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10章 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_第1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10章 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_第2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10章 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_第3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10章 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_第4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10章 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0章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第一节 民法的效力民法的效力又称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生效、失效的时间,以及生效后的民事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一、民法的时间效力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即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何期间内有效,也就是在何时间内可适用该法律规范。一般来说,民法的效力自实施之日发生,至废止之日停止。(一)民法的生效时间民事法律规范何时开始生效,可以由法律规范本身规定,也可以由制定法律的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命令或决议予以规定。从我国的民事立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如1979年7月1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外

2、合资经营企业法第15条规定:“本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由法律规定具体的生效时间。如民法通则第156条规定:“本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此所谓“施行”之日,当然也即是生效之日。3.规定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开始生效。如企业破产法(试行)第43条规定:“本法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实施满3个月之日起试行。”(二)民法的失效时间民法的失效时间,也就是民法终止生效或被废止的时间。在我国民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1.明示的废止,即在新的法律或法令中明文规定,对旧法加以废止。如1999年3月15日公布的合同法第428条规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

3、术合同法同时废止。2.默示的废止,即新法并不明确规定废止旧法,而只是规定旧法与新法相抵触的条款无效。如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24条规定:“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过去颁布的有关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的规定与本条例有抵触者,应按本条例执行。”另外,最高法院对我国民事法律、法规所作的司法解释的失效时间,一般也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法律或法律的具体条文本身作了修改或废止,依照该法律或法律条文作出的司法解释当然失效;(2)由于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原司法解释或其中的有关规定失效;(3)有关规范性文件自行失效,依照该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司法解释自行失效。(三)民法不溯及既往民事法律规范对其实施前发生的民事关系有

4、无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民法在时间上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原则上,所有的民事法律规范都是从实施以后发生效力,即只适用于生效后所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出现法律规范实施以前所发生的民事关系,到实施后发生纠纷。这就发生了新的民事法律规范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适用的间题,即法律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如果适用,说明这一民事法律规范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如果不适用,说明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从我国目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规范来看,一般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之所以确立“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和法律的统一性、稳定性。已受旧法支配的法律关系已经发

5、生法律上的效果,如果要适用新法而改变这种效果,必然要否定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而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且也使法律失去统一性、稳定性。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在它施行时才能要求人们共同遵守,人们也才能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要求人们把现在的法律作为过去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无异于要求人们遵循当时尚不存在的法律规范,其结果只能是侵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原则为罗马法以来所公认,但并不排除国家根据客观的需要,在特殊的情况下作出某些溯及既往的法律规定。以我国为例。由于长期法制不健全,民事立法更是残缺不全,我国现行的许多民事法律规范在肯定“不溯

6、及既往”原则的前提下,又作了一些例外规定,如199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条规定:“合同成立于合同法实施之前,但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在合同法实施之后,因履行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合同法第4章的有关规定。”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时,对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适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则适用合同法。”二、民法的空间效力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地域上所具有的效力。空间效力一般可以分为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所谓域内效力就是指一国的法律效力可以及于该国管辖的全部领域,而在该国管辖领域以外无效。域内效力的一般原则是,民事法律规范的

7、效力及于制定该民事法规的机关所管辖的领域。由于制定、颁布民事法规的机关不同,民事法规适用的空间范围也不相同,这大体上有两种情况:(1)凡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所属各委、部、局、署、办等中央机关制定并颁布的民事法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国际惯例应当视为我国领域的一切领域,例如我国航行或停泊于国境外的船舶、飞机等;(2)凡属地方各级政权机关根据各自的权限所颁布的民事法规,只在各该政权机关管辖区域内发生效力,在其他区域不发生效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依民法通则第151条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本法规定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特点

8、,制定变通的或补充的单行条例或者规定。这类单行条例或规定,即只能适用于该民族自治地方。所谓域外效力,是指法律在其制定管辖领域以外的效力。在现代社会,法律一般不能当然产生域外效力,但是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为保护国家和公民、法人的利益,也可以在例外情况下规定域外效力。三、民法的对人效力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就是民事法律规范对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一)各国立法例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法律对人的效力主要有以下四种立法体例:(1)属人主义。按照属人主义的标准,凡属本国国民,不问其在本国,亦或外国,都应受本国法律的支配。属人主义是国家行使“人民主权”的结果。(2)属地主义。按照属地主义标准,凡居住在本国

9、领土,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受本国法律的支配。属地主义是国家行使“领土主权”的结果。(3)保护主义。即以本国利益为准,只要侵犯了本国利益,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是在本国还是外国,都受本国法律制约。(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折衷主义”。即居住在本国领域,一律适用居住过的法,但有关公民义务,民法中的婚姻、家庭、继承,刑法中有特殊规定的某些犯罪,一般要适用本国法。这是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采用的原则,我国也是如此。(二)我国民法的对人效力根据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我国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采用的是以属地主义为主并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

10、个方面:1.不论是中国公民或法人,还是外国公民、法人及无国籍人,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都应适用我国民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和法人,在国外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签订的国际条约,或在没有签订国际条约时,依照国际惯例应当适用本国法的,也应适用我国民法。3.外国自然人、法人在我国进行的民事活动,原则上应适用我国民法,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除外。这些除外情况主要包括如下两种:(1)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民法通则规定的情况。(2)我国制定的其他法律和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例外情况。思考题: 论述民法的效力范围

11、。经典案例:甲男(美国人)和乙女(中国人)于1996年5月在广东省深圳市正式办理结婚手续。同年,甲男和他人共同投资在我国某市成立了一家私营公司,甲男占股份45。在作为董事长的甲男和其他股东的共同努力下。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成为某市引人注目的民营企业。1999年9月,甲男去美国开拓事业,乙女在家做出国的准备。2000年11月,甲男因在美国另有新欢,向当地法院提出离婚请求。随后乙女也在深圳市龙岗区法院起诉,提出与甲男分割财产。问:本案龙岗区法院能否受理乙女的诉讼?应否依我国民法裁判?第二节民法的适用与解释一、民法的适用原则民法的适用即对民事法律规范的运用,狭义上是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用民事法律规

12、范来解决各类案件的活动,广义上还包括民事主体依民事法律规范从事民事活动。通常所称民法的适用一般是就狭义而言的,因此,民法的适用是法院或仲裁机构专有的职能。而民事主体自觉按照法律规定从事活动,不称法律适用,而称为法律的遵守。适用法律的过程也就是法院或仲裁机构以事实为依据、以现行法律规范为准绳,对具体案件作出裁判的过程。大陆法系的民法具有法典化、系统化的特点,各项制度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为成文法国家,虽未颁布民法典,但是仍有比较完善的民法规范体系。在这种法律体系下,法律的适用方法就体现为由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的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大前提即为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结构

13、一般是具备某一事项的构成要件即发生某种法律效果。小前提即为案件中的具体事实,该具体事实符合法律规范中规定的某一事项的构成要件(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结论即为裁决意见,即该案的事实应发生法律规定的法律效果(或该案的事实不能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由于法律适用的关键是前提的确定,即找出和援引适当的法律规范;而民法法律规范又构成一个体系,相互间有一个严密的结构。因此,民法的适用,应遵循以下规则。(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民法分为普通法与特别法,二者之间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以适用之地域划分,则适用于一切地域的法律为普通法,而仅适用于特定地域的法律为特别法。以所适用之主体划分,则适用于一切民事主体的法

14、律规定为普通法,而仅适用于特殊主体的规定为特别法。以法律规定的事项为标准,则关于一般民事关系的规定为普通法,而关于特殊民事关系的规定为特别法。需注意的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是相对的。在民法适用上,以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为原则,即对于该事项有特别法时,应适用特别法,而不适用普通法;只在无特别法时才适用普通法,普通法起补充特别法的作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的适用,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只是在特别法所规定的法律效果排斥普通法规定的法律效果时才能产生。如果特别法与普通法所规定的法律效果并不排斥,有时两者应同时适用。如普通法对于某种不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只有原则性规定,而特别法又有具体规定,就应普通法与

15、特别法同时适用。第二,特别法与普通法应是同一效力层次的法律,或者说是同一立法机关制定或授权其他立法机关制定。(二)新法优于旧法该原则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第一,针对同一事项,倘有新法公布,即使新法中没用明文废止旧法,旧法亦应自新法生效之时其当然废止;第二,针对同一事项,新法规定与原有法律某项规定不同,尽管原有法律继续有效,但该项规定亦当然失效(需注意的是:当然失效仅指旧法中针对某项规定的具体条款,并非指整部旧法),而应依新法相应规定。需注意的是:新法改废旧法的原则仅适用于同一位阶法律;新法改废旧法的原则仅适用于不同法律之间,而不适用于同一法律的不同条文之间。(三)强行法优于任意法法律规范均有强制

16、性,但以其强制性之强弱不同而划分为强行法与任意法。强行法,因所规定的事项涉及国家安全,及公共秩序的维持,或基于其他公益上的理由,不允许个人依自由意思予以变更而要求必须遵守,即排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自由。任意法因所规定的事项与公益并无直接影响,而允许当事人予以变更,以意思表示排除其适用,即任意法仅作为当事人意思之补充。民法以任意法规范为主,兼有强行法规范,如关于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规定,企业法人设立、终止的规定,关于物权取得方法的规定,关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的规定等,均为强行法规范。民法的适用,以强行法优先于任意法为原则。凡对于该事项有强行法规范,即应适用强行法规范,而不能适用任意法规范。(

17、四)例外规定排除一般规定原则法是指某些民事关系在一般情形下适用的法律规范。例外法是指某种民事关系有特别的情形时排斥原则法而适用的法律规范。一般规定与例外规定之区别,不同与普通法与特别法之区别。无论普通法或特别法均包含有一般规定和例外规定。民法适用在属于例外规定的情形时,应适用例外规定,不适用一般规定;只在不属于例外规定的情形,才能适用一般规定。(五)具体规定优于原则性条文法律由具体规范与原则性条文构成一个规范体系。凡有具体规定时,应适用具体规定,只在无具体规定时,才能直接适用原则性条文。二、民法的解释方法为了解决具体案件,必须获得作为裁判大前提的法律规范。这种获得作为裁判大前提的法律规范的作业

18、,法解释学上称为广义法律解释,包括:确定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作业即狭义法律解释;法律漏洞的补充;不确定法律概念及一般条款的价值补充。此所谓法律解释方法,系指狭义法律解释的诸种方法。法律解释,指阐明法律规范的确切含义、真实意旨、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的工作。现代民法方法论认为,法律解释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必要前提。法律规范之所以需要解释,在于法律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本身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经解释难以了解法律规范的确切含义、真实意旨、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还在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经常会发生一些复杂的、新类型案件,不经解释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某个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因此,凡法律均须解释,

19、法律必经解释,才能正确适用。法律解释方法分为以下四类: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其中,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一)文义解释 文义解释,又称语义解释,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之文义及通常使用方式,以阐释法律之意义内容。法律条文系由文字词句所构成,欲确定法律的意义,须先了解其所用词句,确定其词句之意义。因此,法律解释必先由文义解释入手,且所作解释不能超过可能的文义。否则,即超越法律解释之范围,而进人另一阶段之造法活动。解释法律,应尊重法条文义,始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及其安定性价值。为文义解释时,一般须按照词句之通常意义解释。因

20、为法律乃社会生活规范,系为全体社会成员而设,且法律概念多取之于日常生活用语。但如果日常生活用语在成为法律专用名词术语后,即有其特殊意义而与一般日常用语不同,则应按照法律上的特殊意义解释。同一法律或不同法律使用同一概念时,原则上应作同一解释;作不同解释时,须有特别理由。仅以文义解释往往难于确定法律条文之真正意义,且文义解释容易拘泥于法条所用文字,导致误解或曲解法律真意。因此,须继之以其他解释方法。(二)体系解释以法律条文在法律体系上的地位,即依其编、章、节、条、款、项之前后关联位置,或相关法条之法意,阉明其规范意旨之解释方法,称为体系解释方法。体系解释方法为传统法解释学所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功能有

21、二:第一,以法律条文在法律体系上之关联,探求其规范意义。具有疑义之法律条文,在法律体系上的地位及前后条文之关联位置,可资阐明法律之规范意旨。第二,采体系解释方法,以维护法律体系及概念用语之统一性。运用体系解释,可以使法条与法条之间,以及法条各款之间,相互补充其意义,组成完整的法律规定。换言之,单就各个法条观之,其规定或不完整,或彼此矛盾,而存在所谓“不完全性”或“体系违反”的情况,而通过体系解释方法,均不难消除矛盾,使之完整顺畅而无冲突,以维护法律体系之统一性。体系解释方法亦有其局限性。因为,法律体系仅属于法律之外在形式,运用体系解释方法,不可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忽视法律之实质目的。因此,体系解释

22、仅为方法之一,不可过分强调,应同时参酌其他解释因素以决定解释结论。(三)法意解释法意解释,又称立法解释,或沿革解释,或历史解释。系指探求立法者或准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以推知立法者的意思。法意解释与解释目标相关。法解释学上关于解释目标存在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的对立。依主观说,法律解释之目标在于探求立法者于立法当时的主观意思;而依客观说,则在探求法律所具有的合理意思。当今所谓法意解释,在于探求法律于今日所应有之合理意思,亦即客观意思。在作法意解释时,一切立法资料,只是解释法律之参考资料,必须依社会现有观念,对立法资料予以评估,进行价值判断,以发现法律客观的规范意旨

23、。法意解释的功能有二:一是有助于文义解释之理解,并划定文义解释之活动范围;二是可以通过立法文件,了解立法者、立法者的消极意思,以有助于正确解释法条意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与大部分国家不同,我国立法无附具立法理由书之制度,其他立法资料如审议记录不公开,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时由起草人所作的立法说明往往非常简单,这就给法意解释方法之采用增加了困难。(四)扩张解释扩张解释,指法律条文之文义失之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示立法真意,乃扩张法律条文之文义,以求正确阐释法律意义内容之一种解释方法。扩张解释与目的性扩张不同。二者区别在于:(1)扩张解释为狭义法律解释方法之一;目的性扩张为法律漏洞补充方法之一。(2)扩张解

24、释虽亦有目的上的衡量,但其着重在将法条文义与立法真意相比较,而文义失之过狭,无法表示立法真意;目的性扩张乃从法律目的出发,符合于规范意旨之某种事实类型,未为法条文义所涵盖。(3)扩张解释虽扩张文义范围,但仍在法条可能文义之范围内;而目的性扩张则已完全超出法条文义之可能范围。(4)在民法上,扩张解释和目的性扩张均为法律所许,但两者理由不同。在扩张解释,必析其文义之内涵;而目的性扩张,则应述其扩张之目的。扩张解释与目的性扩张区别之所在,端视是否在文义“预测可能性”之内。扩张前后文义内涵相同,应为扩张解释;文义内涵不同者,不能为扩张解释,如有贯彻规范意旨之必要,则应为目的性扩张。(五)限缩解释限缩解

25、释,又称缩小解释,指法律条文之文义过于广泛,不符合立法真意,乃限缩法律条文之文义,使局限于其核心,以正确阐释法律意义内容的解释方法。限缩解释应与目的性限缩相区别:(1)两者性质不同。限缩解释为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目的性限缩为法律漏洞补充方法。(2)限缩解释指法律文义过于广泛,乃限缩其文义,使局限于其核心,以求正确阐释法律;目的性限缩指依法条之文义已涵盖某一事实类型,但依立法目的,该类型本不应包括在内,于是将该类型排除在法律适用范围之外。(3)限缩解释仅在消极地限缩法条文义;目的性限缩则在积极地将不合规范意旨部分予以剔除。(六)当然解释当然解释,指法律虽无明文规定,但依规范目的的衡量,其事实较之法

26、律所规定者更有适用理由,而径行适用该法律规定之一种法律解释方法。当然解释之法理依据,即所谓“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当然解释与类推适用间的区分如下:第一,当然解释为狭义法律解释方法之一;而类推适用为法律漏洞补充方法之一。第二,当然解释为直接推论,无须借助于其他命题;而类推适用为间接推论,须借助于“类似案型应作同样处理”的法理规则。第三,当然解释乃以“立法趣旨”之预测可能性以为衡量,其射程较远(与此相对照,扩张解释以文义之预测可能性衡量,其射程较近),属于立法趣旨预测可能性范围;而在类推适用,法律所未定事项乃出于立法者硫忽未预见,或情事发生变更,属于一种法律偏洞。第四,当然解释无分公法、私法,

27、均可采用;而类推适用仅可用于私法,公法禁止类推适用。(七)目的解释所谓目的解释,指以法律规范目的为根据,阐释法律疑义的一种解释方法。任何法律均有其立法目的,解释法律应以贯彻、实践立法趣旨为其基本任务。为目的解释时,不可局限于法律之整体目的,应包括个别规定、个别制度之规范目的。而个别规定之规范目的,与该规范之意义内容并不相同。前者为立法者制定该规范时之所欲,而后者依主观说为立法者事实上赋予规范的意思,依客观说为法条现时所具有的合理意思。因此,与法意解释并不生混淆。目的解释的功能,在于维持法律秩序之体系性和安定性,并贯彻立法目的。尤其在社会稳定时期,目的解释有其重大作用。但在社会急剧变动时期,则可

28、能发生旧有法律之目的与社会目的不一致,不能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此种情形,应采用社会学解释,以贯彻法律公平正义,确保实质妥当性。(八)合宪性解释所谓合宪性解释,指依宪法及阶位较高的法律规范,解释阶位较低的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法律秩序是一个阶层结构,犹如一座金字塔,最上层为宪法,其次为法律,再其次为法规。法规范之效力,依其阶位而定。即法律和法规不得抵触宪法。法规不得抵触法律。因此产生了一项基本原则,即对于阶位较低的法律规范,应依阶位较高之法律规范解释之,以贯彻上层法律规范之价值判断,维护法秩序的统一性。此即合宪性解释。合宪性解释方法具有两项功能:其一,参与法律解释内容之决定。合宪性因素亦有

29、所谓内容性功能。其二,控制法律解释之结果,使其不逸出宪法所宜示的基本价值判断范围之外。此即合宪性因素所具有的控制性功能。合宪性解释与目的解释、法意解释的区别在于:合宪性解释,乃以高阶位之规范阐释低阶位规范之含义;目的解释乃以某一规范之目的或整个法律之月的附释各个规范的含义;法意解释则从立法资料及立法中探求各法律规定的立法意旨以阐释个别条文法律规范的含义。三者层次不同,二方法各异。其应用时,先应为法意解释,其次为目的解释,再其次方可用合宪性解释。(九)比较法解释比较法解释,指引用外国立法例及判例学说作为一项解释因素,用以阐释本国法律意义内容之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比较法解释之目的不在于对各国法律作客

30、观评价,发现其基本精神、特色及风格,也不在于评价其优劣或为本国立法提供参考,而在于将外国立法例及判例学说作为一种解释因素,以求正确阐释本国现有法律规范之意义内容。在进行比较法解释时,应当注意:第一,不得局限于法律条文之比较,应扩及于判例学说及交易惯例,尽可能对于外国法之真意及现时作用有充分了解,并将所引资料及参考理由说明。第二,比较法解释系将外国立法例及判例学说引为解释资料,因此不可因外国立法例较佳,即径为援引采用,以取代本国法律规定。外国法律之斟酌,常可导致对本国法律规定之扩张或限缩解释,但不得超出法律文义之可能范围。第三,外国立法例虽有重大参考价值,但是可否援引以解释本国法律规定或补充法律

31、漏洞,应以不违反本国法律之整体精神及社会情况为度。第四,应经由解释途径,将立法所继受之外国法例,纳人本国立法体系,使之融为一体。(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解释,指将社会学方法运用于法律解释,着重于社会效果预测和目的衡量,在法律条文可能文义范围内阐释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社会学解释方法之运用须以文义解释为基础。在文义解释有复数解释结果存在之可能时,方得进行社会学解释。在有复数解释结果时,严格言之,苟不超出法条文义,每一种解释结果均可称为合法之解释。究竟以其中何种解释为正确、妥当,非属于理性认识问题,而属于政策性判断问题。如果涉及社会效果之预测或目的衡量,即应进行社会学解释。运用社会学解

32、释方法,重点在于对每一种解释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加以预测,然后以社会日的衡徽,何种解释所生社会效果更符合社会目的。社会学解释与目的解释的区别在于:第一,目的解释所谓目的指法律目的,而社会学解释所谓目的则指社会目的。第二,目的解释仅限于法律目的之衡量,而社会学解释不仅进行社会目的之衡量,并且更进行社会效果之预测。因此,即使在法律目的与社会目的相符合的情形,社会学解释亦比目的解释更为广泛。法律解释方法有如上10种,判例或学说通常选用其中一种或数种方法,以支持某项解释结论,因而造成见解不一、众说纷纭的现象,影响法律适用之安定性。为此,运用各种解释方法时应遵循如下大致规律:1.任何法律条文之解释,均必须

33、从文义解释人手。2.经采用文义解释方法,若无复数解释结果存在之可能性时,不得再运用其他解释方法。3.作论理解释时,应先运用体系解释和法意解释方法,以探求法律规范意旨;在确定法律意旨的前提下,可继之以扩张解释或限缩解释或当然解释,以判明法律之意义内容;若仍不能完全澄清法律文义之疑义时,应进一步作目的解释,以探求立法目的,或在依上述方法已初步确定法律意义内容后,再作目的解释,以立法目的检查、确定之;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确定后,可再以合宪性解释,审核其是否符合宪法之基本价值判断。4.倘若经采用论理解释各种方法,仍不能确定解释结论,可进一步作比较法解释或社会学解释。5.所作解释,不得完全无视法条之文义。如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或社会学解释之结果,与文义解释结果相抵触时,在不超过法条文义可能的范围时,应以其他解释方法(如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或社会学解释)所得之解释结果为准。6.经解释存在相互抵触之解释结果,且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