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分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配套题目训练)_第1页
第五分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配套题目训练)_第2页
第五分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配套题目训练)_第3页
第五分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配套题目训练)_第4页
第五分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配套题目训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分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0课)、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考纲解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意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面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努力体现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风貌,突出近代中国在劫难中抗争与探索的重要特点。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A)2、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的标志: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A)二、西学传播诞生早期维新思想家,其思想为戊戌变法作了思想与舆论准备1、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海归介绍。(A)2、主要思想及宣传刊物:君主立宪、时务报、严复的天演论介绍进化

2、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A)三、列强的入侵使民族危机日趋严重1、甲午战争 = 1 * GB3 爆发:1894年7月,日本袭击驻朝清军,挑起甲午之战。(A) = 2 * GB3 结果:请军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A) = 3 * GB3 马关条约:中国承诺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割让辽东、台湾及其属岛;赔款白银2亿两;增开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对华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 * G

3、B3 1900年6月,列强借口中国“内乱”,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A) = 2 * GB3 结果: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 3 * GB3 辛丑条约:内容:赔巨款、划使馆区、拆炮台、允驻军、惩祸臣、禁反帝、改机构。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第五分册第二单元练习部分:1、中国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中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这一变化的实质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2、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

4、麓说:“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A.发展近代工业 B.创办新式学校 C.实行民主政治 D.编练新式军队3、14、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4、“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约法这一规定的其实质意义在于 ( )A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君主专制C确立民主

5、共和国体制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1、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 ( )A输入工业商品 B传播近代思想 C瓦解自然经济 D开放通商口岸2、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专制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3、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其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要求中国“门户开放”4、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

6、条约签订十年后,感到不满的不是战败过而是战胜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列强认为不满意的原因是开放的口岸太少,这种分析是正确的B、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还没有完全分离C、此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D、此现象的出现间接导致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5、19世纪末的美国总统麦金莱说:“对中华帝国沿海省份的一些地方被几个欧洲强国所控制的非常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这里所说的“非常事件”指的是 ( )A.上海等地出现租借 B.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其根本目的是

7、(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摧毁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7、复兴之路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其中一段有童谣:“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洋务运动 D 五四运动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9、在19世纪末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阅报的风气,其中在维新思想传播方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 )A 时务报 B申报 C 苏报 D 民报10、清朝咸丰年间夷场行

8、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这些诗句揭露了列强 ( )A.攫取领事裁判权 B.强建租界 C.强开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11.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12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 A B C D13、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

9、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行动成因不包括 ( )A 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腐朽完全暴露 B 提出改革要求遭到拒绝,思想发生转变C “西学”传入和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14蔡元培曾撰写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 )A 鲁迅 B 宋教仁 C 陈独秀 D 孙中山15、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 )A“开化”是

10、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与科学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当时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16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 )A. 实行民主共和制 B. 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 实行责任内阁制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7、20世纪初期,中国某政府在建立时国歌中有下列歌词: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其中“揖美追欧”的表现有实行三权分立 实行责任内阁 实行“耕者有其田” 鼓励发展工商业A B C D

11、18、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此种言论与下图所示事件的发生直接相关的是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A两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9、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20、世纪初,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请问这个“皇上”指的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

12、统帝2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 A.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B反清口号的提出C.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建立(同盟会) D全国武装起义高潮迭起22、19051911年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没有满足汉族地主的要求 B、康有为等人努力不够C、政府的反动目的已完全暴露 D、预备期限时间太长23、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深入内地,最远可以到达长江沿岸的 ( ) A九江 B 汉口 C宜昌 D重庆24、“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这里的“

13、我”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二、非选择题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中学开展有关“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辩论活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都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探索。在辩论会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甲同学认为: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辛亥革命是对戊戌变法的彻底否定。乙同学则认为: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辛亥革命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的发展。丙同学认为:你们的看法都太偏激,对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1)甲同学的观点有何依据?乙的论点又有什么道理呢?答:甲观点的依据:戊戌变法主张在保留清朝的前提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权。从对旧政权的处置来看,辛亥革命是对戊戌变法的彻底否定。乙观点的道理: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倡导的西方民主学说,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一些有识之士从戊戌变法的结局看出清政府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寄希望于清政府,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于是走上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之路。从对革命途径的比较和选择来看,辛亥革命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的发展。(2)丙同学为什么说甲、乙的看法都太偏激,对于辛亥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