判断和强烈的说服动机,都要求具体的论据材料。这对评论文本的一个影响,就是加重了文本对论据的承载负担。北京晚报“北京论语”版主编苏文洋几十年来以轻灵、幽默的文风(当然也时有尖锐的讽刺)为人们所喜爱。然而,他发表在2009年5月13日北京晚报“今日快评”栏目的从投资参考看高速路如何赚钱,其中罗列已经上市的高速路的证券简称20个,另外罗列收费的高速路名和桥名6个,此外还罗列了27个包括小数点和百分比的数字(还有既是百分数又带小数点)。 如此繁密的论据在增强了评论论证力度的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作者文章风格,加重了读者阅读负担。对新闻报道和

24、新闻评论中的数字,传统处理手段是“数宜简”,即把庞大数字消除零数,往整数上靠。但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议论具体价格问题,特别是股价收益数字的评论来说,势所不能,因为一个小数点以后数字的更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设想,这篇文章如果像郑也夫那篇评论那样,将具体数字设计成图表,而不是堆积在文本之中,一方面可能减轻文本对罗列名称、数字的承载负担;另一方面,在图表中体现的数字关系,也可能得到更清晰、一目了然的理解。 实际上,直观化的图表制作意识,近年已经在我国一些新锐报纸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突发性事件报道)显现出优势。而这种图表化意识延伸到评论版面上,也是很自然的事。 其实,为评论配上图表,在我国

25、近代新闻评论中是有传统的。梁启超当代评论中就往往附有表格。如1902年5月的新民丛报第八期“国闻短评”栏目的粤学端倪附有广东广雅书院的课程表和学校经费表。梁启超在论俄罗斯虚无党中,把从1845年到1881年俄罗斯虚无党发展历程简要年表列于评论,并附注:“以上所列干燥无味之年表,或令读者生厌,然非略知其事迹,不能审其发达变迁之顺序。故不辞拖沓为铨次之。若语其详,又非数十纸不能尽也。”显然,他认为,在这里,表格比文字更有效率。 当代西方报纸中,在版面形式上突出直观性,多有创新的今日美国报,也在评论的图表方面有精彩表现。 今日美国言论版在2005年12月30日发表社论(“Our Opinion”)题

26、为College football fumbles minority hiring(副标题为:“平等的机会?对于那些黑人教练来说,这些词语是空洞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文章正文左侧,从上至下列出了五张黑人教练的照片有名有姓,并在顶端注明:5/119;而在正文的右侧从上至下列出两道用来对比的长长的“色谱表”,上面注明:在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全国足球联盟)中的黑人教练占20%在世界上2支球队中已有6名黑人教练;与此相较,在119个大学体育部里,只雇用了5名黑人教练占4%。色谱表中的黑色块即代表黑人教练。两道色谱表的对比鲜明而一目了然。这些配置都增强了论据使

27、论据更有直观冲击力。 此外,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也经常插入图表(更经常的是经济曲线图),既当论据,也有装饰效果。如2008年4月28日的华尔街日报的A2版评论栏“THE OUT LOOK”Has the financial industrys Heyday Come and Gone?一文中插入股市和就业机会的图表。在这一期的观点版(OPINION)上的第一篇言论(相当于社论)The Feds Bender,中间也插入一个题为money and oil的图表。 当然,不是所有评论中的数字都可以制作图表,也不是所有的评论作者和编辑都有能力制作图表。这需要新闻评论的作者和编辑适应当代议题,增加新的论据

28、意识和论据表现能力。比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寻找和思考那些更加有利于“形象地表现”的论据。第三节 常见的论证方式 1、因果论证。是依据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进行推理的一种论证方式。在新闻评论中,从目前的结局,追溯到这个结局形成的根源,或者从已知的原因出发,推导出它的结果。即因果论证。常用“究其原因”。因果联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因必然产生果;二是在时间上,因在先,果在后。根据这两个特点,在进行因果论证时要注意,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因果联系;二是因一定在先,果一定在后。案例:“红颜祸水论”纯属因果颠倒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 更新时间:2009-7-13 16:01:28 官员

29、为什么腐败?哪些因素促使一些官员“前腐后继”?社会各界在不断追问,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也在密切关注,积极探讨,深入剖析。当然,解读不相同,给出的处方也是五花八门。 中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巡视组组长,原中纪委常委祁培文在东莞作“三纪”教育报告时指出,“在中纪委查处的大案中,95%以上都有女人的问题。”他还提出,领导干部要一防老板、二防女色、三防黄赌毒(据7月9日广州日报)。 从预防的角度看,这个提醒有必要。但如果有人从这番表述中继续用“女人祸水论”来解释官员腐败的原因,那在逻辑上就属于因果颠倒。把官员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女色的诱惑和老板的拉拢腐蚀,其结论必然是官员要提高自律能力,远离女色和老板。可以说

30、,这样的观点明显混淆了因果关系,所开的处方必然是治标不治本,也是对上述提醒的一种误读。 从表面看,在中纪委查处的大案中,95%以上都有女人的问题,各地查办的许多官员腐败中也都存在商人和老板主动行贿拉拢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官员频频去境外赌博。事实证明,女色、老板、赌博与官员腐败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金钱和女色的刺激与影响,让一些官员在腐败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女色、老板和赌博果真在官员腐败中起决定性作用吗?做到“一防老板、二防女色、三防黄赌毒”就能够避免腐败吗?我看未必。据我观察,女色、老板、黄赌毒与官员腐败之间的相互催生关系,正如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至今无法完全说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女

31、色、老板、黄赌毒不是官员腐败的根本性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官员在包二奶、养情人甚至嫖娼时,早已开始腐败,已经具备了进一步腐败堕落的本钱。 假如我们的相关制度能够有效防止官员的“第一次出轨”,尤其是让官员没有权力寻租机会和空间,那么,一些官员还会想着包二奶、养情人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包二奶和养情人只是促使官员进一步腐败的外部因素,而不是滋生官员腐败的初始土壤。因此,即使官员远离了女色,若权力还是得不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的话,在工作中照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寻租权力,也就是说,官员们早晚会被其他的诱惑所俘虏的。官员受到老板的拉拢腐蚀以及染上黄赌毒恶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归根结底,要有效遏制官员腐败,必须着眼于

32、更具根本性的、长效的制度建设,比如建立健全透明的行政决策和执行制度、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零容忍的严格问责制度等,保证任何腐败能够被及时发现,保证让腐败官员付出巨大的违法违纪成本。 笔者认为,用“女人祸水论”、“老板腐蚀论”和“赌博堕落论”来解释官员腐败,透露了简单化的、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倾向,不仅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官员腐败,而且还可能因错误的指导思想而带来不良影响,影响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思路、措施和效果。道理很简单,把眼光放在女色、老板和黄赌毒上面,必然引导我们过度关注官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和自律能力提高,忽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建设。对照一下新加坡和香港的情况,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国内地的反腐败工作

33、应该从哪里着手,在哪里下功夫了。(鲁生) “父母为子女买房推涨房价”论颠倒因果 2009-10-20 11:14 深圳新闻网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双方父母和祖父母为独生子女购买婚房的“第三方埋单”现象,扭曲了房屋的市场价格。 应该承认的是,当前确有部分年轻人依靠父母乃至祖父母的资助购房,但是这种“一家三代”共同出钱买房现象,并非是房屋价格出现扭曲即推高房价的原因,而是房屋价格畸高上涨导致的结果,即年轻人在高房价逼迫之下无奈向长辈开口寻求帮助,或者长辈主动给晚辈提供资助。所以姚景源所谓“父母为子女买房推涨房价”论实际上是将因果倒

34、置,难以令人信服。 正如姚景源所说,“在美国,普通人五年左右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房子,可中国一年收入也就只能买几平方米”,这足见中国房屋价格之高。在这种情形下,不少中国家庭只能“举几代之力”购买一套住房,否则年轻人就可能面临居无定所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父母资助子女买房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造成房屋市场价格扭曲,毋宁说更是中国当前房屋价格畸高的明证。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许多父母在缺乏养老保障情形下将有限的积蓄投入到给子女买房当中去,实际上是以自己的晚年失去依靠与保障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畸高房价不但让众多购房者沦为“房奴”,而且也榨干了中国许多老年人的积蓄,令其晚年被抛入缺乏依靠与保

35、障的风雨飘摇之中,足见畸高房价对民众利益的盘剥。 众所周知,当前房价畸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财政、房产商暴利以及保障房建设没有跟上。所谓“丈母娘需求推高房价”、“父母为子女买房推涨房价”等论调,显然是在回避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2、条件论证。客观事物间的许多联系中有一个共性,即:一个情况出现导致另一个情况出现。这种联系,形式逻辑把它称之为条件联系。因果联系是一种条件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条件联系都是因果联系。比如偶然与必然的联系,同一与差异的联系都是条件联系,却不是因果联系。我们一般将能导致其他情况出现的现象叫条件,把由条件导致的现象叫后果。条件论证的方式在思维上一般采用假言推理,在语言形

36、式上有时采用“如果就”,“只要一定”、“除非。不。”;“当;且仅当才”。制度只有在民意的监督之下才会趋于人性 2007年06月24日北京青年报本报评论员张天蔚 “我暂住在自己的家里”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黑色幽默,表达着各大城市中“外来人口”对暂住证制度的愤懑和控诉。由类似的情感积聚而成的舆论,一度几乎动摇了暂住证制度的合法性根基,并真的导致郑州、沈阳等地先后取消了暂住证制度。遗憾也微妙的是,曾经被舆论视为开户籍制度改革之先河的郑州、沈阳,却又先后要求恢复暂住证制度。日前,郑州市政府公布新的郑州市市区暂住人口登记办法,决定自8月1日起恢复暂住人口登记,暂住证改名为居住证。舆论的压力似乎没有胜过现实

37、对城市管理者的压力。 回顾舆论对暂住证制度的批评(肯定的声音几乎没有),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立场,一是以违宪、违法的名义,彻底否定暂住登记制度合法性,以图一举彻底废除暂住登记制度。另一类观点则并不否定暂住人口登记制度的必要性,却对暂住证制度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收容遣送制度所存在的弊端予以激烈抨击,进而要求暂住人口登记制度做出由管理取向向服务取向的根本转变。两相比较,似乎前者可称为基于“权利”理想的“取消派”,后者则是在公民权利与社会现实之间妥协而成的“改进派”。 此次郑州市决议恢复暂住人口登记制度,显然是对“取消派”意见的实际否定,而从其公布的郑州市市区暂住人口登记办法分析,却几乎全盘回应了“改进

38、派”的各种建议。 解读办法,其与以往制度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项:1.改“暂住证”为“居住证”,淡化了“暂住”概念的歧视色彩。至少在字面上,“我居住在自己家里”,不再具有黑色幽默的意味。2.居住证办理只收取3元工本费,较之以往70到135元的费用大幅降低,既切实减少了办证人员的经济负担,也消除了舆论对管理部门借办证之机创收敛财的批评。3.办理居住证只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和照片,减少了各种证件、证明给办证者带来的负担和困扰。4.办法规定,持居住证者外出“最好”随身携带居住证,底线则是身份证、居住证必备其一。至少在理论上,面对警察时,居住证不再比身份证“低人一等”。 不难发现,上述细节设计,几乎逐条对应民

39、意舆论对以往暂住证制度弊端的质疑和批判,甚至将其看作一份政府部门提交给民意的一份“答卷”也并不为过。在郑州市政府为办法颁布实施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宗明义,表明此次实行居住证制度目的是加强服务而非强化管理,也证明政府部门对舆论的敏感已经具备高度的敏感和重视。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就表面而言,暂住证“取消派”的意见,在此次郑州居住证制度设计中并未得到直接的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管理到服务的宗旨转变,还是制度细节的设计,每一点进步都体现出公民权利的胜利。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我们显然不能相信这些进步都是由政府部门自发做出,每一点进步的背后,其实都是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艰难博弈而取

40、得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取消派”对公民权利的强调虽然看似“高调”,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就其根本而言,“取消派”的权利观念,正是“改进派”的理论基础。 况且,真正的善政,决不仅取决于颁布多少条款动人的办法。根据以往经验,如果没有有效的民意监督和舆论的持续关注,政府部门权力本位的内在冲动,随时都会冲破政策条文的约束,在理论上立足于服务的办法中,捆绑越来越多的管理功能,而使其重新回到重权力轻权利、重管理轻服务的老路,甚至有重新异化为创收工具的危险。据郑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过去暂住证制度下,暂住证的工本费也不过3到10元而已,而70到135元的费用中,主要是捆绑进来的“劳动就业证”和“

41、计划生育证”费用。杜绝今后有类似异化行为发生,同样不能寄希望于政府有关部门的自觉,民意对办法的实施保持持续的监督,并通过媒体形成舆论压力,才是使各项政策趋于人性化,并得到真正落实的根本保证。 3、演绎论证。是以演绎推理作为论证方式的论证。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从已知的普遍原理、原则推出个别的结论,它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因此,演绎论证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联系。运用三段论推理形式进行论证,这在新闻评论和一般论文中相当广泛。 蒋介石之人生观 张季鸾 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皆社会中所偶见,独蒋介石事,诟者最多,以其地位故也。然蒋犹不谨,前日特发表一文,一则谓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

42、,再则谓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反翘其浅陋无识之言以眩社会。吾人至此,为国民道德计,诚不能不加以相当之批评,俾天下青年知蒋氏人生观之谬误。 男女,人之大欲也。其事属于本能的发动,动物皆然,不止人类。人生得真正恋爱,固属幸事。然其事不可必,目恋爱对象,变动不常,灵魂肉欲,其事难分。自生民以来,所谓有美满之姻缘甚少矣。然恋爱者,人生之一部分耳。若谓恋爱不成,则人生一切无意义,是乃专崇拜本能,而抹杀人类文明进步后之一切高尚观念,或者非洲生番如此,中国不如此也。夫文明人所认为之人生意义,一言蔽之,曰利他而已。盖人生至短,忽忽数十春秋,与草木同腐,以视宇宙之悠久,不啻白驹之过隙。然而犹值得生

43、存者,则以个人虽死,大众不死故。所以古今志士仁人之所奋斗者,惟在如何用有涯之生,作利人之事,而前仆后继,世代相承,以为建筑文明改善人类环境尽力。行此义者,为人的生活,不然为动物生活。得恋爱与否,与人生意义无关也。或曰:此言固是。然得恋爱,始能工作,失恋爱则意志颓然,蒋氏之意仅在是耳。然此亦大误。盖在有道德观念知人生意义之人,其所以结构一生者,途径甚多,不关恋爱。太史公受腐刑而作史记,成中国第一良史;美国爱迪生,一生不娶,发明电学,裨益人类,古今大学问家大艺术家之不得恋爱者多矣,宁能谓其人生无意义乎。 目蒋氏之言,若即此而止,犹可不论,盖人各有志,而恋爱万能之说,中外皆有一部分人持之。蒋氏如此,

44、亦不足责。然吾人所万不能缄默者,则蒋谓有美满姻缘始能为革命工作。夫何谓革命?牺牲一己以救社会之谓也。命且不惜,何论妇人?十八世纪以来之革命潮流,其根本由于博爱而起。派别虽多,皆为救世。故虽牺牲其最宝爱之生命而不辞者,为救恶制度恶政治下之大众,使其享平安愉快之生活故也。一己之恋爱如何,与“革命”有何关连哉?呜呼,常忆蒋氏演说有云:“出兵以来,死伤者不下五万人。”为问蒋氏,此辈所谓武装同志,皆有美满姻缘乎?抑无之乎?其有之耶,何以拆散其姻缘?其无之耶,岂不虚生了一世?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矣。呜呼,革命者,悲剧也。革命者之人生意义,即应在悲剧中求之。乃蒋介

45、石者,以曾为南军领袖之人,乃大发其欢乐神圣之教。夫以俗浅的眼光论,人生本为行乐,蒋氏为之,亦所不禁。然则埋头行乐已耳,又何必哓哓于革命!夫云裳其衣,摩托其车,钻石其戒,珍珠其花,居则洋场华屋,行则西湖山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斯亦人生之大快,且为世俗所恒有。 然奈何更发此种堕落文明之陋论,并国民正当之人生观而欲淆惑之?此吾人批评之所以不得已也。不然,宁政府军队尚有数十万,国民党党员亦当有数十万,蒋氏能否一一与谋美满之姻缘,俾加紧所谓革命工作?而十数省战区人民,因兵匪战乱,并黄面婆而不能保者,蒋氏又何以使其得知有意义之人生?甚矣不学无术之为害,吾人所为蒋氏惜也。或曰:天下滔滔,何严责蒋氏?曰:果

46、蒋氏自承为军阀,为官僚,则一字不论,其事亦不载。而蒋氏若自此销声匿迹于恋爱神圣之乡,亦将不加以任何公开之批评。今之不得不论者,以蒋氏尚言革命之故耳。吾人诚不能埋没古今天下志士仁人之人生观,而任令一国民党要人,既自误而复误青年耳。岂有他哉? 【注释】本文刊登在1927年12月2日天津大公报上,是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社评初期最有名的文章之一。 1927年12月1日大公报第二版上以今日之新郎新妇为题登载了蒋介石、宋美龄的头像,并以电讯形式转发了蒋介石写的我们的今日。原件是这样的: 十一月三十日下午十一时二十五分上海来电,蒋介石发表一文,题为我们的今日,谓今日得与最敬爱之美龄结婚,为有生来最光荣、最愉快之

47、一日。彼奔走国事以来,常于积极中忽萌退志,前辈常询何日始可安心工作,当时未答,今可圆满答复,即确信自今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即从此始可安心尽革命责任。彼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故革命当从家庭始。末归结于今日结婚实为建筑彼二人革命事业基础。 点评这篇评论紧紧抓住蒋某人关于“婚姻与革命”的奇谈怪论中的矛盾和破绽,开篇就毫不留情的斥蒋薄情寡义“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继而一把扯下其遮羞布,就其荒谬的逻辑大加鞭挞,对其假公济私、偷梁换柱、欺世盗名的虚伪嘴脸表示极大的愤慨,“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矣。呜呼,革命者,悲剧也。”最后,更是直指其人格操守

48、的卑劣和无耻,质疑以其“不学无术”,“为人之祸”的德行,何敢妄言“哓哓于革命”?!文章纵横捭阖,冷嘲热讽,逻辑谨严,文采斐然,可谓珠圆玉润而又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而又跌宕有致,确为一篇非常出色的杂文,是一把掷向蒋某人要害的投枪匕首。我边读边击几叹赏,蒋某人看了一定气得七窍生烟,但也只能吹胡子、瞪眼睛,哑口张黄了。谁叫自我吹嘘、得意忘形的把柄握在别人手里呢? 我推书谓叹:作文的最高层次莫过于此,甫一交锋,就让辩驳的人无辩可辩,辩无所辩。自知理亏,虽生杀予夺可也仍然无可奈何。 时人皆谓张季鸾的文章意气飞扬,情绪饱满,遣词造句一丝不苟,论证问题往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常有精美警策的对仗句,读

49、起来琅琅上口。而他本人也认为,写文章立意固然要不落俗套,而文字尤其需要推敲妥帖,不能有漏洞,而为他人所乘。因此张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议论周全,无隙可乘,无懈可击而为名重一时。这些特点,在上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诚不愧为大公报的一支生花妙笔,足堪周恩来所赞誉:报人模范,国士精神。 所以愿意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分析、借鉴张的文章。收录于此,谨供交流、学习。 4、归纳论证。是以归纳推理作为论证方法的论证。其特点是从特殊推论一般,从个别推到全面。如“清水衙门”有“赃官”就是运用了归纳论证。这篇短评是批评吉林省白城市原教育局长刘永海挪用教育经费私建住宅的。文中写道:“翻翻近几年的报纸,还可以

50、找到一些刘永海式的人物。请看。”接着四段文字,是四个材料,都是挪用教育经费私建住宅,造成校舍年久失修,甚至砸伤学生的。文章作者于是得出结论:教育部门素有“清水衙门”的雅称,可是如果“赃官”里面掌权,清水也会被搅混的。这个结论就是从个别的事例中归纳出来的,是从特殊推论一般。但要注意,在进行归纳论证时,所据的材料必须全面,有代表性,不能作轻率的归纳。举例:天价维稳成本为何降不下来 案例案例天价维稳成本为何降不下来 作者:笑蜀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09-6-26 学校停课,客船停航,旅馆停业。直到邓玉娇案判决公布,巴东这种接近战时状态的所谓“稳控”才告段落。据一位巴东官员介绍,如此“稳控”,当

51、地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这对老少边穷的巴东显然是天价成本,难以负荷。 巴东事件刚刚落幕,江西南康、湖北石首又爆发较大规模的群体事件。自然,也要不计代价地“稳控”。 中国的行政成本之高,早是众所周知。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尤其群体事件的此起彼伏,更耗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在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之外,多了一个同样不断攀高的维稳成本。 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全国维稳成本统计。但仅就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维稳支出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维稳经费相当于甚至超过政府的民生支出,似已成为普遍现象。 上海金山区19962006年政法总投入124609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财政拨款年均增幅17.34%。广州市2007年

52、社会维稳支出44亿元,比社会保障就业资金35.2亿元还要多出许多,为此遭致广州市人大代表的强烈质疑。 如果说上海广州皆属经济发达地区,天价维稳成本尚能支撑的话,对于经济并不那么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天价维稳成本就不免令他们捉襟见肘了。譬如湖南津市。该市因政府财力有限,虽然维稳经费在财政拨款中已经占了较大比例,仍不能满足需要。无奈之下,只好口中挤食,强令所有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压缩20%的开支,挤出财力保证维稳经费。甚至不惜从每名统发人员的工资中逐月扣钱,拨到政法委集中使用,以确保专业巡逻人员工资的发放。 天价维稳成本已经是沉重的包袱。它最终必然分摊到每个纳税人的头上,对经济危机阴影包围下的中国经

53、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危害人人皆知,但天价维稳成本为什么就是降不下来呢? 原因可以列举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则只有一个,即国家基本制度一定程度的失灵。推究已经发生的诸多群体事件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群体事件发轫之初,都往往是小事,往往因为拖,最后拖成了大事。而这个拖的过程,往往都是当事人或者受害人求告无门的过程,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从只是满腹冤屈发展到满怀怨恨的过程。之所以求告无门,无非因为正常渠道不正常,不具备解决相应问题必须具备的足够权威,因而不能不缺乏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能力。 处于转型期即新旧社会问题交汇期,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增长已是不可遏制。既然正常渠道不正常,社会矛盾和冲突一旦发展到了

54、不能不解决的地步,就往往只能法外解决,特殊处理。而每一次法外解决、特殊处理,都更加烘托出正常渠道的不作为,更加把其他当事人或者受害人引到法外解决、特殊处理之途。法外解决、特殊处理就这样成了处置群体事件的惯例,国家基本制度被冷落,而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失去公信力。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其基本制度本身就已经充分具备了维稳功能。现代媒体制度保证了媒体信息发布的公信力,现代司法制度保证了司法最高和最后仲裁的地位,代议制度则保证了民意的规范表达和民意对权力的有序监督。只要这些正常渠道是正常的,那么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难分散纳入各自的体制路径,经由成熟的程序,以最小的成本得到专业化的解决,而不至牵一发动

55、全身,发展为危及整个社会的狂涛巨浪,让整个社会都付出高昂代价。 所谓维稳成本,总的来说就是法外解决、特殊处理的成本。这是在国家基本制度之外多出来的成本,而且其原始性,粗放性,不可复制性,注定其成本之高超乎寻常。这个不正常的成本,无妨看作国家基本制度正常与否的指数,国家与社会关系正常与否的指数。应该承认,目前这个指数不理想。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是值得鼓励的方向,但要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先要让正常渠道正常起来,让正常渠道作为国家制度上的基础设施能够切实地起作用。天价维稳成本证明,这已经是刻不容缓。 需要维稳,说明社会存在不稳;维稳支出越高,说明社会不安定越多。这么一个简单的悖论,如果成为权力

56、行使中的常态,那只能是权力的运行出现了功能性障碍。如文中所说,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本身就已经充分具备了维稳功能。现代媒体制度保证信息的公信力,现代司法制度保证了司法最高和最后仲裁的地位,代议制度则保证了民意的规范表达和民意对权力的有序监督。只要这些正常渠道是正常的,那么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难分散纳入各自的体制路径,经由成熟的程序,以最小的成本得到专业化的解决,而不至牵一发动全身,发展为危及整个社会的狂涛巨浪,让整个社会都付出高昂代价。 5、类比论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进行论证。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论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必然性推理。举例:中国警察也应去

57、阻拦小慧敏长跑 2007年08月07日 中国青年报 作者:胡永球 海南8岁女孩张慧敏在长跑方面有天赋,被称为“海南小神鹿”。其父张建民策划她从三亚跑到北京。此事一开始就引多起多方质疑和反对,张建民不为所动。8月4日,张慧敏跑到武汉市。孩子情况是这样的:“新闻发布会一结束,张建民告诉小慧敏,要去步行街宣传奥运,搞签名。小慧敏顿时叫道我累了不想去,最终拗不过父亲,只好起了身。”(楚天都市报8月5日) 这篇报道让人心疼。酷暑伏天,成年人露天作业都要停下来,却让一个8岁孩子一天跑60多公里,说她自愿谁也不信;说是为了“宣传奥运”,更是沾不上边。奥运会的口号是“人文奥运”,以人为本,是为了全民健康。让一

58、个8岁的女孩如此奔跑,显然与奥运精神背道而驰。恕我直言,这是一个事业不成功的家长,急于制造一种出名效应,以达到某种商业目的,与孩子的意愿毫不相干。 近年来,类似张建民的家长越来越多。就在前几个月,吉林9岁男孩王鹏程在父亲的带领下从三亚“成功”跑到了北京。前几年,来自深圳的9岁男童胡淙泰、7岁女孩郭思妤和10岁的北京女孩王一妍,都挑战过生命极限张建民策划女儿跑北京,显然是受这些“纪录”的启发和影响。 这种竞相让孩子破纪录的现象向社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权利到底有多大?换言之,社会公认对孩子发育成长不利的行为,家长坚持要孩子做下去,政府部门能有什么作为?有人说,目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

59、定不够具体,所以政府不便作为,我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就在小慧敏从三亚出发的二十几天前,邻国印度发生过几乎一样的事:5岁男孩辛格,四岁半时就完成了马拉松长跑。家长和教练策划让他用10天时间,从印度东部的布马内斯瓦尔跑到西部的加尔各答,约500公里。起跑前,许多支持者拉起横幅表示支持,媒体也纷纷采访。可就在这时,警察奉政府命令突然封锁了长跑道路,严禁辛格参加这次长跑。策划者称这样会扼杀一个长跑神童。警察回答: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报刊文摘7月25日)中国与印度的法律有差异,但在保护未成年人上应当是一样的。印度可以用警察阻止家长的愚昧行为,中国警察也可以。 6、比喻论

60、证。通过打比方来说明问题,具有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特点。勿作“井中皮球”通过“皮球掉在井里,从上面看,它在井下;从井底看,浮在水面上”这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比喻有些领导干部虽然人到基层,但身入心不入,仍然浮在上面。这也是比喻论证,既有说服力,又形象生动。 比如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