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临沂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常识知识大总结归纳_第1页
2022年临沂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常识知识大总结归纳_第2页
2022年临沂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常识知识大总结归纳_第3页
2022年临沂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常识知识大总结归纳_第4页
2022年临沂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常识知识大总结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法律常识 【本节考点分析】 一,法理学 一法的外延与内涵 1 法的外延 1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即 成文法 ; 2 国家通过确定方式所认可的 习惯法,即不成文法 ; 3 法院或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创 制的规范,规章 ; 第 1 页,共 130 页4 其他执行国家职能的法, 如教 会法等; 2 法的内涵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 强制力保证明施的,以确认,爱惜和 进展有利于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 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特点 1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社会关 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 家强制力保证明施的社会规范; 第 2 页,共 13

2、0 页3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终保 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 性,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 4 法是国家权力管辖范畴内普 遍有效的社会规范; 5 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 范,具有程序性; 三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是法的根本性质,是指 法这一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 稳固的内在联系,是由法本身所具有 的特别冲突构成的; 四法的作用 第 3 页,共 130 页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 社会作用两类; 1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 价,训练,推测和强制的作用; 1 评判作用 法律具有判定,衡量他人行为是 否违法以及违法性质和程度的作用; 2 指引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3、为人们 供应某种行为模式,从而指导人们的 行为; 第 4 页,共 130 页3 推测作用 即当事人可以依据法律预先估 计到他们相互将如何行为以及某种 行为的法律后果,它又叫法律的可预 测性,其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 4 训练作用 即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一般人今 后的行为所发生的影响,其对象为一 般人的行为; 5 强制作用 即对违法行为具有制裁的惩戒 作用,其对象是违法行为; 2 法的社会作用 第 5 页,共 130 页法的社会作用是法为实现确定 的社会目的而发挥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 主要方面: 1 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 作用;爱惜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 件;爱惜生产和交换条件;促

4、进 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促进教 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 在爱惜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 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 第 6 页,共 130 页系;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 的关系; 五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1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和原就 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 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 律调整方法; ;其次是法 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就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 划分法律部门时应留意粗细 之间保持适当平稳; 2 在划分法律部门时要考虑有 关法律,法规的多寡,假如有些社会 第 7 页,共 130 页关系与领域中法律规范数量众多,就 应分别

5、划分几个法律部门; 3 划分法律部门既要有确定的 规律依据,不必过于拘泥,从实际出 发,考虑在制定或即将制定的法律, 把握法律的进展趋势;仍要善于区分 各法律部门之间必要的交叉和不应 有的重复以免纷乱,善于使规律与实 用兼顾; 2 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 法律规范,依据确定的标准和原就, 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 部和谐一样,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 8 页,共 130 页六法律规范的分类 1 授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与 禁止性规范 命令性规范,是要求法律关系主 体应当从事确定行为即必需为确定 行为的规范 ;禁止性规范, 是规定法律 关系主体不应当从事确定行为即不 为确定行为的规

6、范;两者的内容是确 定的,具有强制性;授权性规范,是 指示法律关系主体可以作出或要求 别人作出确定行为的规范,是关于主 体权益的规定,特点是具有任意性; 2 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第 9 页,共 130 页任意性规范大都是国家赐予法 律关系主体某种权益和自由的规范; 强行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需为确定行 为或不为确定行为,其对人的行为要 求特别单一,明确,无选择性; 3 调整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 调整性规范的功能在于组织人 们依据规章授予的权益去活动; 4 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 准用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是指其内容已作明 确规定,无须援用其他规章来确定, 说明其内容的规范;委任性规范,是 第 10

7、 页,共 130 页指其内容只是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 尚未作明确性规定,需经有关机关规 定,确认其内容的法律规范;准用性 规范,是指其内容尚未作明确规定, 需要援用其他规章来说明其内容的 法律规范; 七法律原就 法律原就的概念及与法律规章 的区分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法律规章着眼于主体行为及 各种条件的共性 ;其明确的目的是削 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 “自由裁量” ; 法律原就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 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 第 11 页,共 130 页性;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它不预 先设定明确的,具体的假定条件,更 没有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 2 法律规章由于内容具体明 确,它们只适用于

8、某一类型的行为, 而法律原就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 更大的掩盖面和抽象性,它们是对从 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中概括出来的 某一类行为,某一法律部门甚或全部 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准就,具有宏 观的指导性,其适用范畴比法律规章 宽广; 3 法律规章是以“全有或全无 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而法律 第 12 页,共 130 页原就的适用就不同,它不是以“全有 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由于不同的法律原就是具有不同的 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的强度原就甚 至冲突的原就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 律之中; 4 法律规章是有比法律原就强 度大的显示性特点,即相对于原就, 法官更不简洁偏离规章作出裁决; 八法律规章

9、 1 法律规章的概念 第 13 页,共 130 页法律规章是实行确定的结构形 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益,法律义 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2 法律规章的分类 1 依据规章的内容不同, 法律规 就可以分为授权性规章和义务性规 就; 2 依据规章内容的确定性程度, 可以把法律规章分为确定性规章,委 任性规章和准用性规章; 3 依据规章对人们行为规定和 限定的范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 规章分为强行性规章和任意性规章; 第 14 页,共 130 页九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被动承担法律责任, 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 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戒措施; 法律制裁的种类包括刑事制裁, 行政制裁

10、和违宪制裁; 十法律责任 1 法律责任的含义及特点 法律责任指的是行为人做某种 事或不做某种事所应承担的后果; 法律责任的特点:1 承担法律责 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有国家强制性; ;2 法律责任具 第 15 页,共 130 页2 法律责任的种类 1 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 4 违宪责任 十一 立法 1 立法的含义和特点 立法是指确定的国家机关依照 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 法律,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 律的活动; 第 16 页,共 130 页立法的特点:第一,立法是以国 家的名义进行的活动 ;其次,立法是一 项国家职能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 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调控

11、;第三,立 法是以确定的客观经济关系为基础 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并且受其他 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四,立法是产生具 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 就的活动 ;第五,立法是依照法定职权 和程序进行的特地活动 ;第六,立法是 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制度性的分 配,是对社会资源的第一次支配,反 映了社会的利益倾向性; 2 当代中国立法的原就 第 17 页,共 130 页1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 就; 2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 程序 ; 3 立法应当表达人民的意志 ; 4 立法应当从实际动身, 科学合 理地规定权益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由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立法的原就 为法治原就,民主原就,科

12、学原就; 十二 法的渊源与分类 在实质意义上,法的渊源指法的 内容的来源;形式意义上的法的渊 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指确定的 第 18 页,共 130 页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 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位置 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即依据法的效 力来源不同,而划分的法的不同形 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为以宪 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民族自治法 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 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国际 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十三 法的效力 1 法的效力的概念 第 19 页,共 130 页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 人们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

13、, 必需听从; 2 法律效力的种类 法律效力可以分为四种,即对人 的效力,事的效力,空间效力,时间 效力; 十四 法律关系 1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1 法律关系是依据法律规范建 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 2 法律关系是表达意志性的特 种社会关系 ; 第 20 页,共 130 页3 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 体之间的权益和义务关系; 2 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 主体之间的法律权益和法律义务,它 是法律规章的内容 行为模式,法律权 利与法律义务的一般规定 在实际的 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落实,是法律规章 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一种状态; 十五 法律说明 1 法律说明的含义与特点

14、 法律说明是指确定的人或组织 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第 21 页,共 130 页法律说明的特点:1 法律说明的 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形 ;2 法律说明与具体案件亲热相关 ;3 法 律说明具有确定的价值取向性 ;4 法 律说明受说明学循环的制约; 2 法律说明的种类 1 正式说明与非正式说明 这是依说明的主体和说明效力 的不同所作的分类;所谓正式说明, 通常也叫法定说明,是指由特定的国 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说明权的人对 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说明; 非正式说明,通常也叫学懂得释,一 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 第 22 页,共 130 页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的说明;

15、2 限制说明,扩充说明与字面解 释 依据说明尺度的不同分类: 限制说明,是指在法律条文的 字面含义明显比立法原意为广时,作 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说明; 扩充说明,是指在法律条文的 字面含义明显比立法原意为窄时,作 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说明; 第 23 页,共 130 页字面说明,是指严格依据法律 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说明法律,既不 缩小,也不扩大; 十六 法律意识,法律监督和法 律秩序 1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 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态度,心理,观 点,学问和思想等; 2 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 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特定 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 第 2

16、4 页,共 130 页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 进行的监督 ;广义的法律监督, 是指由 全部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 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3 法律秩序 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依法行事而形成的有规章和有序的 状态; 二,宪法学 一宪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1 宪法的本质 法律所表现的是被上升为国家 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宪法作为国家 第 25 页,共 130 页的根本法,它所表现的也是上升为国 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宪法所表现 的阶级力气对比关系,也表现为宪法 随阶级力气对比的变化而产生相应 的转变; 2 宪法的根本特点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 2 宪法是公民权

17、益的基本保证 ; 3 宪法是民主政治法律化, 制度 化的基本形式; 3 宪法的作用 第 26 页,共 130 页宪法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确 认作用,限制和规范作用,指引和协 调作用,评判和宣扬作用四大方面; 二宪法的基本原就 宪法的基本原就,又称宪法原 就,是指宪法中蕴涵的,涉及国家根 本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目 前,通常认为宪法原就主要包括人民 主权原就,基本 * 原就,法治原就 和权力制约原就等内容; 三我国宪法的三次修正 1982 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 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益和义务, 第 27 页,共 130 页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和首都组成, 共一百三十八条,由第五届全国人大

18、 第五次会议于 1982 年 12 月 4 日通 过;这部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就为指导 思想,继承和进展了 1954 年宪法的 基本原就,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正反两方面的体会和教训,反映 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 庞 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 根 本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 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展,我国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全国人大以 第 28 页,共 130 页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这部宪法进行 了三次修改; 四宪法的分类 宪法分类是指依据确定标准把 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别的活动, 是宪法与宪法学不断进展的必定要 求; 近代以来

19、,资产阶级学者依据宪 法的某些外部表现特点,对宪法作了 多种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 第 29 页,共 130 页3 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 宪法; 五宪法结构 宪法结构实际上是指宪法内容 的相互关系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宪法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序言 2 正文 3 附就 六宪法的实施 宪法的实施是指将宪法规范体 现的统治阶级意志转化为现实中人 第 30 页,共 130 页们的行为的活动,将宪法规定的抽象 的权益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 的具体的权益义务关系; 七宪政 宪政是指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 的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 的政

20、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范畴内,以少数民族聚居 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 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 第 31 页,共 130 页九特别行政区制度 1 概念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 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不同于 一般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 度,具有特别法律位置,是在中心政 府治理之下,不拥有国家主权的行政 区域; 2 中心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中心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一 个主权国家内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或 者说是中心对特别行政区进行管辖 第 32 页,共 130 页和特别行政区在中心监督

21、下实行高 度自治而产生的相互关系; 十公民的基本权益 公民的基本权益: 1 公正权 ;2 政治权益和自由 ;3 监督权和取得国 家赔偿权 ;4 宗教信仰自由 ;5 人身 自由 ;6 社会经济,文化训练方面的 权益 ;7 特定主体的权益; 十一 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表达国家权力与公民权益之 间的平稳关系; 1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就 第 33 页,共 130 页1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就 2 选举权的公正性原就 3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 原就 4 隐秘投票原就 2 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选举程序一般包括选举组织的 成立,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代表候 选人的提出,投票选举,对

22、代表的罢 免和补选等环节;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行政法概述 第 34 页,共 130 页1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我国行政法是由于调整国家行 政治理发生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就 1 依法行政原就 2 行政合理原就 3 行政公开原就 二行政组织与国家公务员 1 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行政组织指以实现国家行政职 能为目的,以行政职位为基本构成单 第 35 页,共 130 页位的组织;所谓行政主体,是指能够 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治理职 能并承担确定法律后果的国家行政 机关和社会组织; 2 中心国家行政机关 1 国务院 中心行政机关,是指国务院和国 务院所属各工作部门的

23、总称;国务院 即中心人民政府,它的法律性质是最 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 国家行政机关; 2 国务院行政机构 第 36 页,共 130 页国务院行政机构依据其职能分 为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 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 国务院组成部门治理的国家行政机 构和国务院议事和谐机构; 3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 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省长,副 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 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和秘书长,厅 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县, 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 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 第 37 页,共 130 页市长,区长,副区

24、长和局长,科长等 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 厅,局,委员会等职能部门的设立, 增加,削减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 府报请国务院批准;自治州,县,自 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局,科 等职能部门的设立,削减或者合并, 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 府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 各工作部门接受本级人民政府的统 一领导;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第 38 页,共 130 页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本 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一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分为基本职权和特地职权;前者由宪 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特地职权由国 家立法依据需要分别加以规定; 4 实施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

25、织 1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是指 依据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 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2 行政机关托付的组织是以委 托机关的名义在托付事项范畴内从 事行政治理活动的非政府组织; 第 39 页,共 130 页三抽象行政行为 1 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 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 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 定,命令等行政规章的行为; 2 行政行为的生效规章 生效规章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 始生效的规章;行政行为的生效规章 主要有:即时生效 效;附条件生效; 四具体行政行为 ;受领生效 ;告知生 1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第 40 页,共 130 页具体行政行为,就是国家行政机 关依法就

26、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权益义务作出的单方 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 为; 2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成立的一般条件 是:1 在主体上,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的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实施 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工作人员意志健 全具有行为才能 ;2 在程序上,依据 法律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送达 ;3 在内容上,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具有效 果意思的表示; 第 41 页,共 130 页3 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 依据分散单行法进行规范的具 体行政行为类型可分为:行政许可, 也称为行政审批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 征收 ;行政裁决; 五行政强制执行 1 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行

27、政强制执行指在行政法律关 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人不 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 人民法院依法实行强制措施,迫使其 履行义务的活动; 2 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 第 42 页,共 130 页行政强制执行分为间接执行和 直接执行; 六行政惩处 1 行政惩处的概念 行政惩处,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维 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爱惜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赐予违 反行政治理秩序,依法应当受到行政 惩处的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制裁; 2 行政惩处的种类 行政惩处法规定了以下几种行 政惩处: 1 警告 ;2 罚款 ;3 没收违 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 责令停产 第 43 页,共 130 页停业 ;

28、5 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 亦称许可证罚 ;6 行政拘留; 3 行政惩处的设定 1 法律的行政惩处设定权 ;2 行政法规的行政惩处设定权 ;3 地方 性法规的行政惩处设定权 ;4 规章的 行政惩处设定权 ;5 非法律,法规, 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 惩处; 七行政合同 1 行政合同概述 行政合同又称为行政契约,公共 契约,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而与 第 44 页,共 130 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基于意思 一样而缔结的契约; 2 行政合同的种类 1 财产性的行政合同, 是指行政 机关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及所需货物和服务的选购效益而订 立的合同; 2 治理性的行政合同,

29、是指规定 行政治理职权的行使为内容的合同; 八行政程序 1 行政程序的概念 第 45 页,共 130 页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程序是行政 机关实现其行政职能的方式方法的 总称; 2 行政程序法的原就 行政程序法的原就为基本原就, 主要包括公开,公正,公正,统一, 合理等与行政法基本原就相联系的 内容,以及当事人的参加原就和保证 行政效率原就; 九行政复议 1 行政复议的概念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 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 第 46 页,共 130 页犯其合法权益 ,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条 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 行政机关或法定机关提出申请,由受 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 为进

30、行复查并作出复议准备的活动; 2 行政复议的原就 行政复议的原就主要有:合法原 就,公正原就, 公开原就, 准时原就, 便民原就等;但能表达行政复议的特 殊性的是有错必纠原就; 十行政诉讼 1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基本原就 第 47 页,共 130 页行政诉讼指人民法院基于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对行政机关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 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诉讼活 动; 2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就 1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 审判权原就 2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原就 3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 就 4 当事人法律位置公正原就 第 48 页,共 130 页5 民族语言文字原就 6

31、 当事人有权辩论原就 7 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 终审原就 8 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 就 十一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畴 1 受案范畴的含义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畴,是指法律 所规定的人民法院所受理的行政案 件的范畴,或者说是人民法院解决行 政争议的范畴和权限; 第 49 页,共 130 页2 受案范畴的确立方式 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受案范 围实行的是混合式; 3 受案范畴的确定标准 1 具体行政行为标准 2 人身权,财产权标准 十二 行政诉讼的管辖 1 管辖的概念和种类 管辖指关于不同级别和地方的 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 的权限分工,是涉及行政审判的组织 第 50 页,共 130 页体制

32、,公民诉权爱惜,宪政分权体制 等基本问题的重要诉讼法律制度; 2 管辖的种类 1 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 2 单 一管辖与共同管辖; 3 法定管辖与裁 定管辖; 十三 行政诉讼参加人 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因行政诉 讼起诉,应诉或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有利害关系,而参加整个或部分行政 诉讼过程中的诉讼活动,并与本案审 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一类诉讼参加 人; 第 51 页,共 130 页十四 行政诉讼程序 1 起诉与受理 2 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 3 行政诉讼的其次审程序 4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四,刑法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体系 1 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把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 级,为了爱惜其阶级利益和统治

33、秩 序,依据本阶级的意志,通过国家立 法机关制定,并以国家名义颁布的, 第 52 页,共 130 页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禁止性 法律规范的总和; 2 刑法的体系与说明 狭义的刑法体系,是指刑法法典 的组成和结构 ;广义的刑法体系, 是指 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所谓 刑法说明,就是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 说明; 3 刑法的性质与任务 1 刑法的特有属性,主要表现 在: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都是 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一般 第 53 页,共 130 页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爱惜某一方面 的社会关系,而刑法所调整和爱惜的 社会关系相当广泛;一般部门法对 一般

34、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 严格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的刑罚; 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仍不足以抑止某 种危害行为时,才能适用刑法;刑 法是其他法律的保证法,即其他法律 调整的社会关系和爱惜的合法权益, 也都借助于刑法的调整和爱惜; 2 我国刑法的任务:惩戒犯 罪,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 主义制度,即保卫国家安全 ;惩戒犯 罪,爱惜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私 第 54 页,共 130 页人全部的财产 ;惩戒犯罪 ,爱惜公民 的人身权益,民主权益和其他权益 ; 惩戒犯罪,爱惜社会秩序,经济秩 序,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当进 行; 二刑法的基本原就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以下基本 原就: 1 罪刑法定原就

35、2 罪刑相适应原就 3 公正适用刑法原就 三犯罪 第 55 页,共 130 页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刑法学把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 概括为:行为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触 犯刑律,应受刑罚惩处的行为; 其特点为: 1 社会危害性; 2 刑事违法性; 3 应受刑罚惩处性; 2 犯罪的分类 1 理论分类 重罪与轻罪 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自然犯与法定犯 2 法定分类 第 56 页,共 130 页国事犯罪与一般犯罪 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四犯罪构成 1 犯罪构成的概念及特性 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准备某 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犯罪程度, 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主客观方面 要件组

36、成的有机整体; 其特性为: 1 犯罪构成的法定性 第 57 页,共 130 页2 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性 3 犯罪构成与社会危害性的统 一性 4 犯罪构成的重要性 2 犯罪构成的分类 1 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 罪构成 2 单一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 罪构成 3 完结的犯罪构成与待补充的 犯罪构成 3 犯罪构成要件 第 58 页,共 130 页犯罪构成要件指犯罪构成的基 本单元,它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 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 五犯罪客体 1 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爱惜的 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或 称社会利益; 2 犯罪客体的分类 我国刑法理论把犯罪客体分为 三种

37、: 1 一般客体 ;2 同类客体 ;3 直接客体; 3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第 59 页,共 130 页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既 有联系又有区分;联系表现在:犯罪 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制约犯 罪对象;二者之间的区分表现在: 1 犯罪对象所显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 征,它一般不能准备犯罪的性质,而 犯罪客体所表现的是行为的内在本 质,因而准备犯罪的性质 ;2 特定的 犯罪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而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 要件 ;3 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 都受到侵害,而犯罪客体在一切犯罪 中都受到了侵害或者威逼 ;4 犯罪对 第 60 页,共 130 页象不是犯罪分类的依

38、据,而犯罪客体 是犯罪分类的依据; 六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 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犯罪主体 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 主体; 七犯罪主观要件 1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犯罪主观要件指犯罪主体对其 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 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 犯罪有意 第 61 页,共 130 页犯罪有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 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 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 理态度; 3 犯罪过失 犯罪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 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防止以致发生这 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4 无罪过大事

39、 成立无罪过大事的关键是行为 人对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主观上无 第 62 页,共 130 页罪过,既无有意也无过失,而是由于 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缘由所引 起的; 5 犯罪的目的与动机 1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期望通过 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 果的心理态度; 2 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 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八排除犯罪事由 1 排除犯罪的事由的概念 排除犯罪的事由指基于法律,法 规的授权答应公民或有特定职责的 第 63 页,共 130 页人实施的,表面上有害于他人,实质 上有益于社会,因而不构成犯罪的行 为; 2 排除犯罪的事由的分类 按刑法有无明文规定为标准,分 为法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

40、与非法定 超法规 的排除犯罪的事由; 九正值防卫 1 正值防卫的概念 正值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 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 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 第 64 页,共 130 页害,而实行的禁止不法侵害行为,对 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2 正值防卫的条件 1 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 2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 3 具有防卫意识 ; 4 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 卫; 5 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 重大损害; 十紧急避险 1 紧急避险的概念 第 65 页,共 130 页紧急避险指为了防止国家,公共 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 其他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 已而实行的损

41、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 的行为; 2 紧急避险的条件 紧急避险的成立,必需同时具备 以下五个条件: 1 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 2 危险正在发生; 3 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 权益; 第 66 页,共 130 页4 具有避险意识;避险意识由避 险熟识与避险意志构成; 5 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 有的损害; 3 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 应有的危害的,是避险过当;避险过 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 或者免除惩处; 十一 有意犯罪外形 1 有意犯罪外形的概念及分类 有意犯罪的外形指有意犯罪在 其发生,进展到完成犯罪的过程中, 第 67 页,共 130 页因主客观缘由

42、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 罪状态;有意犯罪外形,按其停止下 来的犯罪是否完成为标准,可分为两 种类型:一是犯罪的完成外形,即犯 罪的既遂外形 ;二是犯罪的未完成形 态,即犯罪的预备外形,未遂外形和 中止外形; 2 有意犯罪外形与有意犯罪阶 段的关系 犯罪外形与犯罪阶段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有意犯罪外形与犯罪构成的 关系 第 68 页,共 130 页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刑法 分就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以犯罪既遂 为 模式,在此意义上说,犯罪既遂是 完 全符合犯罪构成的;但刑法也惩处 犯 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故 刑 法总就对分就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进行 了修正,形成了修正的犯罪构 成

43、;犯 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 虽然没 有完全符合刑法分就所规定 的以既遂 为模式的犯罪构成,但符合 了刑法总 就所规定的修正的犯罪构 成;因此,在总论中只争辩犯罪预备, 未遂与中止; 十二 犯罪未遂 第 69 页,共 130 页刑法其次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 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得逞的,是犯罪 未遂;”犯罪未遂的特点: 1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 2 犯罪未得逞 ; 3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 意志以外的缘由; 十三 犯罪中止 1 犯罪中止的概念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 舍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 结果发生; 第 70 页,共 130 页2 犯罪中止的

44、特点 1 中止的时间性 2 中止的自动性 3 中止的客观性 4 中止的有效性 十四 共同犯罪 1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有意 犯罪;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 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 罪组织; 2 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第 71 页,共 130 页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不同之处, 在于认定共同犯罪之间,是否具有共 同实施同一犯罪这个“共同”特点; 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一样,都是以符 合犯罪构成要件为前提的,即“二人 以上”,必需是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 人;“二人以上”的共同有意,必需符 合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二人以上” 的共同行为,必需符合犯罪构成的客 观要件; 3 共

45、同犯罪的形式 1 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 罪 第 72 页,共 130 页任意共同犯罪指刑法分就中规 定的,既可以由单个人构成的犯罪, 也可以由二人以上构成犯罪的共同 犯罪;必要共同犯罪指刑法分就中规 定必需二人以上才能构成某种罪的 共同犯罪; 2 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 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指各共同 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就已经形 成共同有意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 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共 同有意在着手实行犯罪过程中才形 成的共同犯罪; 第 73 页,共 130 页3 简洁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 罪 简洁共同犯罪指各共同犯罪人 均参加实行某一犯罪构成要件的行 为,即

46、每一个共同犯罪人都是实行 犯;复杂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 人在共同犯罪中有所分工; 4 一般共同犯罪和特别共同犯 罪 一般共同犯罪指共同犯罪人之 间无特别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特别 共同犯罪,是指集团犯以上为共同实 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 织; 第 74 页,共 130 页十五 罪数 1 罪数的概念及区分罪数的意 义 罪数指一个人所犯之罪的数量 ; 区分罪数,也就是区分一罪与数罪; 其意义在于:正确区分罪数,有利于 精确定罪 ;正确区分罪数, 有利于适当 量刑,刑罚以犯罪为前提,刑罚应与 犯罪相适应,故对一罪只能惩处一 罪,对数罪应当并罚; 2 区分数罪的标准 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就是

47、犯 罪构成的个数; 第 75 页,共 130 页十六 刑罚概说 1 刑罚及其特点 刑罚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 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 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格的强制 性法律制裁的方法;刑罚的特点在 于: 1 刑罚的属性; 2 刑罚的社会政治内容; 3 刑罚的法律特点; 4 刑罚的目的性; 2 刑罚的目的 第 76 页,共 130 页刑罚目的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 刑罚和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十七 刑罚的体系 1 刑罚体系的概念 刑罚体系 或刑罚的体系 是指国 家的刑事立法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 积极功能,实现刑罚目的为指导原 就,选择刑种,实行分类并依其轻重 程度排成的序列; 2

48、主刑 主刑指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 主要刑罚方法; 3 附加刑 第 77 页,共 130 页附加刑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 方法; 十八 刑罚的裁量 1 量刑概念及特点 刑罚的裁量即量刑,就是依法对 犯罪人裁量刑罚; 其特点:1 量刑的 主体是审判机关 ;2 量刑的基础是查 明犯罪事实,认定犯罪性质 ;3 量刑 的内容是裁量刑罚 ;4 量刑的性质是 一种刑事审判活动; 2 量刑原就 1 以犯罪事实为依据; 2 以刑 事法律为准绳; 第 78 页,共 130 页3 量刑情节 刑罚裁量情节,也称量刑情节, 就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据以判 处刑罚的情形; 4 累犯 累犯指受过确定的刑罚惩处,在 刑罚执行完

49、毕或者赦免以后,在确定 期限内又犯确定之罪的人; 1 一般累犯 一般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 上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 免以后, 在 5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 期徒刑以上之罪的犯罪分子; 第 79 页,共 130 页2 特别累犯 特别累犯,也称危害国家安全罪 累犯,是指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 刑,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 罪分子; 5 自首 1 一般自首 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照实 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2 特别自首 自首,是法定从轻情节 ;坦白,是 酌定从宽情节;被实行强制措施的犯 第 80 页,共 130 页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 犯,照

50、实供述司法机关仍未把握的本 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3 自首与坦白的区分 坦白是指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如 实交代自己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 为;坦白与一般自首的关键区分在于 是否自动投案;坦白与特别自首的关 键区分在于所供述的罪行是否已被 司法机关把握; 6 立功 立功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 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供应重要线 第 81 页,共 130 页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的行 为;它分为立功和重大立功; 十九 量刑 1 从重,从轻,减轻与免除处 罚制度 1 从重与从轻惩处制度 2 减轻惩处 3 免除惩处 2 数罪并罚制度 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 院对其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以 第

51、82 页,共 130 页后,依照法定的原就,准备执行的刑 罚的量刑制度; 3 缓刑制度 1 缓刑的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指人民法 院对于被判处拘役, 3 年以下有期徒 刑的犯罪分子,依据其犯罪情节和悔 罪表现,有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的 制度; 2 缓刑的适用条件 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 3 年 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依据犯罪 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 第 83 页,共 130 页刑的确不致再危害社会 须不是累犯; ;犯罪分子必 二十 刑罚的执行 1 刑罚执行的概念 刑罚执行指法律规定的刑罚执 行机关,依法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 裁判所确定的刑罚内容付诸实施,并 解决由此产生的法

52、律问题所进行的 各种活动; 2 刑罚执行的原就 依据刑法规定的刑种内容以及 监狱法规定的刑罚执行原就,刑罚执 行必需遵循以下原就: 1 合法性原就 ; 第 84 页,共 130 页2 惩戒与改造相结合, 训练与劳动相 结合的原就 ;3 人道主义原就 ;4 个 别化原就 ;5 效益性原就; 3 减刑制度 减刑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 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 期间,假如认真遵守监规,接受训练 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适当 将原判刑罚减轻的刑罚制度; 4 假释制度 假释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 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确定刑期 之后,假如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 第 85 页,共 130

53、页害社会的,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 刑罚制度; 二十一 刑罚的毁灭 1 刑罚毁灭的概念 刑罚毁灭指由于法定的或事实 的缘由,致使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不 能对犯罪人行使具体的刑罚权; 2 刑罚毁灭的事由 包括:1 超过追诉时效的 ;2 经 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3 告知才处理的 犯罪,没有告知或者撤回告知的 ;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5 其他 法定事由; 第 86 页,共 130 页二十二 危害国家安全罪 所谓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有意 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 的行为; 二十三 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有意或者 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 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

54、行 为; 二十四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秩序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是指违反国家财政经济治理法规,破 第 87 页,共 130 页坏国家经济治理活动,扰乱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秩序,严肃危害国民经济的 行为; 二十五 侵害公民人身权益,民 主权益罪 1 侵害生命,健康的犯罪 2 侵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犯 罪 3 侵害人身自由的犯罪 4 侵害名誉,人格的犯罪 5 侵害民主权益的犯罪 6 妨害婚姻家庭权益的犯罪 第 88 页,共 130 页7 拐骗儿童罪 二十六 侵害财产罪 1 暴力,胁迫型财产犯罪 2 窃取,骗取型财产犯罪 3 侵占,挪用型财产犯罪 4 毁坏,破坏型财产犯罪 二十七 妨害

55、社会治理秩序罪 1 扰乱公共秩序罪 2 妨害司法罪 3 妨害国 边 境治理罪 4 妨害文物治理罪 第 89 页,共 130 页5 危害公共卫生罪 6 破坏环境资源爱惜罪 7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 罪 8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 绍卖淫罪 9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二十八 危害国防利益罪 1 平常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2 战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二十九 贪污贿赂罪 1 贪污型犯罪 第 90 页,共 130 页2 贿赂犯罪 三十 渎职罪 1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 职罪 2 司法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三十一 军人违反职责罪 1 危害作战利益的犯罪 2 违反部队治理制度的犯罪 3 危害军

56、事隐秘的犯罪 4 危害部队物资保证的犯罪 5 侵害部属,伤病军人,居民, 俘虏利益的犯罪 第 91 页,共 130 页五,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指以民事方法调整公正主 体之间的民事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就 民法的基本原就指效力贯穿于 整个民事法律制度和规范之中的民 法基本原就,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 司法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带有普遍指 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就; 1 公正原就 2 自愿原就 第 92 页,共 130 页3 公正原就 4 等价有偿原就 5 恳切信用原就 6 合法民事权益受爱惜的原就 7 权益不得滥用的原就 三民法的渊源 我国民法的渊源指我国民事法 律规

57、范的表现形式;包括成文法和习 惯法; 四民事法律关系 1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第 93 页,共 130 页民事法律关系指旧民法调整民 事关系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民事 权益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公正 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 法律上的表达;其特点主要有:主体 的私人性 ;私权益和私义务 ;产生的自 制性; 2 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3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五自然人 1 概念 第 94 页,共 130 页自然人指基于自然规律产生而 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2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才能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才能,指自然 人通过自己的具体行为参加

58、相应的 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益,承担民事 义务的才能,资格; 六法人 1 法人的概念和特点 法人指依照法律的规定取得法 律上的人格,具有民事权益才能和民 事行为才能的社会组织; 第 95 页,共 130 页2 我国现行法上对于法人的分 类 依据民法通就,我国的法人 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 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3 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社团法人指以确定的成员为基 础而成立的法人 ;财团法人,是以供应 确定的财产为基础,为实现确定的目 的多为公益目的 而设立的法人; 4 营利法人与公益法人 第 96 页,共 130 页营利法人指以营利为目的的法 人;公益法人指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 成立的法

59、人; 七民事法律行为 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法律行为,是 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意思表示的 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 更,终止的行为法律事实;民事法律 行为的特点:1 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 件;2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发生行为人 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 3 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的行为; 第 97 页,共 130 页2 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1 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共同行 为 2 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 为 3 诺成,实践性法律行为 八代理 1 代理的概念和特点 代理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在代 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被 代理人猎取直接的法律后果,而与第 三人

60、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活动;代理 的特点: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 第 98 页,共 130 页行代理活动 ;代理人以意思表示为使 命;代理必需在代理权限内进行代理 活动 ;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 人承担; 2 代理的种类 1 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 2 全权代理与部分代理 3 本代理与复代理 4 托付代理 5 法定代理 九诉讼时效和期限 1 诉讼时效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第 99 页,共 130 页诉讼时效,又称毁灭时效,是指 权益不行使的事实状况连续确定的 期间,发生胜诉权毁灭的一种时效制 度;诉讼时效的成立要件: 1 有确定 的事实状态存在 ;2 须经过确定期 间;不同的时效要求不同的期间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