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考研知识点复习 考研政治基础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由各个时代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狭义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包括继承者对其发展,是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结构一、唯物论二、辩证法三、认识论四、历史唯物主义 3一、唯物论(世界是什么的回答) 1、世界观2、哲学基本问题3、哲学基本派别及历史形态4、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5、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1、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方法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认识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3、哲学基本派别及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7(1)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猜测性、实物性 2)近代机械
3、唯物主义: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历史观的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客观实在性。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上的唯物辩证与历史观 上唯物辩证的统一)8(2)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主体自身的精神是世界本原。(“我”“自我”等) 2)客观唯心主义:主体之外的精神是世界本原。(神、上帝、道、理、绝对精神、宿命等)9(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04、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物质范
4、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问题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理解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比如水、火等;机械唯物主义将物质理解为原子或基本粒子等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遭致“物质消失”的攻击)11(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与唯心主义区分开) (客观实在性不等于客观实物性)2)物质可以被人们认识(与不可知论区分开)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2(2)意识1)意识本质2)意识主观形
5、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131)意识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这是意识的自然本质。(说明了意识和它的物质器官之间的关系)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说明意识内容和客观存在的关系)142)意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各种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不同主体形成的主观差别都有其客观根源。甚至虚幻、荒诞的意识均有客观基础。1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义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等划清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将物质与具体
6、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分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是桥梁)16(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囊括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两种特殊运动状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运动和暂时有条件的静止;静止是特殊运动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和绝对主义不变论)17(4)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
7、延性。指物体的位置、规模、体积、排列顺序和形状。(特点是三维性) 18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者固有属性,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2)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是时空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是不变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性是时空的具体性、可变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3)反对唯心主义时空观。(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9(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作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
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性。21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含义、特征、形式(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2(1)实践的含义、特征、形式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主体+客体+手段或者工具)2)实践的特征: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 (各环节是客观的、客观条件制约)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是社会性活动、历史性活动)3)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试验 23(2
9、)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实践改造世界,也改造着人)24(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历史前提,也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什么样的劳动?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统一)25(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2)社会的实践性: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 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10、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6二、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也是两种不同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世界,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解释世界。两者的根本区别和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27二、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2、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3、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质量互变规律4、事物发展的趋势
11、:否定之否定规律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8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之联系1)物质是普遍联系的2)联系指一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 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强加给事物) 4)联系的普遍性。(没有孤立存在之物 )5)联系的多样性(内外、本质与非本质、直 接间接等)6)方法论意义:认识和处理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和谐社会、开放联系的世界) 29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之发展1)发展是联系的结果。(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发展:是
1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不可战胜:不等同于新出现的事物(新结构功能适应新环境,扬弃旧事物)4)发展的过程性:事物和过程不可分离。过程是指,形式上: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广延性交替;内容上:事物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的更新。302、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基本属性:统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4)方法论汇总3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2(2)矛盾的
13、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是反映客观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范畴。2)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体现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斗争性是绝对的(体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绝对的斗争性与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3(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矛盾同一性使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内
14、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的作用: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准备了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把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斗争贯彻到底,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34(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5)同一性和斗争性方法论: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情形下才会出现;和谐不是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事务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
15、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35(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6)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6(3)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根据矛盾性质的特殊性分为:根本矛盾: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 。根据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16、面。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根据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37(3)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对立的。共性是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同一的,相互依存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其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8(4)方法论汇总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认识和谐;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
17、(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共性与个性:认识方法遵循个别一般个别的辩证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中国化的哲学基础。393、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2)量变和质变(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4)方法论意义403、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事物成为它自己,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质与特定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限度(或幅度、范围、限度)。度的两端是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则质发生
18、变化。方法论:适度原则。413、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质量互变规律(2)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保持事物的质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423、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质量互变规律(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度后的必然结果;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反对错误倾向:突变论 、庸俗进化论 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包括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有量变,即在质变过程中存在着新质量的扩张,
19、旧质量的收缩。 433、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质量互变规律(4)方法论意义1)适度原则2)质量互变: 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必须脚踏实地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我们要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444、事物发展的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2)辩证的否定观(3)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4)方法论意义45(1)肯定和否定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 。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和方面。否定因素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 46(2)辩证的否定观辩
20、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实质就是“扬弃 ”:即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继承和批判发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不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把事物的否定看作自我否定,而是看作外力作用的结果;割裂了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认为否定就是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继承和保留,是发展的中断。 47(3)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是由内部矛盾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保留了前两阶段的积极因素
21、,又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达到肯定、否定两方面的统一,使事物在“自我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48(4)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对待旧事物,对待外来事物采取扬弃的态度。避免肯定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行的统一。坚持前进的信念,树立人们为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信心。正确估计发展中的困难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49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核心、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0(1)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
22、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内容和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质上是以概念形式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表现形式上,客观辩证法在于人和人的意识、思维之外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51(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矛盾分析法是核心、根本的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地位决定)矛盾分析方法的内容: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抓关键,看主流;对立中把握
23、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52(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由根本矛盾决定,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矛盾引起。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53(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24、,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真相和假象。假象是由客观条件导致的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善于运用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54(3)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方法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丰富了
25、辩证思维方法。551)辩证思维方法:理性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个别与一般)分析和综合(部分与整体)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主观与客观)56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57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1)规律(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3)意识的能动作用(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58(1)规律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必然的(确定不移的趋势)稳定的(相对重复性)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意识受规律支配。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3)反对无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反对屈
26、从于规律无所作为的思想。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实践,造福人类。59(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均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区别: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有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具备条件反复重复;社会规律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表现形式。60(3)意识的能动作用 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反映的选择性)2)意识的创造性(反映不仅是模仿还是创造, 表现为追溯
27、过去、反映现实,预测未来)3)意识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将理论蓝 图变为现实)4)意识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13)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物质世界。表现为人的选择性和创造性。 2)人的意识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表现为现实对象性,即目的性和计划性。3)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4)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形式,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 62(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能动性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把握规律;实践是基本途径;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3
28、)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决定作用,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有能动性和选择性。主体在既定谁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等的选择。选择不能与规律背道而驰。选择的内在依据是主体需要、利益63三、认识论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2、真理与价值3、认识与实践64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本质(3)认识的基本规律65(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的动力)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认识的手段)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认识的来源:直接和间接经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9、认识的标准)66强调: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2)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则起到阻碍作用。 67(2)认识的本质以往的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和直观反映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物到感觉、思想(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思想、感觉到物(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斗争:前者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后者认为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68(2)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一种反映(不同于唯心主义认识论)认识是能动的反映(反映不仅具有摹写性,还具有创造性,即选择和建构)(不同于旧唯物
30、主义直观反映论)69(3)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无限发展。1)实践到认识2)认识到实践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4)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70(3)认识的基本规律1)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局限是表面性。认识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认识高级阶段 71(3
31、)认识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 识。 第三,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第四,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和经 验主义)感性认识相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72(3)认识的基本规律2)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飞跃的原因:第一,这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要求;第二,理论接受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需要。飞跃的条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经过中介环节、实践主体群众所掌握;要有正确的方法。73(3)认识的基本规律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32、、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个过程表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从形式上看是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认识的无限性:从内容上看,每一次循环都进入更高的程度和水平,是无限的过程。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74(3)认识的基本规律4)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动力作用(情感、意志注入追求动力)、激发作用(直觉、灵感等激发创
33、造力)、诱导作用(好奇、兴趣等诱导认识探索)752、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检验标准(2)价值及其评价(3)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76(1)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一元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反对主观真理论,有用即真理)2)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绝对性是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性是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二者相互渗透包含、辩证转化;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4)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一定范围内本质区别不可混
34、淆;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真理发展通过与谬误斗争实现;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7(1)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逻辑证明起到补充作用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实践是唯一标准,一定能够检验;不确定性:实践检验的条件性、局限性,使检验表现出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 78(2)价值及其评价价值: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1)价值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可满足需要的客体属性、满足需要的过程和结果)2)价值的主体性(价值与主体相连,反映主体性的内
35、容)3)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主体需要、实践、满足需要的形式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的多维性(主体需要是一个整体,表现出多维性。)79(2)价值及其评价5)价值评价: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认识对象: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善美为目的(知识性评价以真为目的)价值评价结果:以主体的需要和特点为转移价值评价依赖知识性评价(正确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6)价值评价功能:激励作用、制约作用、导向作用80(3)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类实践的客观尺度(物的尺度),价值是实践的主体尺度(人的尺度),实践中二者是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实践成功的保证;价值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36、真理必然具有价值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引导、促进的。813、认识与实践统一(方法论)认识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实践中运用该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做到实事求是;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马义是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需要我们将坚持与创新相结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坚持认识与实践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认识和改造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82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83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37、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问题(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84(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只考察动机忽视物质动因、只看到个人忽略人民群众)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85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38、识(是社会意识来源、实践中产生、决定其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内部各形式具自成系统前后相继有发展的特殊规律、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6(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87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有形: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无形:科学技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支配制约其他社会关系)(狭义包括生产过程中结成的所有制关系、人与人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广义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体系)(历史类型)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规律的内容:即二者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包括落后或者超越即阻碍)规律的过程: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逐步走向更高社会及生产阶段。88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量日宣传》课件
- 《评价判据》课件
- 鼻结核的健康宣教
- 2021年机械密封行业中密控股分析报告
- 2021年化工行业分析报告
- 《机械制造基础》课件-05篇 第一单元 特种加工概述
- 《计算机检索基础周》课件
- 光过敏的临床护理
- 《供应商考核办法》课件
- 毛发苔藓的临床护理
- 学校网络合同范例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浦东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5春夏运动户外行业趋势白皮书
- 中医筋伤的治疗
- 【MOOC】英文技术写作-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第一单元第一节《兼收并蓄滴水成河-数据和数据的采集》说课稿 2023-2024学年西交大版(2014)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 2024年PE工程师培训教材:深入浅出讲解
- 期末模拟考试卷01-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思想政治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知识培训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等5地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数学试题(无答案)
- 2024年21起典型火灾案例及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消防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