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新趋势_第1页
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新趋势_第2页
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新趋势_第3页
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新趋势_第4页
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新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新趋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中。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 了西学东渐局面。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 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 中国,国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 了 “西俗东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 始了习俗化。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但是它作为 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是哪个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毕竟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 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虽然西方社会生

2、活方式在 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 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服饰、饮食、习俗、文化、政治,反映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 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 历程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 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 化的滥觞。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先进的知识

3、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反对女子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 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 民智的意义。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 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 和等级

4、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 式大髦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於卫生, 便於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 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 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 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 的倾向。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 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 去掉腰带。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

5、照西方的人 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 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 服式,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 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那服装就成为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窗 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 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具体详实的文化和 社会的阐释。这是从不同方位对同一课题的描述和解析,也 是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联系和区别。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 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 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 明显的变化

6、,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 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

7、、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三礼仪文化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 鞠躬等见面

8、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 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 月 17 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 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 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 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四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9、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 5 个发展阶段。一、新剧时期1906 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 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 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二、爱美剧时期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 年胡适发表的独

10、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三、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 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1 年 1 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 、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 建立 50 多个左翼剧团,演出 血衣 、 乱钟 、 怒吼吧,中国、 香稻米、 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 陈白尘、 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四、延安和解放区的话剧1935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到达陕北地区。在整个抗日

11、战争时期,一些原在重庆、上海的戏剧工作者纷纷投奔延安,壮大了这里的文艺力量。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 1945 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有类于 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年 7 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龙须沟、 茶馆 (老舍) 、 蔡文姬(郭沫若)、 关汉卿(田汉) 、 万水千山 (陈其通)、 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从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 中国话剧毕竟走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自身的

12、创造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涌现了 战斗里成长、红色风暴、万水千山、茶馆、 马兰花 、 蔡文姬、 关汉卿、 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一大批成功的剧作。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成为某些剧团的保留剧目,甚至成为民族艺术的骄傲。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经由中国著名导演焦菊隐执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多年以来,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成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 年代初期,茶馆 曾赴联邦德国、法国、 瑞士、 日本等国演出,反响强烈,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演出的成功,既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雄健笔力,也凝聚着导演焦菊隐舞台处理的超人才华。总的来看,9

13、0 年代的探索剧,已经从单纯的形式变革的热衷转向了对于戏剧以独特视角阐释现实人生的注重。有人认为,90 年代的话剧探索,实际上是向着新现实主义的方向回归。所谓新现实主义,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中融入现代主义的基质,从而使话剧舞台呈现出新的态势。五第一、政治的近代化(民主制度)1 戊戌变法时期: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2辛亥革命时期: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 TOC o 1-5 h z 临时约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 年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社会主义时期:1949 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召开的第一

14、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代表人民的利益。第二、思想的近代化1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强”和“求富”。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倡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主张用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提出民主和科学。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集体的智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7社会主义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

15、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构造我首先说一下,今天主要研究什么问题,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我想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德国诗人海涅讲过的一句话,他说: “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 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 ”那么当前我们国家、 我们民族和我们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是什么呢?有人说主要是“发展”问题。就是我们人类主要面临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如何发展,我们人类如何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如何发展。这个回答,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是发展问题,实际上是生活问题,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我们人如何生

16、活?那么当前我们人类如何活下去?现在人类到这个关键时刻,是不知道选择怎样生活道路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生活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这个课,这个讲座要和各位老总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中国人,或者说我们整个人类如 何生活?如何活下去?那么有人说,我们现在不正活得好好的吗?不,不是这样的,西方多少个有识之士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按照现在这样生活,继续下去,人类过不了几个世纪,就走向灭亡了。所以现在世界上一切有头脑的人们都有一个共识:我们必须“换个活法”, 要换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二十世纪的人们是怎么活的呢?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类如何生活呢?从全世界范围来说,指导我们生活的有这些价值取向:第一消费主义,第

17、二享乐主义,第三现实主义,第四个人主义,第五科学主义。就是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人类基本上是按照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 这种价值取向下生活的。人是什么?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什么叫理性呢?就是人有自觉性。人有思想,人不是盲目的生活的,人是自觉的生活。对整个人类来说是这样,对我们单个的个人也是如此。我们人一定要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总是有一个生活的目的,我们人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下生活。现在我们到了反思的时候,反思一下二十世纪的价值取向,我们能不能还要坚持下去。要不要换一种价值取向?要不要换一种活法?那么对于这些问题的

18、思考,只能是社会的精英来思考,社会众人当中最有觉悟的人来思考。我认为在座各位是有作为的企业家,就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就应该自觉地来反思我个人、我的家庭、我的企业、我们国家、我们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怎样活下去。我认为,当今中国有三大精英。从我内心来说,我最看好企业家,特别是看好民营企业家。哪三大社会地位呢?第一是行政干部、领导,他们手中的资源是权力,power 。第二大社会精英,是知识分子,知识精英他们手中握的资本是知识。第三大社会精英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拥有什么呢?有人说,企业家拥有资本,拥有金钱。不,企业家既拥有资本,也拥有金钱;既拥有金钱,也拥有 power ,权力,也拥有知识。我不完全看

19、好中国的领导人, 这些领导人。我认为重任不在他们身上,我可以这样说。一个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写过一本书,叫合法性危机,是研究统治的合法性,我认为现在他们面临合法性危机,他们不断执政的合法性。当然我们还需要他们领导。第二种是我们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成气候。毛泽东讲了很多话,但是毛泽东有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知识分子是毛,他是附在皮上。现在知识分子还是这样,知识分子本身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起作用。所以, 我认为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在企业家。当代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历史的使命。那么企业家也是可分的,有三大资本,也就有三种不同的企业家。 我们用一种比较不大乐意听的说法,一个是官僚资本

20、,一个是买办资本,一个是民族资本。中国还是三大资本并称,官僚资本、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三大资本里面,我本人尤其看好民营资本,尤其看好民族资本。尽管,民族资本在当代中国比起来,它还处于弱势地位,但它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目前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由于它天生比较弱小,还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还不能完全承担起他的社会责任。因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没有付出血和泪的代价,成长太顺利了。西方的资产阶级取得他的社会地位,经过了多少斗争,付出多少代价,无论是英国的还是法国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功,付出的代价太少了,经过的苦难太少了,所以毛泽东说,严重问题是教育农民,当今中国严重的问题教育民营资本家。这是我的看法。所

21、以对民营企业家,我们看他的觉悟,他的思想主要是看他什么呢?从表面上,主要是看他对中国发展、世界发展的认识。 实际上, 我认为更进一步还是对看他对生活方式的认识,也就是说看他如何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道路,中国有三大思想资源,第一西学,第二国学,第三是马学。西学就不用说了,就是西方思想文化传统,国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马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建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思想资源也有三个:西学、国学和马学。按照“全盘西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显得很容易,在把西方人的发展道路搬到中国来的同时,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完完全全搬到我们中国来,不是就解决问

22、题了吗?就是我们完全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样式来指导我们,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美国人、西欧人。 但实践证明此路不通。完完全全按照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行不通。中国人完完全全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来生活也是不可能。所以当代中国的重要问题是,要闯出一条中国的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要寻找到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道路,就是我们如何生活。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问题,中国的命运也代表世界的命运。所以今天我这个讲座,要和各位老总共同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要和大家交待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研究和探讨。对当代中国人如何生活问题的探讨,可以有很多角度进行研究,我今天的讲座只选择

23、其中的一个角度,主要是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关系来探讨中国人如何生活,通过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人如何生活。所以我只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论述。我要向各位交待的第三个问题是,在正式进入我们的演讲之前, 我认为有几个概念必须要澄清, “名正言顺, 名不正言不顺”, 只有把这几个概念基本内涵交代清楚了,那么我们下面的演讲,就可以统一来在共同的概念下进行思考。哪几个概念呢?“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那么对这两个概念了解后,那么下面了解什么叫做“生活方式”?那么生活方式又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和“非

24、日常生活”,那么什么叫做“日常生活”,什么叫做“非日常生活”?我认为必须要把以上概念交待清楚。下面我们看“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我想下面各位老总,对什么是文化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文化的研究有一个文化学。但是我们在了解“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文化学奠基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论述,必须看泰勒他怎么对“文化”下定义。 泰勒说: “文化或文明”, 注意, “或”,泰勒是把文化和文明看作是同义字。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所有东西都可以包容下文化这个概念之下。 这就是文化

25、学奠基人泰勒对文化下的定义。有人说,根据泰勒的这个定义,文化就是人化。这句话是有道理,因为文化与人化,揭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但是无论是广义文化还是狭义文化,要注意文化基本可以看作我们人类生活的样式。文化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模式。对文化这个定义,我们要把握两点。第一点,文化与生活方式密切不可分。一定的文化引导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如何生活,是由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决定的。第二点是,我们不要把文化看作一个静态的实体。文化是一个包括了静态实体的动态过程。这是我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下面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你把文化搞清楚了,那么

26、对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比较清楚了。我认为必须要消除误解,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博物馆”,也就是文化是一种传统,“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 这是一种误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流变,它是一个处于人类文化演化时间与空间中的动态过程。注意, 它是动态的。也就是它是我们提炼出来的一个动态的,影响我们现代的一种思想资源。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跟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跟我们当下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我们自称为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有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中国共同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对中国

27、传统文化的解释。下面是生活方式。什么叫生活方式?我这里下了一个定义:“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这个就叫做生活的方式。 这个定义我希望把它表述得比较准确,所以用了很多限制词。那么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我们需要了解生活方式有三大要素:第一,我们的生活活动条件什么?第二生活活动主 体是什么?第三生活活动的形式是什么?条件加主体加形 式就是生活方式。 下面我要讲的是,生活是可以分的,分成两类,一类是指人 的日常生活,一类是指人类的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指人 类生活的原生态。非日常生活是人

28、类生活的次生态。所谓原 生态,就是指以个人家庭、以天然共同体等生存环境为基本 寓所,主要是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 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日常生活的主要特征 是原始性和重复性。这是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 人类的另一种生活是非日常生活。当我们人类社会进入文明 时代以后就出现了非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主要是由有组织 的政治、经济及各种公共事物组成的社会活动领域和科学、 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所构成。这就是非日常生 活,它是以自觉性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们中国人 获得了很多的成果。那么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是,我们的日 常生活获得了合法性。

29、在以前,特别是在“文革”时代,人的 日常生活是没有合法性地位的,一种强势的真理、权威,强 迫我们人类,强迫我们人民必须要把日常生活跟一个非常远 大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日常生活,我 们没有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没有合法性。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现在中国人获得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获得了合法性地位。我们是人,我们是凡人,我们是凡夫俗子,我们就要过日子,过日子就是过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不要讲崇高,也不要讲伟大,生活就是生活,这叫日常生活获得了合法性地位。这是来之不易的。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人又走向了反面。当我们好不容易日常生活获得了合法性地位,同时我

30、们中国人却都不珍惜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彻底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成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要知道, 人类没有日常生活是痛苦的,但是一旦日常生活丧失了应有的人的意义,也是痛苦的。虽然生活中没有多少人感觉到痛苦,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丧失了人的意义确实是痛苦的。所以当今人类,当今中国人处在这样的双重的痛苦的煎熬之中。尽管我们自己感觉不到痛苦的存在,但感觉不到痛苦的存在,不等于痛苦不存在。只能说明这个痛苦已经痛苦到使你感觉不到痛苦的程度。也就是甚至麻木不仁,只能使你的痛苦增加。所以今天我们开始和大家反思这个问题,怎样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当然我这里讲的生活主要指日常生活,但是也包含了部分的非日常生活。

31、就是说怎样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是我们的主题。那么我们人类生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怎么生活,我的生活要素是什么。生 活是零零总总,非常丰富的。在我看来,我们的生活最主要 的是五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劳动。劳动是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在劳动。你们企业家自己在劳动,还带领企业的成员在 劳动,这是生活的第一要素。那么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是, 作为生活的劳动,我们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二 个要素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消费。那么我们如何面对消费, 如果面对作为一种生活内容的消费。第三个内容是谈情说爱, 过性爱生活,过夫妻生活,这也是生活。那么中国人,当代 中国人如何性爱

32、,这个问题解决了吗?实际上没有解决。人 们有很多烦恼。现在一种正确的、有意义的作为人们生活方 式的性爱,我们没有真正构建起来。第四个作为我们生活重 要内容的是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那么如何面对生活中 的交往?如何交往,这个问题很大。第五个问题是休闲。生 活的休闲,像是旅游啦,包括休息拉,这些都是属于休闲, 如何休闲。我认为这五大要素劳动、消费、性爱、交往、休 闲,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 活都是这些内容。 下面我们就从这五个方面来看看,如何构建我们的生活。主 要从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当中来探讨这些问题,讲每个问题 的时候,我都要讲三个层次,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教我们如何生活

33、,如何劳动,如何性爱,如何休闲。第二个层次是当前我们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现状如何,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应该如何生活。那么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我们中国当前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话题,研究还很肤浅。尽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我想我接下来的演讲会会引起大家的思考,共同来进行探讨。下面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生活方式之一,劳动。我刚才说了,劳动是生活方式的第一内容。所谓生活就是劳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看法。首先我说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农耕文化,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对劳动的看法。我这里找了一些成语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看法:男耕女织;日出而

34、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守望相助;田园牧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看法。“守望相助”特别是在抗非典时期用的。他讲的是在农耕文化时,田野里一块块的土地,你在这一块土地里劳动,我在另一块土地上劳动,劳动的时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守望”, 需要的时候互相帮助, 叫“守望相助”, “守望相助”这个词是描述, 在农耕文化下,中国人劳动的一个情景。非常确切,非常传神。为了说明这个中国农耕文化对劳动的看法,我这里选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这首诗比较形象的表述了农耕文化下人们劳动的生活状态。他说: “有财不入商, 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

35、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 群。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诗。大家注意这里面“田中老与幼, 相见何欣欣”,这说明了中国的农耕传统,“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也就是守望相助。陶渊明有句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那么从这些农耕文化里面看到中国古代人, 中国传统人如何看待劳动,和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应该是怎样的。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谋取人的生活资料。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中国古代人并没有把劳动仅仅看作是谋取人的生活资料的手段。中国古代人还希望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在劳动本身当中要获取某种欢乐,也就是把劳动等同于消遣,把 labour等同于 play。劳动就是消遣,就是玩乐。这是中国古代人的观点。那么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