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专题1:生态旅游导论1.1什么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比较 理念之一:回归大自然旅游 理念之二:保护 理念之三:社区参与 理念之四:环境教育与学习 理念之一: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旅游(1)身体精神文化回归 (2)旅游对象是自然 (3)一种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活动消费的是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的共性:走进大自然 认识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生态旅游的对象-大自然。生态旅游的对象西方-自然生态景观 东方-自然生态景观 人文生态景观1997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在中国泰山遇到难题:泰山应该评为哪类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
2、产?结果:修改章程增加一类遗产:“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地” (双遗产)。世界遗产有3类:世界自然遗产(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地。事件回顾:1987年的时候,泰山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而申报并批准的,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被泰山深深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们再次考察了泰山,于1988年的时候,设立了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而泰山是世界上第一个列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目录的遗产。某发达国家的某官员说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将来永远都不会有”。中国(东方)特色: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回归如何回
3、归?(1)身体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柔和的视觉,静心听觉环境,喝干净的水,吃绿色安全食物(2) 精神回归益智、益情、益心(内心感动 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找回人类的生存智慧)益智: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使人脑的效益提高15-35% 地杰人灵。益情:人在大自然中能感悟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益心:大自然能舒展心情,使人健康、乐观、快乐。(3) 文化回归寻找人类曾经拥有的幸福和快乐。谁距自然最近?谁距幸福快乐就最近。森林中的人-乡村中的人-城市中的人。城市人到哪里寻找文化回归的感觉?乡村。结论:乡村成了城市人文化回归的最佳选择。乡村旅游是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农家乐是最简洁的乡村旅
4、游开发模式。 理念之二:强调保护的旅游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是通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通道。 生态旅游-保护性旅游(1)资源环境-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生态环境(2) 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社会道德(3) 经济利益-国家和社区-旅游者-投资者。如何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问题讨论:观点1:发展旅游一定破坏传统文化 观点2:旅游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案例为证)进一步的争议:文化学家:传统文化应保持其原生性旅游界:旅游作为产业,旅游文化产品需要商品性争议焦点: 文化的原生性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商业性如何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讨论: 如何才能在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地区脱贫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旅游
5、资源,发展旅游业? 理念之三: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负 责 任-资源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社区受益(生 存, 发 展)社区受益模式: 直接受益-直接参与到 旅 游 业 中间接受益-从旅游经济效益中分羹社区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服务,参与管理)社区领导(参与决策)社区专家(参与开发)问题讨论:除了家庭接待,旅游马帮、卖当地土特产外,社区居民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参与旅游业?理念之四:环境教育与学习什么是生态旅游 学习和环境教育比较:传统大众旅游者: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用感官)生态旅游者:1.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用心感悟)2.认识大自然(在旅游的愉娱中学习)3.保护大自然(
6、在旅游的愉娱中接受环保教育) 比较结果:主要差别在“学习”和“环境教育”如何对游客提供学习条件和进行环境教育?游客中心和标牌系统美国国家公园的经验专题2: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2.1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1.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倡导对生态环境和社区负责任的旅游。2.1980年加拿大学者劳德莫林在论文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中首次使用 Ecological tourism 生态性旅游。3.1983年,美国学者赫克,基于美国部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国旅游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引发思考,在“生态永续发展”理念的启发下提出了生态性旅行(Ecological travel)
7、。4.1983年,世界自然联盟专家墨西哥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1988年,给出了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旅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二、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一)社会背景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传统大众旅游的生态化)1.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空气不洁-水质不清-食品不绿-噪声污染-垃圾围城2.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绿色消费潮罗马俱乐部:1972年3月,丹尼斯米都斯主持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
8、限基本观点:由于世界人口数量、粮食需求、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迅速增长,将会令全球经济增长在世纪某个时段达到极限1972年6月人类与环境会议:意义:人类对环境认识向前推进一步观点:环境问题措施:防止环境问题成果: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口号:“只有一个地球”要求:采取大规模行动保护地球绿色行动:保护自然-认 识-行 动-世 界性的社会运动绿色运动世界各地的绿色组织和政党绿色浪潮3.15倡导绿色消费:环境意识在公众中觉醒-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存忧戚相关消费转向自然、绿色的商品吃喝穿玩各种倡导环保的组织兴起: 结论:生态旅游是绿色消费潮在旅游中的反映。因此,生态旅游是人类生态意
9、识觉醒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二)外部原因市场需求的拉动1.工业化、城市化远离自然产生了回归自然的需求。2.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环境意识增强,旅游市场逐渐“变绿”。(三)内在动力行业内部寻求持续发展1.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2.传统大众旅游的弊端,必然导致旅游业的“短命”。弊病: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了对社区的责任喜马拉雅南坡 垃圾成灾泰国帕堤亚海滨水质污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间歇泉将变成死泉黄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安全结论:只有生态旅游才能挽救旅游业的生命。3.对于那些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良好的偏僻地区,封闭式保护和管理不能解决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4.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资源利用方式
10、,发展生态旅游是当地的最佳选择,可以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2生态旅游发展历程人类的旅游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价值观,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显露和明确起来的。一、原始生态旅游阶段(人类文明之初到18世纪末) 1.社会生产力低下,崇拜、依附、顺应自然的阶段“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孔子孔子曰:“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把不因时而“伐一木、杀一兽”定为不孝子孙,认为不重视保护环境是大逆不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解释一:法是约束,限制。上面的话加上个于就好理解了。人法于地
11、,地法于天,天法于道,道法于自然。人活在世上,受大地地球的约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地心引力,大地又受我们抬头看见的天(日月系)的约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海的海潮,四时节气等;天这个环境又受道的约束。什么是道呢,可以理解为一个宇宙的、普遍的、总的运行法则。如电子围着质子转是一个原子,地球围着太阳转,是太阳系,太阳随着银河转,是银河系,能量守恒,生灭坏转,因果律等。道法自然,宇宙所有的一切遵循的最高法则就是自然,自者,本来的意思,然者,就是这样。自然是圆满,没有缝隙的。如同图形处理中,把一个图象放大很大倍,看到像素,颜色的变化,光线的明暗,有人想修改一下,始终是有痕迹,无法圆满。解释二:人要按照地的
12、法则做人行事、地要按照天的法则为地、天要按照道的法则为天、而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运作法则、道法自然是为了令人平和冷静、令人尊重万物自化的法则。2.旅游行为发生频率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小。二、现代生态旅游起步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1.1842年, 现代旅游的发端。2.1872.3.1,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三、生态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1.发达国家均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公园系统2.欠发达国家(肯尼亚、哥斯达黎加)肯尼亚:“请用相机来拍摄肯尼亚”,1988年,旅游业成为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哥斯达黎加:保护森林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业成为最大的外汇收入
13、来源。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开发和管理模式、利益协调方式及其实际效果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2.3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一、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一)发达国家的传统文化保护措施瑞典:萨米人居住区的保护政策,将驯鹿业与旅游业结合,限制其它产业发展。(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 【视频】(二)亚太国家的旅游环境保护战略1.鼓励政府、企业、公民参与旅游业发展2.利用法律、经济、教育手段控制环境恶化法律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制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禁止使用非环保材料;经济手段:经济补贴和税收政策教育手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环保教育;(三)传统海滨旅游区的生态旅游战略(加勒比海地区)1.调整旅游的
14、内容和方式,使其符合生态原则规定建筑物高度和距海岸线的距离;减少采矿;垃圾处理;消除有害旅游活动的教育计划2.发展多样性生态旅游3.扩大旅游区域,发展区域性生态旅游,减轻海滨压力4.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划(四)非洲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参与政策1.发展生态旅游前,传统的旅游开发方式割裂了旅游经济 和社区发展的关系。建立国家公园,但社区居民没有国家公园的管理决策权,使得当地社区不仅不能从旅游业中获得好处,还被剥夺了资源使用权。结果导致社区和政府在资源利用上的冲突,社区对环境保护持对抗态度。2、发展生态旅游后,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将社区经济利益与 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提供就业;部分旅游收入用于发展社
15、区基础建设;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一)起步晚,但发展快,处于供求两旺的发展态势(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态效益差,伪生态旅游(Greenwashing)盛行2.缺乏现代科技的依托3.生态解译系统不健全,教育功能不强4.粗放式开发和经营,缺乏精品5.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6.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7.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专题3:生态旅游的体系结构3.1生态旅游的概念框架一、生态旅游的定义表述1.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旅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llos Lascurain,1988)
16、2.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Elizabeth Boo,1990)3.生态旅游是环境敏感的旅游和设施。它所提供的宣传以及环境教育使旅游者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同时不对生态系统或当地社会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和损害。(东亚第一届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1993)4.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联系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Ecotourism Society,1993)5.生态旅游是对环境负责的、对一定地区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有利于促进保护
17、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旅游观光。(探险与旅游学会,1994)6.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卢云亭,1996)7.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影响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王兴斌,1996)上述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各不相同,反映出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生态旅游概念尚在形成之中。二、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一大保护两大要点-三大标准四大功能1、一大保护性 和传统大众旅游相比:最大
18、特征保护生态性旅游的核心-对环境和文化影响最小-强调保护2、两大要点(1)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物a.定位在自然旅游范畴b.中国(自然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2)旅游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保护)3、三大标准(1)旅游的对象是原生 和谐的生态系统(自然人文生态系统)(2)生态旅游的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保护的内涵:一层次(保护对象)二层次(谁来保护)三层次(保护动力)(3)对社区负责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从中真正得到经济效益社区参与旅游的优点:经济扶贫旅游增加地方特色、氛围,增强吸引力社区促进社区发展保护保护动力4.四大功能(1)旅游功能-一种旅游活动-吸引物-旅游者-限制(2)保护功能(3)脱贫功能
19、(4)环境教育功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问题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你认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二)生态旅游的客体外延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三)生态旅游的内涵1、旅游规划与开发生态化2、旅游管理与服务生态化3、旅游消费生态化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和旅游价值观。三、生态旅游的三大效应旅游效应(影响),是指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正效应、负效应。(一)社会效应1、就业机会,社区扶贫 2、环境教育,环境保护3、构建和谐社会(二)经济效应1、高
20、创汇能力2、高融资能力3、高回报4、平衡地区经济发展5、平衡产业结构(三)环境效应1、保护目的地环境(自然、人文)2、培育环保意识3、普及生态知识四、生态旅游的界定原则(一)可持续发展1、保持自然界生态的多样性2、实现地区发展平衡3、实现代际公平(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1、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2、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三)社区参与1、旅游扶贫2、渲染土著文化,增加旅游吸引力3、促进社区社会发展4、为环境保护提供动力3.2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相关理论1、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2、支撑理论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3、相关理论市场学、心理学、美学、人类学、旅游资源学、地理学、
21、生态经济学、开发规划理论、企业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概念(基本认识)可持续发展观(观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意义)可持续发展概念1.字面上的内涵 可持续a 词源:生态学、渔业、林业再生资源的管理 b 扩展: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发展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永续利用当代人利用不影响后代人利用发展概念的演化,内涵不断拓宽发展的不同概念狭义:发展=经济增长拓宽: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拓宽: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量的变化 发展=质的变化发展意味着社会整体资财和福利的综合进步!2.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 “既满足当代
22、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可持续发展观1.可持续性观点横向平衡性 当代人共同的家 园是地球谋求共同的发展发达国家要帮助欠发达国家纵向永续性人类有未来的后代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危及后代人 的发展应修正的观点:资源和环境是无限的资源和环境是免费供应的2.共同性观点:共同的家园 地球共同的利益 生存 发展共同的命运 生存危机共同的使命 管理共同资源3. 公平性观点:代内公平 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战略1. 生
23、态可持续内涵: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建立环境保护标准;恢复和重建已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行动准则: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时,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其开发利用程度限制在自然生态环境承受力范围内,以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2. 经济可持续内涵: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横向看,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和加快国际经济的发展;纵向看,当代人经济发展若不限制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当代人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后代人将失去发展的基础?行动准则: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依赖于世界市场,若没有一个持续的国际经济普遍增长,就
24、不可能解决日益贫困和资源短缺的问题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3. 社会可持续内涵: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行动准则:国内:a 公民有效地参加发展决策;b 保证国家稳定发展;c 不搞独裁统治;d 不剥夺公民的人权。国际:a 各国人民参与建立长期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b 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1. 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可持续传统大众旅游:注重经济 短期效益生态旅游:注重三大效益 长远效益2. 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观点3.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准则投资者:资源有价;开发者:杜绝建设性破坏;决策者:处理好二个关系 经济-三效益 目前-未来4. 生
25、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通道:发展的动力-保护的动力- -社区参与3.3 生态旅游系统一、旅游系统学说1. 六要素说旅游学科中传统的学说以旅游者为中心,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归纳为 “食、宿、行、游、娱、购” 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是旅游业规划发展的基础行-旅游交通 游-旅游景区 食宿-宾馆、旅社 娱-度假村、景区 购-旅游商品游客对六大要素的要求在变,旅游业要适应这一变化.调整自身优点:对发展旅游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缺点:旅游要素并不能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全部因素归纳概括进,如环境要素没能得到反映2. 三体说较为传统的学说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将旅游活动得以实现必不可少因素概括为主、客、媒
26、三体。优点:对旅游学形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缺点:对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也同样未能概括进去。3. 旅游产业说较新的学说以经济学的角度,将旅游活动理解为经济现象。将旅游业作为中心,根据旅游供求关系来进一步划分旅游子系统。旅游产业说的模式旅游系统:(1)旅游供给系统: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教育系统-旅游商品系统。(2)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市场系统。4. 游憩论较新的观点,旅游系统应扩大为游憩系统范畴:家庭内游憩,户外日常休闲,一日游,过夜游,较长时间的度假是一开放系统评价:过于繁杂二、四体生态旅游系统学说1. 来源:三体论基础,弥补其缺陷2. 模式: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
27、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载体(生态旅游环境)载体:生态旅游环境.是生态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 内涵: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社会环境-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治安经济环境-旅游接待设施3. 核心-保护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根本区别传统大众旅游 生态旅游对象自然.人文自然.人文的保护旅游 享受享受+保护旅游业经济增长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建立在保护基础上旅游环境 保护不够强调保护3.4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一、科学性:生态旅游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旅游1、知识密集型 2、技术密集型二、可持续性:生态旅游是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1、指导思想 2、市场吸引力三、精品化:生态旅游是高质量的旅游
28、1、高质量的心理感受气氛 2、高质量的旅游经历3、高附加值四、理性化: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理性化的产物1、旅游消费理性化 2、旅游开发理性化3、旅游经营管理理性化3.5 生态旅游的功能结构四大功能:旅游、保护、扶贫、教育。1、旅游功能一种旅游活动,复合性的审美属性,生态旅游者,有限制的旅游2、保护功能3、扶贫功能4、环境教育功能3.6生态旅游的基本模式一、生态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的比较生态旅游模式传统旅游模式指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基础、市场导向理论目标体系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运作方式旅游资源本底调查评价与市场分析旅游环境容量评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环境动态监管旅游资源评
29、价市场分析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解译系统形式多样功能完善形式单一功能受限生态教育作用明显无明显作用收益对象社区、旅游者开发商、政府旅游者、开发商政府发展前景大势所趋必然方向阻力重重急需转型二、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一)社区参与模式:以社区利益为导向。(二)环境教育模式:以环境教育为主要目标。(三)生态环境补偿模式:部分旅游收入投入环保。 该模式潜伏着当地居民与旅游经销商、游客的许多矛盾。 专题4:生态旅游的思想基础生态旅游的思想基础是生态环境观,生态环境观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反映,生存智慧来源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因此生存智慧也就是生态智慧。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是充满智慧的。人类不加节制的行为后果:与
30、恐龙和癌细胞一样。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的学说。它为人类提供深刻的生存智慧。 4.1 中国生态智慧的发展一、天人合德:周易与儒家的生态直觉 1、周易:天、地、人三才,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世界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天地合其德”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要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生存愿望。2、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儒家。虽然儒家关心人胜过关心自然和生物,但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也把人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主张与万物和谐相处。 “伐一木,
31、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孔子“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董仲舒3、周易和儒家主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是为了“赞天地之化育”,通过人的积极能动性促进天、地、人三才并进,使人和自然和谐地发展,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实践理性和道德精神,表现了既要改造和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态度。4、周易和儒家的生态直觉,对当代人类的生态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麦克尼利等人于1991年列出了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则,并与周易的有关论述进行了对比,说明了周易的许多思想有助于阐明和深化当代的生态伦理。 美国学者卡普拉声称,周易关于连续的循环流动的思想和宇宙节律的基础下隐藏着阴与阳的两极观念,
32、是其重要著作转折点一书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自然无为老子和庄子的生态智慧 1、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求得发展。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 2、庄子主张以“道”观物,反对以“我”观物。庄子借海神的口说:“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
33、而又以他物为贱。” (庄子秋水) 3、老子和庄子反复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实践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或者不行动!J李约瑟博士 :“我相信,大多数汉学家在这里是都弄错了;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refraining from activity to Nature),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 4、道家既反对禁欲,更反对纵欲,提倡“少私
34、寡欲”。人类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度的贪欲,贪欲不仅违害个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使国家难于治理。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满足一切欲望,而是要达到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的体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贪欲是自文明史以来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可是,“为了使占世界人口 6的美国居民维持他们使人羡慕的消费水平,就需要耗费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产量。假定世界80的人口一无所有,目前的能流量便至多可使18的世界人口享受到美国的消费水平。” 汤因比告诫人们:“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
35、在允许贪婪肆虐的社会里,人类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 5、可取之处:人类应该平等地尊重所有生物;顺应自然界循环流动规律;反对人类强行干预和破坏自然;人应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淡化欲念;追求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社会协同一致。6、不足: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人们返回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时代去;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强调不够,过分地顺应自然,弃人从天;主张无知和弃智、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等等。 三、生命与慈悲:佛教和禅学的生态伦理观 1、佛教是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也是拯救一切生命,“普渡众生”的宗教。2、佛教按照生命对烦恼和痛苦的感觉把他(它)
36、们分为“六凡”、“四圣”十个层次,即“十界”。“六凡即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和地狱,四圣指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应该加以尊重,而不应随意杀生,杀生即剥夺了生命生存的权利,因而阻止了生命达到佛的境界。 3、佛教认为,世界是由组成它的事物和事件相互渗透的网络整体。生命主体的存在是依靠自然界的健康存在来维持的,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并获益 4、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的慈悲心肠上。 “与乐”叫做慈,“拔苦”叫做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 可取之处:对待生命的慈悲态度和观点,它能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态
37、良心敏锐起来,它达到了经过生态学教育后所产生的对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痛苦的感受。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卡利科特:“当我盯着褐色的淤泥堵塞的河水,看着一抹黑色的从孟菲斯来的工业、市政污水,跟随在后的是不断从辛辛那拉、路易斯维尔或圣路易斯漂来的一种不知名的混色线呢的碎片渣滓,我体验到一种明显的疼痛。它并不是清楚地局限在我四肢中的哪一肢上,也不像一阵头疼或恶心。但是,它却是非常真实的。在我发现的一刹那间,我想到,这河是我的一部分。” 不足:佛教的这些思想,在其神秘主义的方式中难以与现代生态科学阐述的理论协调起来,并为人们所理解,从而帮助人们解决生态实践中的难题。自然条件下衰弱、患病的生命,是否应该拯救呢?
38、佛教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与生态科学的交流中抛弃自己的神秘主义因素,以其洞察力来帮助人们建立一门东西方互补的生态伦理学。四、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一)藏族1、远古时期,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本教2、佛教传入后,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生态文化3、主要观念:动植物都有生命,狩猎、砍树是杀生行为;动植物多了,家畜和人的疾病将大大减少;种树延寿,砍树减寿。(二)纳西族1、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人与自然要保持互惠互利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们狩猎、放牧及采伐树木要适量,而且要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与自然对话和交流,否则会受到“署”神的惩罚。2、以村社为载体的护林管林制度和保护环境的乡规民约。3、超自然神灵的威慑、宗教
39、信条的规范和乡规民约等外部约束,久而久之便自然内化为纳西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三)白族1、定期植树,封山禁伐,如插柳节、缀彩节、祭山节等,农历七月便开始封山。2、本主崇拜和佛道信仰中所包含的生态保护意识,认为人手不如神手,人管不如神管。3、传统的村规民约和习惯法约束村民,加强森林和水源保护,违者将被处以重罚。(四)傈僳族1、20世纪50年代前,怒江州森林覆盖率60%左右。两个原因:一是人口稀少对资源需求量不大;二是傈僳族传统有一套以鬼神崇拜为核心的原始生态文化在发挥作用。2、信仰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树有树鬼,山岩有岩子鬼,有神灵的地方,动植物都不能乱砍乱打,要祭祀。20世纪50
40、年代后,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加大;政府的无神论宣传打碎了傈僳族的鬼神崇拜,“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的口号鼓舞着傈僳族村民向鬼岩上的树木举起了砍刀。因此,怒江州才会出现今天的生态危机。(五)独龙族1、人工植树恢复地力。农林混作,大量种植水冬瓜树,克服了刀耕火种的弊端,制止水土流失。2、适度狩猎。弓弩手在担当力卡山和高黎贡山的卤水盐场狩猎野牛,防止大量伤害动物。4.2 现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演进一、生态学:研究生物与人类“住所”的学问。生态学这门科学是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于1886年创立的。生态学(德文okologie)这个词是由希腊语Oicos(房子、住所)派生来的。简而言之,生态学可以称
41、为研究 生物住所的学问。海克尔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二、马丁海德格尔:拯救地球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751965),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40年代后,用诗化的语言和抽象的思辨,提出了“拯救地球”的主张。技术时代潜伏着破坏地球的巨大危险拯救地球就应该改变人的主体地位把艺术招引到挽救人类未来的行列中来三、莱奥波尔德:尊重大地社会的伦理学 莱奥波尔德(Aldo Leopol
42、d, 18861948),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 1、各种不同的生物和自然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空气、岩石、海洋、河流、高山、大气圈等,都是大地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的经济行为和其他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维护自然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中。 2、从维护自然整体的伦理取向出发,确定人类善恶行为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自然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将善恶的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和权利的伦理概念等,努力地扩展到非人类的自然实体和过程,是超越狭隘的人类伦理界限,系统地发展一种包括人类在内的更广泛的伦理学的卓越尝试。 3、首倡建立人和自然的伙伴关系,改变人类在自然中
43、的地位,要求人们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象关系模式,这对于人类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实践,有着持久而深远的意义。 四、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观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er,18751965),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博士学位。1918年后在欧洲和非洲巡回讲授“敬畏生命”伦理学。1954年,或诺贝尔和平奖。1、关于敬畏生命的善恶定义善的本质就是保存和促进生命,使其达到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发展。2、原则 敬畏生命!给予所有生物善意3、目的 扩大人类的道德责任,克服盲目的利己主义世界观,从而关怀自己周围所有事物的命运,并给予它们真正人道的帮助五、
44、佩切伊和罗马俱乐部:自然极限与人类困境 奥雷利奥佩切伊(Aurelio Peccei,19081984),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任总裁,经济学博士,意大利著名工业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全球问题学者。1968年发起创建了罗马俱乐部。这是一个“不为任何国家或政党的利益服务”的、跨文化的国际科学研究的民间团体。 (一)人和自然关系问题是全球问题的核心 (二)自然极限与人类困境 1、指数增长具有产生巨大数量的欺骗性和突然达到固定极限的危险性。 2、加速工业化、快速的人口增长、普遍的营养不良,不可再生的资源耗尽、环境的加速恶化。 3、人们寄希望于依靠技术来解决增长的极限也是不可能的。 4、指出了一条建立全球均衡
45、状态一种稳定的经济和生态模式来解决“人类困境”的出路。 (三)同自然的协调与和解 1、重建人类文化上的平衡。 2、依据“新的生命伦理”制定长期保存自然财富的政策。3、反对盲目地追求技术进步。4、通过“人的革命”提高人的素质,以驾驭和控制物质革命的狂奔。 贡献:突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球性问题在当代的重大意义。 不足:在研究各种自然极限时,主要是把人视为自然的消极对抗者。他们过多地从否定的意义上强调科学技术对自然界造成的日益增长的负面效应,要求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极少从肯定性的意义上去探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解决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提供强大的物质手段的可能性,没有提出将正确的价值观
46、指导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以战胜人和自然关系的当代危机的建设性方案。 六、汤因比:拯救人类的大地母亲 汤因比(Arnord Joseph Toynbee, 189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1、生物圈是人类的诞生之地和生存的环境,汤因比把它比喻为人类的大地母亲。人类也是生命之树的一支,是大地母亲生育的孩子之一。 2、要将自然从人类的技术活动所造成的破坏状态中拯救出来,需要人们皈依一种广义的“宗教”,回到古代亚洲东部的多神教,即万物有灵论,或者是回到对自然界报有崇敬心情的无神论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东方宗教认为,人以外的自然和人性的自然,都具有神圣的尊严性,神性存在于自然之中
47、并布满自然界。 可取:启迪当代人在自然面前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不足:汤因比完全否定工业文明,并希望重返农业社会的态度,是片面的。 七、罗尔斯顿:自然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环境伦理学杂志副主编,著名的环境哲学家。 (一)坚持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自然对象,这就产生了从生态学描述的“是”向伦理学家劝导的“应该”的转换问题。(二)自然的价值1、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产生价值的源泉。自然“有计划地”朝着价值方向进化,不断产生更加完善的物种,演化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并且产
48、生出了能够对它进行评价的人类。“ 2、自然的整个网络系统是多种价值的转换器。一切事物的价值,都不能脱离自然系统而单独存在,只能在这个整体中存在。每一种价值都是共同体中的价值。 3、自然价值的存在,不依赖于评价主体,也不总是随着人们对它的评价而表现出来。 4、价值与事实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自然系统的属性,生态学对自然的描述,也就是对自然价值的评价。 (三)人类应该如何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1、尊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态规律。2、尊重一切生命,包括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 “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人类中心主义 “请让鲜花开放!”生态伦理学的态度 3、保持物种生存比保
49、持个体的生存更重要,也具有更大的价值。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包含着更大的价值,是更值得保护的东西。 黄石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完善既需要大火,也需要狼。大火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产生了各种营养物,使物质加快再循环过程,并且促进生物种群更新。只有靠狼的捕食,才能控制糜鹿的大量繁殖、避免它们毁灭白杨和柳树,从而使河岸边水獭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 (四)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 1、形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全球伦理学,既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 。2、在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 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主动地去适应、补偿
50、、调整和完善自然界及其过程。 贡献:继承和发展了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为建立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的环境伦理学提供了理论根据。 不足:罗尔斯顿虽然跨越了事实和价值之间的界限,但是还没有跨越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界限。他未能把尊重原野自然和保护人类开发中的自然统一起来,也未能将作为自然进化产物的人类与作为文化存在物的人类统一起来 4.3人类文明转折时期的生态价值观当代人类的工业文明正在转向一种新的文明。有一些学者把这种即将到来的文明类型称做“后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等等。如果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人类文明类型的发展依次称为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
51、、工业文明,以及将要到来的生态文明。而要建立这个新的文明,人类就必须超越在工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重新树立起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思 路生存危机-引发人类思考(1)寻源,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程(2)于自然,于人类-自然的价值(3)几种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几种观点(4)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生态旅游意义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1. 人类是自然演化的产物2. 依附自然阶段结论:人类发展是适应自然的结果3. 顺应大自然阶段尊重自然自身价值,人与自然共生寻找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结合点与自然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结论:人与自然处于初级的“天人合一”关系4. 改造自然阶段事实: 工业革命,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
52、 上天入地 培植出地球上没有的生物物种 化肥,农药改变了农业观念: “改造自然” “人定胜天” “人是自然的主人”代价: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良好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就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危机:人类再次面临生存危机-资源耗尽, 环境的破坏二、自然价值的思考面临生存危机-重新思考-自然(于人,于本身的价值)重点:自然的自身价值自然于人类的价值1.创造价值2.生存价值3.发展价值人类的经济发展每一次大的革命都源于对自然财富的开发4.精神价值知识人类一切知识皆源于大自然。精神-从自然生机中精神得以充实。道德-人类是生物圈中一员,然而人类太“霸权”,作为智慧动物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创造和协的生物
53、圈。美学-予人美的享受自然的自身价值1.自为价值 以自已的发展为目的的价值2.创造价值自己创造自己自己演化完善结论:创造一个适宜生命生存的自然环境3.维持价值生命与环境协调进化-优化自已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自然作为一个系统(自我维持,抵抗外界干扰)4.工具价值人类的工具自然界互为工具(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为植物提供光合所需CO2)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人与自然观点(人类中心主义论,人与自然协调论)对策(倒退论,生态人文论)1.人类中心论自然:为人类而生的消极的任人摆布的客体。人:大自然的主宰者。人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控制大自然-人定胜天2. 人与自然协调论自然与人是大自然的组合,是平等的,
54、人与自然协调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 人的一切“胜利”都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果.(1)伙伴论平等,尊重,道德,权力自然有保持自已洁净,平衡的权力。人类在江河倾倒污水,砍伐森林就是侵 犯自然的权力 (2)共生论人与自然找到互利的结合点人类经历的阶段 原始共生 顺应自然 人类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共生 技术圈与生物圈共生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相互调节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1.倒退论生态危机的原因:人类过分地掠夺自然发展经济。 解决的办法:经济退回去 放弃工业,退回到农业-狩猎分析:退回去的结果:a.饥饿 b.瘟疫 c.贫困、愚昧退得回去吗? 2.生态人文论“人文主义”(英文h
55、umanism),有的译作“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在专门的意义上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世俗化思潮或学说。 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狩猎时代人与自然混沌同一性意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人文主义”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人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阶段,而现在正转向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主义”。 生态人文主义是自觉地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人文主义,是按照生态世界观及其科学方法论来积极发挥人类维护和促进自然进化的人文主义。 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有着共同命运。人的独特作用-地球上特殊的智慧生物,能超越自身局限性,代表所有物种的利益承担地理环境的管理和宇宙太空进化的引导者
56、和组织者的使命。建立生态文明(生态规律、生态伦理、生态美) 争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主宰者,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自身能否解决面临的生态危机(不能.人的贪婪性,能.人的理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为人类而生,自然为自已而生)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旅游价值四、生态旅游认识基础(人与自然协调论,生态人文论)生态旅游的特色-保护(生态旅游者,开发者,管理者)1.生态旅游者是自然的朋友比较:传统旅游者生态意识差 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好特点:珍视自然,到大自然中 获得物质、外表美享受 外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观点:自然演化至今不停 生物物种有平等权力 视自然为朋友2.生态旅游开发者应有人与自然共生的观点尊重自然
57、的经济价值,具备人与自然共生论观点寻找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结合点设计与自然共同创造和谐的生态旅游景观,不强加自已意愿尊重自然的经济善待大自然开发出人与自然协调的产品3.生态旅游管理者慎重保护自然具有较多环境意识具有较多环境知识,避免超载、污染尊重大自然平衡、洁净的权力生态美的概念生态美与人类生存自然-生物美与生存有关系吗?人类-自然美与生存有关系吗?结 论:自然的美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存与环境的美有着共同的命运为了生存,人类应该恢复日益纯化的美感追求与自已生存相关的生态美自然美与生态美内涵自然美:自然界基于外形态、色彩等引起人 们的 感观和心灵的愉悦。生态美:人类对自然界生态价值及意义认识基础上
58、的主观美感和心灵愉悦。自然美和生态美的比较相同:均是引起人类的美感和心灵愉悦不同:a 基础不同.自然美基于外形外貌,生态美基于对生命价值、生存价值认识。b 范围不同.自然美是自然创 造,生态美是自然和人共同创造。c 观点不同.自然美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是生态人文论。生态美的定义生态美是充沛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生态美的分类自然生态美:自然美中众多生命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调关系与和谐形式。 人文生态美:人类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借助高超科学技术和工艺手段,加工和改造自然,从而进一步提高自然的生态美。生态美的特征1.活力美活力-生命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59、。美的体现:植物的生态美、动物的生态美、微生物之美、自然生态系统之美。结论: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使地球永葆生机2.和谐美和谐-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森林系统的和谐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结论:人类效法自然,与自然共同创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美景。3. 创造美自然创造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人的创造力(与自然创造力形成合力-创造优于自然的美景,与自然创造力形成分力-破坏自然生态美)4. 参与美审美体验(艺术美-审美者与审美 对象保持距离,生态美-审美者进入审美对象中 人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 的一部分)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生
60、态旅游观点(珍视生命,自然)生态旅游者,开发者,管理者追求生态美传统大众旅游者-追求自然美和人文美审美的表层生态旅游者-追求自然美和人文美 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美审美的深层人类文明转折时期的生态价值观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二、肯定自然的自身价值 三、追求生态美的境界 生态美 :充沛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包括自然生态美和人文生态美。四、走向“生态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英文humanism),有的译作“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在专门的意义上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世俗化思潮或学说。 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狩猎时代人与自然混沌同一性意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人文主义”和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