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单元课程课时备注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二单元热传递1.光源2.光的传播3.光的反射4.七色光5.热传导6.热对流7.热辐射地球的表面和内部10.火山和地震8.物体的传热本领9.地球的表面第三单元11.地球的内部12.地表雕刻师13.云和雾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14.露和霜15.雨和雪16.水滴的“旅行”17.刺激与反应18.从刺激到反应19.我们的大脑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光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本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作为单元起始课
2、,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
3、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3.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科学态度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科学、技术
4、、社会与环境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识别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1师:(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2师: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生:自由表达。3.师: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你认识它们吗?生:太阳、灯、蜡
5、烛.4.师: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太阳是最常见、最不能缺少的光源,请观看视频:发光发热的太阳。生:观看视频。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阳真的太重要了。5.师:同学们,你在何时何地看见过其它的光源,它们发光有怎样的特点?生:很多地方都看到光源。他们都在发光。6.师:你看到的光源,他们是怎样发光的呢?你仔细观察过吗?生:太阳发光是因为内部发生剧烈的变化;蜡烛发光是因为它在燃烧;电灯发光是因为通了电。7.师:不同的光源,发光的原因不同。这些光源中,有些是依靠自身发光的,有的是我们将它变成光源。如果将这些光源分类两类,你会如
6、何分?理由是什么?生: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师:你如何区分这两类?生:自然物就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而人造物是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的。7.师: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第1题,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设计意图:观察各种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光源,认识这些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知道什么是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二、发光物体与反光物体1师:同学们,生活中的光源有很多,那你看,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光源呢?理由是什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生:小组研讨并分类。讨论结果:白炽灯、太阳光、萤火虫、发光鱼、蜡烛、星光等是光源,月光、汽车后视镜不是光源。2.师:月亮是光源吗?说说
7、你的理由。生:月亮不是光源,它反射的太阳光。3.师:因此,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所有发光物体都是光源,有些物体看着虽然发光,其实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别的光源的光。4.师:熄灭的蜡烛是光源吗?断电的电灯是光源吗?生: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点燃的蜡烛才是光源。断电的电灯不是光源,通电发光的电灯才是光源。5.师:现在,你能给出一个光源的定义吗?生:自身能发光的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6.师:因此,光源要满足两个条件:(1)自身能够发光;(2)正在发光。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第2题。7.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如何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呢?生:发光的前提下,正在发光且自己发出的光,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判断物体
8、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设计意图:该活动要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来闪光的物体本身是不发光的。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指出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是为后续学习光的反射积累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发光的过程1师:接下来,我们选取两个光源,来看看他们发光的过程。以前电灯没普及的时候,人们常用煤油和蜡烛照明,同学们仔细观察过蜡烛吗?生:蜡烛是蜡组成的,中间有一根棉线。2.师:点燃蜡烛,请同学们观察,蜡烛在发光时,是什么在燃烧?是蜡烛芯还是蜡烛中
9、的蜡油?生:蜡烛燃烧时主要消耗的是蜡油,蜡油为发光发热提供了原料。2.师:蜡烛在燃烧时,一部分能量发光。另一些能量被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所以我们能感受到燃烧的蜡烛温度高。接下来,我们要完成另一个实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明确实验步骤。(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3)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注意: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触碰它。3.师:钢丝发光有什么样的现象?生: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4.细钢丝
10、发光发热时要消耗什么?生:钢丝在发光发热时电池为其提供了能量。5.师:两个实验都是物体发光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生:除了发光之外,还发热。6.师:光和热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光源发光也是需要能量的。设计意图:要学生认识光是能量表现形式之一是有难度的,此活动就是通过做使某种材料发光发热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光是一种能量。同时在观察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体会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首先介绍“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找出各种光源,区分出不同的类别,
11、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节课为概念教学而教学,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但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的目的。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12、。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然后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光源,这样做第一是对光源概念的掌握进行反馈,第二对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如开闸的洪水涌了出来,“火把
13、、灯笼、电视、手机、电脑、萤火虫、荧光灯、激光”学生们争先找到了几十种的光源。最后教师借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寻找、发现光源并排除非光源。月亮、镜子等物体在学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对光源已有清晰的认识。回顾整节课教学设计,知识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但学生对生活中的光源却清晰可见。2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时。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
14、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
15、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16、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准备】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光的传播路径(1师:准备不同情境中光束的图片)在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光源发出的光投射出来,你们看到过这些现象吗?生:阳光、舞台的灯光。师:这些光来自于哪里?生:阳光来自于太阳,
17、舞台的灯光来自于灯。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它们有怎样的特点?生:自由表达。3.师: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认为光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引导: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4.师:所以,你觉得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生:感觉是沿直线传播的。设计意图:观察不同情境中光的行进路径,认识这些光来自哪里,射向何处。这个活动就是要学生指出这些光来自不同光源,形成光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直的,进而提出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师:尽管从这些现象看来,光是沿直线传播,我们仍然需要通过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这才是科学
18、的研究方法。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师:教材上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方法,同学们,你看这两种方法怎么样?生:阅读教材。3.师:我们来试一试它的方法行不行。首先是第一种方法。老师演示,同学们看。(先在教室里打开激光笔照射某物,这时能够看见激光笔的灯亮和物体上的光斑,但激光束的行进路径不可见)4.师:同学们,你们看到光线了吗?生:没有。师:我们如何才能看到光线呢?生:多制造一些烟雾。师:对,我们可以利用烟雾对光的散射作用使光束显现出来。5.师:现在看到光线了吗?生:看到了。师:那你如何确定它是直线呢?生:用长直尺来比。师:比较一下,光线是直线吗?生:是。6.师:这第一种方法可以
19、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吗?生:可以。7.师: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接着看第二种方法,这个方法请同学们来验证。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梳理实验步骤。(1)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3)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注意事项:三张硬卡纸应该形状、大小一样,小孔的位置应该相同,硬卡纸竖立时要保持与桌面垂直。8.师:我们需要怎样看?生: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看。9.师:要注意看的时间不要太长,能看见就行。如何保证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生:用长直尺做比对准线,或画一条直线做比对准线。10.师:假如硬卡纸
20、偏离直线时也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那说明什么?生:说明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11.师:通过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生: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移动任意一张纸片,使得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就看不见手电筒发出的光。12.师:那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3.师:我们在上体育课前都会进行整队,同学们看教材的这幅图,这些同学们排整齐了吗?这涉及到的科学原理是什么?生:涉及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14.师:以后排队,我们如何才能排整齐?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人们在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
21、情形。一是比对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三、小孔成像1师: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小孔成像。2.师: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生:光沿直线传播。3.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生:想。4.师: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明确实验步骤。注意:在纸杯底部中间扎的小孔尺寸要合适,一般直径不大于3毫米。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要将蜡烛火焰、纸杯小孔及杯口塑料膜中心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要前
22、后调整纸杯与烛焰的距离,直到能够在纸杯口的塑料膜中间看见倒立的烛焰。生:完成小孔成像实验。5.师:哪些小组的实验成功了?没成功的小组,可以去看看成功小组的现象。谁能说一说倒立的蜡烛火焰是怎样形成的?能画出示意图吗?设计意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是要动手制作一个能够做小孔成像实验的装置,通过操作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成像现象显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体会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2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教学反思: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光的传播是光现象,学生
23、对光已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这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路径,也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其相关应用的例子。这节课我从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即声源、介质传播、人耳,从而引出看到光,必须先要有光源,光线传播到眼睛,进而举出一些光源的物体,并强调是自身会发光,而人的眼睛就不是光源了,让学生理解了光源的概念并学会举例后,接着讲光的直线传播,对光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分别做了演示实验,并举出关于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整节课基本算是顺畅,有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例如用果冻演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该强调的地方也做重点强调,如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整节课没有存在大的问题。齐主任和陈老师听了我的课后,给我提了一些建议。一、
24、部分实验效果不好。如演示光在空气中传播时,让光线从黑色的板表面通过,事实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演直线传播,但是学生误认为光在板上沿直线传播,虽然实现现象明显,但是学生产生了误解。所以需要改为喷雾或烟来做实验。演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学生没办法完全看到。这两个实验都需要改进。二、需注意细节方面。当举出月亮不是光源的时候,学生都会说出是月亮是反射太阳光的,不是自己发光的,而我没有再进行详细讲解一次,因此程度较低的学生可能还没办法理解,对于有些问题,不能认为学生会回答那就是懂了,其实还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要再讲解一次。3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
25、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时。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学情分析】对于光的反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
26、悉的,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是学生们经常玩的游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科学探究目标1.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2.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2.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
27、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教学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教学准备】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镜子反光游戏1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镜子吧!生:玩过。2.师:现在阳光正好,那你可不可以用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呢?生:可以。用镜子照一照。3.师:我在这里(阳光下房屋背阴处)画一个靶标。接下来,同学们三
28、人一组,来做“阳光接力打靶”的游戏。生:好啊。要求:至少三人一组,每人一面平面镜,按如图所示位置站好。步骤:仔细调整彼此镜子的高度与角度,使光斑能够反射到靶标上。(“阳光接力打靶”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调整好小组内几名同学彼此之间的距离很有必要。彼此距离近,难度小,彼此距离远,难度大。)4.师:我们提高难度,每组四人/五人,同学们再来试一试呢!或者换更小的镜子。生:继续进行“阳光接力打靶”游戏。5.师:同学们玩得开心吗?生:开心。6.师:刚刚的游戏,也涉及到科学知识,你知道为什么可以通过镜子来进行这样的游戏吗?生:镜子可以反光。7.师: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
29、体都可以反射光。8.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在活动中通过使用镜子控制阳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体会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折返现象,理解光反射的概念,观察在反射过程中光线方向、角度的变化特点并在游戏中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特点。二、生活中光的反射1师:生活中,像镜子这样可以反光的物体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生: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2.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生:可以进行反射。3.师:其实,它们的表面可以印照其它物体,同学们想想,是这样吗?生:的确如此。4.师:虽然它们都能进行反射,但它们发射的效果是不同的,像镜子这样的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生活中,哪些物体反光效果好?生:平静的湖面等
30、。5.师:这些物体的特点是什么?生:在阳光或灯光下看上去较耀眼。6.师:之所以耀眼,是因为表面很光滑。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那么当光线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7.师: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哪里来的?生: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8.观看视频:光的反射。设计意图:此活动由两部分组成: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反光现象的观察,理解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三、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1师:接下来
31、,我们又用镜子来进行游戏。游戏一:两名游戏人可以先在镜子前不同位置尝试站位,看怎样站位可以做到与同伴彼此可见,但看不到自己,然后其中一人改变站位,另一人重新寻找位置,可以多次进行。游戏二:在形成夹角的两面镜子中观察物体数量。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游戏三:闭着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面有什么不同。游戏四:借着镜子读反字。2.生:完成镜子游戏。3.师:光的反射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运用,镜子也是非常常见的反光物体。汽车的后视镜、医生用的额镜,都是这样的镜子。除此之外,在航海方面,可以镜子制作潜望镜。你知道潜望镜怎么做吗?阅读教材。4.注意:(1)在纸盒一侧的盒壁
32、上仔细剪出两个斜口,斜口与纸盒底面保持45。(2)两块镜面相对且平行放置进斜口中。5.观看视频:自制潜望镜。6.学生制作潜望镜。7.师:试一试你的潜望镜吧!8.师:潜望镜中两面镜子各自的作用是怎样的?9.师:我们如何通过潜望镜看见物体的呢?结合教材阅读资料进行回答。设计意图:选择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镜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时的特点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利用镜子控制光的反射,通过操作调整这一装置使光反射现象多次发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反射特点,在用潜望镜观察景物的过程中体会光反射的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3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
33、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教学反思;光的反射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如何上好这节课,对后续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中的激光灯的光束效果不明显,所以学生在探究时有一定困难。我在研究时找了一个透明饮料瓶,去掉瓶底部分,在剩余部分充满烟雾(用蚊香产生烟雾),再在烟雾瓶底下放上平面镜,再用激光笔演示光的反射,光的传播路径十分明显,实验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探究实验中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时没有设计相应的表格,只是让学生大体对比了一下,甚至有的学生只做了一次实验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反馈练习少,
34、基本上没有,对课堂时效性有很大影响。这点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以后争取多给学生总结思考的时间,并且设置相应的问答及习题。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没有画出详细的光路图来解释。没能让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概念。板书凌乱,没有条理。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充分准备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好应变。二、心中有教案,但不以教案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为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对能力,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三、设计一定的问答及习题,使学生对本课掌握情况很好的得到反馈,了解学生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掌握,并在以后的课程中补充加
35、强。4七色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色光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四课时。本课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第三部
36、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解或是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
37、的光。科学探究目标1.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2.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3.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教学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教学准备】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制造彩虹(1师:出示彩虹图片)同学们
38、,这是什么?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生:这是彩虹。雨过天晴后,有时就会看见彩虹。2.师:彩虹什么样子的?生:彩虹像一座桥,虚幻又真实。3.师:为什么我们通常只能在雨过天晴时看见彩虹?这说明什么?生:彩虹的出现与天气/下雨有关?4.师: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彩虹最常在雨后初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有雨云而较暗,彩虹较容易被看到。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现彩虹,晴朗天气里向空中洒水或喷水雾,亦可以出现彩虹。生:原来如此。5.师:所以,彩虹其实并不神秘,你们想造彩虹吗?生:想。师:怎样做?生:阅读
39、教材。师:书上介绍了几种方法?生:三种。师:那我们一种一种地来试一试。6.师:第一种:用镜子制造“彩虹”。如何做?生:(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师:请同学们做一做吧!师:同学们成功了吗?成功的技巧是什么?生:用平面镜在水中反射阳光形成“彩虹”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个能够卡住镜子的物体,并可以适度移动,保证镜子与水面成一定的角度,使阳光能反射到白卡纸上。师:请成功的同学去帮助没成功的同学!7.师:第二种方法:用水雾制造彩虹。怎么做?生: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
40、的彩虹。师:试一试吧!生:用第二种方法制造彩虹。师:为什么你没成功,他们的成功了呢?生:看不到自己的彩虹。师:这是因为角度不同。接下来两人一组,进行合作,一人观察,另一人用喷雾器喷水雾。观察者应背对太阳光向斜上方观察,喷雾者向观察者前上方喷水雾,直到观察者看见“彩虹”。师:现在成功了吗?生:成功了。8.师:第三种方法:用三棱镜制造“彩虹”。这种方法就比较容易了,请同学们看看,怎么做?生:(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吧!使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时,如果要使彩虹出现在白纸上,需要注意调整阳光、三棱镜和白卡纸的
41、相互位置,找到形成彩虹的最佳角度。生:用三棱镜制造“彩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二、光的组成1师:这三种方式制造的彩虹,你认为哪一种制造出的彩虹最好看?哪一种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生:用三棱镜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用三棱镜制造出的“彩虹”,彩虹有几种颜色?生:七种颜色。师:你认识这些颜色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页,说说彩虹的颜色是哪七种?生:红橙黄绿蓝靛紫。师:谁最先用三棱镜制造出七色光?他的实验得
42、到什么结论?生:是牛顿。结论: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设计意图:该活动是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了阳光能分解为几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中牛顿关于光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三、色光混合实验1师: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又将七色光合成白光。说明七色光与白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制造彩虹,就是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那我们能不能像牛顿那样,将七色光合成白光呢?你有什么方法?2.师:用红绿蓝三种玻璃纸,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上12页的步骤进行操作。生:好神奇呀!除了红绿蓝,还有黄色、橙色、紫色。补充: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
43、,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即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3.师:在美术课上,同学们知道颜料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但你知道吗,红绿蓝也是光的三原色,用这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合成其它需要的颜色,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去试试还可以合成什么颜色。要注意,光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白色,颜料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黑色!4.师:同学们都玩过陀螺吧!生:玩过。5.师:我们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同学们猜猜,转动陀螺,我们会看到什么?生:看到的不是红绿蓝,而是白色。6.师:试一试呢!7.师: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生:更
44、白的颜色。设计意图:选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活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中的最后一课,综合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光的色散现象是教者要重点考虑的。本课由阳光的色散、单色光的合成、光与色彩的关系三部分内容组成。光与色彩的关系要用到玻璃纸,跑了许多地方也没买到,只好将这一部分内容另做安排。在设计这一课的教
45、学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提许多问题,但提到点子上的问题很少,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题是科学课训练的内容之一,本节课中,我试图以多种方式来产生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分析教材时我发现教材中并没有出现三棱镜的图案,编者为什么没有安排呢?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强调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之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备课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后的延伸等方面都我努力贯彻这一思想,便于学生课后自己寻找材料做近一步研究。三是注意实验设
46、计的层次。一节科学课的实验往往不止一个,怎样做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考虑的。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实验。吹泡泡一是为了活跃气氛,二是便于学生直观想像空中的小水滴。喷水造彩虹是重现生活中彩虹,让学生知道自己会造彩虹,水中的镜子造彩虹是较长时间的观察彩虹,用三棱镜看是便于学生更仔细地研究。单色光的两个合成实验一个是验证牛顿的发现,一个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实验的目的不同。四是注意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如何更生动直观的呈现实验结果,也是值得科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5热传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传导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
47、,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中、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虽然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并没有特别关注。五年级
48、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冷与热,也有冷热传递的有关经验,知道热可以从高温的地方传递到低温的地方,但是缺乏表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科学探究1.通过讨论了解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2.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科学态度1.在观察、记录、研讨中,经历从现象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不断提升对热传递的认识。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教学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
49、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教学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教学准备】热水瓶、火柴、凡士林、铁片、勺子、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槽、冷水、热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交流生活中的热传递1师:同学们,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生1:多穿衣服。生2:跑步、运动。生3:晒太阳、泡温泉、烤火。生4:吃火锅。生5:贴暖宝宝,用暖手宝。2.师:这些方法是如何帮助我们身体暖和的呢?生:晒太阳、温泉、烤火是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是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3.师:教材中也有几幅图片,说一说这些是什么行为?生:
50、暖手宝、哈气、泡温泉、喝热水。4.师:它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热来自什么地方,传递到了哪里?生: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5.师:用电熨斗熨衣服是什么原理呢?生: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6.师:炒板栗又是什么原理呢?生: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7.师:同学们,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8.师:同学们,这些事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呢?生:都有一个物体将热量给另一个物体。师
51、:从温度的角度说呢?生:热量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师:我们是不是发现了很重要的结论呢?让我们继续探究吧!设计意图:虽然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并没有特别关注。所以需要通过回忆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上的。二、观察加热涂有凡士林的金属片时凡士林的熔化过程1.师:根据刚刚我们总结的结论,你认为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生:也是从金属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呢?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我们来看书上的实验,看看你有什么启发?2.师:我们一起来理一理这个实验。这个实验我们探究的是什么?生: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3.师:实验是
52、怎样设计的?生:(1)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林的变化。(3)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的变化。4.师:这个实验中要用到酒精灯,同学们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吗?使用酒精灯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生:(1)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取下灯帽再盖一次。5.师:用酒精灯分别给两块金属片加热,观察凡士林熔化的过程,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同学们实验时注意安全哦!师:同学们的实验现象怎样?生: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
53、侧慢慢熔化。在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熔化。师:能得出什么结论?生:无论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还是边缘,金属片都会变热,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活动,亲自动手,发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三、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1师:刚刚我们探究了热在金属(固体)在的传递,那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是一样的吗?生:是一样的。师:如何证明?生:从经验得知。师:科学的严谨的,我们要用数据说话。同学们看教材15页下方的这个实验,你认为应该如何做?生:实验前,可以分别测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记下读数
54、。实验后再分别测水槽和玻璃杯里水的温度。比较两次数据,发现它们的变化。师: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生: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差不多时,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很慢,最后二者温度达到一致。师:那我们来做一做吧!温度计的使用同学们还记得吗?生:(1)轻拿轻放:因为它是玻璃的;(2)看:量程和分度值:这个温度计的量程是100,每一小格代表1;(3)液泡要浸泡在冰块里,不碰到烧杯内壁和底部;(4)读:读数时要等液柱稳定后再读,并且视线与温度计红色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师:这个实验时间有点长,我们先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快下课时再来读取当时的温度。师:我们一部分同学做与教材上相反的实验
55、,将盛有冷水的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里,同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快下课时再来读取当时的温度。你推测相反实验的现象是什么?生:也是一样。师:那这两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呢?生:在相互接触的冷热不同的物体之间,热可以传递。热从水槽里的热水传到烧杯上,再传到烧杯中的冷水,最后烧杯里的水也慢慢变热。也就是说,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师: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发现热可以在不同物体、不同物态之间进行传递,而且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四、生活中的热
56、传导1师: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呢?(烙饼、量体温、冷敷或热敷、吹头发、电烙铁作画)2.师:烙饼过程中,热量是怎么传递的?生: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3.师:量体温的原理是什么?生: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4.师:当我们生病时,需要冷敷或热敷,这又是什么原理呢?生: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5.师:洗头以后用电吹风吹头发,又涉及到什么知识呢?生:电
57、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6.师:你见过电烙铁作画吗?它的原理是什么?生: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师:这些热传导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热都是从高温传递到低温。师:还发现其它的特点了吗?生:两个物体需要直接接触。师:总结一下,发生热传导的条件是什么?生:两个物体需要直接接触,并且有温差,才会发生热传导。设计意图:强化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意识到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巩固
58、所学内容。五、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热传导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一节探究实验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热传导的基本特征: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并且了解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区分常见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有结构的材料,并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实验
59、中我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作为实验材料,将其剪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在其上滴上蜡烛,借助蜡烛的融化来清楚的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由于易拉罐传递热的速度快,所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同时,易拉罐、蜡烛等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见,所以学生课下继续进行研究时,就变得非常容易。2、注重了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如先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然后全班交流,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使实验方案多样化、合理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突出了动手之中的动脑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重了动手之后的动脑活动。3、为学生创造
60、自主探究的平台。科学探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遵循了这一理念,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研究。总之,本节课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达到了获得新知识的目的。6热对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案采购合同范本
- 如何应对工作计划中的突发事件
- 改变租赁合同范本
- 品牌营销战略计划
- 业务包干合同范本
- 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计划
- 窗帘安装租房合同范本
- 科技行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南
- 社区音乐节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
- 2024年12月鸡西市部分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1
- 颂钵疗愈师培训
- 2025蛇年春节习俗大赏体验感受家的温馨课件
- 投资居间协议合同模板
- 羽毛球课件教学课件
-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及护理课件
- 抽水蓄能电站课件
- GB/T 25052-2024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河北科大项目实施计划书
- 消防设施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
- -精益与智能工厂三年规划
- 中医基础理论(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